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在西藏阿里地区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对山羊绒资源及日土山羊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国内外山羊绒市场的分析,提出了在狮泉河镇建设羊绒分梳厂的建议.结论是西藏阿里地区山羊绒质量好,资源潜力大,开发利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
绒山羊、羊绒及其优势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绒山羊和山羊绒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宝贵的种质遗传资源。笔者就羊绒及绒山羊的生产、贸易、研究开发现状和我国绒山羊、山羊绒应对入世的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西藏阿里地区家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飚  樊江文 《家畜生态》2002,23(4):49-51,55
在西藏阿里地区畜牧业生产考察的基础上,对家畜繁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繁育体系建设原则及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提出了西藏阿里地区繁育体系建设的目标及内容,并对繁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针对繁育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羊绒制品普遍受到人们的青睐,生产企业对山羊绒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收购山羊绒成为保证羊绒制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影响山羊绒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山羊的品种、性别、年龄、饲养管理、营养状况,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抓绒时间、抓绒方法等,也有人为掺杂造假等因素。所以,收购人员要对各类山羊绒的特点有所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做好山羊绒的收购。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绒山羊和山羊绒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宝贵的种质遗传资源.笔者就羊绒及绒山羊的生产、贸易、研究开发现状和我国绒山羊、山羊绒应对入世的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轮台县绒山羊品种改良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绒山羊生产大国,基因资源丰富,现已育成辽宁绒山羊、阿尔巴斯绒山羊、新疆博格达绒山羊、南疆白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等绒山羊新品种,同时也是山羊绒生产大国和原绒产量大国,山羊绒是我国唯一可以左右世界市场的畜产品。绒山羊主要分布于生态条件脆弱的荒漠和半荒漠化草原,新疆培育了博格达白绒山羊和南疆白绒山羊,山羊数量达500多万只,产绒量占全国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7.
中国绒山羊业发展现状、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正>1我国羊绒产业发展现状山羊绒是天然纺织纤维之珍品,素有"纤维钻石"和"软黄金"之称,被列为我国第1类遗传保护资源。1.1我国是世界羊绒生产、加工和出口大国我国绒山羊或产绒山羊饲养量达到7650万只(占全国山羊存栏总量的45%),拥有全球75%的山羊绒(无毛绒)产量和95%的优质山羊绒产量以及80%以上的山羊绒绝对出口量。  相似文献   

8.
山羊绒及绒山羊概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国内外绒山羊品种及生产性能,山羊绒纤维的物理特性,山羊绒的分级标准和绒山羊的选育等资料进行综述,为绒山羊改良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山间绒及绒山羊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绒山羊品种及生产性能,山羊绒纤维的物理特性,山羊绒的分级标准和绒山羊的选育等资料进行综述,为绒山羊改良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山羊绒的生产、贸易、质量现状及其山羊绒标准现状进行了浅析,并对现行山羊绒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藏阿里草地资源现状及载畜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畅慧勤  徐文勇  袁杰  吕继照  张硕新 《草业科学》2012,29(11):1660-1664
以西藏阿里地区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资源概况、草地资源类型和草地载畜量等进行了分析。阿里地区草地理论载畜量为299.37万绵羊单位,2010年实际载畜量为346.66万绵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与理论载畜量相比超载15.80%。通过分析认为,阿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草地畜牧业,合理布局草地载畜量,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绒山羊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为参考,以加快藏西北绒山羊特色产业发展进程为目标,客观分析了藏西北绒山羊产业概况,深刻剖析藏西北绒山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并提出了实现藏西北绒山羊特色生态产业提升与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期为藏西北绒山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助推农牧区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冰川棘豆生长的生态环境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冰川棘豆主要分布西藏阿里地区,该地区所处纬度较低,海拔高,气温低,气温日差较大,降水稀少,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角度大,能接受较多的阳光照射,获得丰富的光能和热量。草原以高寒草原为主,土壤质地粗,土壤养分、含水量低,抗灾能力差,容易引起草场退化,使抗逆性强的冰川棘豆等伴生草种滋生蔓延,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藏北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生长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秀海  卓嘎  罗布 《草业科学》2011,28(4):626-630
概述了近年来对西藏藏北地区气候变化与植被生长状况的研究进展.总结发现,藏北的那曲地区总体在向暖湿方向发展,有利于植被生长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阿里地区则有暖干化发展趋势,对牧草的生长有不利影响.诸多气候因子--最低气温、水汽压、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对植被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对藏北高原植被变化的研究表明,牧草都呈现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绒山羊产业现状与效益,为加快该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鄂尔多斯市羊绒主产区鄂托克旗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2年通过入户调查获得100户养殖牧户的相关数据。分析该地区牧户经营结构和绒山羊养殖结构;构建DEA研究模型,分别计算养殖绒山羊500只以下(小规模)、500~699只(中小规模)、700~899只(中规模)、900~1 099只(中大规模)、1 100只及以上(大规模)养殖户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结果] 该地区绒山羊养殖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他牲畜的养殖数量虽有所增加,但远小于绒山羊;基础母羊繁殖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繁殖双羔率大幅度提升;生产模式以绒肉结合为主,低年龄的绒山羊用来生产高细度羊绒,高年龄的绒山羊主要用于产肉。鄂尔多斯市绒山羊养殖的综合效率处于低水平,存在基础设施综合使用率低等问题;在当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小规模养殖户对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高,并且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小规模养殖户效益提升更加明显;除了大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均值大于纯技术效率均值,其余规模梯度的规模效率均值均小于纯技术效率均值;小规模养殖户更可能通过增加投入提升养殖效益,而大规模养殖户大部分可获得最优生产效益,不必继续增加要素投入。