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油脂拌料栽培食用菌,产量高、效益好。目前此法已在我地普遍采用。具体做法是:栽培食用菌拌料时按每100公斤料中加植物油或动物油2~5公斤,料要力求均匀,按常规法栽培。与未加油脂相比,子实体色泽油润光洁,香味浓,口感好,产量增加27~31%,市售价高...  相似文献   

2.
实践证明,油脂拌料栽培食用菌产量高,品质好。目前贵州各地区均已普遍采用此法栽培生产平菇、金针菇、蘑菇等食用菌。现将试验结果简述如下: (一)试验方法 栽培食用菌拌料时,按每100kg料中加植物油或动物油2~5kg,料要力求均匀。按常规法栽培。  相似文献   

3.
试验引进二氧化氯、增抗剂、促酵剂和克霉王等4种食用菌消毒剂,开展药剂拌料+常压高温蒸汽法对食用菌栽培料灭菌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与传统方法比较,筛选出二氧化氯3000倍+灭菌6 h和增抗剂拌料+灭菌6 h的食用菌栽培料常压灭菌技术对菌丝生长、子体实形态和产量不良影响小,菌袋污染率低。同时具有节省灭菌时间,节约能源,减少成本等优势,可以在食用菌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了二氧化氯、增抗剂等2种食用菌消毒剂的作用机理和优点,以及采用制剂拌料+常压蒸汽法灭菌处理方法应用于食用菌栽培料的制备技术。经过3年试验示范筛选出二氧化氯3000倍水溶液+灭菌6 h和增抗剂拌料+灭菌6 h的食用菌栽培料常压灭菌方法,并做好后续生产管理。探索总结了全过程的技术要点,便于在食用菌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吸水剂在金针菇熟料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路  薛建海 《食用菌》2000,22(1):24-24
吸水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它有极强的吸水能力,能吸附超过自身重量上百倍的水分,而成为以其为中心的不规则的球体,使水分很难流动或蒸发,而食用菌菌丝和作物根系能伸入其中将水吸出。在食用菌袋料栽后期因补水困难,而影响产量。而在拌料时如果加水太多,就减少了料中的空气含量影响发菌。采用吸水剂拌料时能多加一些水将水吸附到自身呈球状,不能流动,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取水与吸水剂反应制成吸附水球(直径约3mm)然后将吸附水球拌入料中,这样就将水储存在料中,到食用菌栽培后期缺水时,菌丝就可以从中吸水。吸水剂耐高…  相似文献   

6.
我校食用菌教学科研基地自2000年开始对白灵菇的栽培原料、配方及拌料方法作了多个对比试验,发现对于同一配方,由于拌料方法不同,其发菌速度,出菇快慢,生物转化率都有明显差别,其试验如下:……  相似文献   

7.
棘托竹荪拌土生料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加吾 《食用菌》2001,23(5):25-25
竹荪是近年来食用菌生产中的一个新秀,目前资料介绍其栽培培养基复杂,时间长,易污染,产量低。笔者在1997~1999年连续三年采用木屑和竹屑混合,不加任何原料,不经任何处理,插种和覆土一次完成。在人工杉树中进行了棘托竹荪拌土生料栽培试验,三年平均可收干竹荪0.27kg/m2,试验获得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①面积:1997年试验区30m2,其中拌土栽培 20m2,对照区 10m2;1998年重复区 40m2;1999年重复区50m2。②方法:拌土栽培是在培养料晒…  相似文献   

8.
在平菇栽培中,经常可以看到料面子实体形成较少或不均匀,这必然会影响平菇的产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插薄木条试验,取得初步成效.现简报如下.(一)方法:供试菌种为自行分离的中温型平菇菌株.培养料为棉籽壳150公斤,另加25%多菌灵300克.按常规拌料,分三层播种.试验设插木条和不插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栽培中,在确定料水比之后,如何快速、准确注水拌料是栽培中的重要一环。 笔者采用的新法是:如一次拌料1500kg,确定料水比是1:1.5,根据场地大小将料摊开,石灰粉等辅料  相似文献   

10.
利用胡枝子作为秋季栽培黑木耳培养主料,研究了不同培养料配方对黑木耳菌丝生长情况、产量的影响及培养料拌料前预湿焖料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胡枝子培养料栽培添加30%以上阔叶木屑,拌料前预湿焖料,培育的黑木耳菌丝浓密、生长速度快、长势强、产量高。  相似文献   

