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湖北省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为实证,基于Hicks需求理论,构建假想市场条件下的农田生态补偿政策,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维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受偿额度、影响因素及异质性,可为补偿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以促进功能区为导向的差别化农田生态补偿政策及机制的构建。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程度越快的地区,农地发展权受规划管制的影响越明显,其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的受偿额度愈高,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平均受偿额度分别为7 821.45-9 421.05、6 936.30-8 608.05和3 017.10-3 775.65元/(hm~2·a)。受访农民的性别、教育程度及其关于农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提供休闲娱乐价值、文化价值、维持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程度,以及农户家庭的农田禀赋、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承包地流转状况等资源特征对受偿意愿普遍具有正向影响,而受访农民的年龄和月收入状况对农户受偿意愿具有负向影响。研究表明,农民对农田功能认知水平越强、家庭生计对农地的经济依赖性越强,其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意愿愈强。  相似文献   

2.
针对凉州区农户耕地生态补偿意愿进行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受偿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户生态认知较好且愿意接受现金补偿,补偿额度为5 529.45元/hm2,农户对耕地质量好坏的认知程度是影响农户耕地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针对黑龙港地区长期超负荷耕作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供求不平衡的现状,基于在该区域休耕试点县盐山234户休耕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自然资源禀赋、农户对休耕认识程度、补偿金额5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户休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CVM条件价值法,分析农户受偿意愿。结果表明,农户休耕意愿与年龄、生产规模、土地耕种方式、补偿金额满意度成反比;与文化程度、冬小麦用水来源、对政策的关心程度等呈正比,补偿金额是影响农户休耕意愿最主要的因素;杨集乡、孟店乡、韩集镇、千童镇4个乡镇农民可接受的平均经济补偿标准分别为每年每667平方米420元、516元、530元、650元。该研究对休耕制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娟  赵凯  庄皓雯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8):188-193
非粮食主产区作为耕地保护补偿的支付主体,其农户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分析对于构建非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以重庆市为例,运用4个区(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从补偿标准、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周期和补偿资金的监管方式等关键要素对农户的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对耕地保护主体认知异化、外部性认知水平偏低;(2)耕地保护受偿意愿(WPA)的期望值为1 116.9元/年,远远高于现行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3)农户愿意接受的补偿方式与补偿周期分别呈平均分布、极端分布态势;(4)农户迫切希望建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的共同参与机制.最后,从提高耕地保护认知、规范补偿资金的用途,实施多元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粮食主产区作为耕地保护补偿的支付主体,其农户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分析对于构建非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以重庆市为例,运用4 个区(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从补偿标准、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周期和补偿资金的监管方式等关键要素对农户的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对耕地保护主体认知异化、外部性认知水平偏低;(2)耕地保护受偿意愿(WPA)的期望值为1 116.9 元/年,远远高于现行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3)农户愿意接受的补偿方式与补偿周期分别呈平均分布、极端分布态势;(4)农户迫切希望建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的共同参与机制。最后,从提高耕地保护认知、规范补偿资金的用途,实施多元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经济激励手段,有机农业是对生态环境友好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户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对生态补偿的认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着生态补偿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以农业面源污染较严重和水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的环太湖地区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测算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生态补偿标准;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获得环太湖地区有机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认知状况、对农业生态补偿的认知度及补偿意愿的相关数据,并测算出生态补偿额度。结果表明:(1)50%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较为关注,62%的农户对生态补偿有较高的认知度,72%的农户愿意参加农业污染控制,开展清洁农业生产;(2)87.18%的农户认为有机农业生产对环境改善和自身健康有利,80.77%的农户认为有机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可以给生产者带来的价值至少4 500元/(hm~2·年);(3)在设定的4种不同受偿额度下,97%的农户选择非零受偿意愿,经测算,受偿值为6 942.75元/(hm~2·年);(4)在补偿方式上,80.77%的农户更倾向于接受现金补偿,17.94%的农户愿意接受技术和实物补偿。研究结果可以为构建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生态补偿体系和制定促进环太湖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是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绿色生产技术。农户作为秸秆还田技术的实际应用者,参与环境保护为公众带来生态福利,理应获得合理的补偿。现行的秸秆还田补贴政策,采用基于成本测度的补偿标准,低估了农户技术采纳的意愿,导致补偿标准过低,难以获得农户的响应。为了发挥补偿政策的激励作用,推动秸秆还田技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户支付意愿的视角,基于河北省徐水区301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Prob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探明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影响机理:教育年限、灌溉次数、问题求助、还田作用及WTP投标值占比等5个因子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秸秆还田费用的支付意愿,而劳动力比率与支付意愿呈负相关;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对数回归模型,测算得出徐水区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为564.9元/hm~2。