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玉米疯顶病,也叫玉米霜霉病,是玉米上的一种严重病害。由于病菌侵染植株后,引起雌雄穗变异、畸形、徒长和导致果穗不结实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其田间病株率相当于产量损失率,因此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轻病田病株率为3%~10%,重病田达60%以上。迄今为止,玉米疯顶病在我国宁夏、甘肃、新疆、河北、北京、山西、山东等局部地区都有发生。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贮藏期病害调查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马铃薯贮藏期病害有细菌性环腐病、软腐病和真菌性晚疫病、湿腐病、干腐病、坏疽病。其中主要危害病害是晚疫病,其次是镰刀茵干腐病;陇薯3号和克新1号两品种较耐贮藏。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瑞毒霉锰锌防治病害效果达61.75%,是贮藏期较适宜的病害防治药剂,其次是25%甲霜灵,防治效果达50%。  相似文献   

3.
对伊犁河谷地区玉米疯顶病进行调查、鉴定病原,结果表明侵染玉米的病原菌由霜霉科、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 macrospora)侵染所致.病害发生与温度、湿度、地势、浇水时期、气候和品种有关,低温、高湿是卵孢子萌发的重要条件.玉米品种间对疯顶病菌存在不同的抗性.根据以上对玉米疯顶病侵染发病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种子药剂拌种为主,及时销毁田间病残体,适期浇水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在病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对伊犁河谷地区玉米疯顶病进行调查、鉴定病原,结果表明侵染玉米的病原菌由霜霉科、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 macrospora)侵染所致。病害发生与温度、湿度、地势、浇水时期、气候和品种有关,低温、高湿是卵孢子萌发的重要条件。玉米品种间对疯顶病菌存在不同的抗性。根据以上对玉米疯顶病侵染发病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种子药剂拌种为主,及时销毁田间病残体,适期浇水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在病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用25%甲霜灵,58%甲霜灵锰锌,64%杀毒矾,90%疲霜灵,70%疫霜灵锰锌,70%代森锰锌和72%克露七种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对玉米霜霉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甲霜灵,甲霜灵锰锌和杀毒矾防治效果较好,种子处理方法可采用浸种,湿拌和干拌三种,以前两种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选用甲霜灵锰锌、叶枯宁等6种杀菌剂防治制种田甜玉米茎腐病。试验结果表明:叶枯宁和强氯精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81.8%和72.7%,而且成本较低,可作为防治制种田甜玉米茎腐病用药。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进行了美国杜邦公司杀菌剂克露72%可湿性粉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药剂500倍处理与已在生产上证明有效的对照药剂瑞毒霉锰锌500倍处理对田间叶部病害及病烂薯防效相当,且对作物安全,可作为有效杀菌剂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8.
临洮县玉米疯顶病的发现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玉米疯顶病田间症状及发病规律,分析了临洮县玉米疯顶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60%氟吗.锰锌WP、15%三唑酮WP、47%腈菌.锰锌WP 3种杀菌剂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达到100%,菌丝不能生长,3种杀菌剂之间差异不显著。50%多菌灵WP、47%腈菌.锰锌WP两种杀菌剂抑制孢子萌发的EC50值最小;77%氢氧化铜WP抑制孢子萌发的EC50值最大;不同杀菌剂抑制该菌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EC50差异显著,47%腈菌.锰锌WP的EC50最小;70%甲基托布津WP EC50最大;杀菌剂对分生孢子的产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孢量明显小于对照,60%氟吗.锰锌WP可完全抑制孢子的形成。可将50%多菌灵WP、47%腈菌.锰锌WP、60%氟吗.锰锌WP当作保护剂使用,在玉米顶腐病症状尚未出现或现症初期使用,防止病害发生;亦可在病害已经发生,症状明显时使用,防治病害在田间造成再侵染。  相似文献   

