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用甘蓝型胜利油菜和Tower进行正,反交和回交,分析了亲本,F_1,F_2,F_3和BC_1F_1,BC_1F_2种子中的硫代葡萄糖甙总量,发现F_1种子主要由母体植株的基因型控制,F_2和BC_1F_1受母体种子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的影响、F_3和BC_1F_2呈连续分布,硫代葡萄糖甙总量受3对基因控制,高含量对低含量为部分显性,硫代葡萄糖甙的遗传力为89.9%(h~2B)和72.7%(h~2N),F_2代硫代葡萄糖甙植株与较差的农艺性状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野生甘蔗的进一步利用,是当前把甘蔗育种工作推向新阶段的主要希望。但是,野生甘蔗杂种早代通常存在着高产量、低糖分、高纤维分的倾向。怎样恰到好处地利用野生甘蔗的种性,创造蔗糖分符合要求的高产品种,进一步提高育种效果,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采用7个杂交组合,包括 S.spontaneum 杂种的回交一代(BC_1)和回交二代(BC_2),以及 S.robustum F_1 同 S.spontaneum F_1 正反交(即二个野生种杂种后代早代正反交)。综合产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研究表明,BC_1虽具高产的植株多,但几乎没有含糖分达10%以上的植株,所以不是以制糖为目的的育种的选择世代,但它是理想的能源育种和创造新优良亲本的重要选择世代。BC_2虽包含高产的植株少,但尚有18%的较高生产水平的植株,而且有1/4的植株含糖分在10~14%,具其他优良质量性状的蔗株也较多,所以,是培育蔗糖分符合要求的高产品种的重要选择世代。S.rob F_1和 S.sp F_1正反交,其质量性状和产量性状都下降,所以,对以制糖或能源为目的的育种都没有意义。遗传参数的分析表明,茎数、茎径和茎生长量的广义遗传力强,遗传型变异系数较大,相对遗传进度高,所以,只要选择好回交亲本,可以指望在 BC_2获得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3.
港育129携带主效抗稻瘟病基因Pi65(t),以港育129为父本,辽星1号为母本,F_1代与辽星1号回交,用连锁标记InDel-1对BC_1F_2代进行筛选,从中选取农艺性状与辽星1号相似且携带纯合Pi65(t)的单株进行花药培养,获取优质抗病新品系辽粳168,2014年参加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晚熟组,2017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与opaque-2(o2)基因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phi057对X178和CA335回交群体回交一代BC1F1和回交二代BC2F1 o2基因的前景选择,发现可以在苗期对回交群体进行o2基因的检测和追踪,可提高选择的准确性.通过利用AFLP分子标记进行轮回亲本的背景选择,表明利用AFLP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使回交二代与轮回亲本的相似性比回交一代与轮回亲本的相似性显著增加,使位点进一步纯合,选择出与轮回亲本具有较高相似性单株个体,从而加快优质蛋白玉米育种进程, 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QPM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与opaque-2(o2)基因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phi057对黄早四和CA335回交群体回交一代BC1F1和回交二代BC2F1o2基因的前景选择,表明在苗期对QPM回交群体进行o2基因的检测和追踪,可提高选择的准确性。通过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QPM回交群体进行轮回亲本的背景选择,表明表明利用AFLP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可以使回交二代比回交一代与轮回亲本的相似性显著增加,基因位点进一步纯合。经过两代选择,BC2F1与轮回亲本的相似性已达到了94.8%,大大高于常规选择85.0%。研究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提高QPM育种效率,加速QPM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秀水117/IR58、矮农虎6号/IR36和矮在虎6号/IR5105等3个籼粳杂交组合的杂种及其双向回交世代的遗传表现.F_1的每穗粒数、穗长、单株穗数、抽穗天数和株高等性状一般表现较强的超亲优势,而千粒重则介于双亲之间.F_2及B_1F_1这些性状的变异幅度很大,并出现大量的超亲类型.随回交次数的增加,各性状的平均数逐渐向各自的轮回亲本回复,其变幅也依次缩小.这些性状的表现除受基因的加性或显性效应控制外,上位性效应也起着重要作用.模糊聚类分析表明,回交低世代的综合性状向籼稻亲本的回复速度比向粳稻亲本为快;而要在整体上基本回复到轮回亲本的面貌,至少需要回交三次.  相似文献   

7.
