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斑点型韭菜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柯赫氏法则、形态特征观察及SCAR标记检测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期为韭菜灰霉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斑点型韭菜灰霉病的病原菌为葱鳞葡萄孢(Botrytis squamosa),其菌丝生长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很强,对光照不敏感,在葡萄糖、果糖、肌醇和D-半乳糖为碳源,pH 5.0~7.0的弱酸性培养基中,温度为15~25℃的冷凉条件下均能生长良好。葱鳞葡萄孢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20℃,高温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0℃时,菌丝生长显著变慢,35℃时,菌丝停止生长。  相似文献   

2.
烟剂防治保护地草莓灰霉病研究徐德文,朱妍(大连动植物检疫局)引言草莓灰霉病(BotrytisCinereaPers)为葡萄孢真菌引起的病害。多发于果实、花柄及叶柄上。其中以果实(红果)发病最为严重。果实初发病时表面呈水渍状,渐渐变褐,最后导致果实腐烂...  相似文献   

3.
番茄灰霉病是温室番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由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番茄果实发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病菌由残留的花瓣或柱头侵入,引起果蒂部或脐部发病,进而导致果实腐烂。引起该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番茄蘸花后使其花瓣及柱头不易脱落,...  相似文献   

4.
植物灰葡萄孢菌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是灰霉病的病原菌,能够侵染植物的根茎、叶片、花和果实,导致植物减产,甚至绝收。在作物采摘后的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灰葡萄孢菌会加速果蔬腐烂变质,导致严重的物流损失。本文综述了现阶段对灰葡萄孢菌引起植物灰霉病的防治手段,阐述防治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分析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利弊,以期为灰葡萄孢菌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5.
茄子灰霉病的症状诊断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灰霉病在多种蔬菜上均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茄子保护地栽培面积扩大,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茄子灰霉病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北镇市中安镇采集的湿腐型韭菜灰霉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辽宁省韭菜灰霉病菌为葱鳞葡萄孢(Botrytis squamosa),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适宜氮源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 H为6.0;p H为5.0~11.0及10~30℃温度条件下均能生长,超过30℃菌丝生长缓慢,35℃停止生长;菌核产生对p H和光照敏感,p H为5.0~6.0、12 h/12 h光暗交替培养均有利于菌核产生,p H> 6.0及24 h连续光照则抑制菌核产生。  相似文献   

7.
李明远 《蔬菜》2022,(1):81-84
<正>韭菜灰霉病是一种低温性病害,多发生在冬、春两季。笔者最早于1981年2月在北京四季青镇(原名为四季青公社)发现[1]。由于该镇种植韭菜(Allium tuberosum,Rottler)66.7hm2(1 000亩),面积较大,病害流行得十分严重。此后,在国内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韭菜灰霉病主要由葱鳞葡萄孢引起,除为害韭菜外,还为害小葱、大葱(A.fistulosum L.)、葱头(A. cepa L.)及头(A. chinense G.Don)等,是我国保护地韭菜产区的一种常见病害。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更应注意防治韭菜灰霉病。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辽宁省香葱灰霉病的致病菌,对采集自新民市兴隆堡镇的香葱灰霉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香葱灰霉病的病原菌为葱细丝葡萄孢(Botrytis byssoidea),适宜碳源为葡萄糖和果糖,适宜氮源为硝酸铵、酵母膏和蛋白胨;10~3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超过30℃菌丝生长缓慢,35℃菌丝停止生长;p H为5.0~1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 H为7.0;对光照敏感,24 h连续光照和12h/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24 h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慢。  相似文献   

9.
黄瓜灰霉病由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引起,是为害黄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对黄瓜灰霉病的病原菌、发病规律、致病机理及黄瓜抗病机制、抗病育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黄瓜抗灰霉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芍药灰霉病发病典型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芍药灰霉病原菌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真菌和拮抗细菌菌株的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拮抗细菌菌株对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明确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并获得防治芍药灰霉病的内生细菌菌株,以期为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筛选获得3株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SY5、SY15和SY30,其中菌株SY5抑菌效果明显,抑菌率为84.44%。芍药离体叶片防治结果发现,3个菌株均对芍药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株SY5的防治效果可达67.66%。菌株SY5、SY15和SY30均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初步探讨3个菌株的生防机制,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可合成脂肽类物质,且对灰霉病菌菌丝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其中菌株SY5脂肽类物质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8.89%。  相似文献   

