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干旱区旱生芦苇根系分布及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3-2006年实测的旱生芦苇地的土壤水分资料和芦苇根系资料,对旱生芦苇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旱生芦苇根系深度达250 cm以上,毛细根分布最多区域在0~30cm土层,30~210 cm土层芦苇毛细根重密度呈现波动起伏,210 cm深度以下逐渐减小。2)2003-2006年芦苇地土壤水分年际间变化较为复杂,不同的生长阶段年际变化特征不同。3)每年的芦苇生长期(4-10月)内,土壤水分呈现"降-升-稳定-降-稳定"的变化规律。4)芦苇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点是,0~200 cm土壤水分变化较为活跃,200 cm深度以下土壤水分变化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地下水埋深下的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本研究根据长期地下水位的监测资料和土壤种子库的萌发试验,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不同地下水埋深下植物样地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显示,在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的高低不仅影响地上植被群落的种类和组成,而且也对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和组成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地下水埋深逐渐下降,种子库密度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生活型逐渐单一。同时地上植被群落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系数也逐渐降低。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国内外关于干旱区土壤种子库的理论研究,而且有利于指导塔里木河下游正在开展的大规模生态恢复实践。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草地群落结构与土壤水分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导致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土壤含水量改变,必然影响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在较大空间尺度上根据随机设置样地法调查区域内典型地带性草地群落,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凋落物质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虽正相关但不显著;2)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3)植物功能群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禾本科和豆科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杂类草相反。总之,在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是限制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而禾本科和豆科作为指示物种可以反映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半干旱区天然草地群落演替的驱动力,草地退化可能与土壤含水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青海湖地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牧草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年内土壤水分的变化可分为春季缓慢失墒期、春末夏初墒情缓慢恢复期、夏季快速失墒期、秋季快速增墒期4个时段;不同年份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不同,0~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受天气、牧草生长等因素影响干湿变化明显,30~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相对较稳定。牧草生长季(5-9月)各月末的生物量与前期土壤水分的关系密切,上一年度土壤水分对牧草生物量的影响在牧草生长前期较为明显,后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民勤白土井的芦苇群落,对盐沼、盐碱地、覆沙地的芦苇群落、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水分等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境不同,芦苇群落的伴生种数量和种类均表现出差异,盐沼地土壤含水率和植被覆盖度最大,物种丰富度最小。3种生境土壤含水率是盐沼盐碱地覆沙地。土壤水分决定芦苇生态型,盐沼地分布3种芦苇生态型。3种生境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粉粒与沙粒为主,土壤质地以粉沙质壤土与沙质壤土为主,不同生境各层次间土壤机械组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明确生长季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土壤呼吸变化规律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对于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有重要意义。为此,采用LI-COR 8100土壤呼吸观测系统对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区荒漠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地、绿洲农田、人工杨树(Populus gansuensis)林地生长季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分析3种土地覆被类型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荒漠梭梭林地、绿洲农田、人工杨树林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59、2.67和3.16μmol·(m2·s)–1。生长季土壤呼吸的月变化受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共同影响,其中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用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均拟合较好,而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较复杂,呈二项式函数关系。生长季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土壤呼吸日变化过程呈单峰曲线,主要受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植物叶片气孔密度和大小具有可塑性,在外界胁迫下而变化,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为揭示高寒草甸生境趋向干旱化过程中植物气孔特征的变化规律,选择藏东南东达山高寒草甸的8种优势或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设置10个土壤水分梯度,分析气孔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根据植物对土壤水分的依赖程度可划分为4种类型:大花嵩草为沼生型,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增加气孔密度增加、气孔大小减小;鸭跖草、小大黄、矮生嵩草和珠芽蓼为湿生型,气孔密度和大小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多呈现为单峰曲线格局;圆穗蓼和线叶嵩草为旱生型,气孔特征随土壤干旱程度增加的变化趋势与沼生型植物几乎相反;高山嵩草气孔特征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在土壤水分梯度上分布范围广,为广布型。每种植物生长都有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过高或过低的土壤含水率都将胁迫植物的生长,因此植物气孔特征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多种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8.