[结论] 鄂尔多斯市绒山羊产业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巨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对牧民增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同规模养殖户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用共享,通过发展标准化养殖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些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绒山羊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早期断奶对藏西北绒山羊背最长肌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18只健康羔羊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28日龄(D28)实施早期断奶,对照组在60日龄(D60)自然断奶,羔羊断奶后饲喂相同的代乳料至75日龄;从两组随机选取5只羔羊进行屠宰采样,对其背最长肌中氨基酸和脂肪酸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在藏西北绒山羊背最长肌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赖氨酸、亮氨酸等7种必需氨基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等10种非必需氨基酸。两组断奶羔羊肉中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8日龄断奶组羔羊肉中EAA/TAA、EAA/NEAA比值显著(P<0.05)高于60日龄断奶羔羊。共检测出29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油酸含量最高,早期断奶对羔羊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 藏西北绒山羊羔羊肉中所含氨基酸和脂肪酸种类多、含量丰富,实施早期断奶、及早补充颗粒料对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无影响,且可提高EAA/TAA、EAA/NEAA比值,使其更符合FAO/WHO氨基酸评分模式;该试验可为藏西北绒山羊羔羊实施早期断奶、提高母羊的繁殖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山羊绒品质分析试论中国绒山羊遗传资源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绒山羊生产的特种动物纤维是当今天然纺织纤维之珍品,绒山羊已被列为国家第一类遗传保护资源。为了实施有效保护,必须对保护对象的特异性状进行研究评估,这是认识种质资源特点的基础工作。因此,展开我国绒山羊羊绒品质的全面检测与研究是遗传资源保护的基本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绒山羊主要品种(类型)羊绒纤维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采用统一方法检测了全国10个省区16个类型母羊羊绒纤维品质,结果表明:中国绒山羊所产羊绒的平均直径在15.0~16.0 μm,与历史报道相比存在羊绒平均直径趋向于15.5 μm的趋同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羊绒直径与羊绒长度及产量存在正的遗传相关及多年来对产绒量的过于追求。作者提出了绒山羊遗传资源保护的具体内容——特有纤维品质的保护,结合目前我国绒山羊遗传资源的特点,明确了实行“按质论价”的原绒收购体制是山羊绒产业健康发展和健全绒山羊遗传资源保护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最近的研究表明,单位国土面积上的羊绒产量不但与草地资源、温度、湿度和降雨 量等自然环境因素存在关系,还与社会经济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等非自然因素相关。通过实地 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羊绒生产的分布具有地带性,与中国土壤、植被地带性分布及气候 的渐变方向是一致的。本文对与羊绒生产分布相关的18个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温度、湿 度、降雨量、积温等气候因子与5个草地资源因子是制约羊绒生产及分布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当前西藏主要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梳理不同地区群体间遗传结构,明确西藏5个牦牛群体(阿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类乌齐牦牛和帕里牦牛)的保种情况和种群间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13个微卫星标记(SSR)对5个牦牛群体共计195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量、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群体间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 阿里牦牛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多(6.43),类乌齐牦牛等位基因数最少(5.00);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5311(娘亚牦牛)~0.5995(类乌齐牦牛)。各群体内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5(类乌齐牦牛)~9(阿里牦牛)个;群体内近交系数最高为0.172(阿里牦牛),且4个群体(阿里牦牛、娘亚牦牛、斯布牦牛和帕里牦牛)存在显著近交风险(P<0.05)。从遗传结构来看,所有群体间均为显著遗传分歧(P<0.05),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5个牦牛群体划分为3个簇,其中阿里牦牛较其他牦牛群体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背景。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且与种群栖息地分布不一致。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部分个体存在较近亲缘关系,表明不同群体间存在遗传物质交流。【结论】 5个西藏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种群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但多数群体存在群体事件风险。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西藏牦牛地方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可为今后的保种策略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creen the genome-wide selection signals of Liaoning cashmere goat and Inner Mongolia cashmere goat. Based on the Illumina Caprine 50K SNP chip, Liaoning cashmere goat, Inner Mongolia cashmere goat and Huanghuai goat were genotyped, and the common 50 010 SNPs were obtained after quality control. Using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s Fst and XP-EHH, Huanghuai goats were used as reference populations to detect selection signals for Inner Mongolia cashmere goats and Liaoning cashmere goats. The top 5% of Fst and XP-EHH values was used as the threshol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501 candidate genes were selected by Fst and 145 candidate genes were selected by XP-EHH in cashmere goats. Based on these SNPs, we detected 12 SNPs under strong selection by Fst and XP-EHH. After gene annotation, 21 candidate genes were identified, such as EXOC4, ASIC2, PCDH9, RHBDD1, IRS1 and PDE10A. These genes were found to be mainly enriched in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nd relaxin signaling pathways.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genes associated with cashmere traits were subjected to strong artificial selection pressure during domestication of the cashmere goats. These findings also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selection progress of cashmere goats and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of Chinese cashmere goat bree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