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纤维支数是衡量苧麻纤维品质的主要指标。纤维支数的测定通常采用重量法,该法测定的结果虽然较为准确。但测定烦琐、效率低、费用高、样品量大。因此。如何简便地测定纤维支数一直是苧麻科研上探讨的问题。1984年吴越提出了苧麻纤维支数镜检法,即在显微镜下测得麻茎纤维细胞直径、壁厚,然后采用几个自设的公式,查用两次表、经过几次运算求得纤维支数,或者测得麻茎纤维细胞直径,壁厚,然后查有关表、图,得出纤维支数。作者在1983—1984两年中,经过反复探讨,另辟途径,研究苧麻茎纤维细胞壁截面积与纤维支数间的内在关系,求得了用麻茎纤维细胞壁截面积直接换算出纤维支数的公式。该公式只有简便、适用性广的特点,能保证一定的精度。在苧麻科研等实际运用中有一定价值。一、纤维支数与纤维细胞璧截面积回归模型推导  相似文献   

2.
3个圆果黄麻品种的纤维发育解剖观察和统计分析表明:(1)纤维组织的数量与株高、茎粗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品种问次生纤维开始分化时间均在出苗后21d,而停止发育时间各不同.(2)品种间次生纤维结构的数量差异主要是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以纤维细胞数和纤维束数最突出,两者总数达极显著正相关.(3)成熟纤维细胞的横径和壁厚达显著正相关,3个品种纤维细胞大小顺序为179,梅峰4号和竹篙麻.纤维细胞从生长分化至成熟约需30d,生长成熟的速度与品种、植株发育阶段和温度有关.细胞壁的增厚率随横径扩大速度而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苎麻(Boehmeria nivea L.Guad)韧皮纤维的超微结构。[方法]对苎麻茎韧皮纤维进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苎麻单纤维进行组织离解,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茎韧皮纤维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苎麻韧皮纤维细胞壁横切面分为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3个层次和细胞腔;次生壁大多为1层,即次生壁外层(S1),并且具有许多同心层次;少数纤维具有2~3层,即次生壁外层、中层(S2)和内层(S3);茎基部纤维次生壁多为2~3层,中部纤维次生壁多为1层,苎麻纤维次生壁层次存在位置差异;苎麻纤维是由若干个纤维细胞相互连接而成,纤维细胞之间部分纤维细胞端壁溶解,部分具细胞膜和初生壁,部分具次生壁。苎麻单纤维光学显微镜结果表明:苎麻单纤维细丝状,纤维细胞壁(次生壁)由Z型微纤丝和S型微纤丝组成,具节和节间,少数纤维具有明显的节状加厚现象;中央略大,两端尖削,或钝圆形、二叉状、火炬状等各种形状。[结论]该研究可为生产高品质的苎麻产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苎麻施钾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钾可提高土壤及苎麻地上部植株含钾量,适量钾可促进氮的吸收,提高苎麻抗旱性和抗花叶病能力,增加苎麻纤维产量和提高纤维品质;过量钾可致使钾的奢侈吸收,体内K/Ca、K/Na吸收比例严重失调,对苎麻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钾改善纤维支数的作用,与供氮水平密切相关,低氮条件下对纤维支数具有明显改良作用,而高氮条件下纤维品质(纤维支数)的决定性因素是供氮水平高低,钾对纤维品质的改良作用较小。推荐氮、钾肥施用适当配比[N/K#-(2)O]为3:1 ~ 3:2,全年每亩钾肥施用量[K#-(2)O计]为20 ~ 30kg。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各季麻不同收获期的产量与7个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麻茎干重是决定产量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麻壳和麻骨干重,麻茎干重与麻骨、麻壳干重和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粗呈不显著正相关,本文还观察了原麻增长速度以及各季麻的叶面积消长、麻茎解剖和苎麻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出叶速度、茎高增长高峰和光照强度相适应,麻茎的纤维层、韧皮部、木质部的厚度、单位面积纤维细胞数量、大小和胞壁厚度随着麻茎的生长而增大,但皮层厚度和单位面积纤维细胞数却相反,各季麻功能叶全氮含量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是由高而低,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却相反,苎麻前期茎高、茎重增加快,生长后期纤维增加快。  相似文献   

6.