以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水稻材料‘CBB23'为供体材料,以优良节水抗旱稻保持系‘沪旱1B'为受体材料,采用杂交和回交的方式,在后代分离群体中利用与Xa23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206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同时将改良的保持系与不育系成对回交,通过分子标记检测、田间抗性鉴定和综合农艺性状选择,在BC_3F_5后代株系中获得Xa23基因纯合且表型与‘沪旱1B'相似的株系10份,以及与改良保持系回交3代的纯合不育系材料4份。使用P6菌系采用人工剪叶接种鉴定,发现纯合株系材料明显提高了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黄瓜株高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矮生黄瓜D8和蔓生黄瓜JIN5杂交并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世代(P_1、P_2、F_1、BC_1、BC_2和F_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对黄瓜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黄瓜株高性状的遗传模型适合D-1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31.06,湿性效应值为正向5.76,显性度为0.19,主基因的遗传率变化较大,在BC_1、BC_2和F_2 3个世代的估计值分别为36.88%、61.89%和70.03%,其中以F_2的主基因遗传率最高,BC_1的主基因遗传率最低;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刖为9.85%、12.37%和30.61%,F_2的多基因遗传率最低,BC_1的多基因遗传率最高.黄瓜株高性状由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作用决定,其中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黄瓜育种实践中在早世代对株高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9.
以3个大麦组合的六个群体 P_1、P_2、F_1、F_2、BC_1和 BC_2为材料,对产量性状进行棱型性状的多效性,遗传力和世代均数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性状除单株产量外,均受棱型性状的多效性影响,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最大,而单株穗数等遗传力最小。世均数分析还表明,加性—显性模型不能普遍解释供试组合的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普遍达极显著水平,显性和上位性作用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0.
用Nair法对87个自交系进行分组,选用高秆、中秆和矮秆自交系为材料,观察F_1、F_2以及F_1与亲本回交的遗传效应。同时分析节间数与节间长度与矮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矮秆遗传的表达有两种方式,一为质量性状,受一对主效矮秆隐性基因控制,但矮化自交系的遗传背景有区别。一为数量性状,F_2代分离呈正态分布。作者观察到在高秆自交系中潜存着矮秆基因。矮秆自交系一般伸长的节间数不比高秆系少,主要是节间缩短。矮化的F_1代植株高大,也是节间伸长所致。  相似文献   

11.
