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大连湾双齿围沙蚕属于一生一次性生殖类型。每年1~3月,是动物卵原细胞增殖时期;种群卵母细胞卵黄合成开始于3~4月,经历4~6月快速生长之后,种群卵母细胞同步性成熟,并于6月底~7月初进入产卵期。在沙蚕生殖周期中,水温和光照时间是控制配子发育的重要外源性因子,回归分析显示,低温和延长的日照时间(12~3月)促进卵原细胞增殖;高温和长日照(4~6月)促进卵母细胞生长。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结果都表明,种群卵细胞发有的起点温度为5℃;环境水温的低温效应对沙蚕生殖周期和卵母细胞同步性成熟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刺沙蚕Neanthesjaponica在庄河市青堆子湾的繁殖时间始于3月下旬,终于5月底;4月下旬是其幼虫发生的高峰。从1991年5~8月调查了虾池中沙蚕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和生物量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沙蚕附着密度是3983~22055尾m ̄(-2);附着期间幼体死亡率是84%~92%。在对虾养殖期间,沙蚕平均密度(尾m ̄(-2))是2489(1130~3848);平均生物量是101.31(57.43~145.18)g·m ̄(-2);对虾摄取沙蚕的捕食率是79.43(75.34~89.52)%。回归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沙蚕附着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其本身密度;以及密度与面积,盐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青堆子虾池中日本刺沙蚕的生物量和数量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nica在庄河市青堆子湾的繁殖时间始于3月下旬,终于5月底;4月下旬是其幼虫发生的高峰。从1991年5-8月调查了虾池中沙蚕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和生物量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沙蚕附着密度是3983-22055尾m^-^2;附着期间幼体死亡率是84%-92%。在对虾养殖期间,沙蚕平均密度(尾M^-^2)是2489(1130-3848);平均生物量是101.31(57.43  相似文献   

4.
秋季蛴螬发生影响因素及预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北沿海垦区蛴螬混合种群发生影响因素有:上年的越冬在数(X1)、上年12月至当年2月月均20cm最低地温(X2)、6 ̄8月份降雨强度(X3)、秋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X4)和秋熟旱粮作物种植面积(X5)。经逐步回归法优选出X2、X3和ZX4建立了秋季蛴螬混合种群预报模型,经1974 ̄1995年历史回报和1996 ̄1998年预报验证,效果良好,可以用于预报实践。  相似文献   

5.
于苹果苗定植后用不同浓度的2,4-D灌根,结果表明:高浓度的(90ppm)的2,4-D可显著促进新根的发生,但却抑制新根的延长生长;低浓度(3PPm)的2,4-D可以显著地促进新根的发生和延长生长;在生长季(6、9月)用60ppm的2,4-D灌根可以显著地促进新根的发生并使发根类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于苹果苗定植后用不同浓度的2,4-D灌根,结果表明:高浓度的(90ppm)的2,4-D可显著促进新根的发生,但却抑制新根的延长生长;低浓度(3ppm)的2,4-D可以显著地促进新根的发生和延长生长;在生长季(6,9月)用60ppm的2,4-D灌根可以显著地促进新根的发生并使发根类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1992 ̄1994年在中粳稻区研究了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和春秋季防治指标,结果表明,4 ̄5月、9 ̄10月为繁殖高峰;5 ̄6月和10 ̄11月为数量高峰。水稻不同生育期害鼠百夹日捕获率与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早春为防治适期,在现有生产水平下,防治指标(百夹日捕获率)为3%,水稻为害期控制指标为6% ̄7%。  相似文献   

8.
日本刺沙蚕幼体的呼吸耗氧率及其在虾池中的耗氧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描述了日本刺沙蚕Neanthesjapanica(Izuka)幼体的呼吸耗氧率,实验沙蚕1991年8月初取自在河青堆水产公司养虾池,实验采用回归正交设计。文中还根据虾池中日本刺沙蚕的平均个体重量和生物量对其种群在虾池中的耗氧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日本刺沙蚕幼体的呼吸耗氧率R与体重m的关系为:R=0.2053─0.0745[(m─0.4)/0.2]+0.0197[(m─0.4)/0.2] ̄2;根据实验结果和虾池中沙蚕的平均个体重量及生物量估算的虾池中沙蚕种群耗氧量为(0.724±0.363)(0.129~1.602)g·(m ̄2d) ̄(-1),仅占该养殖结构虾池中总氧气消耗的9.13%。所以,养虾池移入沙蚕后的溶氧管理仍然是以浮游生物为主的水质管理。  相似文献   