11.
平菇是我国普遍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我们选用中蔬10号平菇,进行了不同的栽培方式试验,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于后. (一)试验方法培养料配方(肠):棉籽壳97、磷肥1、石膏粉1、石灰1、多菌灵。.2,含水量65。栽培方式设:①平铺式,将料铺成t长12m、宽。.6m的栽培床,分两层播种,每m,用料15公斤。②小块式,铺料方法同平铺式,栽培块大小为1又。.om,每m,用料15公斤。③波浪式,将料埔成波峰高10、13cm、波宽20”22em、波距1:~l:emll勺鸽戈培床,两波之间稍播一层料,以盖住床面义i止,然后撒上一层菌种,每m,用料12公斤。三…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安阳县北郭乡豆庄村农民郭竑琦独创的一种专门用于接种的“食用菌接种廊”机械制种工艺前不久获国家专利。该工艺立足我国现实条件,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全部采用简易机器连续式生产,旨在提高栽培种的生产效率和素质。有轨集装连续式“豫琪8799型接种机”,8小时接种2000公斤以上,制成重2.5公斤的仿椴木菌棒,一般品种15天布满菌丝,而传统方法重0.5公斤的料袋发菌需30天。发菌出菇不需菌床,杂菌污染率在0.5%以下。食用菌批  相似文献   

13.
用废棉发酵料袋栽平菇曾有过报道,但不够系统全面,产量也不稳定。笔者从1987—1989年连续试验四次,生物学效率都稳定在100%以上,高的达150%以上,已摸索出一套技术,现介绍如下:(一)选用优良菌种:品种以佛罗里达、大白平菇为好,菌种培养基以棉籽壳、麦粒为佳。(二)栽培料配方及处理:配方为废棉百公斤、加石膏粉2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多菌灵200克、石灰2公斤。废棉要曝晒2天,先与石膏粉、过磷酸钙拌  相似文献   

14.
保水剂MD-1应用方法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食用菌不同品种生产中应用保水剂MD-1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将1%保水剂MD-1直接与培养料混拌栽培食用菌,节水、省人工、污染小、菇质好,并缩短了生长周期,显著提高了食用菌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厂试验用酒糟栽培食用菌,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酒糟制香菇栽培种:一般传统的方法都是用木屑、麦麸、糖、石膏,加水拌和,装瓶灭菌,制成栽培种。现在改用酒糟代替木屑和麦麸制成栽培种(配方:酒糟98%,糖1%,石膏1%,料水比例为1:1.4,酒糟必须晾晒干。),进行开放栽培香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厂试验每瓶最低产量可产鲜菇150克左右,最高产量可达275克。我县崔庄乡前河村食用菌专业户随于锋采用此法进行栽培三百多瓶,收干菇6.75公斤,平  相似文献   

16.
邓春海 《食用菌》2014,(1):39-40
<正>食用菌菌棒是人工栽培食用菌出菇的载体,菌棒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工栽培食用菌的产量与质量。制作食用菌菌棒的方法目前有三种为熟料、生料、发酵料,发酵料制作食用菌菌棒具有方法简单,制作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病虫害少的优点,适宜在广大农村地区及个体栽培户中推广使用。但很多菇农在使用发酵料制作食用菌菌棒的过程种,不能很好地把握其技术要点,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利用发酵料制作食用菌菌棒的七条技术要点,希望对菇农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棉子壳生料栽平菇,在菌丝培养阶段,易烧菌和染杂,如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减产或绝收,实践证明,如将料堆制发酵,情况就大可改观.1989年秋,菏泽市生物所采用被雨淋又重新晒干的棉子壳料约7万公斤,全部经发酵后用于做平菇栽培种1万多公斤(常压灭菌的时间比不发酵料缩短1/4~1/3),用于袋栽5万多公斤.无论是制种或袋栽,与不发酵料相比菌丝生长健壮,长速快,生长周期缩短2/3左右,两者产量无多大区别.另一例是市食用菌推广站采用受潮结块的棉子壳约2万公斤,经发酵后,袋裁平菇结果产量比生料栽培高10%左右.按他们的经验说:平菇不论种多、种少、料孬、料好,经发酵后用,保证  相似文献   

18.
我们栽培平菇以往采用多菌灵拌料,但杂菌污染严重造成减产。84年,我们采用石灰十多菌灵十玉米粉拌料,效果很好,现简介如下: 一、栽培过程我们选用新洲生物所菌种,用棉籽壳作主料。配方是:棉籽壳100公斤,石灰1公斤,多菌灵0.2公斤,玉米粉5公斤。3月8日至12日播种,含水量60%,接种量10%,选用点播,pH7左右。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栽培全过程也就是生长发育的各阶段部需保持适宜的水分,才能保证菌丝的正常生长,实现优质高产。为此,各种食用菌栽培时大多在培养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再行拌料。但培养料中含水量大,菌丝不吃料,栽培失败;含水量低,又影响产量或不能出菇。而培养料中的水分,根本无法保证各菇类优质高产。特别是出过一、二潮菇后,菌袋大量失水干瘪,致使出菇减少或不出菇,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所以说水分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张功  曲立智 《食用菌》1992,14(5):11-11
近年来,硝酸混合稀土(简称稀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冶金、轻纺等部门,效果十分显著。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稀土在食用菌栽培上的应用研究少见.因此,我们用稀土拌料对三株平菇进行了栽培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