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不同世代遗传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对于培育抗病品种有重要意义。将大豆Essex×ZDD2315组合衍生的后代F2、F2∶3、BC1F2和BC1F4分别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以研究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不同世代抗性遗传率的变化。结果表明:ZDD2315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在F2∶3、BC1F2和BC1F4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15%、72.02%和90.91%;ZDD2315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在F2、F2∶3、BC1F2和BC1F4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03%、57.81%、67.76%和95.91%。说明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但不同世代检测到的主基因数不同,不同世代主基因遗传率不同,随着世代的提高,主基因遗传率也在提高,因此,育种上高世代选择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黄瓜雌性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黄瓜雌性遗传效应,为黄瓜雌性系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雌性系(D0401、D0420)、强雄性系(D06103、D0819)、普通的雌雄异花同株(HL-3)黄瓜为试材,按照Griffing 双列杂交试验方法Ⅳ1/2P(P-1)配制杂交组合,同时选取其中一个组合(D0420×D06103)构建6世代群体P1、P2、F1、F2、B1、B2,调查统计单株25节内的雌花节率,采用数量性状A-D遗传模型,分析不同季节(春季、秋季)黄瓜雌性遗传规律。【结果】黄瓜的雌性遗传符合A-D遗传模型。加性方差、显性与环境互作方差占总变异的比率分别为51.05%、19.66%,显性和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均为0;狭义遗传力、广义遗传力均为51.05%;环境互作狭义遗传力为0,环境互作广义遗传力为19.65%。【结论】黄瓜全雌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雌花节率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所控制,常规杂交育种早期世代选择有效;环境(季节)对雌花节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苦瓜虽然栽培历史悠久,但其育种及相关遗传基础研究起步较晚,落后于葫芦科其他主要瓜类蔬菜,目前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产量、品质、熟性、主要果实性状及其他相关经济性状等的遗传研究;二是抗病性及其遗传基础研究;三是DNA分子标记在苦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品种提纯、有性杂交、杂种优势和诱变育种等方法,通过对耐冷凉、抗病、丰产、早熟、强雌系等苦瓜品种进行选育,育成一批表现较好的苦瓜品种,如大肉一号、桂农科一号和桂农科二号、玉5号、早优苦瓜、早绿苦瓜、农优1号、新科3号苦瓜、强雌品种 “Q11-2”和“屿强-2”等。由于苦瓜的遗传育种研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今后应加强对苦瓜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如主要性状的表现、杂种二代及以上性状的分离比例、主要性状的遗传力等;加强对苦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尤其是从苦瓜发源地引进种质资源;加强苦瓜分子育种的研究,如指纹图谱数据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等方面;建立苦瓜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和高效苦瓜遗传转化体系,采用分子育种手段进行种质资源创新或品种改良;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抗病、耐冷凉育种材料,或利用花粉小孢子进行培养等。苦瓜发源地国家之间或与苦瓜栽培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部分苦瓜种质资源,为苦瓜育种提供更多的基因来源。  相似文献   

14.
王亮  丰光  李妍妍  刘俊 《湖北农业科学》2016,(22):5751-5754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M54和D34组成的六世代群体为材料,测量不同世代群体内穗轴直径。利用盖钧镒六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控制玉米穗轴粗细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次数分布中F2群体类似于偏正态分布,B1群体呈多峰分布,其中有两条主峰较为明显,B2群体主要呈多峰分布,其中一条主峰非常明显。通过群体AIC值进行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1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D模,主基因遗传率介于62.2%~69.3%之间,多基因遗传率介于20.8%~23.9%之间,主基因效应大于多基因效应,且以加性效应为主,该性状具有较高的育种值。  相似文献   

15.
苦瓜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瓜虽然栽培历史悠久,但其育种及相关遗传基础研究起步较晚,落后于葫芦科其他主要瓜类蔬菜,目前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产量、品质、熟性、主要果实性状及其他相关经济性状等的遗传研究;二是抗病性及其遗传基础研究;三是DNA分子标记在苦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品种提纯、有性杂交、杂种优势和诱变育种等方法,通过对耐冷凉、抗病、丰产、早熟、强雌系等苦瓜品种进行选育,育成一批表现较好的苦瓜品种,如大肉一号、桂农科一号和桂农科二号、玉5号、早优苦瓜、早绿苦瓜、农优1号、新科3号苦瓜、强雌品种"Q11-2"和"屿强-2"等。由于苦瓜的遗传育种研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今后应加强对苦瓜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如主要性状的表现、杂种二代及以上性状的分离比例、主要性状的遗传力等;加强对苦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尤其是从苦瓜发源地引进种质资源;加强苦瓜分子育种的研究,如指纹图谱数据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等方面;建立苦瓜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和高效苦瓜遗传转化体系,采用分子育种手段进行种质资源创新或品种改良;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抗病、耐冷凉育种材料,或利用花粉小孢子进行培养等。苦瓜发源地国家之间或与苦瓜栽培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部分苦瓜种质资源,为苦瓜育种提供更多的基因来源。  相似文献   

16.