9.
取自猪卵巢含卵丘细胞且胞质均匀的、胞质不均匀和不含卵丘细胞胞质均匀3类卵母细胞,台盘蓝染色的存活率分别为100%,10%和40%,3者差异极显著。A,B,C,D4种培养液培养的成熟率分别为16.2%,61.5%,55.2%,41.5%,差异极显著。E,C,F3种培养液培养的成熟率分别为35.5%,47.8%,52.6%,在E培养液中加入PMSG和E_2能显著地提高成熟率。C液与卵泡液[加入2×10 ̄(-6)mol/(L·s)FSH]培养的成熟率分别为50%,44.4%,受精后的卵裂率分别为16%,10%,成熟率、卵裂率间均无显著差异。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36,40,44h后授精,其相应的受精率分别为26.7%,44.4%,45.8%;卵裂率分别为0.30%,20%;以培养40,44h的效果稍好,但三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集繁殖和非繁殖季节山羊卵巢,回收大腔(3~6mm)和小腔(<2mm)卵泡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和受精,结果如下:①繁殖季节的大腔和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68.4%,27.5%)均显著(P<0.05)高于非繁殖季节(52.5%,20.6%);②1和1.5周岁龄羊与成年羊相比,前两者的小腔卵泡卵母细胞采集数显著(P<0.05)多于后者(25.6,22.5:15.l),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无显著差异(P<0.05);③随卵母细胞直径增加,其体外成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④与加新生犊牛血清和生殖激素在颗粒细胞悬浮液中培养相比,加发情山羊血清和激素在颗粒细胞单层上培养可显著(P<0.05)提高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20.8%:34.5%);⑤将体外成熟的小腔卵泡卵母细胞与体外获能精子进行受精,其受精率为35.7%(51/143)。  相似文献   

11.
对富水水库太湖新银鱼性腺发育、生殖群体、生殖力和产卵场和卵母细胞粘丝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产卵群体数量占99%,生殖季节为2 ̄4月,盛产期为2月底到3月上旬;产贸场主要分布在库湾;卵母细胞粘丝为粗细不同的短丝、其间距不等、长短不一且呈辐射型分布。  相似文献   

12.
矩形拟矮螨的一生经卵、幼螨活动期、幼螨静止期和成螨4个虫态历期。在15℃,20℃,25℃恒温条件下,从卵产出到成螨性成熟开始产卵的历期分别为(23.9±3.4)天,(19.5±2.6)天,(10.1±1.8)天,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40.1±11.8)粒,(29.6±5.8)粒,(19.4±4.4)粒。经40℃高温处理24小时后,静止期幼螨、成螨的存活率分别为25%,5.6%,卵不能孵化;活动期幼螨全部不能存活。在蘑菇生长季节,矩形拟矮螨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0月中下旬和次年4月。矩形拟矮螨在蘑菇房内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  相似文献   

13.
偃麦草属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设置了6种恒温温度、4种变温温度、3种芽床处理、2种光暗水平对偃麦草属(Elytrigia.Desv.)4种牧草种子发芽的适宜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毛偃麦草(E.trichophora);20;15 ̄10 ̄20;长穗偃麦草(E.elongata):20;10 ̄20;偃麦草(E.repens):15 ̄25;20 ̄30;20;中间偃麦草(E.intermde  相似文献   

14.
苹果全爪螨越冬卵发育起点温度为7.6℃,有效积温92.4℃/d,冬卵孵期与金冠苹果花序分离期一致(4月中下旬),该螨田间种群一年有7个消长峰,7月中旬前为种群增长阶段,以后为下降阶段,冬卵始于8月底,11月中旬全部进入越冬,4月下旬,5中旬和8月底9月初为3个药剂防治有效时期,此外,还组建了苹果全爪螨Iwao序贯抽样数学模型和给出春秋季药剂防治的Iwao序贯抽样表和序贯抽样图。  相似文献   

