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林复合经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桉树人工林间种山豆的适应性及其对林木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年生桉树人工林下,山豆生长正常,以后,随着林地的逐渐荫蔽,生长有逐渐衰退现象;间种山毛毛豆当年,可能对林木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可通过改善间种方式而消除,第二年以后对桉树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显著;间种山毛豆对提高土壤肥力也有一定作用,对促进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调查研究了雷州林业局唐家林场、龙门林场菠萝与桉树轮作对林木生长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菠罗与桉树轮作,有利于桉树生长,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和年生长量均比对照林分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土壤养分和土壤结构状况也有改善2,作为农林复合经营的有益尝试,值得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连续5年监测桉树-牧草和桉树纯林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以及种植前后土壤肥力指标,综合分析间种牧草对桉树林地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桉树纯林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在27.4~6612 m~3 hm~(-2) a~(-1)和0~14.9 t hm~(-2) a~(-1)之间,表现出随着种植时间呈逐年减少的变化规律,且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前2年;桉树-牧草复合经营模式下林地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桉树纯林随种植时间的变化规律一致,但均低于桉树纯林,降低幅度为20.84%~82.85%;与种植前比,桉树-牧草和桉树纯林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0.03~0.05和0.14~0.18,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得到提高(土壤交换性钙和镁除外),增幅分别为0.13~3.00倍和0.39~2.11倍;土壤肥力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桉树-牧草桉树纯林种植前;桉树-牧草和桉树纯林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标增幅和关联度均大于20~40 cm土层。可见,与桉树纯林比,间种牧草更有利于改善桉树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桉树林地可持续性经营,是一种较好的桉树林地复合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或粮肥轮作、间种配施化肥均能提高黄壤土类黄泥土、红壤土类黄红泥土和潮土类潮泥土的有机质、腐殖质和活性腐殖质含量,其中胡敏酸、富里酸也相应增加,但以粮肥轮作、间种配施化肥的培肥效果最好。粮肥轮作、间种配施化肥还能提高土壤腐殖质的胡/富比值。各处理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土壤耕层,但以0~50cm土层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柚园间种作物及施用不同有机肥对土壤与柚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柚树间种短期经济作物在提高柚园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N、P、K养分质量分数,改善柚园小区气候,增加有机质和肥来源。间种物钱余体作为绿肥,可显著地提高柚果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棉隆熏蒸与微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曹云  宋修超  郭德杰  王秋君  马艳  沈其荣 《土壤》2018,50(1):93-100
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土壤熏蒸和微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对西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处理:对照(CK)、棉隆熏蒸结合普通有机肥处理(OF)、棉隆熏蒸结合微生物有机肥处理(BOF)。结果发现:与CK相比,BOF处理和OF处理均显著降低西瓜枯萎病发生率,病害防治效果分别为65.8%和54.1%;BOF处理还显著增加连作西瓜产量(增幅达33.4%),提高西瓜中心糖含量(增幅达15.9%)和糖酸比(增幅达13.4%)。棉隆熏蒸处理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显著低于CK,尖孢镰刀菌数量下降3个数量级;土壤脲酶、蔗糖酶、荧光素二乙酸酯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指数、均一性指数较CK均显著降低。棉隆熏蒸后施用有机肥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逐步恢复,其中BOF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恢复速度和强度更大、病原菌数量及病原菌与真菌数量比最低、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指数最高。结果表明,利用棉隆对连作西瓜土壤熏蒸20 d能显著减少病原菌数量,配合施用微生物有机肥,能快速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和恢复土壤酶活性,降低枯萎病的发生,并有效促进西瓜生长,提高西瓜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坡耕地木薯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保持及木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流失量均极显著少于对照;除"犁耙—施肥—起畦"和"犁耙—施肥—不起畦—高度分枝品种"外,其它处理的木薯块根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木薯茎叶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犁耙—施肥—不起畦—间种花生"的土壤流失量极显著少于其它处理,木薯产量也较高。坡耕木薯地土壤流失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降雨是木薯坡耕地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动力,"犁耙—施肥—不起畦—间种花生"是木薯坡耕地土壤保持的首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沼液处理对连作西瓜枯萎病发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沼液防治土传病害是实现沼液高值利用重要途径。以西瓜优佳018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式,研究等氮磷钾养分下,沼液结合覆膜、闷棚等综合防治措施,对西瓜连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削减效果以及对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或沼液结合覆膜、闷棚等处理连作土壤20天,能有效降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其中沼液处理降低幅度更大。处理期间,沼液和水处理土壤温度、湿度显著高于对照。沼液处理减缓了西瓜枯萎病大面积发生的时间,前期(西瓜移栽后的45天内)西瓜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水处理和对照,开花期之后发病率大幅提高,因而西瓜收获时沼液处理与对照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但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与对照和水处理相比,沼液处理西瓜产量、商品果产量、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提高,而硝酸盐含量降低,但沼液处理西瓜含糖量低于对照。