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颖  黄锐 《中国乳业》2018,(3):63-66
采用利乐多功能巴氏杀菌机对生乳进行温度72 ℃、73 ℃、74 ℃、75 ℃、80 ℃的巴氏杀菌,研究了杀菌后样品的菌落总数、糠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乳铁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研究表明:72 ℃、73 ℃杀菌后,菌落总数无显著差异,而74 ℃、75 ℃、80 ℃有显著性下降;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糠氨酸含量有显著性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杀菌温度的升高而显著性下降,在80 ℃时仅为126 U/L; 72 ℃、73 ℃、74 ℃和75 ℃杀菌后,乳铁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变化,而在80 ℃时有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了延长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经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和生产试制,对巴氏杀菌乳的杀菌工艺进行改进,采取2次杀菌法,在均质前增加一道"杀菌"工序,并对2次杀菌工艺参数做了科学合理的筛选。结果表明:一次巴氏杀菌的最佳工艺参数是72℃、15 s,二次巴氏杀菌的最佳工艺参数是75℃、15 s。按上述工艺及参数生产出的巴氏杀菌乳在2~4℃下保质期可达6天,比通用工艺生产的产品保质期延长了3天。抽样检测产品各项理化、微生物指标均合格,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幅度拓宽了销售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巴氏杀菌乳贮藏温度及时间对保质期的影响。[方法]以75 ℃,15~20 s热处理的新鲜巴氏杀菌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6 ℃、10 ℃、15 ℃恒温条件下贮藏,样品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酸度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巴氏杀菌乳在6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可控且有保障,7 天内不会发生变质;巴氏杀菌乳在10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在6 天内有保障,不易出现变质;巴氏杀菌乳在15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在3~4 天内有保障,在第4~5天开始出现变质。  相似文献   

4.
牛乳中常常会污染许多微生物,因此饮用牛奶前必须经过一定的杀菌处理。本试验应用3种杀菌方法(巴氏、煮沸、常规杀菌)对生鲜乳进行热力处理,然后进行平板菌落计数,观察保存期内细菌数目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在4℃低温保存时,巴氏杀菌法(62.5℃作用30 min)的杀菌时间长,杀菌温度低,只能保存7 d,杀菌效果不太理想;煮沸杀菌法(煮沸5 min)的杀菌效果较好,能够保存8 d;常规杀菌法(115℃作用15 min)的杀菌效果较前两者都好,能够保存18 d。可见,常规杀菌法最适合对生鲜牛乳进行杀菌处理。  相似文献   

5.
《新疆畜牧业》2010,(6):5-6
<正>前言本标准代替GB19645-2005《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以及GB5408.1-1999《巴氏杀菌乳》中的部分指标,GB5408.1-1999《巴氏杀菌乳》中涉及到本标准的指标以本标准为准。  相似文献   

