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正>脑包虫病又名多头蚴病,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牛、羊脑部引起的神经症状为主的疾病,成虫寄生于狗、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1发病情况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繁育中心2头3岁大通牦牛母牛和3头2岁野牦牛公发病,发病时间一般在12月之6月之间。2临床症状初期体温升高,呼吸和心跳加快、兴奋,后期体温恢复正常,病畜将头倾向脑多头蚴寄生部位做转圈运动。中期病牛食欲废决,消瘦明显,一侧眼睛失明。病牛有时抬头静听,然后突然受惊,经常跌倒。  相似文献   

2.
牦牛脑包虫病也叫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在牛的脑、脊髓引起脑炎、脑膜炎等一系列神经症状的寄生虫性疾病。成虫寄生在狼、犬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因此本病多见于犬类活动频繁的地区。本文从病原体、临床症状、发病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对牦牛脑包虫病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牦牛脑包虫病又被称为脑多头蚴病,主要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牦牛的脑部和脊椎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的疾病,多头蚴的终末宿主为犬科类的动物。在我国牧区,牦牛脑包虫病的发病率较高,直接影响牦牛的养殖效益,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牦牛养殖户必须要加强对牦牛脑包虫病的防控,减少牦牛脑包虫病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牦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牦牛脑包虫病的主要发病特点与病原体及临床症状,针对牦牛脑包虫病制定治疗与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4.
脑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狗、狼等肉食动物小肠内的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的脑部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俗称"脑包虫病"。2012年10月中旬,一头留作种用的犊牦牛出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至41℃、脉搏和呼吸加快等症状,并出现流涎、磨牙、斜视、头颈弯向一侧等神经症状,综合诊断为脑多头蚴病,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7d后患犊康复。  相似文献   

5.
牦牛脑包虫病又称为脑多头蚴病,主要是由多头蚴寄生在牦牛的脑部、脊髓等处而引起的一系例神经症状的寄生虫疾病。脑包虫成虫主要寄宿在犬科类动物的小肠中,因此该病又常发于犬类活动频繁的地区。患病后的牦牛会出现原地转圈等神经症状,因此该病又被称之为"转头病"和"回旋病"。本文以该病的发病特点为切入点,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两种治疗方案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海省9个县牛羊多头蚴病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不同地区多头蚴感染情况大不相同,发病地区主要以玉树州、果洛州、海西州、海北州等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较为严重,如囊谦的发病率为13.98%,久治为3.0%。通过对76头发病牦牛和50头藏羊进行了详细的年龄和病例出现时间分布统计,表明1~2岁牛羊感染率最高,成年牛羊感染率则很低。  相似文献   

7.
牦牛多头蚴病是高寒牧区颇为常见的一种牦牛寄生虫病,其致死率高,又因本病为人畜共患病,不仅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损失,还危及人类健康,所以对本病必须予以重视.长期以来对本病的治疗仅限于手术摘除包囊,而手术治疗在生产中受到一定限制,很难在基层单位普及和推广.目前应用吡喹酮治疗本病的试验报道较多,但剂量效果各异,特别对牦牛多头蚴病的治疗报道甚少,为探讨对牦牛多头蚴病治疗的最佳剂量和用药次数,我们于2007年8月至10月在刚察县泉吉乡对30头感染多头蚴病案的牦牛做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吡喹酮片剂和阿苯达唑干混悬剂这两种药物治疗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2014年感染了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牦牛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牦牛给予吡喹酮片剂进行治疗,B组牦牛给予阿苯达唑干混悬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牦牛治疗效果。结果:A组牦牛治愈的有23头,治愈率为92.0%,B组牦牛治愈的有20头,治愈率为80.0%,A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的治愈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片剂治疗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具有更好的效果,治愈率高,并且不会造成牦牛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牦牛脑多头蚴病药物治疗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两种驱虫药物,采用"药物增量法"和"药物联合法"对24头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脑多头蚴病例牦牛进行不同剂量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吡喹酮增量法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最短,为8.5 d;丙硫咪唑增量法有效率和治愈率均为100%,吡喹酮增量法的有效率80%,治愈率70%;丙硫咪唑和吡喹酮联合法的有效率67%,治愈率50%.对照组10头脑多头蚴病牦牛均在不同时间内死亡.  相似文献   