绵毛优若藜是北美洲的特有种,被引种到我国的干旱区后,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都有所变化。在引种地,绵毛优若藜的物候期较原产地推迟,夏秋季所生的簇生叶保持绿色,表现为准常绿灌木。绵毛优若藜的年生长呈单峰型,其高生长和径向生长的高峰期均在7-8月。绵毛优若藜的生态幅较宽,在气温10-30℃之间,种子都可发芽。绵毛优若藜耐土壤贫瘠、耐沙埋,喜欢偏碱性土壤,在养分条件较差的沙丘和pH值为7.0-9.0的沙壤土上均能生长,在透气性较好的沙土上生长量较粘土大。当沙土的土壤含水率为1.69%。3.30%,粘土的土壤含水率为9.04%。16.14%时,绵毛优若藜萎蔫。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扎龙湿地芦苇在干旱、盐碱等不同逆境条件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谱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以及从同工酶水平来初步探讨不同生境芦苇之间是否存在种内差异,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按照不同的水分与盐碱梯度设置旱生、湿生和水生3个样地,分析了3种生境芦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旱和盐碱条件下酶谱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变化,环境中特高浓度的盐碱诱导湿生生境芦苇茎在迁移率(Rf)为0.032,0.081,0.496处产生了3条特有酶带,抑制其在Rf=0.523,0.873处产生酶带;干旱诱导旱生和湿生生境芦苇叶在Rf=0.048处产生酶带,酶谱带总数湿生>水生>旱生,与3种生境盐碱梯度呈正相关;酶带相似性系数在0.625~0.933之间,种内存在分化。说明湿生生境土壤中特高含量的盐碱导致酶谱与其他两种生境的相似性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下胡杨和柽柳叶片δ13C值的测定,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变化对胡杨和柽柳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塔里木河下游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保育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埋深从2.4 m增加到9.1 m,胡杨叶片δ13C值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9.1 m处胡杨很可能是通过减少地上生物量的方式来适应加剧的干旱;而柽柳叶片δ13C值则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其水分利用效率不断增加,且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适应宽度也较大。对比同一地下水埋深下胡杨和柽柳叶片的δ13C值发现,随着地下水埋深不断增加,胡杨的抗旱性比柽柳的弱;对比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植物叶片的δ13C值发现,胡杨在不同的地下水埋深采取不同的策略适应干旱环境,而柽柳在不同的地下水埋深则通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来抵御加剧的干旱。  相似文献   

11.
温度和水分对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室内盆栽法对不同温度和水分互作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形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设定4个土壤水分梯度(80%,65%,50%和35%FWC,FWC为田间最大持水量)和3个生长温度(15,20和25 ℃)来模拟自然生长条件来探究适宜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结果表明,中华羊茅在25 ℃、65%水分条件下的出苗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和水分处理(P<0.05),而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的幼苗株高在20 ℃条件下均显著高于15和25 ℃处理(P<0.05);3种温度下中华羊茅幼苗的茎粗在65%水分条件下均达到最大,在35%水分条件下最小,且与其他水分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15和20 ℃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的叶宽、组织含水量、株高胁迫指数和干物质胁迫指数均在65%水分条件下最大,在35%水分条件下最小,而在25 ℃条件下,其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且在80%水分条件下达到最大;3种温度下中华羊茅幼苗的根冠比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逐渐增大,其在35%水分条件下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P<0.05);20 ℃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的根长在35%水分条件下最大,而在15和25 ℃条件下,其根长在50%水分条件下最大,且均与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差异显著(P<0.05)。因此,由结果得出20 ℃温度和65%水分条件最适于中华羊茅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午夜"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Midnight’)叶片生理指标(叶片水势、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和形态指标(叶面积)与土壤含水量间的回归模型,设置4个修剪高度(12、8、5和3cm,分别记为H12、H8、H5和H3)处理。结果表明,与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相比,叶片水势对土壤水分最敏感。叶片水势与土壤相对含水量为二次曲线函数关系。气孔导度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回归模型为一次线性函数关系,随修剪高度增加,回归方程的斜率减小。叶绿素含量与土壤相对含水量为二次曲线函数回归模型,修剪高度与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无相关性。叶面积对土壤水分最不敏感,土壤相对含水量60%~70%时叶面积显著下降,不建议作为草坪适时灌溉的指示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春小麦叶水势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小麦各生育期叶水势日变化均呈现自清晨逐渐降低,中午12:00-14:00降至最低,然后逐渐回升的趋势,且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各生育期春小麦叶水势的日均值均高于其他处理;春小麦各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抽穗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的趋势,其中免耕结合秸秆覆盖处理下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而叶片水分饱和亏的变化则与之相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气温、太阳辐射、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水势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大气水势是影响研究区春小麦叶水势日变化中最大的气象因子,其次是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和太阳辐射。  相似文献   

14.
