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明确马铃薯新品系染色体构型及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以5个马铃薯新品系(NNS-01、NNS-02、NNS-03、NNS-04、NNS-05)及对照(MIN-021)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及SSR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马铃薯新品系的染色体构型明显不同,依次为7.66Ⅰ+7.52Ⅱ+6.82Ⅲ+1.21Ⅳ、4.72Ⅰ+11.02Ⅱ+3.2Ⅲ+2.91Ⅳ、5.26Ⅰ+10.2Ⅱ+3.82Ⅲ+2.72Ⅳ、8.39Ⅰ+7.32Ⅱ+6.51Ⅲ+1.36Ⅳ和4.96Ⅰ+8.06Ⅱ+5.74Ⅲ+2.43Ⅳ。利用筛选出的10对SSR适宜引物,对各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SSR多态性条带94个,多态性比率为72.23%;用特异性引物S 189建立了能明显鉴别5个新品系及对照材料的SSR指纹图;以GD值0.39为基准,将6个材料分成四类:新品系NNS-01和NNS-02为一类,新品系NNS-03和对照材料MIN-021为一类,NNS-04和NNS-05各单独为一类。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自3个杂交组合F1代分离群体中选育出的5个马铃薯优良新品系NNS-C 2、NNS-A 6、NNS-A 10、NNS-B 2和NNS-A 11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差异,本试验以亲本为对照,采用常规压片法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个新品系进行了染色体配对构型和SSR分析。研究表明,5个新品系NNS-C 2、NNS-A 6、NNS-A 10、NNS-B 2和NNS-A 11的染色体配对构型有一定差异,依次分别为1.95Ⅰ+15.46Ⅱ+1.35Ⅲ+2.77Ⅳ、5.66Ⅰ+11.47Ⅱ+3.6Ⅲ+2.15Ⅳ、2.98Ⅰ+13.54Ⅱ+2.2Ⅲ+2.83Ⅳ、8.27Ⅰ+9.26Ⅱ+4.43Ⅲ+1.98Ⅳ和3.47Ⅰ+12.13Ⅱ+3.21Ⅲ+2.66Ⅳ。筛选出SRR适宜引物10对,明确了新品系及其亲本基间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建立了能识别各材料育成登记的SSR指纹图。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从H-027×陇薯6号和H-027×陇薯7号这2个杂交组合F1群体中选出的各5个优良无性株系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利用常规制片技术对各个株系的花粉育性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Ⅰ(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027×陇薯6号杂种F1优良株系7、株系16、株系17、株系18和株系26的花粉可育率分别为18.18%、59.69%、19.03%、16.54%和51.14%,H-027×陇薯7号杂种F1优良株系2、株系10、株系11、株系12和株系14的花粉可育率分别为52.13%、17.26%、55、72%、60.17%和18.72%;H-027×陇薯6号杂种F1优良株系7、株系16、株系17、株系18和株系26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3.7Ⅰ+6.7Ⅱ+4.6Ⅲ+4.0Ⅳ、2.7Ⅰ+10.8Ⅱ+2.4Ⅲ+3.7Ⅳ、4.2Ⅰ+6.6Ⅱ+4.6Ⅲ+3.8Ⅳ、4.7Ⅰ+6.1Ⅱ+5.3Ⅲ+3.6Ⅳ和3.9Ⅰ+5.8Ⅱ+3.4Ⅲ+5.5Ⅳ,H-027×陇薯7号杂种F1优良株系2、株系10、株系11、株系12和株系14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1.7Ⅰ+9.5Ⅱ+1.9Ⅲ+4.3Ⅳ、2.5Ⅰ+5.3Ⅱ+4.7Ⅲ+3.7Ⅳ、2.1Ⅰ+8.8Ⅱ+1.7Ⅲ+5.7Ⅳ、1.9Ⅰ+14.2Ⅱ+1.5Ⅲ+2.5Ⅳ和6.1Ⅰ+7.7Ⅱ+3.6Ⅲ+3.9Ⅳ。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杂交育成的4个马铃薯新品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及细胞学特性,以亲本‘H-027’、‘陇薯6号’和‘陇薯7号’为对照,对这4个新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染色体配对构型和花粉育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个马铃薯新品系A2、A10、B1和B12的平均株高依次为87.72 cm、72.20 cm、55.62 cm和49.34 cm;B12为中早熟高淀粉型新品系,A2、A10均为中熟全粉加工型新品系,B1为中熟薯条加工型新品系;4个新品系的薯形好、芽眼浅、结薯集中整齐,其平均单株产量在1 kg以上,商品薯率在85%以上;新品系A2和A10的PMCMⅠ中单价体数量多、花粉可育率均较低,适宜作母本进一步改良利用;新品系B1和B12的PMCMⅠ中二价体数量多、花粉可育率较高,适宜作父本进一步杂交利用。  相似文献   

5.