10.
牦牛脑包虫病也叫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蚴的幼虫寄生在牦牛大脑、脊髓,而引起脑炎、脑膜炎等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体内寄生虫疾病。多头蚴的最终宿主为犬科类动物,由于牧区农牧民有饲养犬科类动物看家护院的习惯,因此,在牧区牦牛脑包虫病的发病率很高。当健康牛接触到被犬科类动物粪便污染的垫料、饲料、饮用水和牧草后,寄生虫就会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产生危害,因此,做好该种疾病防控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牦牛脑包虫病的药物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6月龄牦牛和成年牦牛卵巢及表面卵泡发育状况,试验比较了6月龄和成年牦牛卵巢长度、宽度、厚度、重量、卵泡数量以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效果。结果表明:成年牦牛卵巢长度(2.29±0.43)cm、宽度(1.91±1.31)cm和厚度(1.60±1.90)cm均显著大于6月龄牦牛[(1.65±0.30)cm、(1.14±0.25)cm、(0.79±0.26)cm](P<0.05),成年牦牛卵巢体积(6.92±7.00)cm3和重量(3.19±1.58)g极显著大于6月龄牦牛体积(1.63±0.93)cm3和重量(0.87±0.44)g(P<0.01)。6月龄牦牛Ⅰ级卵泡数(14.47±8.74)枚和平均总卵泡数(15.17±8.87)枚极显著高于成年牦牛Ⅰ级卵泡数(7.97±3.72)枚和平均总卵泡数(8.98±3.87)枚(P<0.01),Ⅱ级卵泡数差异不显著(P>0.05),成年牦牛平均每头含(0.02±0.15)枚Ⅲ级卵泡,而6月龄牦牛无Ⅲ级卵泡。成年牦牛有黄体卵巢重量显著大于无黄体卵巢重量(P<0.05),有黄体卵巢含(0.06±0.24)枚Ⅲ级卵泡,而无黄体卵巢不含Ⅲ级卵泡。6月龄和成年牦牛A、B级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率分别为(81.39±3.53)%、(80.44±4.50)%,差异不显著(P>0.05),而6月龄牦牛卵巢的平均卵母细胞数和平均A、B级卵母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成年牦牛(P<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我们对选定的120头怀孕母牦牛进行补饲,同时在犊牛产后3个月对犊牛进行隔离断奶,补饲试验于2010年3月初开始:100头母牦牛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Ⅰ 50头母牦牛隔离断奶后进行同期发情和定时授精处理;Ⅱ组50头母牦牛隔离断乳.不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发情母牛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冻精液为荷斯坦和野牦牛冻精。配种45d后进行怀孕诊断。Ⅰ组发情39头,发情率为78%(39/50),怀孕34头妊娠率为68%(34/50);Ⅱ组发情31头,发情率为62%(31/50),怀孕27头,妊娠率为54%(27/50)。相同草场放牧50头适配母牦牛作为对照。对照组母牛和犊牛不进行隔离和短期断乳;对照组发情率为12%(6/50),妊娠率为6.32%(3/50)。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带犊的母牦牛实施隔离断奶,能够明显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1岁、2岁公牛和成年母牦牛为研究对象,了解冷季补饲对放母牦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岁、2岁公牛和成年母牦牛各20头,不同年龄的牦牛均随机平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时间为2010年10月13日~2011年4月30日,共计183d。结果试验组1岁牛总增重-2.31kg,增重率为-2.53%。夏季平均体重116.53kg,增重25.17kg,增重率为21.60%。对照组1岁牛总增重-14.17kg,增重率为-18.34%。夏季体重90.36kg,增重13.11kg,增重率为14.51%。试验组2岁牛总增重-8.11kg,增重率为-6.00%。夏季体重178.55kg,增重43.44kg,增重率为24.33%。对照组2岁牛总增重-14.17kg,增重率为-18.34%。夏季体重147.61kg,增重24.27kg,增重率为16.44%。试验组成年母牛总增重-43.37kg,增重率为-24.16%。夏季体重208.44kg,增重25.17kg,增重率为21.60%。对照组成年母牦牛总增重-50.81kg,增重率为-22.42%。夏季体重188.11kg,增重32.79kg,增重率为17.43%。