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湖北省近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比较全面的了解湖北省近年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对全省主要小麦育种单位2000年以后育成的60份小麦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以区试资料为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供试品种(系)子粒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4.0%,变异幅度为11.2%~17.5%;湿面筋平均含量为29.8%,变异幅度为21.2%~42.8%;面团稳定时间平均为4.6min,变幅为1.5~17.6min.②品种(系)间品质性状的差异较大,其中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高,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78.2%、13.8%和8.9%.③60份品种(系)中,2个达到优质小麦强筋标准,18个达到中筋专用小麦标准,没有品种(系)达到优质小麦弱筋标准.④与20世纪80~90年代湖北省育成、推广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性状相比,供试品种(系)都有所提高.同时指出了湖北省小麦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了解近年来黑龙江省小麦审定品种的品质状况,对2006-2008年参加小麦品种审定的57份材料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达到中筋标准的小麦样品占总数的40.4%,达到强筋的占28.1%,达到弱筋占1.7%;容重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的要求;2008年品质状况与前两年相比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3.
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系)籽粒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黄淮南片当前种植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及存在问题,为我国黄淮南片小麦品质育种和品种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方法】对黄淮南片82个小麦品种(系)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等品质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系)各品质性状的平均水平分别为:容重797.6 g/L,蛋白质含量144 g/kg,湿面筋31.3%,沉降值33.2 mL,面粉吸水率59.5%,形成时间3.3 min,面团稳定时间4.6 min,最大抗延阻力255.8 EU,拉伸面积55.2 cm2;根据专用小麦品质标准综合评定,黄淮南片82个供试小麦品种(系)中,品质性状达到强筋的有7个,仅占8.54%,中筋的有41个,占50%,弱筋的有4个,占4.88%。【结论】面筋强度差、稳定时间短、拉伸面积小是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育种工作者应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加强对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及拉伸面积的选择,以满足生产和加工对优质、强筋小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选择在黑龙江省主栽的9个小麦品种,在肥密一致的情况下,对9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9个品种在产量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9个品种的加工品质指标之间存在差异,3个高产品种的品质指标并无明显差异;龙麦26和龙麦30达到中筋小麦粉标准,其余品种只满足弱筋小麦粉标准.综合产量和品质分析结果,北麦2号适宜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参加2014—2018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293个参试品种(系)的籽粒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容重的变异系数较小,年际间差异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黄淮南片育成小麦品种在注重产量的同时,蛋白质和湿面筋的含量也在提高;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品种(系)在不同年份差异较大。黄淮南片2014—2018年度区试品种(系)以中筋品种为主,其次为强筋、中强筋,没有弱筋品种(系)。因此,当前黄淮南片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是稳定时间的改良、各品质性状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小麦品质现状及品质改良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测定了 1999~ 2 0 0 0年度江苏省大面积推广、新育成和引进的 37个小麦品种 (系 )的理化性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显示 :①品种间品质性状的差异较大 ,其中变异较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 ,其次是软化度、评价值、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 ,蛋白质含量、面团吸水率、出粉率和容重变异较小。②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 :容重 782 2± 14 7g/L ,出粉率 6 7 4 %± 3 0 % ,蛋白质含量 13 0 %± 1 5 % ,湿面筋含量 31 6 %± 6 0 % ,沉降值 35 3± 6 8ml,面团吸水率 6 0 9%± 4 3% ,形成时间 3 1± 2 0min ,稳定时间 5 0± 3 4min ,软化度 91 4± 36 3B U ,评价值 4 7 3± 11 4。③淮北麦区的小麦品质性状优于淮南麦区 ,其中淮北麦区新育成的“徐州 5 4 1”、引进的“烟 95 9”和“烟辐 188”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标准 ,淮南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宁麦 9号”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还对今后江苏省小麦品质改良的主攻方向、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等问题作了针对性探讨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2009-2010年度河南省水地区试70个参试小麦新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河南省70个小麦新品种(系)平均籽粒容重803.3g/L,蛋白质含量14.94%,湿面筋含量32.2%,沉淀值60.0mL,吸水率59.1%,形成时间4.1min,稳定时间5.3min,弱化度119FU,出粉率69.3%。