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肥料及用量对苜蓿白粉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9个紫花苜蓿品种施用撒可富复合肥、过磷酸钙和根瘤菌对白粉病抗病性的影响,以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为指标统计发病情况.结果表明,施用撒可富肥料,苜蓿白粉病的发病最轻, 各品种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均比施用过磷酸钙和根瘤菌低;撒可富肥不同用量处理下,按75kg/hm2量施用各品种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显著低于45kg/hm2和105kg/hm2施用量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因此,按75kg/hm2量施用撒可富复合肥可以有效减轻苜蓿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水平对紫花苜蓿霜霉病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定西九华沟利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以当地紫花苜蓿品种——庆阳苜蓿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紫花苜蓿霜霉病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霜霉病在田间的症状有4种表现:褪绿斑型、霉叶型、叶片畸变型、系统性症状型,其平均发病率在57.0%~88.8%,病情指数为19.1~44.3。通过对发病率和病情指数2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的施肥水平对苜蓿霜霉病抗病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佟春艳  石凤翎  张雨桐 《草业科学》2023,(11):2860-2870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侵染引起的一类真菌病害,也是最广泛流行的植物病害之一,可以危害上万种被子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固氮能力强。近年来随着苜蓿种植密度的增加以及肥料的过度使用,使得苜蓿白粉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苜蓿白粉病症状、致病菌、发病条件等内容,为准确识别和诊断苜蓿白粉病,了解苜蓿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并及时防治奠定基础;同时,归纳总结了白粉病对苜蓿的危害及苜蓿对白粉病的抗性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苜蓿白粉病发生较为普遍且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及品质。但目前苜蓿抗病基因克隆较少、抗病机制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抗性种质资源缺乏。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在深入了解苜蓿的白粉病抗性机制的基础上,将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不断挖掘抗病新基因,培育更稳定、持久的抗病新种质。本文旨在为苜蓿白粉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苜蓿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8个对白粉病有不同抗性的苜蓿品种(Medicgo sativa L.)为材料,研究人工接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接菌的品种间PAL活性差异不显著,而POD活性则差异显著(P<0.05);感病品种POD活显著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供试品种间叶片PAL活性和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间PAL活性升高幅度显著大于感病品种,其变化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而POD活性的变化则相反;POD活性和PAL活性与苜蓿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苜蓿的主要病害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省苜蓿主要产区的病害调查和室内、田间分析鉴定,查明甘肃省苜蓿的10种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和病害公布情况,指出苜蓿的褐班病、黄斑病、锈病、霜霉病和白粉病是影响甘肃省苜蓿生产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6.
以田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在甘肃榆中县品种比较试验田,对1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了抗霜霉病(Peronospora estioalis)、白粉病(Leueillula leguminosarum)、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抗霜霉病的表现为甘农5号、苜蓿王、驯鹿、游客、中兰1号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1、8.1、8.0、2.5、1.1,属高抗品种;哥萨克的病情指数为45.0,发病率为75.6%,属高感品种。对抗白粉病的表现,驯鹿的病情指数4.2,为高抗品种;阿尔冈金、甘农5号为抗性品种;而哥萨克、苜蓿王、德宝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5.6,23.9和15.6,均属感病品种。对抗褐斑病的表现,新疆大叶、甘农3号、皇后的发病率分别为90.0%,88.9%和76.7%,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7.
苜蓿品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新疆大叶苜蓿为对照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通过对苜蓿的出苗速度、生育期、产草量、抗寒性、抗病性及根茎直径与根茎入土深度等项指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FunduleaⅠ苜蓿出苗速度高于对熙2.8%,第2,3年干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6.4%与12.4%,成熟期比对照提前9~16d,且抗霜霉病。就抗寒性而言,FunduleaⅠ苜蓿第2年越冬率略低于对照新疆大叶苜蓿,第3年与对照品种相同,2种苜蓿干叶率相比,FunduleaⅠ苜蓿低干时熙品种新疆大叶苜蓿。  相似文献   