以上表明,利用沼液处理西瓜连作土壤能有效增加西瓜产量,提升品质,并对枯萎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面认识桉树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对于阐明单一物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小盆模拟控制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土壤碳、氮含量有显著差异的3种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以不添加凋落物的处理和添加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的处理为对照,研究桉树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天然次生林的混合凋落物相比,桉树凋落物具有较高的碳含量和较低的氮含量,其碳氮比也较高;(2)添加桉树凋落物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磷脂脂肪酸的总丰度显著高于不添加凋落物的土壤,但是显著低于添加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的土壤,并且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磷脂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方式差异显著,添加桉树凋落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功能优于未添加凋落物的处理,但是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包括:碳代谢的活性和多样性。综上所述,与天然次生林本身的凋落物相比,桉树凋落物影响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和代谢活性均较低,表明桉树凋落物为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生境和食物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对连作条件下西瓜生长、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西瓜连作3年的土壤上采用小区试验方法分析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对西瓜的生物学效应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依次为健康菜园土育苗(CK)、健康菜园土育苗+定植期增施微生物有机肥(施肥量为每株25 g)、健康菜园土+微生物有机肥育苗(微生物有机肥︰健康菜园土=1︰49)、健康菜园土+微生物有机肥育苗+定植期增施微生物有机肥(施肥量为每株25 g)。结果显示:在育苗及定植期均施用微生物有机肥使西瓜的生物学性状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相比,施用微生物有机肥使西瓜株高、叶片数、叶绿素含量、植株氮、磷、钾吸收总量以及西瓜品质、产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微生物有机肥富含优质碳源和微生物,健康菜园土育苗+定植时增施微生物有机肥和健康菜园土+微生物有机肥育苗+定植期增施微生物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细菌总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24.9%~51.0%和35.7%~55.8%,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18%~41%和15%~35%,真菌数量分别增加7.4%~21.9%和4.9%~31.9%;土壤中有益菌数量和放线菌与真菌的比例增加可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活性,对枯萎病的防治率高达83%以上。微生物有机肥能激发连作土壤有益微生物活性,显著改善和调节连作西瓜生长,对西瓜的连作障碍有明显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合理的桉树人工林种植会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不同豆科绿肥套种对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分析在桉树人工林套种绿肥的可行性,从而为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提供参考。试验设置白灰毛豆套种、田菁套种以及无套种对照3种处理。结果表明:套种白灰毛豆和套种田菁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两种绿肥套种措施对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而细菌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套种田菁时厚壁菌门、绿弯菌门、产醋杆菌属、瘤胃梭菌属和CandidatusSolibacter属的相对丰度较高,而套种白灰毛豆时变形菌门和铁还原菌属的相对丰度更高;细菌群落功能预测表明,套种白灰毛豆的固氮和硝酸盐还原功能显著表达,而套种田菁的芳香族化合物降解功能显著表达。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硼是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水解氮是细菌门和属相对丰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林下套种豆科绿肥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作为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和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幼龄胶园间种甘蔗对土壤肥力特性、胶树生长及经济收益的研究,分析间种甘蔗对胶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发现,幼龄胶园间种甘蔗对土壤温、湿度影响不大,但降低了土壤p H值、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其中速效钾含量降低幅度最大,从而对橡胶树增粗有一定的影响;从产出方面来看,间种甘蔗可净增加13 695元/hm2的经济收益,而不间种则需要支出除草费用1 275元/hm2。  相似文献   

13.
退耕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就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各粒级含量均表现为粉黏粒>物理性黏粒>黏粒,其中枇杷园三种粒级含量均高于其它退耕地。(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枇杷园>茶园>撂荒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表现为桉树人工林>枇杷园>茶园>撂荒地>杉树人工林,且不同退耕地间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表现为撂荒地>枇杷园>茶园≥桉树人工林>杉树人工林;全磷含量表现为杉树人工林>茶园>撂荒地>枇杷园>桉树人工林;土壤全钾含量表现为枇杷园>桉树人工林>茶园>撂荒地>杉木人工林。(3)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撂荒地>枇杷园>茶园>桉树人工林;撂荒地和枇杷园脲酶的活性较高,撂荒地和枇杷园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撂荒地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高,茶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低;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枇杷园>撂荒地>茶园。(4)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表现为杉木人工林>桉树人工林>茶园>枇杷园>撂荒地。  相似文献   

14.