最后,提出秸秆还田技术生态补偿政策建议:一是给予普通农户420元/hm~2的补偿,相关人员6元/hm~2的报酬;二是建议设立单独的“补贴服务中心”,负责补贴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三是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并针对老龄化家庭提供完善服务。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农户资本禀赋、感知价值对其秸秆收集受偿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利用湖北省黄冈市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684份农户调查数据,使用二元Logit和OLS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资本禀赋、感知价值对其秸秆收集受偿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愿意参与秸秆收集生态补偿的农户占总样本的90.35%,其最小受偿额度平均值为791.45元/hm2;2)资本禀赋对农户秸秆收集生态补偿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受偿额度有显著负向影响;3)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收集生态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额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4)感知价值在资本禀赋与秸秆收集生态补偿参与意愿之间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0.289;感知价值在资本禀赋与秸秆收集受偿额度之间具有遮掩效应,遮掩效应量为0.225。因此,为鼓励农户的秸秆收集行为,应加快完善秸秆收集生态补偿措施并分层分阶段推进,多渠道提升农户资本禀赋的同时提高农户对秸秆收集行为的感知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农户分布式认知视角,探讨分析影响农户生态耕种意愿的因素及其规律,为制定激励农户生态耕种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江西省44个县、市(区)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利用Lo-gistic模型对2068份问卷进行农户生态耕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农户的年龄与测土配方施肥采用原因对其生态耕种意愿具有负向影响,农户的文化程度、务农年限、实际耕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确定的合理性及获取信息渠道的科学性具有正向影响.总体上,农户的个人力和文化力对生态耕种意愿的影响比地域力的影响更显著.[建议]一是在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与有关生态耕种知识普及的同时,努力吸纳年轻人加入耕地耕种的队伍;二是扩大农户耕种面积,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加强生态耕种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户采纳生态耕种技术.  相似文献   

10.
耕地保护的重要主体——农户,缺乏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主要根源是农户的机会成本损失过高,应该依据机会成本损失给予农户补偿.实施补偿的关键是确定合理可行的补偿标准.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依据农户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分析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补偿标准测算的技术思路为:以耕地保护的年度机会成本损失为基础,综合考虑农户的补偿意愿及政府经济的承受能力因素,确定具体年度补偿标准.以铜山县茅村镇小张家村为例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8年,水田保护补偿标准为0.72万元/hm2,旱地保护补偿标准为0.87万元/hm2.  相似文献   

11.
基于CVM意愿调查的洱海流域上游农业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对生态补偿的认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以洱海流域上游水源地洱源县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获得洱源县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认知状况、对生态补偿的认知度及补偿意愿(WTA)的相关数据,并测算出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补偿额度。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和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洱源县农户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及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70%左右的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认识,农户对生态补偿认知度也较高;(2)2007—2009年间,参与了生态补偿项目的农户,一半以上对政府的补偿表示满意,42.77%的农户持不满意态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补偿资金过低和补偿中出现不公平现象;(3)农户对补偿方式的偏好主要是政策补偿和技术补偿,在四种不同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下,有71.15%的农户选择了非零受偿意愿,全县农户总受偿意愿为3.248 0×108元·a-1;(4)农户的文化水平、生态补偿认知度和是否参与过生态补偿3个因素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收入来源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显著影响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因素是生态补偿认知度和是否参与过生态补偿。因此提高农户的生态补偿认知度和做好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是生态补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以为洱海流域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方法和耕地变化重要性指数模型,分析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综合平衡法从农户耕种规模与收益水平视角探讨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的动因。结果表明:1)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不降反增,草地被开垦为耕地现象明显;2)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边际化现象不明显,单位耕地面积平均纯收益为5 412.60元/hm~2,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而扩大耕种规模。研究认为,虽然农牧交错区单位面积耕种收益水平不高,但由于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农民通过人为垦殖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而使劳均耕种收益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是造成边际耕地呈现非边际化特征的重要原因。建议加强对农牧交错区边际耕地合理利用方面的研究,并针对农牧交错区进一步采取生态保护措施,降低耕地扩展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和生态补偿理论对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1.614亿元增长到2015年15.498亿元,每公顷耕地的补偿则由38.3元增长到263.7元;耕地生态补偿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和各地级市呈现出“中心城市低,周边县高”的空间格局;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总量主要受到生态赤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且三者对耕地生态补偿呈正相关关系;耕地生态系统被破坏的潜在可能性在增加。