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从刺榆繁育和生物围栏营建技术2个方面介绍了沙地刺榆生物围栏技术,总结分析了6年生刺榆生物围栏的生长表现。该技术是一种成本低廉、使用寿命长、施工简便和易于大面积推广的实用技术,尤其是配套了工程围封的刺榆生物围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刺榆生物围栏营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刺榆作为科尔沁沙地的特有树种,是营建生物围栏的理想树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系统介绍了沙地刺榆生物围栏的营建技术,对科尔沁沙地营建刺榆生物围栏的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树干解析法对章古台沙地15年生刺榆人工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刺榆胸径快速生长主要集中在4~11 a,树高快速生长在3~9 a,分别于5 a时达到最大,材积生长速生期为6~11 a,峰值出现于7 a时。胸径生长与材积变化规律比较接近,以胸径作为材积生长速生期的预判指标相对树高可靠。在15 a时刺榆材积连年生长量仍大于平均生长量,生长处于稳定阶段,可持续发挥其防护效能。根据年龄与胸径、树高、材积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项式进行生长方程的拟合,方程显著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回归方程为胸径/年龄y=-0.047x2+1.492x-3.203(R2=0.978);树高/年龄y=-0.019x~2+0.651x-0.496(R~2=0.974);材积/年龄y=-2.62×10~(-5)x~2+0.002x-0.007(R2=0.972)。  相似文献   

4.
沙地人工刺榆围栏生长及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彰武沙地4种典型立地条件下,6年生人工刺榆围栏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平缓沙地、丘间低地和固定沙丘下部,刺榆的生长比较稳定,造林保存率均在80%以上,与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固定沙丘上部相比,刺榆的各主要生长指标均差异显著,造林保存率为47%。在未经人工干预状态下,4种立地条件刺榆林分地径离散度均在1.0以上,小于平均地径累计株数均超过1/3,表明在现行密度条件下,刺榆林分的生长已出现明显分化,立地条件的异质性和初植密度过大是林分发生分化的主要因素。各标准地刺榆林分普遍存在边行优势,但对林分生长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大叶榆播种育苗及苗木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播种育苗试验确定大叶榆留床适宜密度为30~40株/m2;并将整个生长期划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速生期累积生长百分率最高,为56.7%;提供了大叶榆播种育苗及苗木各生长期的抚育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刺榆是榆科刺榆属落叶乔木,天然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及朝鲜。刺榆在我区集中分布在哲里木盟科左后旗吉尔戈朗镇东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5~3公里的固定沙地上。在该旗的阿都沁苏木、布墩苏木和库伦旗下养畜牧苏木的固定沙地上也有零星分布。这里是科尔沁沙地的东南缘,多系起伏不大的固定沙丘,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8℃,≥10℃积温3032~3168℃,年降水量350~450毫米,  相似文献   

7.
对11~13年生西南桦纯林(初植密度包括2 m×2 m,2 m×3 m,2 m×4 m,2 m×5 m,2 m×6 m,3 m×3 m和2 m×3 m×7 m)、12年生西南桦与高阿丁枫(初植密度2 m×3m)和11年生西南桦(初植密度3 m×3 m)与山桂花(初植密度3 m×1.5 m)混交林的生长分析显示,西南桦造林后迅速进入速生期。7年生前尤为速生,速生期可延续至10年生林分,在速生期内,平均木的胸径、树高和木材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17~2.50 cm.yr-1、1.20~3.60 m.yr-1和0.000 11~0.018 04 m3.yr-1,其连年生长量分别为0.50~2.65 cm.yr-1、0.5~4.0 m.yr-1和0.000 11~0.018 68 m3.yr-1。西南桦纯林中,2 m×5 m和2 m×4 m的初植密度较为有利于林木生长和木材生产,其13年生林分生长量分别达:(1)年平均胸径1.42 cm.yr-1和1.72 cm.yr-1,年平均树高1.77 m.yr-1和1.72 m.yr-1;(2)单位面积材积为209.807 1 m3.hm-2和208.933 8 m3.hm-2,并且胸径>16 cm的林木分别占80.00%和60.00%。混交林的木材产量:(1)12年生西南桦与高阿丁枫混交林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是同林龄西南桦纯林(初植密度2 m×3 m×7 m)的1.845倍(172.363 7 m3.hm-2比94.978 9 m3.hm-2);(2)11年生西南桦与山桂花混交林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是同林龄西南桦纯林的2.774倍(158.742 0m3.hm-2比57.219 0 m3.hm-2)。在西南桦与高阿丁枫混交林中,1行西南桦与2行高阿丁枫混交模式能提高西南桦高生长和木材产量。高阿丁枫和山桂花是可以同西南桦相匹配营造混交林的两个云南热带乡土树种。  相似文献   