松嫩草原羊草群落水分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自行设计的蒸散仪和加拿大产自动气象设备,研究了松嫩草原羊草群落的水分生态问题,结果表明,生长季晴天条件下,羊草群落的蒸散、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基本呈双峰曲线,但秒同月份差异显著。环境因子对群落蒸腾作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其中太阳辐射为主导因子,并与群落的蒸腾速率呈极显著相关。温度、相对湿度、土壤含水率的日变化与群落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相关关系均不明显。降水量、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和植物含水量构成土壤-羊草  相似文献   

15.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ecosystem responses to climate gradients, yet precipitation explains very little variation for most traits.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directly influences plant water uptake and thus may assis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lant trait–water relationships. However, this promise remains poorly realized due to rare tests. Here, we provide the first study that attempts to link climate factors, vertical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at a regional scale. Our study paired field-measured vertical soil available water (0–300 cm) and community functional composition at 46 herbaceous grassland sites along a steep hydrothermal gradi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Community functional composition was expressed via community-weighted means of eight trait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vertical soil available water content, controlled by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in affecting plant community-weighted traits. We found that soil available water content at depths of 20–100 cm was typically responsible for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on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is emerged as the predominant factor to explain variations in grassland response traits, including leaf area, specific leaf area, and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These traits exhibited clear drought-induced shifts along soil desiccation gradients and responded to drier conditions by reducing leaf area/specific leaf area and increasing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Our findings rehighlighted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as the core driver tha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ryland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幼苗叶水势对土壤干旱与复水环境的响应特征,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紫穗槐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叶水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干旱历时和生长阶段3个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紫穗槐幼苗叶水势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干旱程度加剧,幼苗叶水势呈下降趋势,水分胁迫指数呈上升趋势;40.00%土壤相对含水量下的幼苗叶水势下降幅度达到最大,其中干旱15 d的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以及干旱30 d的生长后期的叶水势分别比对照下降了0.71 MPa,1.12 MPa和0.58 MPa;复水后,叶水势出现补偿效应,随着复水后时间的延长,幼苗3个生长阶段叶水势逐渐恢复,恢复速率与干旱程度、干旱历时和生长阶段密切相关,但均在复水72小时后恢复到接近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17.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桑树幼苗生长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设置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50%、70%~80%、90%~100%的干旱(DH)、正常水分(CK)、渍水(WH)3个处理组,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桑树实生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桑树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的适应能力。桑树幼苗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30 d后,幼苗叶水势、根冠比、根表面积、侧根数量、根系活力、受害指数均出现差异:干旱组的叶水势比正常水分组低18.0%,渍水组的叶水势比正常水分组高54.0%;干旱组的根冠比较正常水分组高24.9%,渍水组的根冠比较正常水分组低17.6%;干旱组和渍水组的根表面积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45.9%和25.4%;干旱组和渍水组的侧根数量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85.8%和43.6%;干旱组和渍水组的根系活力分别比正常水分组低13.9%和78.9%;干旱组和渍水组的受害指数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50%和100%。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桑树幼苗叶水势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根冠比呈增加趋势,证实桑树具有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全年干旱和水淹交替的土壤水分变化的能力,尤其具有抗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内蒙古东北部鄂温克族自治旗1990—2017年气象数据与温性草甸草原土壤含水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1990—2017年4—10月平均气温以0.47℃/10年的速度上升;4—10月降水量以28.3 mm/10年的速度下降;各层土壤含水量与日照时数、温度、相对湿度相关性很小;与降水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0~10、10~20、20~30、30~40、0~5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与蒸散量达到极显著负相关(P<0.01),40~5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与蒸散量达到显著负相关(P<0.05)。根据相关性分析,选取蒸散量与降水量(4—10月)为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建立了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9.
胡伟  张亚红  李鹏  刘瑞  蔡伟  王小菊 《草业学报》2018,27(12):122-132
为探讨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状况与草地小气候特征的关系,以2年生紫花苜蓿“巨能7号”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处理下紫花苜蓿生长特征和草地小气候的变化。结果表明:1)滴灌量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的株高、叶面积和鲜草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紫花苜蓿的株高、叶面积和鲜草产量均随滴灌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一定值时,继续增施氮肥,其鲜草产量增产效果在不同滴灌量处理下表现出不同的趋势。2)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增施氮肥降低了紫花苜蓿株间空气温度、浅层土层温度和株间光照强度,而增加了群体内部空气相对湿度。3)不同滴灌量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微环境的调节作用不同,随着滴灌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群体相对湿度逐渐提高,而紫花苜蓿株间气温和浅层土层温度降温效应越明显。4)紫花苜蓿生育期间株高与叶面积、草产量和群体内部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群体内光照强度、株间气温、浅层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合理减少滴灌量和施氮量不仅能维持紫花苜蓿良好的生长特征,而且能提高鲜草产量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条件。本研究旨在为紫花苜蓿群体微环境生态因子的改善及高产优质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宁南山区雨养条件下,以马铃薯庄薯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裸地平种、播前覆膜、早春覆膜、秋覆膜处理下2013-2015年间马铃薯产量及其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裸地平种相比,不同覆膜时期下尤其是秋覆膜可增加马铃薯地土壤表层温度,增加幅度可高达1.0 ℃。秋覆膜处理增加了早春时期土壤温度、降低马铃薯苗期土壤日温差。不同覆膜时期尤其是秋覆膜处理下马铃薯苗期土壤贮水量增加41.5 mm,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后20~60 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增加;且在平水年和欠水年不同覆膜时期对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秋覆膜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可达34543 kg/hm2,增产40.8%。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达到77.5 kg/(hm2·mm),增加23.5%。相关性分析发现马铃薯产量与早春时期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显著(P<0.05)正相关,与马铃薯播种时期土壤温度显著负相关。综上,秋覆膜可通过提高早春时期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促进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后土壤耗水量来增加马铃薯产量,秋覆膜是本研究区马铃薯获得高产的最佳覆膜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