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液体和固体培养方式研究硒对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生长的影响及其发酵液对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种子萌发特性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与无硒培养基相比,浓度为1.0 mmol·L-1~8.0 mmol·L-1亚硒酸钠对菌落直径和菌丝体生物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黄绿蜜环菌富硒发酵液对中华羊茅幼苗生长指标的化感作用表现在稀释倍数越小,抑制作用越大;对幼苗不同生长指标的抑制作用由高至低依次为根长、苗长、苗鲜重、根鲜重;各生长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由于野生黄绿蜜环菌的产量减少,十分期望能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来生产黄绿蜜环菌。然而,黄绿蜜环菌在自然界中的形成过程相当复杂,人工培养很困难。下岸伊作经过多年研究,结果发现:微量亚硝酸离子对黄绿蜜环菌的菌丝变化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将这种变化所产生的颗粒状菌丝体置于培养基中,在12℃以下的低温静置培养,能生产出黄绿蜜环菌子实体  相似文献   

3.
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真菌,也是珍贵的高原生物资源,具有多种研究价值.从形态学特征、生态环境、成分分析、分子生物学研究、菌丝体培养、发酵工艺、应用价值等多方面对黄绿蜜环菌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的硒浓度对蜜环菌进行了补硒培养,研究了硒对蜜环菌生长、蜜环菌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硒处理浓度为20 mg/L以下时,能够促进蜜环菌菌丝体的生长,超过该浓度之后,硒对蜜环菌菌丝体的生长产生阻碍;对于蜜环菌多糖来说,在试验所涉及的浓度范围内,硒能够促进胞外多糖的分泌,但对胞内多糖合成的影响不如胞外多糖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不同浓度富硒PDA平板培养基上灵芝菌丝的生长情况及在添加了亚硒酸钠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摇瓶培养,测定灵芝菌丝体的生物量及总富硒量,比较不同灵芝菌株的富硒能力,最后从15个不同灵芝生产菌株中筛选出一株对高浓度硒有很好耐受能力且富硒能力强的菌株惠州灵芝。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液体摇瓶培养,7d后其菌丝体的硒含量为2386μg/g,总富硒量为3784.2μg/100mL。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灵芝富硒能力的几个参数如摇床转速、培养温度、pH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灵芝能在含有低质量浓度亚硒酸钠100mg/kg的培养基中生长,并能在菌丝体内富集硒。当培养温度30℃、pH7.5、摇床转速160r/min,培养7d,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试验结果为富硒灵芝菌丝体生物量为40.6g/L,菌丝体硒含量为1572.89μg/g,总富硒量为63859.17μg/L。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黄绿蜜环菌生长区域的调查研究,确定黄绿蜜环菌的植被类型,鉴定其伴生植物,比较不同调查地伴生植物的差异,为黄绿蜜环菌的人工驯化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虫草液体深层发酵富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硒浓度、培养时间、pH、培养基种类等因素对虫草菌丝体生长量、富硒量、有机硒转化率的影响,探讨了虫草菌富硒的最优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其最优富硒培养条件为:培养基硒浓度60μg/mL,培养时间5d,pH6,培养基为麸皮培养基(%):蔗糖3,麸皮2,NaN030.2,KH2V040.5。菌丝生长量最高可达1.916g/100mL,有机硒含量可达509.026μg/100mL。虫草有机硒转化率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硒浓度20μg/mL,培养时间5d,pH7,培养基为马铃薯培养基(%):蔗糖3,马铃薯20,NaNCh0.2,KH2PO40.5。其有机硒转化率最高可达18.44%。低浓度的硒可以刺激菌丝体生长,高浓度的硒对菌丝体生长有抑制作用,使有机硒转化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将中草药浸提液添加到基础培养基中,研究6种中草药浸提液对黄绿蜜环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灵芝对黄绿蜜环菌生长有弱抑制作用,甘草、枸杞浸提液对黄绿蜜环菌的促进作用较强,二者最佳添加量均为4%。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黄绿蜜环菌在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培养液起始pH值和培养环境温度的变化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加入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1.5×10-7mg/mL效果显著,菌落直径达4.238cm,而对照只有3.237cm。培养液起始pH6.0~7.0时,菌丝体细胞干重达到5.474~5.828mg/mL。而培养温度在25~30℃菌丝体生长迅速,细胞干重达6.910~7.232mg/mL。  相似文献   