8.
老虎刺的育苗技术及1年生苗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营养袋育苗方法,对老虎刺1年生苗的生长规律及其不同播种期对老虎刺苗木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老虎刺1年生播种苗高生长分为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4个阶段,速生期苗高生长量达到全年最大,占全年总生长量的77·5%。1年生苗木的平均高为53·2cm。  相似文献   

9.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与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章固台地区现有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与成熟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原产地红花尔基比较,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进入速生期的时间略有提前,速生期维持的时间短;确定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数量成熟为45年,更新龄为55~60年,工艺成熟龄为25年左右和40年生以上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窄冠刺槐无性系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选自河南省淮阳县的窄冠刺槐优良无性系的选育过程及其生物生态学特性、无性系繁殖与育苗方法以及无性系林分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表现进行了研究.多点测定结果表明:窄冠刺槐生长快,在不同栽培条件下4~8年生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达1.5~I.8 m,胸径2.1~2.5 cm;干形好,树干通直,形率达0.7~0.8;树冠窄,紧凑而圆满,分枝角度<35°;托叶刺少或无.窄冠刺槐无性系是营建速生丰产用材林、生态防护林、农林复合系统以及园林绿化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1.
筛选油茶早期丰产的最适栽培密度,达到油茶早实丰产高效。调查设5个处理样地,重复3次。调查不同栽培密度对油茶生长、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显示,油茶早期生长过程中,在密度为1.0m×3.0m,品种为长林40号的油茶林中,油茶的树高,基径,冠径生长最优;品种为岑软3号的种植密度中,生长最好的是密度为1.0m×1.5m的处理;从产量产值分析认为,采用岑软3号品种定植密度为1.0m×1.5m,每亩定植444株,平均亩产果量为512.13kg,平均亩产值可达3277.60元,显著高于其他的4个处理,适宜生产上推广;其次是岑软3号品种采用密度1.0m×1.2m定植和长林40号品种采用密度1.0m×3.0m定植,其平均亩产果量和平均亩产值分别是279.44kg、1788.53元和254.76kg、1630.67元。结果表明,在广西桂北地区营建油茶早期丰产林,适宜采用的种植密度为1.0m×1.5m,品种为岑软3号,加强栽培管理工作,种植后第5年平均亩产茶油40.97kg,平均亩产值达3200多元,适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密度试验林8个密度水平、3个林龄段(13、21、32a)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量的生长和林分自然稀疏、径阶分布、材种出材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樟子松人工林能否稳定、可持续地发挥防风固沙功能,确定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为1 667~2 500株·hm-2,最佳株行距配置方式为2m×3m。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有利于火力楠早期生长的合理种植密度,以达到较佳的人工林生长效益,选用6个造林密度对火力楠进行密度试验。根据3.5年生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造林早期1.5~2.5年时,不同造林密度对火力楠树木的生长影响不大,但到第3.5年起,不同密度间树高生长呈显著差异,但胸径大小尚未见有显著差异。所以火力楠早期生长宜采用较密的种植方式(株行距2 m×2 m、3 m×2 m和3 m×3 m),以便林木在树高和胸径生长快速,以及形成较好树木干形,不宜采用株行距4 m×4 m和5 m×4 m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4.
15 沙区生物围栏营建模式15.1 模式概述  采用带刺树种及其它速生树种 ,密植形成紧密结构林带 ,围栏护林 ,解决林牲矛盾 ,实现防沙治沙的一种模式。15.2 模式适宜条件  适用于半干旱区沙化土地治理 ,包括沙化草场、沙化农田以及平缓沙地的整治。15.3 技术思路 特定生态条件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了半干旱地区的土地沙化。分布在半干旱地区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大草原 ,由于草场过牧 ,草原沙化十分严重。种草种树是遏制草场沙化必不可少的措施。草原造林成功的关键是解决林牧矛盾。防止牲畜啃树的常规措施是设置各种机械…  相似文献   

