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双螺杆挤压大米-人参混合膨化物制备人参米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米粉中分别添加10%,20%,30%,40%的人参粉,利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制造大米-人参混合膨化物,以此为原料通过酵母发酵制作人参米酒,并进行理化和感官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pH值和乙醇含量随人参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总糖含量却下降。色度中L*值随人参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a*值无明显变化,b*值却随人参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人参米酒的颜色得分随人参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香气和味道却以添加30%人参的大米-人参混合膨化物最好,综合评价结果也表明,添加30%人参粉的大米-人参混合膨化物最高。因此,从理化和感官特性的角度来看,添加30%人参粉的大米-人参混合膨化物最适合制作人参米酒。  相似文献   

2.
对糖度为24%,26%,28%的样品发酵过程中的酒精度、pH值、糖度值和发酵结束后的色度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和感官评定对产品酒精度、口感、风味、色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终酒精含量随着糖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pH值随着糖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色度中CIE a*值、CIE b*值和CIE L*值都随着糖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感官评定结果,糖添加量为28%的山草莓果酒好于其它处理.从理化特性、感官特性的角度来看,山草莓糖添加量以28%为宜.  相似文献   

3.
何焕肖  王俊英  徐艺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80-9881,9966
[目的]研究自制米酒奶直投式发酵剂的应用特性,为简化传统奶酪的制作工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测定持水力和感官评价2个指标,进而完成对自制米酒奶直投式发酵剂性能的评价。[结果]运用米酒奶直投式发酵剂制作米酒奶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剂添加量为3%,发酵温度为50℃,糖添加量为4%。持水力的各个因素的影响次序是:发酵剂添加量发酵温度糖添加量;感官评价各个因素的影响次序是:发酵剂添加量糖添加量发酵温度。[结论]该研究为利用直投式发酵剂制作米酒奶工业化的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大米糖化液和人参浆液为主要原料,通过Kefir粒发酵酿造Kefir人参米酒。以乙醇体积分数(酒精度)和感官评价分数为响应值,使用Box-Behnken Design方法对糖化酶添加量、人参浆液添加量、Kefir接种量进行优化,得到Kefir粒发酵人参米酒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糖化酶添加量是显著影响(P0.05)米酒酒精度的因素,人参浆液添加量是影响米酒感官评价的显著因素(P0.05)。Kefir粒发酵人参米酒最佳工艺条件:糖化酶添加量0.8%、Kefir接种量10%、人参浆液添加量20%,发酵15 d后乙醇体积分数(酒精度)为13%,米酒感官评价为93分。该优化条件下人参总皂苷含量提高了18.6%。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从黄精添加量、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超声功率4个方面优化了超声辅助浸提技术制作黄精米酒的工艺条件,以黄精多糖、人参皂苷、总黄酮含量及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综合评分,同时还比较了不同黄精米酒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精米酒的最佳制作工艺为黄精添加量14 g/100mL、浸提时间12d、浸提温度30℃,超声功率640 W,以此工艺制备的黄精米酒营养价值较高,总黄酮、人参皂苷、黄精多糖的含量分别为33.17、24.55、78 151.29 mg/L,感官评分为86.77分;黄精米酒对DPPH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九制黄精米酒的还原能力优于直接晒干黄精米酒及维生素C。  相似文献   

6.
以银杏果和糯米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银杏果与糯米粉的比例、根霉曲的添加量等因素和酵母的添加量对成品的影响,以感官评价和酒精度为指标,探究银杏米酒酿造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银杏米酒最佳的酿造工艺为:白果:糯米粉=2:1,酵母添加量0.4%,根霉曲添加量0.2%,感官评分为92分,酒精度为20°.在此条件下酿造出的银杏米酒,颜色明亮浅黄,具有银杏香气,酸甜适口,口味独特.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红曲米酒中红曲添加量、甜酒曲添加量、发酵时间等因素的最优水平范围,再以酒精度、糖度和感官评价为检测指标,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得到红曲米酒的最佳酿制条件为:红曲添加量3%、甜酒曲添加量0.3%、发酵时间120h。此工艺条件下的米酒风味醇厚,符合大部分人的口味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山药粉对猪肉丸品质的影响,通过添加不同量山药粉,并设置对照组,分析不同添加量山药粉对猪肉丸色泽、蒸煮损失、质构特性、流变特性的影响.利用色差计测定猪肉丸L*值(亮度值)、a*值(红度值)、b*值(黄度值)并计算猪肉丸白度值,质构仪测定猪肉丸硬度、黏附性、弹性、咀嚼性、胶黏性、回复性,流变仪测定猪肉丸流变特性,以用户调查法对猪肉丸色泽、质地、气味、滋味和回味开展权重确定,在此基础上以模糊数学评价法对猪肉丸作综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添加山药粉后猪肉丸白度值显著增加,随山药粉添加量增加;蒸煮损失率先降后升,猪肉丸硬度和黏附性上升,咀嚼性和胶黏性先降后升,回复性无显著变化;添加山药粉降低猪肉丸弹性,增加猪肉丸凝胶强度,添加量为20%时,猪肉丸感官评分最高,说明添加适量山药粉可改善猪肉丸品质.  相似文献   

