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甘肃河西五种甘草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5种甘草属植物在甘肃河西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及药用价值,以栽培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刺果甘草及黄甘草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学特性及根部甘草酸、甘草苷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肃河西地区栽培的5种甘草属植物学特性差异明显;刺果甘草主茎高、小叶数及地上部分鲜重最高,黄甘草居最低水平;甘草根长显著高于其他4个种,但根部鲜重与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及刺果甘草无显著差异;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均为3年生比2年生显著增加;3年生根中甘草酸含量除刺果甘草含量最低,其他4个种均达到药典标准,而甘草苷含量则只有甘草达到药典标准。综合各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指标,认为在甘肃河西荒漠化地区,甘草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可作为甘草药材的基源植物推广种植,而刺果甘草则可作为河西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作物。  相似文献   

2.
不同甘草种质材料营养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个不同甘草种质材料的异黄酮、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6个甘草的营养成分不同,其中,胀果甘草的无氮浸出物50.29%,根中总异黄酮含量891.8μg/g,均最高,乌拉尔甘草茎叶异黄酮含量、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较高。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6个甘草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乌拉尔甘草营养价值最优,其次排序为胀果甘草粗毛甘草云南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  相似文献   

3.
<正>新疆甘草品种较多,分布面广,南疆主要分布在喀什、阿克苏、巴州等地,北疆以伊犁、阿勒泰、塔城地区为多。产量居全国之冠。据专家考察,新疆甘草有5个品种,分别为胀果甘草、黄甘草,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和粗毛甘草。新疆甘草是一种传统的维吾尔药和中药材,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刺果甘草作为饲草的价值及其对盐碱土地是否有改善作用,试验观察测定了天然刺果甘草生长情况、根入土深度、根水平分布范围、小叶数、叶长、叶宽等生物学指标;另外采用98%浓硫酸、20%Na OH溶液、50℃水浸泡的方式打破刺果甘草种子休眠,测定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结果表明:刺果甘草植株高大,30株平均高度达182.20 cm;叶量大;根系发达,入土深度平均为159.97 cm,其水平分布平均为97.60 cm,根固沙保土作用良好;采用98%硫酸处理刺果甘草种子8 min效果最佳,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20%、15%。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来自新疆和甘肃9个甘草属杂交区物种的形态分类性状进行数值分类分析,以区别和鉴定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组成及杂交类型,为药用甘草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奠定形态分类学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对形态学特征及数据进行记录和测量;数值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具有分类价值的主要特征性状;通过R聚类对29个性状进行分类;通过OTU散点和Q聚类对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及其杂交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在前3个主成分中果荚膨胀度(LeI)、小叶数上限(ULF)、小叶数下限(LLF)、果荚被腺体毛(LeG)、复叶长(CLL)、每荚含种子数(LePS)、复叶轴长(CRL)、小叶叶缘(LM)、果穗长/果穗宽(EL/EW)、果穗长(EL)、小叶长/小叶宽(LL/LW)、小叶宽(LW)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这12个性状在甘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29个性状被归为2类:A类主要为叶片和果穗相关的性状;B类主要为果荚和复叶相关的性状,两类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皆为1,表明这些性状相伴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344份材料被分为A类胀果甘草;B类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的杂交类型;C类乌拉尔甘草;D类光果甘草;E类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杂交类型。A类胀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库尔勒和甘肃瓜州、民勤的胀果甘草,聚为一支,表明胀果甘草的不同居群遗传分化较小,形态特征不存在地域分布差异;C类甘肃民勤、张掖和新疆库尔勒、焉耆、博湖的乌拉尔甘草,分别被聚为两支,表明乌拉尔甘草出现种内遗传分化,甘肃和新疆不同分布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D类光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的密腺甘草和光果甘草,支持密腺甘草为光果甘草的变种。9个自然杂交区类型分为3种:新疆阿拉尔、吐鲁番为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的种间杂交区;新疆焉耆、库尔勒和甘肃瓜州为胀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的种间杂交区;鄯善为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及乌拉尔甘草的混合杂交区。所有杂交区的杂交类型均具有不同的种间镶嵌式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胀果甘草种子处理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然草场上,很少见到胀果甘草种子繁殖的实生苗,一般张果甘草是用地下根繁殖后代.胀果甘草种子的硬实率高达90%,种子种皮外有一层厚的胶质,一般人工脱壳的种子发芽率只有8%左右.为了提高张果甘草种子的发芽率,寻找经济有效的种子繁殖方法,我们对胀果甘草采用浓硫酸、热水浸泡、碾米机脱壳等处理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甘草(Glycyrrhiza)为双子叶植物豆科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 L.)的根及根茎。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1]。目前,甘草及其复方制剂广泛用于治疗畜禽疾病,且效果明显[2,3]。《中国兽药典》2005版第二部中收载甘草颗粒制剂具有祛痰止咳的功能,并应用于治疗猪、禽咳嗽等疾病[4]。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来自新疆和甘肃9个甘草属杂交区物种的形态分类性状进行数值分类分析,以区别和鉴定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组成及杂交类型,为药用甘草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奠定形态分类学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对形态学特征及数据进行记录和测量;数值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具有分类价值的主要特征性状;通过R聚类对29个性状进行分类;通过OTU散点和Q聚类对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及其杂交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在前3个主成分中果荚膨胀度(LeI)、小叶数上限(ULF)、小叶数下限(LLF)、果荚被腺体毛(LeG)、复叶长(CLL)、每荚含种子数(LePS)、复叶轴长(CRL)、小叶叶缘(LM)、果穗长/果穗宽(EL/EW)、果穗长(EL)、小叶长/小叶宽(LL/LW)、小叶宽(LW)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这12个性状在甘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29个性状被归为2类:A类主要为叶片和果穗相关的性状;B类主要为果荚和复叶相关的性状,两类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皆为1,表明这些性状相伴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344份材料被分为A类胀果甘草;B类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的杂交类型;C类乌拉尔甘草;D类光果甘草;E类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杂交类型。A类胀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库尔勒和甘肃瓜州、民勤的胀果甘草,聚为一支,表明胀果甘草的不同居群遗传分化较小,形态特征不存在地域分布差异;C类甘肃民勤、张掖和新疆库尔勒、焉耆、博湖的乌拉尔甘草,分别被聚为两支,表明乌拉尔甘草出现种内遗传分化,甘肃和新疆不同分布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D类光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的密腺甘草和光果甘草,支持密腺甘草为光果甘草的变种。9个自然杂交区类型分为3种:新疆阿拉尔、吐鲁番为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的种间杂交区;新疆焉耆、库尔勒和甘肃瓜州为胀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的种间杂交区;鄯善为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及乌拉尔甘草的混合杂交区。所有杂交区的杂交类型均具有不同的种间镶嵌式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甘草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功用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倦怠食少,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心悸,脏躁,肺痿咳嗽;生用治咽喉肿痛,痈疮肿毒,小儿胎毒,以及药物、食物中毒。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菇皂苷类和不同类型的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甘草酸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学活性。甘草总黄酮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1]。甘草有非常重  相似文献   