结果表明冷季补饲有助于放牧牦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在夏河县选取成年牦牛和牦犊牛8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两组,每组为20头,在自然放牧的条件下对试验组牦牛灌服藏兽药健胃消痞散,对照组不用药。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成年牦牛比对照组平均多增重5.14kg,试验组牦犊牛比对照组平均多增重7.35kg,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不同胚胎移植方法对天祝白牦牛受胎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胚胎移植技术在牦牛上的运用效果,选用51头甘肃省天祝县健康黑牦牛作为受体,以纯种天祝白牦牛作为供体生产胚胎,分别对同期发情处理和自然发情的受体牛进行鲜胚和冻胚移植试验。结果,同期发情处理的受体牛鲜胚移植的受胎率显著高于冻胚移植的受胎率(P0.05),分别为52%和38.5%;在自然发情受体牛的胚胎移植中也得到了相似结果,鲜胚和冻胚的移植受胎率分别为60%和50%,同期发情处理牛的平均妊娠率则低于自然发情受体牛的平均妊娠率(P0.05),二者分别为47.5%和54.5%。结论,牦牛鲜胚移植的受胎率明显高于冻胚移植的受胎率,而且自然发情受体牛的受胎率高于同期发情处理牛。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牦牛以骨骼肌损伤为特征的疾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案,本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土壤、牧草和动物组织矿物质元素含量,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及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分析血液参数、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疾病发生区土壤和牧草硒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区域(P<0.01);患病牦牛血液、肝脏和毛发硒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患病牦牛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牦牛(P<0.01);患病牦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_3)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血清丙二醛(MDA)、游离甲状腺素(FT_4)、甲状腺素(T_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牦牛(P<0.01)。通过注射0.1%亚硒酸钠和5%维生素E的复方灭菌溶液对患病牦牛进行治疗,治疗组牦牛血液硒含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因此,推测牦牛以骨骼肌损伤为特征的疾病是土壤和牧草硒缺乏所引起,以上结果在牦牛缺硒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野血牦牛与家牦牛暖季放牧育肥及屠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秋草场相同的放牧条件下,试验组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和对照组本地家牦牛经过120 d的放牧育肥,结果表明:试验组1/2野血牦牛和1/4野血牦牛比对照组本地家牦牛,日增重分别提高42.08%(P<0.01)和26.49%(P<0.01);试验组1/2野血牦牛屠宰率、净肉率比家牦牛分别提高8.33%(P<0.05)和13.16%(P<0.05),试验组1/4野血牦牛分别提高5.02%(P<0.05)和7.53%(P<0.05);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在育肥增重、产肉性能方面都优于本地家牦牛。  相似文献   

18.
对150头当年产母牦牛在发情季节进行犊牛断乳,同时对166头隔年产干乳母牦牛进行对照,观察了犊牛断乳后母牦牛发情周期恢复的规律。结果表明断乳组母牦牛发情率为69.33%,发情持续期为15d;隔年产母牦牛发情率为89.94%,发情持续期为62d。  相似文献   

19.
对青海省大通种牛场驯养繁殖的7头公牛和11头母年进行测定初生至3岁的体重和各项体尺,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野牦牛公与母牛相比,生长发育快,冷季对公牛影响比母牛大。  相似文献   

20.
2009年8月在青海省贵南县塔秀乡用Ovsynch/TAI模式处理母牦牛18头,按隔年产母牛和当年产母牛分为两组,用西门塔尔细管冻精进行人工授精,翌年5月6日开始生产,共生产犏牛3头,情期受胎率为16.67%,总受胎率为6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