甘蔗(Saccharum)与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远缘杂交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报道了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利用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斑茅及其F1、BC1与甘蔗热带种、栽培种杂交和回交获得了一些斑茅的F1、BC1、BC2真实杂交种。结果表明:斑茅的F1、BC1的结实率低,育性低甚至不育,但通过回交可以提高斑茅杂种的结实率,且回交得到的BC1、BC2表现出了生势强,产量高、锤度高的优势,为选育具有斑茅血缘的高产高糖种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Understanding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filling efficiency in large-panicle rice varieties is critical to devise strategies for breeding programs and cultiv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Information on such traits,however,remains limited.Two large-panicle varieties with high filled-grain percentage(HF) and two check large-panicle varieties with low filled-grain percentage(LF) were field-grown in 2012 and 2013.The number of spikelets per panicle of HF and LF both exceeded 300,and the filled-grain percentage(%) of HF was approximately 90,while that of LF was approximately 75 over the two yea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values were averaged across two years,HF yielded 12.91 ha~(-1),while LF yielded 11.01 ha~(-1).HF had a greater leaf area duration,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transport of carbohydrates stored in the culm to the grains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compared with LF.HF exhibited a higher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more green leaves on the culm,and higher root activity during filling phase,especially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filling phases,in relative to LF.The length of HF for upper three leav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F,while the angle of upper three leaves on the main culm was less in both years.Meanwhile,specific leaf weight of HF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en compared with LF.In addition,the grain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HF and LF were investigated in our study.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 higher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root activity during filling phase,greater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assimilate transport after heading,and longer,thicker and more erect upper three leaves were important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of HF,and these trait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selection criterion to develop large-panicle varieties with high filled-grain percentage.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分析了水稻不同籼粳分化类型材料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净光合速率、水分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反映光合作用特性的性状指标.本研究基于分子聚类结果选出8个育成恢复系,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8个水稻不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8×8)组配成一套包括亲本和F1代在内的2个世代遗传材料,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材料光合特性表现的遗传效应及与产量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籼粳分化类型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存在差异,籼型品种在齐穗期光合速率较高,成熟期光合作用明显减弱;粳型品种在成熟期仍然保持一定的光合作用,光合功能期较长.(2)不同分化类型的恢复系亲本及所配组合F1产量和主要光合特性的性状指标的表型值存在较大差异,受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3)主要光合特性的遗传率分析表明,除成熟期的水分利用率不显著外,其余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14-13316
[目的]为西葫芦坐果率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坐果率显著不同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通过P1、F1、P2、BC1、BC2和F2六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分析西葫芦坐果率的遗传规律。[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的加性效应。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坐果率育种宜早代选择。对西葫芦坐果率性状的遗传改良,可选择坐果率较高的亲本材料,通过杂交、回交转移主基因,选育坐果率较高的后代。  相似文献   

20.
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育性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新型生态型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特点,为不育系的转育与改良提出理论指导,并为BNS败育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7个品种(系)与BNS的正反交组合,判断BNS雄性不育的胞质效应,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连续3年对BNS/山农055525 F1、F2的育性表现进行分析,判别其最佳模型,并估计遗传参数。【结果】BNS雄性不育性主要受核基因的控制,部分品种(系)表现胞质效应。BNS/山农055525 F2育性呈现连续分布状态,具有明显的多峰或偏态现象,遗传符合E_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2.5%—79.7%,多基因遗传率为4%—11.6%,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为8.8%—23.6%。BNS雄性不育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因子的影响较大,F2自交结实率及遗传参数因年度间的温度不同而异。【结论】BNS的雄性不育性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控制,并初步发现存在一定的胞质效应。2对主基因对育性的遗传影响较大,其加性效应远远大于显性效应。因此,在不育系的转育与改良过程中可以进行早代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