8.
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品种比较试验田,以发病率为指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苜蓿病害抗病性评价的分级标准,比较了国内外48个苜蓿品种对褐斑病、霜霉病和锐顶镰刀菌根腐病的抗病性,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抗病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表现是UC-1465为高抗(HR)品种,UC-1887为抗病(R)品种,Siriver与Trifecta为中抗(MR)品种,Avrora、Hunter River、Saranac AR为低抗(LR)品种,其余41个品种均为感病(S)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表现是48个苜蓿品种均为高抗(HR)品种;对锐顶镰刀菌根腐病的抗性表现是48个苜蓿品种均为高抗(HR)品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Vertus、中兰1号和新牧1号对褐斑病、霜霉病和锐顶镰刀菌根腐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为高抗品种;UC-1887、UC-1465和Saranac AR对褐斑病、霜霉病和锐顶镰刀菌根腐病的抗病性均较差,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条件的高产抗病品种,连续2年2次调查了2018年建植于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32个紫花苜蓿品种上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测定了各品种次年的越冬率和5次刈割期的草产量,评价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品种的综合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地发生了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白粉病、黄斑病、匍柄霉叶斑病和尾孢叶斑病5种病害,且以前3种为主,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7.08%、100.00%及57.14%。供试品种仅有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旱地与WL343HQ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皇冠、WL168HQ与阿迪娜等品种,而其他病害品种间未表现出差异(P>0.05)。根据抗性级别的频率分布,对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53.13%的苜蓿品种为高抗品种,25.00%的苜蓿品种为抗性品种,12.50%的苜蓿品种为中抗品种,3.13%的苜蓿品种为低抗品种,6.25%的苜蓿品种为感病品种;对于苜蓿白粉病,32个品种的抗性分布频率为抗性品种占3.13%,中抗品种占25.00%,低抗品种占15.63%,感病品种占56.25%,无高抗品种;供试品种对苜蓿黄斑病抗性分布频率为高抗品种29个,占90.63%,抗性品种占9.38%,无中抗、低抗及感病品种。32个品种的5次草产量总和为22.48~29.52 t·hm^(-2),其中,5茬总产量最高的苜蓿品种为龙威3010,总产量最低的苜蓿品种为陇东苜蓿。供试的所有品种未出现明显冻害,越冬良好,越冬率均在80%以上,其中有22个品种大于90%。综合特性较好的5个品种为皇冠、WL363HQ、中苜3号、敖汉苜蓿和旱地(综合得分0.850~0.942),较差的品种为耐盐之星、WL343HQ、冲击波、雷霆与陇东苜蓿(综合得分0.650~0.721)。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几大紫花苜蓿种植区病害的发生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病原菌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苜蓿病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在紫花苜蓿生产中大面积发生且危害较重的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和苜蓿小光壳叶斑病;匍柄霉叶斑病、苜蓿春季黑茎与叶斑病、镰刀菌根腐病、炭疽病、苜蓿壳针孢叶斑病、霜霉病、苜蓿锈病等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在发病区域发病率较高;而苜蓿花叶病田间病害程度较轻;白粉病在各种植区域均未见发病。  相似文献   

11.
气孔与苜蓿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从来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9个紫花苜蓿品种对白粉病的田间抗性评价,室内苗期接种统计和气孔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达极显著水平,而品种间气孔密度(气孔数/mm2)和气孔口长度(μm)差异不显著,经相关分析,二者与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杂交一代品系在云南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年以云南德钦地区的野生紫花苜蓿的优良无性系、云南昆明地区的逸散种紫花苜蓿优良无性系和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牧歌701、Acrora、GT13R)的优良无性系进行杂交。2006年,2007年对在云南省偏酸性土壤种植的8个杂交种进行了品比试验,对生育期、茎叶比、产草量、越冬性等指标的测定表明,杂交种138、152、196表现优异,可作为优良的候选杂交种。  相似文献   