15.
应用有序聚类法对柠条苗高生长期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柠条的净高生长量为样本,应用有序聚类法,对柠条的苗高生长期进行划分,结果如下:1.出苗期(4月22日~5月12日);2.幼苗期(5月13日~6月20日);3.速生期(6月21日~7月30日),4.硬化期(7月31日~9月10日)。苗木的速生期较短,但全年高生长的70.8%是在该期内的完成的,因而,该期的水,肥,光,热等合理调节措施是苗高生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山羊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集繁殖和非繁殖季节山羊卵巢,回收大腔(3-6mm)和小腔(<2mm)卵泡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和受精,结果如下:①繁殖季节的大腔和小腔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68.4%,27.5%)均显著(P<0.05)高于非繁殖季节(52.5%,20.6%);②1和1.5周岁龄羊与成年羊相比,前两者的小腔卵泡卵母细胞采集数显著(P<0.05)多于后者(25.6,22.5:15.1),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主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雷竹地下鞭的系统结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雷竹地下鞭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①雷竹地下鞭鞭段数为5.6条/m ̄2,鞭长为9.6m/m ̄2,体积为4.7×10 ̄(-4)m ̄3/m ̄2。在土中分布可深达60cm,11~40cm之间占80.0%以上,其中2~4龄鞭占总鞭数的85.0%。②壮芽占总芽数的31.1%,集中着生在3~4龄鞭上,发笋能力以3~4龄最强,占当年发笋总数的70.0%~80.0%;③壮芽和发笋位置在鞭段中部最多,6~15节壮芽占58.7%,发笋占70.1%,岔鞭多发生在鞭段前梢,在1~6节占67.0%;④鞭的延伸方向以平行林地和向上生长的类型为多,约占80.0%以上,向上坡伸展的在50.0%左右,向下坡伸展甚少;⑤以土壤肥沃深厚、疏松通气、蓄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竹林地鞭量较多,分布结构合理;⑥立竹1000~1100株/1000m ̄2的竹林,地下鞭结构最适宜;随着发育年龄的增大(12年生以上),壮龄鞭和壮芽渐减,老鞭增多。  相似文献   

18.
茶毛虫黑卵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毛虫黑卵蜂触角上的感觉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茶毛虫黑卵蜂触角上存在着4种感觉器。其中,刚毛型感器又分为两类,即毛形感器(ST)和刺形感器(SC);毛状弯曲形感器(STC)呈角状,雄蜂触角上数量较多,而雌蜂触角上数量少,且仅分布于触角背面;锥形感器(SB)为雌蜂触角所特有,分布于触角A7 ̄A10的腹面;多孔沟状感器(MPG)着生于深而狭窄的窝中,仅分布于雌蜂触角的A4和A6 ̄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了解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生活史,通过人工培育方法观察了其胚胎和幼虫发育全过程,并通过解剖观察了卵的发生及正常个体变态为生殖态异沙蚕体的过程。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受精卵采取螺旋型卵裂,形成实心囊胚,经原肠胚后发育为担轮幼虫、疣足幼虫、稚沙蚕和成体沙蚕;卵的发育在体腔内经历卵原细胞期、小生长初级卵母细胞期、大生长初级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初级卵母细胞期后排出体外,并在受精后进一步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当正常个体变态为异沙蚕体时,会发生体长明显缩短、腹部变白、眼睛变大和疣足变薄等变化,异沙蚕体繁殖后死亡;研究过程中还观察到幼虫循环系统的发生和红斑等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为全面掌握双齿围沙蚕的生活史及开展人工养殖业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科威418是作者通过特殊工艺研制而成的牛羊高蛋白复合添加剂,其中含有尿素、营养保护剂、酶及多种微量元素等。体外试验表明,以豆饼、尿素及科威418作为氮素饲料时,培养3h的培养液中NH_3N浓度依次为14.5,28.7及22.3mg·(100mL) ̄(-1)(P<0.01);培养12h的NH_3N浓度依次为7.3,11.4及13.3mg·(100mL) ̄(-1)(P<0.05);真蛋白氮浓度依次为38.6,29.8及35.4mg·(100mL) ̄(-1)(P<0.05);基质风干物消化率依次为54.97%,61.44%及64.91%(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