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应用在武汉取得的1964—1985年油菜病毒病时间序列资料,在电子计算机上分析了病害流行的周期性和自相关关系。方差分析找出了两个流行周期,即6年周期和9年周期,两个周期叠加对病害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提取周期之后,序列还有自相关关系,以相隔3年和9年的变量相关性最好,以其建立了自回归方程,周期和自回归用1973年以来的序列资料检验,发病率估计误差小于5%的年分数占92%;预报1986年病害误差1%。  相似文献   

2.
自2009年起柑橘黑点病逐渐成为上海地区影响柑橘果实商品价值的最主要病害,严重制约上海市柑橘产业的效益。为了解该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及病害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2010年—2018年连续9年进行了病害发生动态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6月上旬至8月下旬是果实感病期,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雨水是黑点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果实生长期不同阶段的降雨参数,尤其是6月下旬的降雨量与病情指数密切相关。本文以病情发展的3个时间节点(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0日)的病情指数为因变量,以这3个时间点之前各旬的降雨量、降雨日为自变量筛选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分析结果,采用6月下旬的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7、8月中旬和9月10日即病害发展稳定期的田间病情。  相似文献   

3.
基于吕梁山北段管涔山地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样芯资料,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得出3—4月平均最高气温是研究区树木径向生长的主控气候因子(R=0.509,P<0.05)。借助一阶线性回归方程模拟构建近百年来管涔山地区3—4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过程,同时应用逐一剔除法对重建方程进行交叉检验,验证回归方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重建气温序列温度变化分析可知,管涔山地区过去近百年有两个暖期和三个冷期分布,暖期为1932—1945年和1957—1970年;冷期为1946—1956年,1971—1983年和1993—2010年。基于Morlet小波分析对重建气温序列周期分析可知,存在3~5 a、10~13 a、22~33 a、40~45 a的周期分布特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和太阳黑子活动是其周期变化驱动因子。大尺度空间相关分析可知,重建气温序列对俄罗斯中东部、日本北部、中国中东部等大范围地区的温度变化具有很好的空间代表性。研究结果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源于清代宫廷档案《晴雨录》资料的《北京250年降水》②中记载了北京地区1725-1904年降水日数,是研究该时段北京地区降水日数周期性的重要资料.文中结合该资料对北京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各季节降水日数进行了周期性分析.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函数(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能将时间序列分解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从而得到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文中采用CEEMD方法将北京地区年降水日数分解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并采用功率谱对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日数进行周期性分析,发现其具有显著的年际周期性.采用小波互相关系数和小波位相谱来对降水日数和降水量情况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年际尺度上,且年代际尺度上的位相差异比年际尺度上的位相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因子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6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C(p)统计法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林芝地区,温度X_1、湿度X_2均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Y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X_3与病情指数Y呈显著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482.5991+19.7494X1+3.7974X2-0.8439X3。根据模拟情况选择的病害流行动态方程为Y=1/e~((0.914t+0.385)),决定系数为0.95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够为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疆泽普县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2019年对泽普县春季小麦白粉病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模型拟合, 明确了当地白粉病春季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其病害春季流行曲线为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 符合Logistic或Gompertz模型?在此基础上,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多年来该地小麦不同生育期白粉病病情指数与66个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筛选出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为1月下旬平均日照时间?2月下旬平均气温?1月上旬-3月上旬平均气温和10月下旬-4月中旬平均日照时间, 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小麦扬花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的病害预测模型?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通径分析在水稻纹枯病流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应用通径分析的原理,对1982—1984年水稻纹枯病的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力图剖析水稻纹枯病发生发展各影响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和相互关系。对病害流行系统的内部结构作出数学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行模型。  相似文献   

8.
矢尖蚧是危害柑橘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搞好测报可以指导适时防治。笔者在重庆市北碚区柑橘园对矢尖蚧进行多年系统监测,结果表明,矢尖蚧在该地一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第1代发生较为整齐,便于统一防治。因此,以2012年-2018年该虫发生前3个月的气象资料和矢尖蚧发生的田间历史数据为依据,应用DPS软件,分别采用简单法和多因子互作法进行逐步回归,建立了春季矢尖蚧第1代发生期的预测回归方程。两个方程总体回归达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两种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证明:第1代发生高峰期与发生前3个月的温度、湿度、雨日和降雨量等气象资料均有关系。将2019年数据用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回归方程结论均为“比较准确”,均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该地矢尖蚧的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基于采自阿巴嘎旗的沙地榆树芯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将标准年表与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结果显示其与4-5月份降水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 673。建立的标准年表与4-5月份降水量回归方程(R2=45. 36%)通过了可靠性检验,利用该方程得到了阿巴嘎旗1862-2012年的4-5月份降水量。重建的151a降水量序列存在2个湿润期和3个干旱期,多窗谱分析检测到该序列存在29-41a、6. 5-7a和2-3a周期。比对其他重建序列,干旱时期较为一致,历史资料记载也可证实重建序列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1978年以来在武汉本所取得的试验数据和1961年以来的大田病害调查资料,在电子计算机上,分析了油菜感病性、播种期、传毒蚜虫、毒源和夏秋气候五项主要流行因素与病害的数量关系,及因素之间的联结和替代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病害流行和预测的数学模型。经1983—1986年实测检验,模型估计发病率的误差均小于5%。油菜病毒病流行规律国外报导很少,[11],我国早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有过较多研究,但多限于单一因素与病害关系的定性分析。因素与病害的数量关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病害的综合影响报导极少,尚未见到病害流行和预测数学模型的研究报导。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根据赤霉病的历年资料,利用前期气象因子与病害流行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电标”,建立多元回归预测式和应用多因子点聚图预测法,综合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连续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小麦赤霉病流行条件分析 (一)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关系 根据我县1972至84年资料分析,小麦抽穗前(3月中旬)田间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r二0.6662),带菌率与发病程度一致的有9年,拟合率64.3%,相反的4年,其中带菌率高而发病轻的3年,带菌率低而发病重的1年。因此,稻桩带菌率只能作预测的参考依据。 (二)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气象要素 有关资料常以小麦齐穗后20天内的雨  相似文献   