9.
探索烹调中添加油和盐对绿叶菜的抗氧化能力、感官接受度以及二者间相关性的影响。以芥蓝和菠菜为试验材料,测定在油煮烹调中添加不同量的油、盐对水溶性抗氧化物质和ORAC、DPPH和FRAP3种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同时评定蔬菜样品的感官接受度。结果表明,油的添加对2种蔬菜中总多酚的保存有不利影响,而对总单宁的保存有利,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各抗氧化物质随盐添加量的增加无一致性变化。每100g蔬菜添加0.5g盐和2.5g油的处理组抗氧化成分和抗氧化能力保存效果较好,符合少油少盐要求,且感官评价试验表明该处理条件下感官接受度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以杏鲍菇粉和米粉为原料生产杏鲍菇挤压米产品,并分析产品的预测血糖指数,为开发营养全面、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用菌挤压米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测定20%、40%、60%杏鲍菇粉添加量的挤压米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脂肪等基本成分的含量;通过RVA快速粘度分析仪、旋转流变仪对不同杏鲍菇粉添加量的混合粉糊化特性、流变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扫描电镜、色度计、质构分析仪并结合体外消化和感官评价对不同添加量的杏鲍菇挤压米的内部结构、颜色、质构特性、淀粉水解率、预测血糖指数(pGI)、感官评分进行分析。【结果】与空白挤压米相比,杏鲍菇粉的添加使杏鲍菇挤压米的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20%、40%、60%杏鲍菇粉添加使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71.84%、70.19%、96.70%,粗纤维含量分别增加了850%、2350%、3750%,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40.98%、58.96%、66.03%。随着杏鲍菇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体系的糊化特性和流变特性均呈降低趋势,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回生值逐渐减小,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逐渐降低,典型弱...  相似文献   

11.
秃杉混交林生产力和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秃杉杉木檫树混交林、秃杉杉木混交林以及秃杉、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及其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秃杉混交林比秃杉纯林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混交林中又以秃杉杉木檫树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 ,林分总蓄积量达 87.59m3·hm-2 ,总生物量达 77.58t·hm-2 ,分别比秃杉纯林高 43 .3 %和 3 2 .4% .混交林林分具有一定成层性 ,林分结构比秃杉纯林更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 ,而且秃杉的生长比杉木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2.
灵芝米酒的制作工艺与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利用灵芝菌丝体发酵液、酒曲、糯米共同发酵生产灵芝米酒的生产及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经过处理的糯米中,接入灵芝菌丝体发酵液和1号酒曲混和发酵,至第3d加入糯米重量20%的水分,发酵1周后过滤,可得色香味美的灵芝米酒,与对照相比,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提高18.4%。  相似文献   

13.
不同加水量对中国白面条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加水量是影响面条制作的关键因子,研究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对制定标准化面条评价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试验I选用来自山东和河南的24个小麦品种的面粉,采用3种不同加水量(34%、35%和36%)。试验II选购商业面粉5种,采用5种不同加水量(34%、35%、36%、37%和38%),分别研究不同加水量对中国白面条品质的影响,目的是明确实验室面条制作的最适加水量。【结果】随着加水量的增加,0h鲜面片的亮度L*值显著降低,黄度b*值显著提高。对于品种面粉,当加水量从34%增加到36%时,24h鲜面片的亮度L*值先降低后升高,黄度b*值先升高后降低,红度a*值显著降低;当加水量为35%时,亮度L*值最低,黄度b*值最高。对于商业面粉,当加水量从34%增加到38%时,24h鲜面片的亮度L*值先降低后升高,黄度b*值先升高后降低,红度a*值变化不显著;当加水量为36%时,亮度L*值最低,黄度b*值最高,但加水量对煮熟面条的颜色值和颜色感官评价影响均不显著。随着加水量的增加,面条的硬度、黏弹性、光滑性和总分显著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加水量可以显著改善面条品质。【结论】用软质和混合小麦制作中国白面条的最适加水量为35%,用硬质小麦制作中国白面条的最适加水量为36%。1BL/1RS易位使面粉吸水量增加,持水力降低,导致面团黏性增大,随着加水量的增加,面团发黏现象更为明显,不利于实际操作。对于1BL/1RS易位品种,加水量应在最适加水量的基础上减少1%。商业面粉中国白面条实验室制作的最适加水量为37%。  相似文献   

