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优化金针菇栽培技术,筛选适合实际生产的栽培菌株。选择29株金针菇栽培菌株作为供试材料,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菌丝长势、生长速率和生长指数,并结合菌丝吃料试验,综合研究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特性。结果表明7号、22号、23号、29号金针菇菌株在培养平板上菌丝生长浓密且均匀,长势评分高,菌丝平板培养平均生长速率快,菌丝吃料迅速,可达0.44~0.47cm/d,是潜在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2021,(4)
为筛选适宜浙江省开化县自然季节栽培的金针菇黄色菌株,进行了9个金针菇菌株比较试验。试验结果,川金631号、开试2、931、F8四个菌株的子实体商品性状较好,产量高,生物转化率在130%以上,可以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3.
七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发酵液中四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研究了七个白色金针菇杂交菌株在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的滤纸纤维素酶、漆酶、酸性蛋白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七个白色金针菇菌株中,6号菌株的漆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均高于其它6个菌株,而就蛋白酶的活性而言,6号菌株明显低于对照菌株7号。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15,(6)
<正>浙江江山市农科所技术人员,在江山白菇(F21)突变菌株中选育了金针菇优良品种江白2号,2013年通过了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现将江白2号金针菇菌种生产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江白2号菌种生产流程取样留种、出菇试验、同季试验、确定生产用菌株、一级种扩繁、二级种生产、三级种生产。  相似文献   

5.
金针菇新12号菌株的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鹰  唐利民 《食用菌》2003,25(2):14-14
金针菇新12号,是1998年2月从一栽培户种植的四川大面积推广种金针菇12号中自然选育的变异株,通过无性繁殖获得纯菌种。新12号菌株与原出发菌株产生轻度拮抗现象,经1998年秋至2002年夏3年多的栽培,遗传性状和农艺性状稳定,具有比原始菌株商品性优、产量相当的特点,现已成为四川金针菇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6.
我国金针菇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针菇在国际市场上是仅次于蘑菇,香菇,居第三位的主要食用菌,本文着重介绍我国开发金针菇新品种的概况;金针菇优良菌株的野生驯化育种,担孢子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技术;笔者通过野生驯化育出的我国第一个自选的定型的金针菇优良菌株“三明1号”及采用担孢子杂交法育出的生物学效率达100%以上,优质,抗病性强,栽培性能稳定的金针菇优良菌株“杂交19号”的品种特性,栽培特点和管理技术,以及金针菇品种的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7.
程雁 《食用菌》2010,32(4):26-27
金针菇不同菌株菌丝生长试验结果表明,白金10号母种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日本白金原种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而且菌丝生长旺盛。金针菇不同菌株栽培试验结果表明,F45和白金10号生物学效率高、子实体均匀、色泽纯正,适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金针菇航天种菌丝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2个金针菇航天诱变菌种(航金1号和航金2号)和地面对照菌种(江山白)为材料,进行了拮抗实验、菌丝生长速度实验、抗杂性实验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航天种与对照之间有拮抗现象,但无拮抗线。航天搭载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比对照快,其中航金1号生长速度最快。航金1号和航金2号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杂性,能抑制并盖过霉菌菌丝生长。通过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航金1号和航金2号与对照相比都出现了特异谱带,说明经过航天诱变的菌株发生了一定的突变。  相似文献   

9.
为了选育高蛋白低脂肪的金针菇良种,我们对5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栽培比较以及营养成份的分析,现将实验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菌株:金针菇E_5、E_(5-2)、E_(5-3)、E_2、E_(10)菌株,前3个菌株系本所选育,后2个菌株从外省引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12个白色金针菇菌株的遗传特性及亲缘关系。方法:采用酯酶同工酶和RAPD技术。结论:两种分析方法均显示,2号(2098)和3号(881),6号(F21)和12号(新93),8号(1301)和10号(日金1号)相似系数为1,其为同种异名的菌株。  相似文献   