11.
黄绿蜜环菌菌丝体培养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绿蜜环菌的驯化培养试验中,筛选出几种较适宜的琼脂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采用斜面培养试验初步取得了生长温度、pH值等基本数据。其生长温度范围10℃~35℃,适宜温度25℃~30℃;pH值范围(灭菌前)4~10,适宜pH值6.0~7.0。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2015,(1)
黄绿蜜环菌(Floccularia luteo-vir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真菌。总结了该真菌的形态特征与生态分布、蘑菇圈的植被与土壤、营养与化学成分、人工培养条件以及分子水平上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微卫星引物开发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探究黄绿蜜环菌与植物的共生机制与实现人工驯化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进行了红栓菌对硒的耐受力及其菌丝体多糖对硒富集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栓菌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硒浓度达到20μg/mL时,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率最小,菌丝体干重和多糖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mg/mL和29.8mg/g同时进行了红栓菌多糖富硒的发酵务件优化:pH5.5,接种量10%,装液量80mL/500mL三角瓶,28℃,200rpm培养3d,在发酵起始加入硒溶液,菌丝体多糖及多糖中硒含量分别达到27.3mg/g和816.7μg/g,多糖对无机硒的转化率为34.2%。  相似文献   

14.
青海草地黄绿蜜环菌生态学特性及营养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该文报道青海草地黄绿蜜环菌的生态习性,以及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研究表明,黄绿蜜环菌的寄主植物为嵩草属植物。  相似文献   

15.
王虹  游潇倩  余梅 《北方园艺》2010,(22):174-176
通过正交试验法分析了精制培养基与粗犷培养基对黄绿蜜环菌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影响,以期获得比较适宜的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黄绿蜜环菌胞外多糖较优的精制培养基组成为:每100 mL含马铃薯20 g、葡萄糖4 g、酵母膏0.20 g、KH2PO40.15 g、MgSO40.05 g,每1mL含VB112μg,pH 6.0。  相似文献   

16.
焦迎春  余梅  唐达 《食用菌》2010,32(3):6-7
在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液体发酵培养过程中,对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漆酶(Laccase),淀粉酶(Starchase),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蛋白酶(Prolease)六种重要的胞外酶间隔24h测定酶活力。结果如下:淀粉酶、锰过氧化物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漆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均有较大变化,产酶高峰期也不同;菌丝体重量在第6天达最大值,可作为菌丝体(液体菌种)收获期。  相似文献   

17.
以松口蘑为材料,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硒,测定分析了松口蘑菌丝体的生物量、多糖含量、硒的积累量。结果表明:0~40μg/mL的硒浓度对松口蘑菌丝体的生物量和多糖含量的增加都有促进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高促进作用加强,40μg/mL以上的硒浓度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增强;硒浓度在0~50μg/mL时,硒在菌丝体中的积累量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硒浓度超过50μg/mL时,硒在菌丝体中的积累量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8.
灵芝发酵液体种子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结合发酵液多糖含量,研究灵芝发酵液体种子培养的营养因子和非营养因素.结果表明,适宜灵芝G5760菌株发酵液体种子的培养基配方为麦麸粉5%,黄豆饼粉3%,KH2PO40.10%,MgSO40.09%;而优化发酵条件为初始pH5.5,装液量32%,菌种种龄6d,接种量10%,培养时间8~9d.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提取法、醇提取法和石油醚提取法对黄绿蜜环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黄绿蜜环菌中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生物碱和少量有机酸、黄酮、强心苷、甾体三萜类、苷类、皂苷,而挥发油、香豆素萜类、鞣质、酚类极少。通过定性分析黄绿蜜环菌的有效成分,为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适宜培养姬松茸液体菌种的合成培养基(N6Ⅰ20.0%,N6Ⅱ30.0%,蔗糖5.0%,酵母粉0.3%),以此制备的一级摇瓶种和二级摇瓶种,其菌丝体生物量分别为1.48±0.06g/100mL和2.64±0.05g/100mL。栽培试验表明,液体菌种的发菌时间比固体菌种缩短1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