不同轮作模式对砂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砂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综合效能的旱作覆盖技术,有明显改良和调节农田小环境的功效,近年来随着砂田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西瓜连作现象非常普遍,连作障碍明显。针对砂田西瓜连作障碍明显的现状, 基于定位试验, 研究了西瓜连作(对照, CK)和西瓜→花豆、西瓜→辣椒、西瓜→南瓜3种轮作方式对砂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理化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连作相比, 3种轮作模式均可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 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及细菌数量与真菌数量比值(B/F), 减少真菌数量; 其中以与辣椒轮作效果最为明显, 多样性指数(McIntosh指数, 0.247)较CK(0.146)显著增加, 放线菌数量比例(31.98%)较CK (14.22%)显著增加, 但真菌数量及占总菌数的比例(0.06%)相对CK(0.43%)明显降低。轮作能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 提高砂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缓解西瓜的连作障碍,西瓜与辣椒轮作是有效预防和克服连作障碍的较佳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PCR-DGGE以及稀释平板法等现代和传统分析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林分土壤生物学性状以及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桉树对林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效果虽逊于天然阔叶林树种,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此外,桉树人工林土壤中涉及碳、氮、磷循环的土壤酶活性低于天然阔叶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同样表征土壤肥力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指标也逊于天然阔叶林,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在两种人工林之间无规律性的差异。同时,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S)以及均匀度(EH)指数均逊于天然阔叶林,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桉树对林地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效果虽不及天然阔叶林树种,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林的生态效应相仿。  相似文献   

16.
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地进行了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很低;其现状肥力特征的形成与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生物积累过程的干扰,桉树全树利用方式,耕垦和采后剩余物处理不适当有关。因此,增加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回归林地凋落物于土壤,应用适当地采伐利用方式和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是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2年生桉树人工林及桉树、格木混交林为对象,对其造林初期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酚类物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根区土壤pH值较小,0—20cm土壤pH值大于20—40cm,混交林林间0—20cm土壤自然含水率、容重、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通气度均较桉树纯林大;对林间20—40cm土层而言,桉树×格木混交林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度、排水能力均比桉树纯林大,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相反。(2)混交林林间0—20cm土壤脲酶活性最大,为1.46mg/(g·h),脲酶、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表现为桉树根区大于格木根区,且较桉树纯林桉树根区大。(3)桉树纯林根区总酚、复合酚含量最大,混交林林间0—20cm水溶酚含量最大,土壤水溶酚含量范围为0.62~2.04μg/g。桉树纯林造林初期土壤中酚类物质含量较低,未造成土壤酚类物质的积累;桉树与格木混交初期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与酚酸物质含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以西瓜作为受试生物,采用聚乳酸地膜和普通地膜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聚乳酸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及对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和西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乳酸地膜的降解过程为首先出现裂纹,再出现孔洞,最后出现裂缝;在西瓜生长过程中,聚乳酸地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对土壤重金属以及主要元素氧化物含量无显著影响;覆盖聚乳酸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西瓜苗蔓粗和蔓长差异不显著,叶片数和叶绿素含量聚乳酸地膜组均高于普通地膜组,表现为增产趋势,但西瓜产量两者差异不显著。提示聚乳酸薄膜具有良好的降解性且对土壤和作物无显著影响,有望替代普通地膜在农田中推广使用,减少农业薄膜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加快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桉树造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广西主要长周期人工林改为短周期桉树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文功能变化,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1,3,5年生桉树人工林及与之对应的桉树造林前米老排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与水分调蓄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桉树造林后与造林前的长周期人工林相比,土壤蓄水能力的变化主要表现为20—40 cm土层土壤水库容和剩余蓄水空间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饱和持水量、总孔隙度逐渐减小,同时,土壤水库容和剩余蓄水空间也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桉树造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的20—40 cm土层,而桉树林对土壤的蓄水能力存在的影响与轮伐周期较长的人工林相比,主要表现为20—40 cm土层土壤水库容和剩余蓄水空间增加,1,3,5年生桉树人工林的土壤水库容分别比对应的长周期人工林高11.25%,19.14%,14.33%;剩余蓄水空间则分别比对应长周期人工林高9.16%,113.01%,23.62%。而4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蓄水能力却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桉树造林的土壤效应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桉树取代马尾松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桉树取代马尾松造林是我国南方典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之一,为了探讨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采用成对设计方法,研究了我国广西桉树取代马尾松造林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桉树取代马尾松造林后,土壤全碳、易分解碳库、中等易分解碳库、难分解碳库、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但速效磷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桉树林施肥和磷素在土壤中移动性弱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蛋白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树种变化、桉树林轮伐期短、林下植被差、炼山、翻耕等可能是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降低的驱动因子;施肥有助于缓解土壤养分降低。在林地转变和经营时,适当保持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减少土壤扰动和合理施肥将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实现桉树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