10.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作物。土壤水分是限制甘草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其抗旱适应性表现对甘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600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胀果甘草(G. inflata)和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幼苗的光合特性和根系吸水能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7 d后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幼苗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均显著降低,其中地上部干重分别降低56.10%、62.50%,地下部干重分别降低16.67%和28.57%,而根冠比均有所增加。干旱胁迫均造成了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降低,与对照相比,其下降幅度分别为41.73%、67.22%,62.21%、75.38%,66.02%、82.60%。干旱胁迫下甘草幼苗荧光特性也被显著抑制(P <0.05),其中胀果甘草幼苗的光系统Ⅱ潜在活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狗牙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晓芳  张新全  凌瑶  刘伟  彭燕 《草业科学》2011,28(3):444-448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作为全球暖季型草坪革中坪用价值较高的草种之一,其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耐践踏,在我国不仅是应用广泛的优良草坪草之一,也是优良的固土护坡植物.制定科学的资源保护策略、促进其开发利用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我国狗牙根种质资源的用途、分布情况、遗传多样性以及育种进展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杜洛克公猪在不同体重区间的日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F/G)等性状的相关关系,评估在较高始测重的情况下测定杜洛克公猪生长及料重比性能的有效性,探究杜洛克公猪不同体重阶段料重比与全程(30~110 kg)料重比的相关性,并建立不同体重阶段料重比与全程料重比的回归方程,以期增加测定站的年测定量,提高其利用率。使用8台奥饲本种猪生长性能测定系统,测定119头杜洛克公猪在30~110 kg体重阶段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及料重比,分析不同体重阶段料重比与全程料重比的相关性,并与全程料重比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杜洛克公猪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及料重比在30~110 kg期间均呈增加趋势,并在90 kg出现1个生长期拐点,之后其采食量、日增重及料重比都有下降趋势。不同体重阶段的料重比与全程料重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40~90 kg阶段的回归方程Y=0.316+0.873X1的决定系数为0.76,该回归方程校正准确率高,说明可通过40~90 kg料重比来衡量全程料重比,这样既能缩短料重比测定时间,为准确估算全程料重比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能够有效提高种猪测定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发展秸秆畜牧业具有节粮和增加畜产品供给的双重意义,秸秆处理利用将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本文对秸秆饲料化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做了回顾,评价了秸秆氨化处理方法,介绍了改进型的秸秆氨化、碱化、盐化综合处理及秸秆复合青贮技术;还介绍了含秸秆颗粒饲料的制作;最后指出了秸秆处理利用的生产技术需求,并且讨论了研究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有机硒和枣粉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的影响,试验采用2×5两因子(A、B)随机试验设计,A因子为枣粉添加水平,分别为0、8%,B因子为硒添加水平,分别为 0、0.3、0.6、0.9、1.2 mg/kg。选择体重接近、健康的1日龄科宝505白羽肉仔鸡720只,随机分为 10组,每组 6 个重复,每个重复 12 只鸡(公母各半)。试验期为 42 d,分前期(0 ~ 21 d)和后期(22 ~ 42 d)两个饲养阶段。结果表明:有机硒和枣粉两因子间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试验前期,A2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1组(P < 0.05),且A2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 0.05)|添加枣粉可显著提高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 < 0.05)。试验后期,A5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除A1组外的其他各组(P < 0.05),而料重比显著低于除A3组外的其他各组(P < 0.05),A4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A1、A2和A3组(P < 0.05)。A5组总能和总磷利用率均有下降的趋势(P =0.090|P =0.078)。添加枣粉后,肉仔鸡对氮和钙的利用率均有改善(P < 0.05),但总能的利用率显著下降(P < 0.05)。综上,饲粮添加0.3 mg/kg硒可以提高肉仔鸡前期平均日增重,添加枣粉可改善肉仔鸡前期采食量,并提高氮和钙的利用率。 [关键词] 肉鸡|枣粉|有机硒|生长性能|养分利用  相似文献   