11.
以黄色金针菇与白色金针菇为亲本,利用双单杂交方法构建杂交种,从F2代中筛选出白色金针菇优良品种川金5号,该品种保持了黄色金针菇早熟、菌柄基部无绒毛、不粘连、子实体弯曲度低、高产等特性;平均产量为1.012kg·袋^-1,较江山白菇和F21分别增产56.41%、104.32%,与黄色金针菇相比菌株产量差异不大;子实体菌柄基部无绒毛、不粘连,可食率达到84.1%,较江山白菇和F21分别高8.94%和11.24%,与黄色金针菇菌株“金丝”在可食率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金针菇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金针菇的子实体形态特征,对59个金针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应用ISSR方法可以将供试的金针菇菌株划分为14类,而依据金针菇子实体形态特征可以将它们划分为11类,2种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烟草废料和紫茎泽兰栽培金针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辟食用菌生产原料,我们进行了烟草废料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 phorum)栽培金针菇试验。材料与方法1.供试菌株金针菇三明一号,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柴慈桐  梁建功 《北方园艺》2011,(23):154-156
对12个金针菇菌株在玉米芯粉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势、疏密度和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筛选优势菌株,并对筛选的优势菌株的菌丝满袋期、原基分化期、采收期和子实体产量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F212”、“金杂19”、“玉雪1号”、“F45”、“金V1”、“158”6个菌株表现较好,初步选定该6个菌株作为后续试验菌株;通过该6个金针菇菌株的玉米芯栽培筛选试验,“F212”和“玉雪1号”为适宜玉米芯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金针菇生产发展迅速,许多单位引进我所选育的三明一号和日本信浓二号等菌株。三明一号菌株出菇快,栽培周期短,产量高,菇形圆整,菌柄较粗壮、抗病力强。经多年栽培,产质量稳定,但菌盖肉薄,较易开伞,菌柄基部也易褐变,制罐产品色泽较深。而日本信浓二号菌株菇体洁白,菌盖内卷,肉厚,开伞慢,较适合制罐,但出菇慢,栽培周期长,抗病力差,产量低,生物效率仅25~60%。为了选育出更优良的金针菇栽培菌株,笔者从1983年开始以这两个菌株为杂交亲本,进行杂交育种研究,获得了一批杂交菌株,其中19号菌株经四年的栽培结果表明,是  相似文献   

16.
孙培基  俞建军 《食用菌》1993,15(5):10-11
金针菇是我省的大宗生产菇类,产品主要用于加工罐头,少量供鲜销。由于栽培的品种主要是黄色菌株,柄粗、盖大,基部深褐色所占比例大,品质欠佳。为此,我们自1987年开始进行了金针菇品种选育工作,于1989年获得了一个新菌株,偏号为 F-7。现将该菌株的特性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波  唐利民  姜邻  唐瑞生 《食用菌》2001,23(3):11-12
当前,对金针菇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产量要高,而且要求菇形好,柄白,硬挺,耐贮运。为此,我们开展了金针菇的杂交育种试验,现将选育出的一株较优良的杂交菌株川金 2号的特性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供试亲株 Fv12 菌株来自本单位,为生产上大面积栽培菌株。 金丝"菌株本单位保藏菌株。1 2 育种方法    亲株(Fv1 2 )→单孢菌株亲株(金丝)→单孢菌株 →单孢株→杂交→杂种→拣出→出菇初筛→复筛→示范栽培→推广应用1 3 品比试验 采用专用塑料瓶装料出菇进行品比试验。培养料为:棉子壳 77%,杂木屑 1 0 %…  相似文献   

18.
郭美英 《食用菌》1989,(4):9-10
金针菇杂交19号菌株,是以日本信浓二号和三明一号为亲本进行孢子杂交选育出来的,已于1988年底通过鉴定,是国产的一个优良杂交菌株。该菌株的选育及栽培试验情况,笔者在1988年第3期《食用菌》上已作了报道,现将其品种特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栽培白色金针菇的诀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年来 《食用菌》1992,14(1):2-4
近年来福建、浙江、广东等省部分冷冻厂和栽培场,开始栽培白色金针菇出口日本、香港,虽然单价高,但经常因质量达不到客户要求而亏损.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栽培者还没有掌握白色金针菇商业化栽培的技术.现在日本各地栽培的金针菇几乎都是纯白色菌株,与过去栽培的上野、中野、初雪、信浓1号、信浓2号等品种相比,在外观上子实体更白,特别是菌柄的基部和上部一样纯白.在生理上,都要求更低的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1997,(2)
纯白一号金针菇集多种金针菇菌株之优于一体,菌丝生长温皮5~32℃,子实体形成温度5~22℃。菇体纯白,出菇密集,不易开伞,在强光下仍能保持洁白高产。适应室内、外栽培,前三潮转化率160%,经济效益高于黄色菌株。母种含邮资每支25元,量大从优,款到即寄。另有广温型平菇菌株巨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