13.
苜蓿抗褐斑病遗传资源离体叶筛选及田间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袁庆华  张文淑 《草地学报》2003,11(3):205-209
对5个苜蓿遗传材料各600株的离体叶,经过6次对苜蓿褐斑病的抗性循环筛选,在每个遗传材料内筛选出最抗病的5株,并用同样方法选出最感病和随机单株各5株以及亲本材料在田间进行抗病性和干物质产量的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抗病组后代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原始亲本及最感病株和随机组的后代,并且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原始亲本及感病和随机组后代,证明离体叶接种法是苜蓿抗褐斑病株系筛选的高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7个苜蓿品种叶片为外植体,采用3种诱导培养基、5种分化培养基,共15个组合,研究了不同品种间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植株再生率差异显著,超级13R在7个苜蓿品种中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异花授粉植物,自交则衰退,品种内个体间基因型杂合,因此品种鉴定的难度较大。本文以苜蓿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为材料,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和鉴定供试苜蓿品种。结果表明:采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PCR产物分离可以避免非特异带的出现,降低了实验误差;在品种鉴定方面,AFca1位点片段大小为148 bp的等位基因在龙牧系列品种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品种,可作为品种区别的依据;在其它品种之间或与杂花苜蓿品种之间,多数的SSR位点有基本相同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品种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而大部分品种之间频率的差异很小,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即仅靠有限的SSR位点很难区别供试苜蓿品种;通过某些品种特有性状相连锁的分子标记与其它品种之间的差异作为鉴定的依据进行探索研究,或许能真正将某些苜蓿品种与其它品种区别开。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本研究采用温室内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对来自国内外的40个苜蓿品种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和评价,同时,对接种浓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10个品种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匍柄霉叶斑病的适宜接种浓度为1×105~1×106个孢子/mL,茎点霉叶斑病的适宜接种浓度为1×106个孢子/mL。在1×106个孢子/mL 的接种浓度下,40个苜蓿品种匍柄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为3.33~35.83,茎点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为13.07~52.27,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中筛选出抗匍柄霉叶斑病品种14份,其中,高抗品种1份(公农2号),中抗品种13份;从中筛选出抗茎点霉叶斑病品种1份,为来自美国的中抗品种润布勒。  相似文献   

17.
三叶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ifolii)是引起苜蓿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发生严重时可导致苜蓿毁灭性危害。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对40个苜蓿品种开展抗三叶草炭疽菌的苗期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威纳尔、阿尔冈金、巨能2表现高抗,WL363HQ、巨能7、拉迪诺、4030、4010、润布勒、亮牧表现中抗,新牧4号、甘农4号、驯鹿等15个品种表现中感,新疆大叶、甘农6号、甘农9号等15个品种表现高感。抗性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5%,感病品种占75%,高抗与高感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P < 0.05)。  相似文献   

18.
微波处理对甘肃省4个苜蓿地方品种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芳 《草业科学》2004,21(11):41-43
试验对4个甘肃省地方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天水苜蓿、定西苜蓿、庆阳苜蓿、酒泉苜蓿)进行了不同强度的微波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各苜蓿品种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芽长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强度微波处理苜蓿种子,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芽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用这3个指标衡量苜蓿品种抗旱性时,定西苜蓿的抗旱性最强,酒泉苜蓿次之,天水和庆阳苜蓿最差.  相似文献   

19.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及其他37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酯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供试材料间相似系数的计算、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初步探讨了38个紫花苜蓿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表现出了24条酶带,其中有5条是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特征酶带。38个紫花苜蓿材料的相似系数介于0.583~1.000,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他37个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583~0.833,远远低于其他供试品种间的相似系数(0.625~1.000),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702处可聚为2类,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单独聚为一类,其结果与主成分分析一致,由此可确定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他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为一相对独立的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以期通过育种途径扩大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