15.
16.
综述了国内外马铃薯秧藤饲用转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秧藤的产业化现状,提出了适宜内蒙古半农半牧地区的"青贮饲料+混合粗提取物"的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展望了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秧藤高附加值的综合转化利用产业前景,以期为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马铃薯秧藤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加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To evaluate the protein quality and postgut N utilization of full-bloom timothy hay, oat-supplemented timothy-hay diets, and alfalfa hay harvested at different maturities, apparent whole tract N digestibility, urinary N excretion, and serum AA profiles were determined in light to moderately exercised Arabian horses. Six Arabian geldings (16.0 ± 0.3 yr; 467 ± 11 kg of BW)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a 6 × 6 Latin square design. Diets included full-bloom timothy grass hay (G), G + 0.2% BW oat (G1), G + 0.4% BW oat (G2), mid-bloom alfalfa (A1), early-bloom alfalfa (A2), and early-bud alfalfa hay (A3). Forages were fed at 1.6% of the BW of the horse (as-fed). Each period consisted of an 11-d adaptation period followed by total collection of feces and urine for 3 d.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on d 11 for analysis of serum AA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3-d collection period, urine and feces were collected every 8 h and measured and weighed, respectively. Approximately 10% of the total urine volume and fecal weight per period was retained for N analyses. Fecal DM output was less (P < 0.05) in A1, A2, or A3 compared with G, G1, or G2. Apparent whole tract N digestibility was greater (P < 0.01) in A1, A2, and A3 compared with G, G1, or G2, and was greater (P < 0.05) in G1 and G2 compared with G. Nitrogen retention was not different from zero, an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P > 0.05) in N retention among diets. Urinary N excretion and total N excretion were greater (P < 0.05) in A1, A2, and A3 compared with G, G1, or G2. Plasma concentrations for the majority of AA increased curvilinearly in response to feeding G, A1, A2, and A3 (quadratic, P < 0.05), with values appearing to maximize 2-h postfeeding. Although alfalfa N digestibility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harvest maturity, N retention did not differ and urinary volume and N excretion increased, indicating that postabsorptive N utilization decreased. In contrast, inclusion of oats at either 0.2 or 0.4% of the BW of the horse to timothy hay markedly enhanced N digestibility without increasing N excretion, indicating improvement in postgut N utilizatio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eeding oat-supplemented timothy hay is more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han feeding alfalfa to the horse at maintenance or under light to moderate exercise.  相似文献   

18.
紫茎泽兰发生特点、防治及其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紫茎泽兰是一种世界性的有毒有害杂草,其侵染能力极强,在许多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害”,引发 了这些国家对紫茎泽兰的防治及其利用方面的研究。本文就国内外对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分布、防治措施及其利用 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找出经济合理的防治和利用措施,以期达到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系统学分类、分布情况、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提出了披碱草属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它的研究展望,以期为披碱草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面对人畜争粮矛盾的突出,猪对日粮纤维利用的研究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集中在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和行为等方面。论文综述了各国利用地方猪种和外来猪种开展利用纤维的差异及差异的潜在机制,以及围绕猪生理阶段、品种、纤维来源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为进一步开展外来猪种充分利用日粮纤维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