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鉴定九华黄精及不同产地的黄精样品。[方法]通过HPLC法建立九华黄精HPLC特征化学指纹图谱,并测定3种基原黄精药材的皂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优化了色谱柱、流动相等条件,建立了九华黄精特征化学指纹图谱,确定了黄精药材的指纹图谱含量检测方法,比较了不同基原及批次间黄精药材的指纹图谱及含量差异。[结论]单纯依靠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不同基源的黄精药材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辅助指纹图谱等方法对药材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鱼腥草药材道地性评价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军  仇萍  曾维军 《作物研究》2014,(1):112-115
药材质量是中药现代化最关键的因素,而药材道地性研究又是中药材质量研究的关键之一。针对鱼腥草药材资源优势,概述了道地药材的内涵、鱼腥草药材道地性的品种、产地、疗效、活性成分、栽培及产地加工等形成因素,为鱼腥草药材道地性评价提供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现市场上黄精药材质量并不是很稳定,本文为稳定黄精药材质量提出一套研究方向;方法总结目前为稳定黄精药材质量所做的研究,分析影响黄精药材质量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结果本文从育种、栽培、采收、炮制、贮藏和运输这几个方面总结并分析,同时参考了与质量控制相关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后续研究方向;结论现目前黄精药材质量稳定研究并不全面,为保障黄精药材质量的稳定,应该从各个方面高度关注并做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地药材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学理论阐述了我国道地药材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道地药材研究的概况,以及道地产区药用植物的生态位作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阐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系的表达和控制。旨在更好地把握道地药材形成的综合环境和社会条件,为制定SOP提供理论依据,保障我国道地药材行业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精属于多基源品种,来源复杂,目前人们对黄精的高产栽培技术加以研究,药典也收载其性状鉴定、水分与挥发油的检查、浸出物及含量测定等,但未见吸光度、总灰分、重金属及砷盐、农药残留、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检测标准,以至于很难控制药材质量。国内对黄精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其品种品质研究较少,本文从本草沿革、品种考证、植物学特性、质量控制等方面综述黄精的品质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黄精药材鉴别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科学方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黄精栽培基地土壤养分分布规律,评价药材内在质量,为栽培生产优质高产黄精药材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黄精栽培地土壤与黄精药材各14份,用土壤养分速测仪测定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各项指标;用苯酚-蒽酮法测定黄精药材内多糖的含量。结果黄精栽培地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变化范围分别是6.75~8.50,6.52~18.77g/kg,8.08~69.80mg/kg,21.79~116.41mg/kg,41.09~201.47mg/kg,平均值分别为7.35、11.04g/kg、32.36mg/kg、63.53mg/kg、98.47mg/kg;黄精药材含量为6.13~12.17%,平均含量为9.09%。结论根据全国土壤分级标准,柳河县黄精种植地土壤养分状况总体表现为土壤呈中性,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中等,速效磷含量极丰富,碱解氮含量明显缺乏,黄精多糖含量符合药典规定。吉林省柳河县适宜栽培黄精药材,但在栽培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氮肥和钾肥。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辽东绿色经济区的支柱性产业,该文对辽东绿色经济区道地药材产业现状进行概述,指出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辽东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白屈菜是我省道地药材,由于近年来用途比较广泛,野生资源采挖比较严重,造成了资源的破坏,我们通过对白屈菜生长习性的了解,探讨出人工栽培白屈菜的技术要求,以解决生产应用的供不应求并有效地保护好我省道地药材的野生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经三七的道地产区文山州食药监局回复,作为三七业内领军企业的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率先执行《无公害品质三七药材及饮片的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含量限量标准》、《有机品质三七药材及饮片的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含量限量标准》两项标准作为企业内控标准。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  相似文献   

10.