不同组小麦新品种(系)各品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容重、吸水率、形成时间、弱化度呈现冬水组>春水组,而沉淀值、稳定时间、出粉率呈现冬水组<春水组,其中蛋白质、湿面筋含量较接近。综合品质性状达到强、中、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分别有7个、63个和0个品种。提高小麦品种的吸水率、筛选合适的形成时间、提高稳定时间、降低弱化度、提高出粉率是今后河南小麦品种品质育种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小麦品质现状及其改良目标初探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本文根据当前我国主要麦区有代表性生产品种的品质测定结果,分析我国小麦品质现状,对我国优质面包小麦的各项品质标准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我国小麦品质改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冬小麦主要品种(系)品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我国北部和黄淮冬麦区主要品种和种质材料631份,对5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冬小麦品种容重偏高;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也相对较高,达到弱筋标准的分别仅占供试品种(系)的2.53%和0.95%;吸水率和稳定时间以中等水平为主,达到强筋标准的分别占供试品种(系)的21.08%和22.19%,达到弱筋标准的分别占供试品种(系)的16.00%和19.49%。品种分类,我国冬小麦主要以中筋小麦为主,占供试品种(系)的85.11%;强筋小麦有一定发展,占供试品种(系)的14.10%;弱筋小麦发展较慢,仅占供试品种(系)的0.79%。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现有小麦品种的品质现状,以该区近10年来审定推广的58个小麦品种为试材,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品种间品质性状的差异较大,其中变异最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变异较小。2)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蛋白质含量13.3%±1.8%,湿面筋含量29.3%±5.7%,面团稳定时间(4.4±4.1)min。3)不同省份间小麦品种的品质有差异,安徽省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要高于湖北、江苏和浙江。4)该区绝大部分品种属中筋类型,扬麦10号和安农92484达到优质强筋二等标准,宁麦9号、扬辐麦2号、扬麦13和扬麦15达到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同时,提出了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质改良策略、品质区划以及重点推广品种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利用3年41个品种分析了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与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品质的相关性显著。优质馒头与所分析的品质性状(馒头体积除外)相关性均不显著。本文还提出了黑龙江省优质面包和优质馒头和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12.
2006—2015年中国小麦质量年度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中国小麦由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4种类型构成,分析近10年来各类型小麦年度质量变化,探讨小麦生产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小麦生产、科研、购销和加工等环节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对2006—2015年中国小麦生产区742个小麦品种7 561份样品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各类型小麦年度比例和8个主要品质性状年度变化。【结果】小麦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但达标样品比例较低。从品种比例看,强筋品种、中强筋品种、中筋品种和弱筋品种比例分别为12.6%、16.7%、68.7%和2.0%,年度间保持稳定。从样品比例看,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样品比例分别为21.0%、16.9%、49.4%和3.8%;各类型小麦样品比例年度间变化差异较大,年度间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呈此消彼长趋势,中强筋小麦呈缓慢增加趋势,弱筋小麦呈下降趋势。从达标样品比例看,各类型小麦达标比例较低,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达标比例分别为4.8%、4.6%、25.0%和0.4%。中国小麦总体质量表现为中筋小麦水平,容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年度间变化趋势不明显,沉淀指数、粉质和拉伸参数呈小幅下降趋势。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品质性状年度间保持相对稳定,沉淀指数、粉质和拉伸参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弱筋小麦近年来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指数年度平均值增加,品质下降。不同类型小麦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容重年度平均值大小依次为中强筋小麦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年度平均值大小依次为强筋小麦中筋小麦中强筋小麦弱筋小麦,沉淀指数、粉质和拉伸参数年度平均值大小依次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年度平均值变幅不同,其中沉淀指数、粉质和拉伸参数年度平均值变幅大小依次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结论】中国小麦品种结构有所改善,各类型小麦达标比例较低,小麦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通过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合理增加现有各类型优质小麦品种面积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途径,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小麦质量。  相似文献   

13.