14.
江京  王武  常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74-14376
[目的]为人工催陈黄酒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新酿制黄酒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微波催陈黄酒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微波催陈黄酒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处理能量87.5 J/s、微波处理时间3 m in、柠檬酸添加量0.3%(M/M)、微波作用次数为1次。该条件下催陈黄酒中还原糖含量为24.07 g/L、总酸含量为5.12 g/L、总酯含量为3.89 g/L、pH为4.18,总酸、总酯和风味物质组成与三年自然陈酿相近。[结论]采用微波技术催陈黄酒,风味物质显著提高,达到了人工催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氧化处理对黄酒中总酸、总酚、总酯含量的影响,加快黄酒氧化并为促进黄酒陈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古南丰黄酒为研究对象,研究双氧水、超高压2种处理方式对黄酒中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通过对模拟体系进行研究,发现铁离子、多酚对黄酒氧化-酯化有作用;双氧水作为氧化剂,酒中双氧水浓度18 mg/L,50℃下作用5 h,黄酒中的总酚含量降到0.775 g/L,总酸含量降到4.75 g/L,总酯含量升高到35.12 mg/L;双氧水协同超高压处理黄酒的较适宜操作条件为:酒中双氧水浓度达18 mg/L,压力300 MPa,保压20 min,此条件下黄酒中的总酚含量降到0.783 g/L,总酸含量降到4.68 g/L,总酯含量升高到42.58 mg/L。[结论]研究可为开发实用化的黄酒陈化工艺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菠萝蜜种仁黄酒的酿造工艺条件,为研制新型的果味黄酒提供参考.[方法]以菠萝蜜种仁和黑糯米为原料,甜酒粉为糖化发酵剂,经糖化发酵、澄清、杀菌后制备果味型黄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菠萝蜜种仁黄酒的发酵工艺条件,并探讨不同澄清方法对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结果]菠萝蜜种仁黄酒的最佳酿造工艺条件为:熟黑糯米与菠萝蜜种仁熟粉质量比5∶1,加入总原料质量0.5%的甜酒粉,28℃下固体发酵2d后加入与总原料等量的20%无菌糖水再发酵4d,得到的黄酒经3000 r/min离心25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酿造获得的菠萝蜜种仁黄酒呈淡紫红色,半透明,具有菠萝蜜的特殊香味和黄酒的典型风格,糖度20~25 g/L,酒精度2.4%vol~2.8%vol,属于半干型低度酒.[结论]以菠萝蜜种仁和黑糯米为原料,甜酒粉为糖化发酵剂,制得的黄酒酒香协调,风味良好.该工艺发酵时间较短,在实际生产中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籼米为原料,采用红曲霉(Monascus spp.)、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混合发酵酿造籼米黄酒.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混合菌种酒曲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籼米黄酒酒精度的影响,确定了混合菌种发酵酿造籼米黄酒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对成品酒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m(红曲霉)∶m(米曲霉)∶m(酿酒酵母)=2∶2∶3制备混合菌酒曲,籼米黄酒酿制的最优工艺条件是混合菌种酒曲添加量为质量分数7%,30℃发酵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不同类型酸雨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南京市东善桥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处理(ck,山间防火池水,pH 6.6)、不同酸雨类型[包括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和混合型)和酸雨酸度(模拟溶液pH 4.5、3.5和2.5)]胁迫1 a后,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结果  随着酸雨酸度增加,不同类型酸雨处理土壤pH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土壤交换性氢离子(H+)和铝离子(Al3+)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与对照相比,酸雨pH为2.5时,土壤交换性H+、Al3+均在硫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75%和240%,在混合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54%和246%,在硝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46%和249%。此外,酸雨胁迫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总碳、总氮、总硫、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P<0.05),但酸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不显著;酸雨胁迫1 a后,pH 2.5硝酸型酸雨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378.89±60.69)和(38.67±4.10) mg·kg?1。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知:酸雨酸度对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强于酸雨类型,其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有效磷和总碳间接影响微生物量碳氮。  结论  1 a的短期酸雨胁迫后,酸雨酸度仍然是影响杉木林土壤特性的主要因子,而酸雨类型转变将会加剧酸雨酸度对杉木林土壤特性的抑制作用。图6表3参29  相似文献   

19.
利用空间换时间方法,选择pH值、有机质、全N含量等15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主产区1、2代杉木幼林土壤肥力,旨在为广西连栽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数据支持,为其它森林土壤肥力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土壤大、中量元素含量是土壤肥力的决定性因素。广西杉木主产区不同代数的养分规律大致表现为:2代林0-20 cm>1代林0-20 cm>2代林20-40 cm>1代林20-40 cm。广西不同产区杉木林地土壤肥力规律:桂北>桂东>桂中,从各主产区看, F值为负值占总试验个数(12个)的41.66%。说明广西部分杉木林地土壤肥力较低,对于该部分的林地要重视科学合理施肥。广西连栽杉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F值在(-2.048)-26.76之间,2代杉木幼林的土壤肥力高于1代幼林,这可能是炼山和采伐剩余物归还于林等经营措施共同作用下的短期效应。可见采取有效的培肥沃土的森林经营措施,可一定程度上防止连栽林地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