10.
7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得出,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以68.75%银法利悬浮剂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可在生产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中国玉米主产区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播种后遇旱问题时常发生,生产上实现良好的出苗与成苗率是保障玉米高产稳产的基础。鉴于不同的玉米品种对萌发期干旱胁迫反应不一,构建玉米萌发期耐旱评价技术体系,鉴定不同品种萌发期耐旱性,为玉米品种筛选与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从田间耕层采集的土壤为介质,设置从种子不能发芽到全部发芽的土壤含水量13个梯度,在25℃光照培养箱条件下测定5个代表性品种种子发芽率,建立不同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与发芽率的Logistic拟合方程,确立50%种子发芽率时土壤含水量(GW50);在此基础上,以5个品种GW50平均值作为干旱处理强度,对32份品种的发芽率等11个性状进行测定,通过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解析种子发芽率与其他相关性状间的关系。【结果】在13个水分梯度下5个品种的发芽率拟合Logistic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978—0.992,基于Logistic方程估算GW50为18.2%—18.7%,GW50平均值为18.5%。以18.5%土壤含水量作为干旱胁迫处理水平,对32份品种的发芽率等11个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发芽率与胚芽鲜重、胚根鲜重、贮藏物质转运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均小于0.5,分别为0.36、0.40和0.38,而发芽率与胚根数等7个性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发芽率以外10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将32个品种分为三类,分别包含13、10和9个品种,但这三类品种间的发芽率均值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这10个性状不能反映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水平。对11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发芽率、胚芽干重和贮藏物质转运率在第一主成分具有较高的特征值,第一主成分对总方差的贡献率达到36.3%,这三个性状可以作为萌发期耐旱性评价的关键指标。基于建立的萌发期耐旱鉴定技术体系,所鉴定的32个品种中有4个属于萌发期耐旱型,22个属于为中间型,7个属于萌发期干旱敏感型。【结论】明确了限制种子发芽率50%的土壤干旱胁迫强度,提出种子发芽率、胚芽干重和贮藏物质转运率可作为萌发期耐旱鉴定的关键指标,构建了玉米萌发期耐旱鉴定技术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玉米苗枯病调查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辽宁玉米产区大面积发生了玉米黄枯苗、死苗现象。笔者对沈阳、铁岭、抚顺、锦州、鞍山等地的玉米苗枯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病田地势、土壤状况、苗枯发生情况以及苗枯发生症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病虫危害、气候高温干旱、土壤条件不适是引起玉米苗枯病的三大原因,其中以病害为主要原因。在各种玉米苗期病害中又以玉米顶腐病发生最为严重,玉米顶腐病已成为造成辽宁省玉米苗枯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3.
特用玉米品种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236份次特用玉米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型占1.3%,抗型占8.1%,中抗型占6.8%;感病型占50.0%,高感型占33.9%。在不同类型的特用玉米品种中,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表现有较大差异,中抗以上的品种,高油玉米较多,占该品种的46.2%;青贮玉米次之,占20.3%;糯玉米较少,占13.2%;甜玉米最少,只占6.9%。通过山西省审定的30个特用玉米品种中,仅有3个表现抗病,生产上要注意丝黑穗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玉米秋冬闲期地膜覆盖保墒及优化氮肥秋基春追比例,为抗旱保苗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秋季与春季地膜覆盖对比试验(1999-2010年),监测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效率及不同降水年型产量变化。开展氮肥管理试验(2001-2003年),分析氮肥不同基、追肥比例的玉米籽粒产量和关键营养品质。【结果】 秋覆膜春播玉米播前1 m土层多贮水36.7 mm,土壤蓄水效率为78.4%,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11 149.8 kg•hm-2、33.1 kg•hm-2•mm-1,较春季地膜覆盖分别提高16.7%、14.9%。秋覆膜且氮总量(180 kg•hm-2)一定时,即秋季基施72 kg N•hm-2、春季追施108 kg N•hm-2 ,玉米WUE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结论】旱地玉米采用秋覆膜栽培可显著提高土壤蓄水效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兼顾玉米产量和目标品质的最佳氮肥施肥比例为秋季基施氮占总量的40%-60%,剩余量春季追施可以达到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抗逆增产保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桂中地区玉米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2010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不同追肥方式和不同播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2次追肥处理的平均株高、穗位高、产量均比3次追肥处理高;在相同的追肥方式下,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可见,采用2次追肥的方式,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不但能获得高产,而且节省了劳力,是桂中地区玉米较理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大田覆膜栽培技术,研究西北黄土塬区覆膜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根层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去向的影响,为西北黄土塬区合理施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组(CK):不施肥、不覆膜;(2)覆膜和不施肥处理(MN0);(3)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和不覆膜处理(BN1);(4)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1);(5)施基肥(氮肥80kg·hm~(-2),磷肥80 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不覆膜处理(BN2);(6)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2),测定玉米产量、土壤水分、土壤硝态氮分布和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量的差异。【结果】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干物质积累速率也随之增加,两年的干物质积累量主要表现为MN2BN2MN1BN1CKMN0;玉米产量随着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增加,覆膜和施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2012年,BN1和MN1处理的产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了31.41%和38.33%,BN2和MN2处理的产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了49.89%和79.06%;覆膜提高了玉米根层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的影响程度为先增加、后降低;随生育期推进,不施肥处理根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持续下降,土壤上层(0—50 cm)硝态氮含量略大于下层(50—100 cm),土壤上、下层间的硝态氮含量差异逐渐减弱;在施基肥和追肥处理下,覆膜有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的作用;玉米地上部对根层氮素的吸收率与施肥量正相关,覆膜和施肥对玉米氮素吸收量影响显著,在不施肥条件下,覆膜对氮素吸收量影响不显著;覆膜处理的氮素去向表现为:植株地上部氮素吸收量氮素残留量氮素表观损失量;两年的氮肥回收率表现为MN2BN2MN1BN1,覆膜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回收率。【结论】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氮素表观损失和氮肥利用率,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2)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表层土壤含水量,以及减缓硝态氮向深层迁移速度、降低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推荐MN2处理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7.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103个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表明,穗粗、行粒数、穗重、穗长、穗行数与单株粒重间均为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穗粗、行粒数、穗重、穗长、穗行数、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故穗部性状在影响子粒产量诸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穗重是玉米单株产量的重要指标。同时指出,玉米杂交种的选育要注意到各农艺性状协调,找出适合当地的高产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8.
特用玉米种质及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土覆盖接种法,鉴定评价了131个玉米特用种质和57个特用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131份特用种质中,6份表现抗病或中抗,125份表现感病或高感;57个特用杂交种中,8个品种表现抗病或中抗,49个品种表现感病或高感.表现抗病的编号为00097153、00231081的抗病种质和编号为00030253、00097112、00201242、00211465的中抗种质可作为甜糯品种选育的重要抗源;抗病杂交种高优1号和中抗杂交种白早糯、京科糯120、星糯918、华甜粘83、敦甜2号、甜单22号、高油115可作为甜糯和高油玉米的主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50份玉米杂交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接种病原菌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茎腐病发生;表现高抗、抗、中抗、感、高感的杂交种分别为9份、11份、6份、11份、13份,占比分别为18%、22%、12%、22%、26%;抗性水平较好的杂交种共有26份,占比52%。  相似文献   

20.
在干旱条件下,玉米茎或下位叶内的K~+向上位叶转移,叶片中的游离脯氨酸浓度显著增加,尤以抗旱型杂交种最为显著。在正常供水或干旱条件下,抗旱型杂交种根系含K~+量显著高于敏感型杂交种。作者认为,游离脯氨酸的积累量和根系的含K~+量可能是筛选抗旱型玉米品种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