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本文总结回顾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历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解决温饱,向自然索取阶段;改造自然阶段;保护自然阶段;保护与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阶段。通过分析农业生产模式的衍变和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我国工业化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展望贵州喀斯特山区未来的农业生产模式,为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3S"技术,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近50年的坡耕地覆盖与变化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揭示在具有鲜明区域特征下的喀斯特坡耕地资源利用历史与耕作方式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产生这种特征的驱动因素,为喀斯特山区坡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贵州省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逐步加速,城市不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增大导致城市内涝的现象出现。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工程型缺水的区域,水的生态失衡十分显著,而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发育最为典型。喀斯特地区海绵城市的建设探究正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的海绵城市的研究理念及成果,结合喀斯特地区的水文特征以及当前喀斯特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水问题,认为喀斯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应主要结合绿色建设、蓝色建设、灰色改造、智慧化建设的方法,兼顾水土流失防治,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来达到水生态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就贵州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特征以及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重点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对水资源利用的约束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喀斯特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贵州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全省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的出露面积达13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3%.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和毕节地区的17个县域,绝大部分是较高比例的喀斯特地貌县(喀斯特面积60.45%~95.17%),植被覆盖率低于19%(不少地区低于5%),是贵州省裸露型、半裸露型石漠化的集中出现区,旱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1].贵州省水城县属典型的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区,喀斯特山区生境严酷、环境承载力低,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重点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那坡县喀斯特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通过对当前林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林业公共财政制度、巩固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的成果、加快特色林业产业化发展、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和推进农村能源改造工程等林业生态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国产资源卫星数据在西部大开发和贵州经济建设服务中的应用,探索了CBERS-02B数据在喀斯特山区的土地利用遥感解译中理想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分类方法。结果显示:134波段为土地利用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HIS变换融合是喀斯特高原山区背景下的CBERS-02B星HR与CCD数据的最佳融合方法。说明,国产卫星CBERS-02B能较好地实现喀斯特地区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分类,可以替代国外遥感影像TM,运用于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与调查方面。  相似文献   

8.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一种受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环境,具有地表水缺乏、土层浅薄且不连续、植被覆盖率低等基本特征。由于喀斯特山区水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小生境类型的多样性,该地区土壤水分运移相当复杂,具有许多和其它类型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在介绍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特征和土壤水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测定方法、有效性、入渗规律、空间变异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今后土壤水分研究应以岩石-土壤-植被系统为对象,注重多学科交叉以及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生态过程影响的研究,重视植被对异质性生境的响应及其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研究,以实现喀斯特山区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和植被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香根草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农耕地、公路边坡治理、苗圃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且对香根草在贵州喀斯特山区推广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其治理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生态经济大工程。在纵览国内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效益评价相关研究基础上,概述了喀斯特石漠化的概念、治理模式、治理措施、治理效益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指出积极探寻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因子,创新研究方法,培养新的农村经济增长极以及建立喀斯特石漠化发生的相关信息系统等,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天津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分析和介绍天津滨海地区生态建设的核心因素、目前盐碱地绿化技术的主要特点,提出了以耐盐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微咸水和土壤水的高效利用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索如何构建一种生态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工作体系。以扬州市为例,选择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乡土文化保护和游憩安全5个要素构建区域多层次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神经网络CA模型模拟无生态约束下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将二者耦合得到优先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调整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为每类管制区编制相应的管制规则。结果表明:①利用景观安全格局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耦合来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区划分,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再进行建设用地的安排,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②通过调整建设区的划定,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增建设用地适宜调整的区域,在建设用地管制的基础上,给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13.
生态水库建设是水库管护与营运新的发展方向。笔者以深圳一级水库为例探讨了环境建设与水库营运的有机结合,支撑水库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运作模式。指出了影响水库稳定发挥作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水库生态建设和管理方法。认为可以通过水源涵养保护林建设工程、截污工程等建设工程改造来保持水土提高水库水质水平;在处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汇流处理、消落带等问题上,提出了实施多层次综合生态水库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华 《北京农业》2011,(9):206-207
分析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有利于农田生产,提高生产力。只有坚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保护我国的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5.
孟瑾  陈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18-7919,7985
基于山东临朐弥河湿地公园的地理特色,解读了临朐自然浸润、人杰地灵、文风昌盛、世外桃园的地方历史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弥河湿地公园的规划策略和规划内容,从湿地系统的生态修复、休闲系统的统筹构建、地域特征的充分表达等方面,探讨了湿地修复与景观营造的新途径。湿地系统的构建着重于水系设计、地形处理、植被构建、生物多样性营造;休闲系统与湿地系统相叠加,划分为湿地休闲区、湿地娱乐区、人文景观区、湿地科普区和湿地体验区,分别进行特色构建。规划充分解读了场地特征,分别在河流与植物、土壤、人之间寻求一种能量的平衡和物质转化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朱家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939-6940
依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分析库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生态限制因子对重庆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影响的基础上,针对性地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笔者介绍了该专业的现状,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内涵的延伸和水土保持理念3个方面分析了专业面临的挑战,从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两个方面分析了专业面临的机遇,最后提出了专业的发展对策,即实行课程体系改革,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森林植被恢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当前河北省荒漠化和水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河北森林植被恢复的历史机遇,同时指出河北森林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论述森林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水资源的关系、乔木与灌木的作用、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关系、常规技术应用与新技术应用、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森林植被恢复的长期性与短期性关系和森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建设中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以北京卫视《向前一步》栏目中北京市密云区、平谷区和门头沟区三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协调解决矛盾的过程,挖掘争议背后的实质问题,总结利益冲突内在的普遍规律和解决方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冲突,一方面需要引导、支持、帮扶有关群众,以新的生计替代方式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与疏导,统筹把握好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城市建成区的水景观建设是与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功效发挥最为明显的重要生态工程,在新时代城市生态建设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背景下,以多学科综合的视角对其构建一套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方法  本文在分析水景观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将城市建成区的水景观作为研究范围,提出将生态建设、生活游憩和生产发展作为综合效益评价的准则层,并确定了相关要素层;应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出典型指标,构建了城市建成区水景观建设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进行单指标定量评价和多指标综合评价,对多准则集成获得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方法;最后以潍坊市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结果  (1)2004年,潍坊市建成区水景观建设的综合效益得分为17.11,提供了极少效益,3个子效益均处于极少效益等级。(2)2004—2012年,综合效益得分增长较快,子效益中生活游憩效益得分增长最为显著。2012年的综合效益得分达到53.46,提供了中等效益,3个子效益均达到中等效益等级。(3)2012—2018年,综合效益及子效益得分的增长速度减缓,2018年的综合效益得分为76.54,提供了较多效益,子效益中生活游憩效益和生态建设效益得分提高较快,生活游憩效益得分最高,3个子效益均达到较多效益等级。(4)2004—2018年,生态建设效益中的环境改善得分增长显著,生活游憩效益中的文化承载和活动支持得分增长较为显著,生产发展效益中的经济效益得分增长最为显著,是推动对应子效益增长的主要因素。  结论  本研究评价方法的提出能够将城市建成区水景观建设的综合效益进行科学量化与比较,发现当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未来建设方向,为我国城市水生态建设提供必要的评价标准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