中间偃麦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导入及其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一批兼抗我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新品系和新材料。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苗期还是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E09及强毒力小种E20、E21表现为免疫或高抗的有57份,占测试材料的67.9%;中抗的有10份,占11.9%,且对白粉病的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4份抗病品系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染色体构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4个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交F1的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13Ⅰ+19.75Ⅱ+0.06Ⅲ和0.16Ⅰ+20.06Ⅱ+0.04Ⅲ,而且与中国春小麦的染色体配对构型无显著差异,说明它们的染色体组成与普通小麦基本一致,在遗传学和细胞学上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H 027×陇薯6号和H-027×陇薯7号2个杂交组合杂种F1的4个优异新品系(A2、A10、B1和B12)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新品系进行多态性分析.利用筛选出的10对SSR适宜引物,4个新品系及亲本共扩增出稳定而清晰的SSR条带142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81.69%;建立了能区分出4个优异新品系及其亲本的SSR指纹图;4个杂种新品系及其双亲的GD值变幅为0.229 8~0.650 8.以GD值0.34为基准,7个马铃薯材料分为3类:第1类为新品系A2、A10和H 027,第2类为新品系B1、B12和陇薯7号,陇薯6号单独为1类.  相似文献   

7.
为了鉴定马铃薯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采用5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对18个贵州马铃薯生产品种进行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对SSR引物共扩增出77个多态性条带,每个组合的多态性条带数为10~24不等,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15.4个多态性条带.18个马铃薯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376 6~0.909 0之间,平均为0.701 1.经聚类分析,18个马铃薯材料在遗传距离0.57水平上全部聚为一类,以遗传距离0.60为基准,可明显聚为4个类群.第Ⅰ类包括5个材料;第Ⅱ类仅1个材料;第Ⅲ类包括4个材料;第Ⅳ类包括8个材料.  相似文献   

8.
将(亚洲棉×草棉)F1进行染色体加倍,再与(陆地棉×海岛棉)F1进行杂交,产生亚洲棉、草棉、陆地棉和海岛棉四元杂种.对四元杂种F1进行15年的嫁接保存,对其花粉活力进行几年连续测定,并进行自交和回交.结果表明,四元杂种可育花粉率和弱生活力花粉率在逐年增加,不育花粉率逐年减少,其中弱生活力花粉增加到占10%以上,并能获得回交和自交种子.染色体组分析结果表明,四元杂种PMC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构型为2n=52=4.92Ⅰ 14.62Ⅱ 2.29Ⅲ 1.56Ⅳ 0.71Ⅴ 0.19Ⅵ,而15年前该四元杂种的染色体构型为2n=52=8.4Ⅰ 8.1Ⅱ 5.7Ⅲ 1.9Ⅳ 0.6Ⅴ.长期活体保存使四元杂种PMC减数分裂中期的每个细胞单价体数减少3.5个,二价体数增加6.5个,且多价体数也有明显减少.说明活体保存有利于协调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使其染色体构型趋于协调和平衡,育性逐渐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9.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7):5740-5745