选择“黑皮蔸”、“芦竹青”种子繁殖后代共20蔸,测定单蔸茎数(x_1)、茎高(x_2)、中部茎径(x_3)、茎上下部粗细均匀度(x_4)、梢径衰减率(x_5)及茎顶粗壮度(x_6)。分别建立了这些参数与单蔸产量(y_1)或单纤维支数(y_2)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x_1、x_2和 x_3与 y_1为极显著正相关,但与 y_2无关,而 x_5/x_6是作用于单纤维支数的决定性参数。对于育种材料的初步筛选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苎麻韧皮纤维三维结构与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离解和组织切片法对5个苎麻品种麻皮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纤维细胞壁(次生壁)由Z型和S型纤维素微纤丝螺旋绕曲而成。单纤维具节结和节间,节间中空,无原生质,长度一般为33.1~198.3μm或更大,由一个或多个纤维细胞组成,是形成纤维的基本单位。苎麻纤维(次生壁)的形成和生长具有分段发育,顶端插入生长,中部纤维细胞先成熟、顶端后成熟的生长特性。对苎麻单纤维长度和宽度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单纤维长度为27.0~168.0mm,平均为85.0mm;宽度一般为21.8~42.00μm,平均为36.58μm;L/W(长度/宽度)比为1813.9~3085.7,平均值为2478.4,不同苎麻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可为苎麻栽培育种、产量和品质早期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有机肥对不同苎麻品种农艺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为苎麻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3个有机肥处理与3个无肥处理相比,有机肥处理下苎麻的农艺性状均得到改善,且多倍体1号的株高、茎粗、分株数、鲜皮重和单株生物量的增幅均大于其他2个品种;叶片SPAD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中苎1号的降幅最大;3个有机肥处理下的土壤肥力指标较3个无肥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对全钾影响较小,且3个有机肥处理间提升程度不一;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测的土壤基础理化性质指标与苎麻农艺性状指标成正相关,土壤pH值、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与苎麻农艺性状指标相关性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全钾相比其他各项土壤指标相关系数偏小。增施有机肥能够改善苎麻的农艺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且3个品种间提升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红麻纤维和种子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研基地以福红991、福红952和福红航992为供试材料,设置品种、播期及密度三因素处理,考查全生育期、株高、茎粗、皮厚、皮重、种子产量等指标.[结果]对红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影响的顺序为:播期>密度>品种;5月11日播种可获得较高的纤维产量和有效种子产量;种植密度为22.5万~27.0万苗/ha时获得较高的纤维产量和有效种子产量;3个红麻品种之间的纤维和种子产量差异不显著;与纤维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的有株高、茎粗、皮厚等8个指标,与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的有株高、茎粗、株熟果数等11个指标.[结论]一定时期内,红麻适当早播可以获得较高的纤维和种子产量,但在7月左右晚播其种子产量也较理想.在红麻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目标综合考虑播期、密度及品种的协调关系.此外,在红麻新品种选育工作中可选择株高、茎粗、皮厚等指标进行重点考察.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品种木芙蓉生长及养分利用特性对施肥措施的响应,为盆栽木芙蓉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支撑.以早花品种百日华彩和晚花品种醉芙蓉为盆栽材料,设置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分3次采集木芙蓉植株,测定叶、茎、根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在生物量方面,相对于不施肥处理,施肥在第1次采样时对2个品种各器官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影响;第2次和第3次采样时,施肥增加了百日华彩叶和茎的生物量,增加了醉芙蓉叶和整株生物量.在养分含量方面,施肥提高了百日华彩叶和茎中氮的含量,但不同采样时间对磷和钾的影响略有差异;对于醉芙蓉,施肥在第1次采样时对氮磷钾三元素含量没有影响,在第2次和第3次时提高了叶和茎中氮的含量,但对磷的含量没有影响.综合生物量和养分含量,氮肥对木芙蓉生物体构建的作用大于钾肥和磷肥;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花品种的氮和钾吸收量,可以显著提高晚花品种的氮、磷和钾吸收量;晚花品种的氮、磷、钾吸收量高于早花品种.因此,不同品种木芙蓉对养分需求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根据土壤及品种特性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1.