平贝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  谭庆艳 《人参研究》2010,22(4):38-39
平贝母是我国北方大宗道地药材,同时也是医药保健的重要原料,近些年随着平贝母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增,栽培面积逐渐扩大,但栽培技术参差不齐,使平贝母产量不高质量不稳。本文通过对平贝母栽培技术的研究,为平贝母的规范化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倒春寒是严重影响和制约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小麦受倒春寒的危害程度与霜冻天气、栽培条件和品种自身遗传等关系密切。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耐倒春寒育种提供参考,本文结合耐倒春寒品种(系)百农矮抗58、百农207等的育种实践,提出判断小麦品种耐倒春寒的4条基本原则:(1)在相同地区相同年份,发生倒春寒时,不同栽培条件下均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2)在相同地区不同年份,无论任何生育时期发生倒春寒均未造成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3)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发生倒春寒时,均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4)在低温敏感期(穗分化时期)鉴定时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本文还分析了与小麦品种耐倒春寒能力强弱密切关联的冬春性和抽穗期、光温反应特性、植株健壮度、越冬期抗寒性、穗部结实性和受害后恢复能力等6类性状,拟定了小麦耐倒春寒育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甜菜BvMTP1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中,金属耐受蛋白(Metal tolerant proteins,MTPs)是阳离子转运家族(Cation effluxtransporters)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在细胞重金属逆境耐受性及离子平衡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在甜菜体内克隆获得了Beta vulgaris metal tolerantce protein 11(BvMTP11)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基因CDS全长为1 227 bp,编码了408个氨基酸,分子量(Mw)和等电点(pI)分别为45.935 kDa和4.89,属于相对不稳定蛋白。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有5个跨膜螺旋区,是一种具有阳离子排出域(Cation efflux domain)的膜蛋白,并且有80%的可能性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膜上。因此可以推测,BvMTP11可能作为甜菜体内重要的转运蛋白参与到重金属逆境胁迫应答网络中,同时,该基因的克隆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重金属逆境下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甜菜耐盐性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甜菜是耐盐性较强的作物,但严重盐渍化环境对其产质量影响较大,因此了解甜菜耐盐性机理并培育耐盐性较强甜菜品种对有效利用盐渍化土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盐胁迫对甜菜的形态学特征(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不同生长时期耐盐性)和生理生化特征(盐分离子积累与分布、渗透调节物质、离子选择性吸收、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植物激素)方面综述了甜菜耐盐性研究现状,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以进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香禾糯是我国西南山区以侗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原生态山间梯田里,根据当地特殊的生态和气候环境,完全采用传统农耕方式,经过长期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世世代代传承至今的地方特色优良糯稻品系。本文综述了香禾糯与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关系,香禾糯独特的优良性状及演变分化情况,以期为我国稻种遗传资源的丰富和补充、优良品种选育、新品种保护、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以及为现代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整合资源,联合做大,加快开发“温州黄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国仕  郑乃坤 《茶叶》2014,(1):39-41
温州黄汤原名平阳黄汤,是浙江省的历史名茶,乾隆年间被征为贡茶.后因战乱等原因而失传.近年来温州各县重新研发成功黄汤茶并开始生产,但为黄汤品牌的归属而争论不休.为此,本文略论平阳黄汤的历史渊源,肯定了各县重新研发黄汤茶的成就,并提议整合各地的自然、财力和人才资源,联合组建“温州黄汤开发集团”;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茶学师生实习站,吸引科研院校师生来开展温州黄汤的研究和提升;依靠广布各地的温商和温州商会,打响温州黄汤的品牌,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和行业协会大力扶持,助推温州黄汤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谷子、花生单作为对照,设置谷子花生2:2和4:4两种间作模式,研究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不同种植模式对谷子花生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花生谷子间作下,谷子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均显著高于单作,且灌浆期和收获期2:2间作模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而间作下花生干物质量各生育期均低于单作°各生育期间作谷子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单作,且两种间作模式差异不显著;而间作花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低于单作,收获期则高于花生单作,且2:2间作高于4:4间作模式°两种间作模式下花生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净面积产量均低于单作;而2:2间作模式谷子产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且两种间作模式下谷子净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谷子单作°谷子花生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大于4:4间作模式,且均大于1.0°可见,间作谷子在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单作,而谷子花生2:2模式又优于4:4模式’因此,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推广谷子花生2:2间作种植模式利于提高作物群体覆盖、土地生产力,从而促进作物高效共生、盐碱地改良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温州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及主栽品种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1~1993年从温州稻区11个县(市、区)55个不同品种上采集481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到354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共检出7群23个小种,ZB群小种的分离频率较高,为80.23%,优势小种为ZB1、ZB9和ZB13。与1981~1984年的小种普查结果相比,小种类型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温州稻区主栽品种病标样上分离的小种看,不同品种上的小种组成有差异,品种和小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性关系。对温州稻区11个主栽品种的抗谱测定结果表明,汕优10号和辐籼6号的抗性较优,总体抗谱在76%以上,其他品种的抗谱均较差;多数主栽品种对优势小种的抗谱低于总体抗谱水平,该稻区的优势小种ZB1、ZB9和ZB13对主栽品种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选育或引进抗ZB群,尤其是ZB1、ZB9和ZB13小种的品种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8.
根据温州市1990-2014年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历史资料,应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温州市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程度与发病时间、雨日、雨量、相对湿度、平均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影响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最大的因子是发病时间,雨日、雨量、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对发病程度直接作用较小,但在始发病时间早的情况下,明显促进了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了解特色稻品种冷水红的农艺性状,对冷水红的株高、分蘖、叶片数、每穗粒数、粒形、千粒重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糙米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直链淀粉、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冷水红的株高168.5 cm,分蘖数为4.2个,叶片数为13.1片,每穗粒数120粒,粒长8 mm,粒宽3.4 mm,粒厚2.2 mm,千粒重30.4g;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丰两优4号分别高22%、42%、45%,存在显著差异;其氨基酸总含量比对照丰两优4号高49%。说明冷水红的营养成分丰富,价值高,很有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浙江维管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分别是: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的粉红方秆蕨[Glaphyropteridopsis rufostraminea (Christ) Ching]和小叶钩毛蕨[Cyclogramma flexilis (Christ) Tagawa];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的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 Christ);茜草科(Rubiaceae)的东南蛇根草[Ophiorrhiza mitchelloides (Masam.) H. S. Lo]。其中,方秆蕨属为浙江新记录属。所有凭证标本保存于温州大学植物标本室(WZ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