利用SSR标记技术和I_2-KI染色法指导大豆杂交种的选育。针对大豆杂交种的育种特点,以课题组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为材料,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20对SSR标记,呈现出多态性,用20对SSR标记对不育系JLSXCMS1,恢复系中119-99及两者的杂交组合JLSXCMS1×中119-99 (定名为优势豆-A-5)进行亲子鉴定研究,鉴定制种生产的杂交种是否为真杂交种;用I_2-KI染色法对杂交组合JLSXCMS1×中119-99的F_1育性表现进行研究,检验是否符合"三系"大豆杂交种育性要求,保证杂交种正常结实,保证杂交种达到大豆杂交种种子质量标准。结果表明,14对SSR标记对不育系JLSXCMS1,恢复系中119-99具有多态性,优势豆-A-5的带型在9对SSR标记位点均为亲本JLSXCMS1和中119-99的互补带型,9对SSR标记为优势豆-A-5的亲子鉴定标记;花期花粉育性用I_2-KI染色法镜检,JLSXCMS1不育系通过多代回交育成,2010、2011、2012年镜检花粉平均败育率为99.999 2%,成熟期植株表现全部不育。优势豆-A-5可育花粉占花粉总数为48.0%~61.4%,成熟期植株全部正常结实。在SSR标记及F_1花粉育性鉴定技术指导下,育成杂交种优势豆-A-5,2019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晋审豆20190002)。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番石榴最佳花粉采集期、授粉期及去雄期,以番石榴新鲜花粉为试材,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筛选最优培养基配方,进而测定不同保存时间及不同开放状态的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结果显示,培养基组分对番石榴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为糖>硼酸>氯化钙,最佳处理组合为150 g/L蔗糖+0 g/L硼酸+0.3 g/L氯化钙,其花粉生活力为91.9%。花粉生活力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降低,新鲜采摘的番石榴花粉生活力为89.69%,保存96 h的花粉生活力为0%。番石榴花在时期Ⅲ(花苞完全裂开、萼片脱落)花粉生活力最高,时期Ⅳ(花瓣展开)柱头可授性最强;另外,时期Ⅰ和Ⅱ的花粉囊并未打开,柱头上未附着花粉且花粉生活力较低。因此,番石榴花的最佳授粉期为时期Ⅳ,最佳花粉采集期为时期Ⅲ,最佳去雄期为时期Ⅰ和Ⅱ。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19份马铃薯品种资源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利用筛选出的10对SSR适宜引物对19个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稳定、清晰的SSR条带163个,其中多态性条带143个,其多态性比率占87.73%。19份马铃薯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D)介于0.2415~0.7048之间,平均GD值为0.4090。以GD值0.66为基准,将19份马铃薯品种分为5类:青薯9号、冀张薯14和冀张薯8号为一类,大百花(2191)、冀张薯5号、中薯19号、雪川1310和华颂11为一类,冀张薯12号、中薯22号和华颂7号为一类,红玫瑰、希森8号、5 p-40和希森6号为一类,中薯10号、中薯18号、华颂34和华颂33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种间体细胞杂种的育性和遗传改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司怀军  王蒂 《作物学报》2003,29(2):280-284
对马铃薯双单倍体品系81-15和南美二倍体栽培种Solanum phureja及二倍体野生种Solanum chacoense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25个株系的花粉育性和雌配子育性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 马铃薯种间体细胞杂种花粉育性与其双亲相比明显降低. 81-15+S.phureja和81-15+S.chacoense的种间体细胞杂种的花粉育性范围分别为7.0%~42.8%和8.0%~20  相似文献   

13.
不育系P88S在湖南和海南的育性差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同一品种的超级杂交稻在不同气候区域的育性表现,选用不育系为P88S,分别在海南、湖南2个气候区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不育系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其敏感期存在很大差异,不育系P88S在湖南长沙的敏感期处在第Ⅲ、Ⅳ、Ⅴ期。不育系P88S在海南海口有2个敏感期,第一敏感期处在Ⅱ、Ⅲ期,第二敏感期处在Ⅳ、Ⅴ、Ⅴ、Ⅵ、Ⅶ期内。(2)在自然条件下,2010年5月5日至5月9日在海口,不育系P88S花粉不育度在67.24%~85.60%之间波动,5月11日至10月18日花粉不育度均>99.5%,自交结实率几乎都<0.5%,波动很小;2010年7月17日至10月7日在长沙,不育系P88S花粉不育度几乎都在>98.0%以上,只有9月9日、9月11日、9月13日这3天的花粉不育度比较小,分别是86.08%、90.31%、92.38%。自交结实率波动比较大,在0.29%~9.81%之间波动,育种不安全。  相似文献   

14.