6.
用国标法测定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某养殖户6份生驴乳及某企业3份巴氏杀菌驴乳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结果表明:生驴乳平均含脂肪(0.26±0.28)g/100g、蛋白质(1.62±0.11)g/100g、乳糖(6.50±0.32)g/100g、灰分(0.43±0.03)g/100g;酸度(2.52±0.82)°T、冰点(-0.530±0.006)℃;菌落总数(5.5万±1.8万)cfu/ml、大肠菌群(90±56)cfu/ml。巴氏杀菌驴乳平均含脂肪0.14g/100g、蛋白质1.85g/100g、乳糖7.16g/100g、非脂乳固体9.69g/100g,菌落总数129cfu/ml、大肠菌群1cfu/ml。文章还对驴乳的脂肪含量和微生物指标进行讨论,并提出大力推广巴氏杀菌驴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巴氏杀菌乳的杀菌温度决定了其保质期短并且必须冷藏保存,而灭菌乳可以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为了考察二者在脱离冷链的储存过程中微生物和酸度的变化情况,本文选择了2种市售产品,分别在冷藏(0-4℃)、室温(27℃)条件下贮存,依据GB 4789.2-2010、GB 4789.26-2013和GB 5413.34-2010检验方法,检测并分析贮存过程中2种产品的菌落总数和酸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种产品在冷藏条件下保存时,无论是感官指标,还是酸度和菌落总数,基本变化不大;但是,在脱离冷链的室温情况下,灭菌乳的组织状态、酸度和菌落总数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巴氏杀菌乳在室温条件下,细菌繁殖速度极快,从而导致酸度升高,组织状态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5,(7):82-84
为研究甲酚纳米乳消毒剂的杀菌效果,采用中和剂悬液定量鉴定方法,对3种中和剂:3%吐温-80磷酸盐缓冲液(PBS)、0.5%硫代硫酸钠PBS、1%吐温-80+1%卵磷脂+0.5%硫代硫酸钠PBS中和甲酚纳米乳消毒剂的效果进行了筛选,然后利用筛选出的中和剂和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观察了甲酚纳米乳消毒剂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3%吐温-80 PBS对试验菌及培养基无不良影响,可作为甲酚纳米乳消毒剂的适宜中和剂;甲酚纳米乳消毒剂的杀菌效果随着消毒剂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2%和2.5%的消毒剂对细菌分别作用5 min以上、3%的消毒剂作用1 min以上,杀灭对数值均已大于5,消毒合格。结果提示,甲酚纳米乳消毒剂的杀菌效果好,适宜于在兽医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比较传统高温热杀菌、蒸汽浸入式杀菌、膜过滤结合巴氏杀菌对延长货架期牛乳品质的影响,测定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微生物指标、货架期、活性物质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损失率及糠氨酸含量的影响,并优化蒸汽浸入式杀菌、膜过滤结合巴氏杀菌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与传统高温杀菌工艺比较,蒸汽浸入式杀菌(147 ℃、0.09 s)产品货架期更长,品质更稳定,杀菌后糠氨酸含量较低且保留少量的活性物质;膜过滤结合72 ℃、15 s杀菌能更好地保留活性物质乳铁蛋白和IgG,但是该工艺对贮藏温度要求较高,全程贮藏温度需低于6 ℃,才能够确保产品在货架期内的品质稳定。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乳中蛋白组分及含量的影响.生鲜乳经75℃/15 s、125°C/4 s、135℃/4 s和145℃/4 s热处理后,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和质谱鉴定的方法分析了生鲜乳以及不同热处理后的乳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现,与生鲜乳蛋白图谱相比,牛乳经75℃/15 s巴氏杀菌的乳蛋白点的染色密度无明显变化,经135℃/4 s和145℃/4 s热处理后有4个蛋白点的染色密度明显下降,这些蛋白点质谱鉴定为α-乳白蛋白、β-酪蛋白变异体、κ-酪蛋白和免疫球蛋白γ,ELISA方法检测乳中IgG含量的变化验证了双向电泳结合质谱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巴氏杀菌对牛乳中的蛋白组分及含量无明显影响,高温灭菌(135°C/4 s和145°C/4 s)可造成乳中蛋白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免疫球蛋白G和乳过氧化物酶是牛乳中2 种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在巴氏杀菌牛乳加工过程中及货架期内的免疫球蛋白G含量和乳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采用65 ℃以下的均质温度及15~25 MPa的均质压力处理牛乳对2 种生物活性物质影响较小;72~76 ℃、15 s处理可更好地保留2 种生物活性物质;采用膜滤除菌方式比一般巴氏杀菌效果更佳。巴氏杀菌牛乳中的免疫球蛋白G含量和乳过氧化物酶活性不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但采用透明包装的产品长期暴露在光照下会造成乳过氧化物酶部分失活。  相似文献   

12.
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巴氏杀菌热处理强度的重要指标,过度热处理会明显破坏牛乳本身的营养,也会导致不良物质的产生。测定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的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温陶瓷膜过滤处理的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损失率明显小于经75 ℃、15 s巴氏杀菌处理的牛乳;过多的工艺流程也会导致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损失,同时过高的贮藏温度会导致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失活更快,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原料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更快。  相似文献   