11.
葡萄灰腐病.俗称“烂花穗”.病原菌为灰葡萄孢霉。是葡萄生产上危害较大的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葡萄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葡萄灰霉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再加上设施棚内温度高、湿度大、光照差、栽植密度大、葡萄枝蔓生长较弱等原因.使灰霉病成为设施栽培中最容易发生、经常性发生的病害,造成葡萄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严重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葡萄蜗牛的发生和防治福州动植物检疫局周卫川福州地区为害葡萄的蜗牛主要是灰巴蜗牛(BradybaenaravidaBenson)和同型巴蜗牛(B.similarisFerussac)。过去由于种植单一葡萄,植被覆盖率低,严重受害地块较少。近年来,为提高...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鉴定,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温室中疑似感染番茄灰霉病的番茄植株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分离并纯化病原菌。结果表明,共分离到4株病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明确了引起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相似文献   

14.
大棚草莓灰霉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莓大棚栽培在本地区已有十余年历史,常年种植面积约为600多hm2,由于连年种植,草莓灰霉病逐年加重,已成为常发性病害。草莓发生灰霉病后,一般减收 20%~30%,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我们从1999年开始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引进新的杀菌剂进行试用,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总结如下。 一、病原及病害特点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经多年观察,我市此病始见期为12月上旬,1~3月…  相似文献   

15.
对蝴蝶兰灰霉病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菌核糖体ITS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灰霉菌的有性态和无性态分别与GenBank中报道的富克尔核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同源性均达到99.8%,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蝴蝶兰灰霉病病原菌为富克尔核盘菌,无性态为灰葡萄孢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葡萄采后低温致腐菌灰霉葡萄孢(Botrytiscinerea)为研究对象,得出葡萄采后的最适冷藏温度应控制在-10C;且在冷藏中采用蓄冷设施,可减轻库温的波动,降低葡萄腐烂率,增进冷藏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1生物学特性灰霉病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可侵染番茄、茄子、黄瓜、西葫芦、菜豆、桃、杏等多种作物。病原菌的菌丝在2~31℃均能生长,20~25℃最为适宜,10℃以下和30℃以上生长明显减弱。日光灯和黑暗各12h交替,菌丝生长最好。最适pH值为5。病菌孢子萌发最适  相似文献   

18.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灰霉病是设施草莓生产的一种常见病害,危害日益严重。草莓发生灰霉病后,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收。草莓灰霉病主要为害花器、果实、叶柄和叶片,不同部位表现症状不尽相同。由于田间环境的多变性及品种差异,近年来草莓灰霉病不断表现出一些新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蓝莓灰霉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对蓝莓灰霉病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蓝莓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孢子最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0~25℃;该菌可生长的pH值范围为4~12,最适pH值为5~6;灰葡萄孢菌对果糖和铵态无机氮素的利用情况较好,在20℃条件下,PDA培养基培养5天即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培养15天左右即能形成黑色、不规则形状的菌核,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甜椒贮藏病害及其防腐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鸿  赵华 《中国蔬菜》1993,1(6):5-0
鉴定发现,甜椒果实贮藏期间的主要真菌病害有:甜椒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Pers.)、甜椒果腐病[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及甜椒根霉腐烂病(Rhizopusnigricans Ehr.)等。化学药剂抑菌试验结果表明:CHC(次氯酸钙)、DMF(富马酸二甲酯)效果最好;SB(仲丁胺衍生物)、YOPP(乙酸OPP)、KM(克霉灵-50%的仲丁胺)、 I2(碘制剂)、 ClO2(二氧化氯)次之。这些药剂用于处理接种灰霉病菌或未接种病菌的甜椒果实,其防腐效果以CHC 0.015%、I20.05%、SB0.1mL/kg和KM0.1mL/kg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