纤维强度是由单位纤维干重、纤维素含量、胞壁厚度、成熟度及胞壁结构密度等亚性状决定的。陆地棉品种间纤维品质差异原因各不相同,强度提高可多途径解决。许多性状发育都需相似环境,生理上有一定联系。但细度支数与单纤维强力,产量组成与主要品质性状间遗传上并无明显负联系,利于产量与品质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主要推广品种湘苎三号、Tri-2等为对照,对苎麻新品系R057韧皮纤维细胞的发育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苎麻新品系R057横切面韧皮纤维细胞壁厚与直径的大小具有季别差异,纤维强力与细度性状均优于对照;离析单纤维结节数较少、壁腔比、节间距离较大,明显大于其余对照;其分株能力强,有效株数多,高达22株/m2,明显优于对照,具有高产优质品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合山区坡地种植的苎麻品种,以中苎系列苎麻品种为材料,在张家界山坡地进行栽培试验,分析比较品种的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表明,中苎1号、中苎2号和中苎3号都表现了很好地适应性,中苎1号和中苎2号年原麻产量超过3 300 kg/hm~2,是纤维高产品种;中苎2号麻叶产量超过10 000 kg/hm~2,可作为纤饲兼用品种;中苎3号纤维支数达2 340公支,是特色的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14.
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强光和高蒸发量增加株高,却减少有效株数,不利高产优质;生长中后期总日照时数较多则利于茎粗、皮厚、鲜皮出麻率和产量提高并降低原麻含胶率;雨日和雨量较多能增加有效株,提高支数;较高相对湿度使茎粗、皮厚、有效株、鲜皮出麻率及产量和支数提高、原麻含胶率下降。总辐射量大抑制除株高之外其它经济性状发育,造成低产劣质。  相似文献   

15.
红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及其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74份不同来源的红麻种质资源,对10个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皮厚、单株生皮重3个性状对单株干皮重和纤维支数有重要影响;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分别为韧皮纤维产量构成因子(52.68%)、茎秆皮骨构成因子(12.96%)、纤维品质构成因子(10.77%)及晒干率构成因子(9.18%),其累计贡献率达85.61%.因此,在品种选育时,应注意选择植株较高、中等茎粗、韧皮较厚、晒干率较高和品质优良的材料,以确保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6.
苎麻纤维产量和质量指标的解剖估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于1982~1986年进行,观察测定茎截面上纤维细胞的直径和壁厚、茎截面上纤维细胞数和韧皮部单宁细胞数以及植株的高度,可以一次性定量估测苎麻品种的纤维产量和纤维细度、强力、纤维大小均匀性、原麻含胶率、原麻锈脚等多项质量指标。估测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比较,正确率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类型品种,不同生长期的苎麻茎进行分段横切观察发现,茎顶原形成层分生区茎径的大小通常反映了纤维细胞的多少;而在该区段以下,茎径的向基性增粗愈大,纤维细胞愈大,胞壁也愈厚(即纤维细度愈差)。从而暗示,茎顶粗壮度与茎上下部粗细均匀度的提高有利于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十个现代陆地棉品种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十个现代陆地棉品种八个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结果表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较产量性状更为复杂,在现代品种中产量因素和品质性状间除细度外,均表现为不同程度不显著的正相关。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显示细度是现代品种产量和品质同时改良的限制因子。文中提出今后陆地棉优质育种应以断裂长度为目标性状,产量的提高不应过分强调高衣分,而应注重于单株铃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苎麻杂种优势、遗传变异和获得高产优质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6份苎麻杂交组合和25份苎麻品种杂种优势、遗传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F#-1的产量、株高、茎粗、皮厚、有效株率、净同化率、净光合生产率和伤流量等比双亲有明显的正向优势,纤维细度有明显的负向优势。组合的形态可分1-3类。其中倾亲类型占绝大多数。经济性状、产量和细度的变异系数,组合与亲本无性系无显著差异。株高、茎粗、皮厚的遗传变量为表型变量的27.5%-49.4%,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亲本和组合选择时,应考虑高产、优质品种的搭配,遗传的优质基因亲本的使用,有效株率、株高优势强和稳产、抗病的组合选择,有可能获得高产优质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