12.
余兴平 《广西植保》1997,10(3):42-42
稻纹枯病是我县中晚稻生产的一大常发性病害,且随着矮杆密植杂交组合的推广及施肥水平的逐年提高,发生与为害愈趋严重,对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对该病的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和改进尤显迫切。笔者收集整理了我县稻纹枯病资料连续完整的1984~1994年资料(见附表)。通过相关分析,明确了病株率与病指有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建立了回归方程。  计算相关系数:rxy=0.9298,查r表知r0.01=0.735,rxy>r0.01为极显著。建立回归方程:  y=0.1664+0.4247x  将表中各年度稻纹枯病病株率数据x代入回归方程y=0.1664+0.4247x进行回测y值,结果各…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预测——周期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江西省婺源县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Cav.)的历年发生程度资料,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寻找其显著周期,并提取其周期数组,重复这一过程,直至没有显著周期时为止,共提取出4个显著周期的周期数组。将这些周期数组外延和叠加后,进行拟合检验,结果表明,周期分析方法适用于拟合并预测婺源县稻瘟病流行的年变化情况。于是对该县的稻瘟病发生程度进行了多年预测,其中最初两年的预测结果已得到证实,表明用周期分析方法进行预测是可行的。最后讨论了在稻瘟病流行的年度变化过程中造成其多重周期性的可能原因,及用周期分析方法进行稻瘟病预测的条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的通径分析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nas oryzae pv.oryzae)是广东省化州市晚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流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年度间流行程度的波动,在品种基本一致、耕作栽培模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气象条件是决定该病流行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探索晚稻白叶枯病流行因子的相互关系及主导因子,给流行趋势预报及防治对策提供重要信息,作者通过整理1985~2007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根据气象资料,分别对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通径分析和回归模型建立.  相似文献   

15.
宜宾市水稻稻瘟病流行规律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市地处川南盆缘 ,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稻瘟病发生流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稻瘟病已发展成为水稻生产上威胁最大的病害 ,在重发年份、重发区域常造成毁灭性损失 ,严重制约着当地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1发生历史与流行规律宜宾市近20年间 ,水稻稻瘟病曾出现两个明显的流行周期。流行周期的产生和流行时期的长短与品种的抗病性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第1流行周期出现在1984年至1986年。宜宾市从1976年开始试种杂交稻 ,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推广。1985年至1986年杂交稻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4.3%~45…  相似文献   

16.
在种植感病品种和具有一定菌源的情况下,气象因素是决定条锈病流行与否的关键因子。收集宁夏灌区34年间(1952—1985)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和8个主要气象因素的观测值。应用逐步判别法建立了依4月份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温、降雨量、日照时数和5月份上旬相对湿度、中旬降水量等6个因子确定病害发生程度的判别函数式,并且在1986年试报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7.
油菜病毒病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莱区的主要病害。在重病区病害流行年份,一般损关率达20%—30%,重者在70%以上,造成油菜籽产暈的严重损失。病毒病流行程度与苗期气象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和10月份降水量相关极为显著,该病发病率资料年代较短用以预测尚有一定困难,为了做好该病发生趋势展望,本文选用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合肥等站10月份降水资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一套灰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02-2011年对贵州代表性烟区烟草蚜传病毒病(PVY、CMV)的系统调查与普查,分析了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程度与有翅蚜迁飞量及主要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初步了解了该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并以有翅蚜迁飞量和关键气象指标为预报因子,应用DP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初步建立了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程度短期预测模型Y=44.168 7+1.106 9 X1-1.352 2 X4-0.403 9 X6-0.142 6 X11+0.023 5 X19-0.289 2 X20(其中,X1=移栽初期10d内日平均诱蚜量;X4=上年12月均温;X6=上年12月平均相对湿度;X11=2月降水量;X19=5月降水量;X20=5月雨日数),经显著性检验和预报验证,回归方程达极显著水平,回测准确率平均达89.04%,实报验证误差率为11.57%~13.88%,说明入选预报因子比较切合贵州实际,预测模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R/S分析在兰州古气候演化中的应用——以红咀寺剖面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S分析方法是现代非线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适合于时间序列的自相似性研究。本文中 ,作者以兰州红咀寺剖面为例 ,根据有机碳同位素和碳酸钙含量资料 ,应用 R/S分析方法 ,探讨了兰州地区古气候变迁的周期规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R/S分析方法对于气候等分数布郎噪声序列具有独特的作用。应用该方法可以判断气候演变过程的持续性或周期性存在与否 ,进而可以为古气候重建和环境预测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兰州地区近540年旱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470~2000年旱涝史料,选取兰州、榆中和永登气象资料,将旱涝等级资料延续到2009年建立兰州地区近540年旱涝等级序列,对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性、周期性、阶段性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0年兰州地区共发生旱灾145次,涝灾90次;根据旱涝灾害发生频次可将近540年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旱涝灾害低频期,后期是高频期;近540年兰州地区旱涝趋势以旱和偏旱为主,且出现三个以旱为主的上升阶段和四个以涝为主的下降阶段阶段性特点,旱涝存在3~4a周期、25~26a周期和81~82a周期,其中81~82a周期对应太阳活动的80~120a周期;文中初步将公元1581~1588年、公元1634~1641年和公元1926~1930年发生的旱灾确定为干旱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