进行耕地生态补偿研究,对保护耕地生态,提高农民耕地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农民权益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为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重庆市涪陵榨菜主产区农户榨菜种植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双变量Probit模型,测算了农户过量施肥的程度及其化肥利用效率,分析了农户过量施肥危害认知与规避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榨菜主产区农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为0.571,有42.9%的化肥量无法被作物利用与吸收,过量施肥174.15kg/hm2.农户认知过量施肥的危害主要受农户教育水平、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化肥施用技术培训、兼业经营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对危害的规避意愿主要受农户教育水平、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农业技术培训、兼业经营、家庭从事农业劳动力人数、有机肥的使用、榨菜地块质量、地块类型、地块碎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加强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户土地的规模经营、转变我国农业生产模式等相关的政策建议,减少农业化肥施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护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解决当地农户在亚洲象对保护区周边社区的侵扰和损害的补偿标准同受偿意愿相差过大问题,使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从探查补偿的角度,以亚洲象损害地区为平台,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保护区周边农户对亚洲象损害的受偿意愿(WA)。调查结果显示:69.96%的农户愿意自发保护亚洲象,而不愿意自发保护亚洲象的农户中,90.79%可以通过给予合理补偿让农户满意而支持亚洲象保护工作。如果实行农户支持的亚洲象损害补偿方案,94.1%的农户将支持亚洲象保护工作。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受偿意愿同被调查者家庭人口数以及亚洲象的损害额度成正相关,同被调查者居住地状况以及被调查者家庭种植橡胶数目成负相关。农户家庭对补偿政策的平均受偿意愿为:保护区内居住的1 337.30元/(年.人);保护区边缘居住的1 129.20元/(年.人);保护区外居住的921.11元/(年.人)。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1994年村里在我组开办了一座石矿,征用了周边的山林及耕地,并以每667平方米(1亩)1500元的标准付给被征地农民补偿(相当于外单位或个人用地补偿标准的1/3).因该石矿已于2000年关闭,被征地的农户想将被征耕地要回耕种.但村主任认为,村里已付征用费,耕地应归村里所有,拒不交回,并将这些土地以每667平方米3000元的价格卖给他的一位朋友建房.请问,我们能否收回这些耕地?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227户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保护政策认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农户对耕地数量变化的认知存在差异,但农户总体认为近年来耕地数量有所减少,减少的耕地主要作为建设用地使用;(2)农户对耕地价值及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且不同类型农户对同一政策以及同一类型农户对不同政策的认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类型农户对于耕地保护的意愿均较高;(4)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差异受到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年限、家庭收入、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宣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当农户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且其自身对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程度与耕地保护政策目标相一致时,农户对于耕地保护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便会得到充分激发,从而实现耕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陈永杰  卓成刚  刘建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02-18804
在对农户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群体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补偿意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家庭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耕地面积、非农发展机会、种植业收入比重及是否拥有保险5个因素对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的影响较显著,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及种植业收入比重与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的期望呈负相关,其他与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呈正相关;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家庭人均受教育年限,其次为是否拥有保险。总体来看,这些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补偿主观上并没有要求过高,在合适的补偿标准下,愿意保护耕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该研究为推进和落实农户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有利于土地保护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水稻保险为例,利用湖北省4个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县市545个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保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保障额度增加额、年龄、对完全成本保险的了解程度、对保险公司服务的满意程度、种植面积对农户参保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总保费增加额、从事农业生产时间、受教育程度、受灾比例和每公顷赔付金额对农户参保意愿影响不显著。基于研究结论,从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政策的相容性,加快建立多保障水平下农业保险产品体系;鼓励农业保险产品设计的精细化,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精准性3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农户参保意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更好地完善耕地保护补偿的有效性与公平性。[方法]以粮食主产区为例,运用305份地方国土管理人员调查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土管理人员对耕地保护补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地方国土管理人员的耕地保护补偿意愿偏低;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建设条件、耕地保护任务和耕地保护认知对耕地保护补偿意愿的重要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耕地生产效益对耕地保护补偿意愿的重要性具有反向影响效应;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建设条件因子对耕地保护补偿意愿占据主导作用。[结论]为保证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有效性,建议关注地方国土管理人员,提高其耕地保护补偿认知,结合耕地保护任务,制定差异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政策,重视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建设条件,降低耕地保护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