13.
李建立 《中国乳业》2021,(12):122-128
牛奶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营养物质,包括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乳过氧化物酶、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等。传统工艺生产的酸奶经过高温杀菌,活性营养物质几乎完全损失。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本文推出一种新的酸奶生产工艺,生产出的酸奶可保留大部分活性营养物质。首先将牛奶的乳脂进行分离,乳脂部分进行125 ℃、5 s杀菌,脱脂牛奶部分进行75 ℃、15 s杀菌,将两部分料液混合后加入菌种发酵至酸度75~85°T,破乳后冷却后熟8 h以上。经测定,新工艺酸奶中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乳过氧化物酶含量分别为966 mg/L、1 963 mg/L、23.4 mg/L、102 mg/L、1 025 U/L,远高于传统工艺酸奶的68 mg/L、200 mg/L、0.7 mg/L、14 mg/L、0 U/L。通过对比新工艺与传统工艺酸奶保质期内的活菌数、黏度、酸度和口感,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由于香蕉浆改变了牛奶的稳定性,导致香蕉牛奶容易发生脂肪上浮。本文分析了不同均质压力与温度对香蕉牛奶脂肪上浮情况的影响,并确定了香蕉牛奶生产流程的均质条件。本试验采用的均质总压力为15MPa、16MPa和17MPa,二级压力为3MPa、3.5MPa、4MPa,均质温度为55℃、60℃、65℃、70℃、75℃、80℃、85℃,并对保质期内1个月、3个月、5个月的香蕉牛奶上层脂肪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均质温度设置为70℃,均质总压力设置为17MPa,二级压力设置为3.5MPa,脂肪上浮情况可以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售PET瓶装巴氏杀菌乳的脂肪挂壁不良现象的发生,本文对市售不同厂家、不同包装形式、不同杀菌温度以及不同乳脂率的巴氏杀菌乳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调查,通过分液漏斗自然分层和多重光散射仪分别测试分析对比研究了其均质指数和不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影响产品稳定性的因素有脂肪含量、保藏时间、保藏温度、产品粒径、杀菌温度.其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以羊乳为原料,结合奶酪工艺初步探讨了羊奶酪的主要技术参数。[方法]通过对羊奶的杀菌温度、发酵剂添加量、CaCl2添加量、凝乳酶添加量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以产品质构、综合感官评价为指标,得到最佳用量配比。[结果]羊奶奶酪的最佳工艺为:杀菌条件75~78 ℃,15 s,发酵剂添加量为1.4 %,CaCl2的添加量为0.03%,凝乳酶添加量为0.01%,在传统奶酪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以此技术参数生产的羊奶奶酪口感、风味良好。[结论]本研究为完整羊奶奶酪技术的开发加工奠定了基础,为探寻适合中国羊乳原料及口味要求的羊奶奶酪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酸羊乳为主要原料,添加白砂糖、山茱萸汁、柠檬酸、香精、增稠剂、乳化剂、螯合剂等辅料,经均质、杀菌、冷却、灌装等加工工艺制成一种保健型发酵酸羊乳。试验结果:料液混合比例为酸羊乳37%,白砂糖10%,山茱萸汁10%,稳定剂0.55%,柠檬酸0.1%~0.2%,柠檬酸钠0.02%,六偏磷酸钠0.03%,香精0.08%,其余为水;加工工艺参数为料液混合温度30~40℃,均质条件18~20 MPa,杀菌条件120℃/20 s,在2~6℃条件下存放。  相似文献   

18.
郭瑞雪  郭俭 《中国乳业》2021,(12):137-140
液态奶包括巴氏杀菌奶、UHT超高温灭菌奶等。目前国内采用的液态奶杀菌工艺是热处理法。但通过热处理法的液态奶仍可能残留休眠芽孢,给液态奶产品带来潜在风险。本文通过研究目前液态奶杀菌工艺的种类和存在问题,申报了发明专利“一种能延长液态奶保质期的生产方法”和“一种能使液体隔离空气的无菌罐体”,并利用氢医学制作含氢乳制品,实现了提高液态奶品质,延长保质期,获得氢分子医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