15.
湖北太子山兰考泡桐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太子山树种林种结构,进行了兰考泡桐引种栽培试验。苗木截干后栽植,设置了株行距为3 m×3 m和2 m×3 m的初植密度试验。经当年平茬及第3年间伐强度为40%和第5年隔行间伐的透光伐,对不同密度的兰考泡桐6年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考泡桐在试验区引种栽培初步成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达到2.09 m、3.28 cm和0.024 0 m3,明显优于当地杉木二代林的生长量,表现出速生丰产的特点;栽植密度对兰考泡桐的胸径和材积生长有显著影响,以3 m×3 m或密度更大的林分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沙地治理模式和技术,将科尔沁沙地按坡度大小分成2个类型,即平缓型和起伏较大型。平缓型主要采用农林结合方式进行治理,选择适宜沙地快速生长的树种与矮秆经济作物间作,形成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提高平缓型沙地的经济效益;起伏较大型沙地治理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少量使用适宜沙地生长的乔木,减少树木蒸腾量,大量使用适宜沙地生长的灌木营建混交林,最终形成疏林草地模式。采用拉钩深植造林及容器苗造林技术,可大大提高沙地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密度(2 m×2 m、2 m×1.5 m、1.5 m×1.5 m和1 m×1.67 m)的14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2 m×2 m和1.5 m×1.5 m的马尾松林凋落物层蓄积量小于2 m×1.5 m和1 m×1.67 m的马尾松林蓄积量,1 m×1.67 m的马尾松林凋落物层蓄积量最大。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与凋落物层蓄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密度为2 m×2 m和1.5 m×1.5 m的马尾松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大于密度为2 m×1.5 m和1 m×1.67 m的最大持水量;综合水源涵养力则取决于土壤层持水量的大小,4个林型的水源涵养力依次是2 m×2 m〉1.5 m×1.5 m〉2m×1.5 m〉1 m×1.67 m。本研究为马尾松人工林生态功能量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Resistograph钻刺法间接测定尾叶桉×细叶桉木材密度的可靠性,检测杂交亲本对子代表型的效应以及生长与木材密度的相关,评选速生、优质的尾细桉杂种。[方法]基于10株尾叶桉与10株细叶桉不完全析因交配产生的56个杂交组合的7.5年生试验林,利用79株分析容积法与Resistograph钻刺法测定的木材密度的相关,通过方差分析检测亲本对杂种生长和木材密度的效应,结合多重比较和独立淘汰法进行材积和木材密度的联合选择。[结果]容积法与Resistograph钻刺法测定的木材密度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52(P0.001),遗传相关系数为0.55(P0.05);树高、胸径及材积的母本间和父本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01或0.01),但母本×父本互作的效应不显著;对钻刺木材密度,父本间呈极显著差异(P0.001),母本×父本互作显著(P0.05),但母本间差异不显著;树高、胸径和材积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极显著(P0.001),其与钻刺木材密度的表型相关极显著(P0.001),但遗传相关不显著;评选出速生、木材密度较高的杂交组合14个、单株17株。[结论]Resistograph钻刺法是一种间接测定尾细桉木材密度的简便、经济和可靠的方法;母本和父本选择以及母本与父本的组配对培育速生、材质优良的尾细桉杂种均较重要;尾细桉生长与木材密度的遗传相关不显著,需要对这两类性状分别进行选择;评选的尾细桉杂交组合和单株为培育速生、优质的桉树良种提供了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在凤城宝山林场45年生日本落叶松冠下,研究营造红松果材兼用林的适宜密度,结果表明:以冠下4m×5m和带状5m×5m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量影响最大。适宜的造林密度有利于幼树的生长,防止由于过密而产生的偏冠现象,3年平均树高生长量较对照1.5m×1.5m提高21.8%~58.4.8%。  相似文献   

20.
桉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石萍  莫晓勇 《桉树科技》1996,(2):32-36,22
通过对桉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树种选择在雷州半岛应以尾叶桉为主,适度发展雷林1号桉;经筛选 W5、MLA、GU1 等无性系应作为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优良无性系。采用全面机垦开沟挖穴整地方式;尾叶桉造林密度为1.33×3m,雷林1号桉为1.5×1.5m 或1×1×3m;MLA、GU1 为1.33×3m 或1.67×2m,W5为1×3m;有机肥中加入 N、P、K 复合肥配制的基肥,对林木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造林头3年采取追肥和松土除草的幼林抚育措施,能促进林木生长,缩短轮伐期,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