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境是植物生长的具体环境,而群落环境是有机体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岩溶地区植物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中系统地总结了岩溶地区小生境类型特征、不同石漠化等级、坡位等因素对自然植被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生境条件、坡位以及石漠化等级下自然植被群落结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生活型谱结构的差异,以期为岩溶地区植被与生境耦合程度以及不同生境下植被资源的配置提供理论参考,对岩溶生态环境保护、石漠化防治和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93%,其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植被的自然演替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土壤是岩溶地区不易再生的最稀缺资源。文章分析了自然演替过程中的环境特征、养分特征、土壤种子库等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岩溶地区植被的顶极群落以及群落演替方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真菌对岩溶区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促进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丛枝菌根真菌是岩溶生态系统中重要生物组份,对植物水分吸收与生长具有积极的效应,可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的能力。文中通过分析岩溶干旱环境下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促进作用及其菌丝输水、改善土壤团聚体和植物营养、影响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等调控机制,指出今后在应用稳定同位素探索岩溶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时尚需考虑植物类型、岩溶生境等因素影响,还需加强土著优势菌种的筛选及深入研究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调控机制,以期为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重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针对宁夏荒漠草原上灌木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较少,通过探究宁夏荒漠草原固定沙地不同坡位下典型植被油蒿群落多样性和空间分布,为宁夏荒漠化防治与草地植被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上坡位(L1)、中坡位(L2)、下坡位(L3)等3个不同坡位下的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对不同坡位油蒿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采用点格局分析中O-ring函数,分析不同坡位下油蒿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分布类型。【结果】不同坡位下油蒿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L1(25种)> L2(15种)> L3(14种),随着坡位的下降,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与Pielou指数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坡位下油蒿种群在0~1 m尺度范围,为均匀分布;在1~10 m尺度范围,为随机分布。【结论】(1)该地区植物主要由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组成,不同坡位显著影响油蒿群落植物多样性。(2)不同坡位下油蒿种群的分布类型基本相同,但其群落优势种有所差别。随着坡位由高到低,植物物种数大小顺序为:L1> L...  相似文献   

5.
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从地质和生态的角度,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特点和演化方式及其对综合治理的指导意义。对西南岩溶山地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岩溶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干扰下发生迅速演替,诱发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石漠化的形成。文中特别强调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基底岩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与植被演替的方式和进程的多样性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区内堤坝上与堤坝下植被种群特征及获取的监测数据,应用Jaccard群落相似性指数计算两个地区间的群落相似性.通过计算和时比,发现堤坝上和堤坝下植物群落间相似性程度较小,属于不同的植被群落.通过对不同植被生境及分布特征的分析,选择适合的植物搭配,建立适合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护坡模式.  相似文献   

7.
菌根真菌在退化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化喀斯特地区普遍具有生境基岩裸露,土层浅薄,生境保水性差,基质、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富钙的生态特征,是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而菌根真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对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喀斯特岩溶地区的恶劣立地条件,菌根菌的生理生态特性,表明通过菌根技术解决退化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应用菌根技术必将提高喀斯特地区植被成活率,增加植物适应力,在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进程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石漠化就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石漠化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促成石漠化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首先是石山岩溶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其次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下超出允许范围的人类活动。由于石山地区土少石多,土层浅薄、干燥,许多植物都难以生长,石山植物…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8大喀斯特类型中治理成效最低、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面临石漠化严重、干旱频发、植被恢复难等突出问题。文中针对水分是影响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效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分梯度差异与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利用日趋成熟的水分脆弱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耦合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性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遥感影像分辨率和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大小的评价单元进行水分脆弱性评估;在建立物种库—功能性状—生境特征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性状差异进行喀斯特断陷盆地植物群落机制构建的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方案有望解决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水分梯度特征与分布格局、自然植物群落组配规律及其生境特征、水分梯度与生境要素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功能性状组成的影响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可为不同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旨在为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该石漠化地区植物调查记录共39科68属77种,其中灌木植物有28科40属47种,草本植物14科28属30种,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蔷薇科、壳斗科、菊科和禾本科等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2)在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是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着石漠化等级程度下降呈现上升趋势,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现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3)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植物相似性有较大差异,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相似性分别为21.28%和33.33%,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样地灌木层和草本层单独植物分别为8.51%~34.84%和6.67%~26.67%,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在不同石漠化样地之间的相似性分别在6.38%~12.77%和3.33%~6.67%之间。说明3个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生活型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在长期不加治理的情况下湘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灌木化会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1.
结合湖南省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对岩溶土地、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从行政区划、空间布局、岩溶地貌、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及石漠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部分揭示了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分布规律及特点,为下一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畴县岩溶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1.6%,石漠化、半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大,岩溶地貌相当明显.岩溶洞隙和孔隙、强降雨、水土流失、较大坡度的地貌以及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岩溶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与其恢复的难度,决定了岩溶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要限制薪材以及薪材树种的消耗,控制用材消耗,以达到保护效果.以恢复森林植被为主要手段的岩溶石漠化包括半石漠化的山地、耕地、工矿地的治理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文山州石漠化状况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山州石漠化面积10 017.3 km2,占全州岩溶面积的59.65%,占国土面积的31.07%.目前石漠化已经成为制约文山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危害是:土地退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地生态功能下降;加剧区域农民贫困.文山州石漠化的形成是由于岩溶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作用下,一些地区植被退化乃至消亡,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最终形成了连片分布的裸露石漠.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林业总场地处甘肃民勤县境内,属典型的荒漠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荒漠化植被占据了优势,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群落随生境的变化差异性较大.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林场境内重要植物种群的生境进行调查,探明了其地理分布以及高度、密度随水分条件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主要类型和形成过程,并针对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所表现出的缺土、缺水、植被覆盖度低、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等特征,提出了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途径与对策,以及不同强度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16.
广西石灰岩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石漠化的概念、特点、主要成因及其危害,结合广西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实际情况,指出人口过度增长、经济落后、人地矛盾加剧以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根源,植被破坏是石漠化产生的直接诱因,具体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岩溶地区石灰岩植被遭受人为破坏而产生石漠化的过程,还介绍了广西石漠化治理工作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生态恢复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广东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综合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广东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现状、危害及其成因,以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该区域石漠化治理的总体思路与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开发建设农村新能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建立石漠化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普定县喀斯特地形区的森林植被类型调查入手,通过分析喀斯特石漠化地形区的各种森林植物,探讨森林群落植物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对封山育林地、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地、人工造林地等进行调查分析,针对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采用封山育林措施,利用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及人工造林的方式,补充植物种质资源,是快速恢复和培育草灌型、灌木型、乔灌型和乔木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形区森林植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岩溶石山的森林植被对于岩溶地区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以及生态平衡的维系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岩溶石山石灰性土壤的特性及类型、现有森林植被类型、环境特征以及绿化造林试验成功的树种方面,综合论述了岩溶石山森林植被的生境特点、恢复途径、绿化造林的可行性及优良速生树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典型脆弱区,过去开展了种植桉树林为主的植被恢复,但其生态效应评价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元谋干热河谷本地典型物种坡柳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桉树林和自然群落2个不同类型的群落中,测量了坡柳的比叶面积(SLA)和叶片饱和水分亏缺(WSD)等9项植物功能性状指数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WSD、LRWC、LDMC、LMP等功能性状指标以及土壤水分含量都表征出在人工桉树林的生境更加干旱;(2)桉树林下坡柳的LA、LT以及SLA增大,LD减小,这些指标的增大并不利于物种耐受干旱环境。本研究表明,生长于人工桉树林下坡柳的生境更加干旱,且产生了不耐旱的性状,对其生长极其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