2000—2015年国家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域试验品种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各区试组小麦品种品质差异和年度品质变化,探讨各区试组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方法】对2000—2015年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985个参试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各区试组强筋品种、中强筋品种和中筋品种比例及8个主要品质性状变化。【结果】各区试组参试品种以中筋品种为主,平均占品种量78%;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比例较小,各占11%。区试组之间各品种类型比例存在差异,从参试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13%)、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1%)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6%)的强筋品种比例高于北部冬麦区组(6%)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7%);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20%)的中强筋品种比例最大,北部冬麦区组(5%)比例最小。从审定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强筋品种(4%)和中强筋品种(10%)比例最大,其次为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3%、6%);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7%)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9%)中筋品种比例高于其他区试组。受区试组品种结构影响,各区试组小麦质量总体表现为中筋品质,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较高,而沉淀指数、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一般。区试组之间参试品种品质差异较大,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和春水组容重平均值高于北部冬麦区组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而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之相反;北部冬麦区组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稳定时间平均值高于其他区试组;黄淮冬麦区春水组各类型品种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均高于其他区试组。各区试组品质性状年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容重、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呈上升趋势,吸水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持平趋势,沉淀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结论】中国小麦品质育种进展缓慢,区试组之间发展不平衡,影响相应生产区小麦品种结构和质量。国家小麦区试应加强对不同品质类型优质小麦的重视,改善小麦品质结构,提高小麦品种质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黑龙江省的生态条件和我国强筋小麦的主要用途,提出了在黑龙江省培育和种植超强筋小麦及利用生化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进行连续选择性回交等选育超强筋小麦的方法,分析了超强筋小麦的HMW-GS组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新疆春小麦主栽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品质相关性状表现及稳定性。方法 在4个不同生态区,以新疆8个不同筋力春小麦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基于小麦品质相关10个性状,利用PertenDA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按AACC39-10方法,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等10个品质指标,分析新疆8个主栽春小麦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品质性状表现。结果 8个参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14.28%、面筋度:31.21g/100 g、面团稳定时间:8.41 min、吸水率:58.53%、沉降值:31.27 mL、面粉出粉率:74.40%、最大拉伸阻力Rm:716.25EU、延伸度E:165.70mm、拉伸面积:119.33cm 2、容重:793.97g/L。参试强筋组4个品种10个品质性状中面粉出粉率、吸水率和容重3个性状平均表现低于中筋组,其余包括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筋度、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最大拉伸阻力、延伸度、拉伸面积7个品质性状的平均表现都高于中筋组。强筋组参试品种新春26号、新春44号在4个不同生态区品质性状与稳定性表现较好,中筋组参试品种新春6号、新春40号在4个不同生态区品质性状与稳定性表现较好。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筋度、和吸水率3个品质性状强筋组基因型效应最大,中筋组环境效应最大;其余7个品质性状强筋、中筋组均表现环境效应最大。 结论 8个参试品种品质整体表现属中强筋水平。10个品质性状均受基因型、环境以及互作共同影响;不同筋力类型参试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基因型、环境以及两者互作效应不同。不同参试品种同一品质性状稳定性存在差异,同一参试品种的不同品质性状稳定性也存在差异。中筋组新春6号、新春40号品质性状表现好且稳定性高,属春小麦育种核心亲本材料;强筋组新春26号、新春44号品质性状表现好且稳定性高,可用于新疆春小麦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16.
296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资源在江苏淮北地区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资源在江苏淮北地区的品质表现并筛选适于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利用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检测了296份小麦品种的品质。结果表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粉沉淀值的变异系数较大,而籽粒容重、出粉率和面团吸水率的变异系数较小。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容重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5类群,其中第Ⅰ类群集中了大部分强筋品种,第Ⅱ类群大部分为中筋品种,第Ⅳ类群为弱筋。陕西、河南、江苏和安徽选育品种在品质性状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全部品种各项指标进行筛查,40份品种符合强筋优质标准,其中河南17份、江苏11份、陕西10份、安徽2份。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小麦品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同一小麦品种的品质在各地的差异较大,品质优良的品种在全省种植均能获得较优的小麦籽粒,小麦品质在年份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小麦籽粒品质与土壤养份状况和pH值无显著的相关性而和土壤类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黑龙江省5月份的较高气温和7月份的多雨寡照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产量与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为材料,研究了产量、品质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系的产量和湿面筋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偏低,湿面筋含量与稳定时间不协调;籽粒产量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稳定时间等面团流变学特性相关不显著。品质育种应在蛋白质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注重蛋白质和面筋质量的改良。建议区试设立优质组并采取氮肥后移等管理措施协调高产与优质的矛盾,并以优质组的对照种为参考决定品系取舍,对区试品系统一进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测定,提高育种工作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小麦研究所,依据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小麦产业带及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地区的自然条件,选育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强筋、中强筋品质类型新品种,即克丰11、克丰12、克丰13、克旱21、克春1号和克春2号,在黑龙江省麦区品种的更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着重介绍上述6个新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特性、产量水平以及栽培要点和适宜种植区域,期望有助于全面了解、快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