明确鉴定种质材料间的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对构建核心种质库、准确筛选杂交亲本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和农艺性状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了收集保存的62份马铃薯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果表明,参试种质的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9.50%~52.90%。农艺性状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19.0处62份供试材料被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Ⅰ中包含的材料最多,约占供试材料的96.8%,该结果从特定农艺性状方面较好地揭示了马铃薯种质资源间的表型差异。应用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13对SSR引物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究了参试材料的群体遗传结构。Structure软件分析表明,供试材料被划分为3个群体,不同群体间的界限较为明显,PopⅠ亚群和PopⅡ亚群中各材料的遗传背景较单一,PopⅢ亚群具有混合来源,遗传背景较复杂。NTSYS软件计算结果表明,62份马铃薯种质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50~1.00,SSR标记聚类分析将62份马铃薯种质总体分为3个大群,类群Ⅰ所包括的马铃薯材料占总数的11.3%,类群Ⅱ占17.7%,类群Ⅲ占供试材料的71%。总体来看,农艺性状聚类与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相似。本研究对马铃薯进行了综合分析农艺性状与SSR分子标记,有助于准确评价马铃薯种质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台中65-4x及其携带花粉不育基因的四倍体近等基因系组配的花粉不育基因座位互作的四倍体杂种,对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行为及生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亲本及杂种多数细胞在终变期都是四价体与二价体共存,台中65-4x染色体配对方式为9.20Ⅳ+5.60Ⅱ,杂种平均为9.52Ⅳ+4.90Ⅱ,亲本与杂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马铃薯主栽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山西省12份马铃薯主栽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1对多态性高、谱带清晰的引物,共检测到79个等位位点,其中,77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97.5%;S189、S151和STM001这3个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差异明显,可作为12份马铃薯品种间鉴别的分子依据;12份材料的遗传距离介于0.209 2~0.626 9之间,平均值为0.421 7。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2处,将12份材料划分为4类,第Ⅰ类有3个品种(费乌瑞它、大西洋和冀张薯8号),同薯24和紫花白分别归为第Ⅲ类和第Ⅳ类,其余7个品种归为第Ⅱ类(其中全部为山西省选育的马铃薯品种,亲缘关系比较近)。结果说明,山西省现有马铃薯主栽品种遗传基础比较狭窄,种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核背景下线粒体复合体活性对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影响,明确其与花药败育的关系.以同质异核不育系K932S、K169S、近等基因恢复系K932R和保持系K169为材料,采用植物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对花药发育不同时期的5个线粒体复合体活性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除花粉母细胞时期复合体Ⅱ、Ⅳ外,其余时期不育细胞质复合体Ⅰ、Ⅱ、Ⅳ活性在K169核背景下显著高于K932,绝大多数时期复合体Ⅲ、Ⅴ的活性则相反,但存在恢复基因时,K932R可改变部分时期不育细胞质不同线粒体复合体的活性.在二分体时期,不育细胞质复合体Ⅱ、Ⅲ、Ⅴ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可育胞质,而其他多数时期5个复合体的活性则相反.由此可见,在花药发育不同时期,核背景对玉米CMS-C不同线粒体复合体活性均有显著影响;相同核背景下,二分体时期不育细胞质复合体Ⅱ、Ⅲ、Ⅴ活性比正常细胞质显著降低,可能与CMS-C花药败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SSR分析玉米群体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6个玉米群体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玉米群体中检测到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平均每SSR位点的变异等位基因数达到7.79。依据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第Ⅰ类为黄综群、金皇后综合种,第Ⅱ类pob21,第Ⅲ类为豫综5号、BSSS,第Ⅳ类为辽旅综。  相似文献   

19.
抗条锈小滨麦易位系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条锈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096,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其根尖细胞染色体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小麦亲本的杂种F1 PMC MⅠ染色体构型平均值为2n=19Ⅱ+1Ⅳ。RAPD分析表明:在100个十聚体核苷酸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作母本,与中2、中5及中1001等八倍体小偃麦杂交,获得的杂种F1植株除4D缺体×中5育性极低外,其余组合略低于普通小麦×八倍体小偃麦的自交结实率。杂种F1体细胞2n=48。4D缺体×中2的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的平均构型为18.81(15-22)Ⅱ+0.57(0-3)Ⅲ+0.11(0-2)Ⅳ+8.23(6-10)Ⅰ。观察结果同时表明:(1)单价体的分布在每个PMC中以8为众数;(2)单价体之中的两个在多数的PNCs中能形成次级联合配对,说明4D与4E染色体具有部分同源关系;(3)杂种F1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多价体的出现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中E染色体组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