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室外凡纳滨对虾池塘构建生物絮团养殖池,研究生物絮团池中理化因子的变化和对对虾生长状况的影响。试验中选取在池塘取3个定点作为平行组。经过122 d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絮团可以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维持硝酸盐浓度在合理的范围。试验期间,氨氮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02±0.01)~(8.53±0.60)mg/L;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5.18±0.03)mg/L;硝酸盐的浓度范围是0~(11.11±0.39)mg/L。pH的变化范围是(6.61±0.03)~(8.31±0.02)。从微生物物种分类上分析,在门的水平中分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所占的比例最高为62.43%+1.26%;从优势科水平来看,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所占比例最高为22.01%+2.25%;从优势属水平来看,Candidatus Aquiluna所占的比例最高为8.10%+0.39%,其次是聚球蓝细菌属3.32%+0.31%。此研究发现,室外凡纳滨对虾养殖池生物絮团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都极其丰富,通过结合分析这些微生物的功能特点,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室外养殖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种苗生产的生态化水平,分别以蔗糖、葡萄糖、淀粉为添加碳源,添加量为投饵量的50%,同时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在1 000 L的水体中进行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碳源组絮团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添加碳源和芽孢杆菌),且蔗糖组絮团的形成比淀粉组和葡萄糖组早;蔗糖组和葡萄糖组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淀粉组,其亚硝酸盐峰值浓度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5.4%和31.4%,且未换水即自行下降;添加碳源各组絮团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粗蛋白含量最高的蔗糖组达到32.6%。仔虾幼体P14时,葡萄糖组和蔗糖组的仔虾体长分别比对照组增长22.8%和19.2%(P0.01),差异极显著。表明在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中,蔗糖和葡萄糖作为添加碳源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育苗标粗阶段生物絮团形成所需要的适合碳源,设计3种不同碳源添加组(葡萄糖组、淀粉组和蔗糖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实验期20 d,以分析不同碳源添加后对水体生物絮团的形成、营养成分、细菌群落结构及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碳源添加量均为投喂量的80%时,形成的生物絮团可有效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水平。3个碳源添加组水样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淀粉组水样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浓度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最终对虾存活率统计结果显示,葡萄糖组、淀粉组、蔗糖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2.9%、54.2%、69.8%和44.3%;淀粉组的生物絮团沉降体积(BFV)显著低于葡萄糖组,蔗糖组BFV最高,在13~15 d后3组均趋于稳定;葡萄糖组和蔗糖组的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淀粉组,葡萄糖组和蔗糖组则差异不显著;葡萄糖组和蔗糖组生物絮团中组氨酸、精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和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显著高于淀粉组;葡萄糖组、淀粉组和蔗糖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值分别为0.93、0.89和0.92。3种类型生物絮团在门级水平的细菌群落共有18余种,其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在各组占有比例均最高,淀粉组拟杆菌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蔗糖组浮霉菌门和放线菌门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淀粉组。研究表明,添加不同碳源可影响水体生物絮团的形成、营养成分、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不同程度地改善水质。以必须氨基酸指数及存活率为评价指标,则葡萄糖和蔗糖都是凡纳滨对虾育苗标粗水体中适宜的碳源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人工悬浮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优化生物絮团技术的使用方法,分别以甘蔗渣和稻壳粉为载体,配合芽孢杆菌BZ5制成甘蔗渣人工悬浮生物絮团和稻壳粉人工悬浮生物絮团,然后将其应用于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通过定期检测养殖环境中的水质指标、絮团含量、细菌数量以及对虾生长指标,评估添加人工悬浮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养殖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甘蔗渣组和稻壳粉组养殖水体中的总氨氮(TAN)和总溶解态氮(TDN)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单位水体的弧菌数量均维持在0~1×10~3CFU/m L;稻壳粉组对虾的成活率(50. 8%)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甘蔗渣组(P0. 05),比对照组高27. 0%;稻壳粉组和甘蔗渣组的饲料系数(分别为1. 62和1. 87)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分别比对照组低16. 5%和27. 7%;稻壳粉组和甘蔗渣组的单位面积对虾产量分别为2. 53 kg/m~2和2. 2 kg/m~2,分别比对照组(1. 82 kg/m~2)高39. 0%和20. 9%,且稻壳粉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甘蔗渣组对虾的体长、体质量显著高于稻壳粉组(P 0. 0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添加甘蔗渣人工悬浮生物絮团和稻壳粉人工悬浮生物絮团,能够为细菌提供缓释碳源和附着表面,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和繁殖,维持良好的水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对虾的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  相似文献   

5.
基于PCR-DGGE技术分析生物絮团的细菌群落结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草鱼养殖过程中添加碳源(葡萄糖)维持水体C∶N为20∶1以培养生物絮团,通过对生物絮团细菌群落构成进行种类鉴定来评价生物絮团中功能微生物的组成.采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生物絮团形成第5、10和15天的细菌群落结构.DGGE指纹图谱结果分析表明:第5天和第10天的相似性最高,达67.4%;第5天和第15天相似性系数最低仅为40.5%.第10天时微生物多样性最高,第15天时多样性最低.对DGGE指纹图谱特征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主要微生物类群隶属于以下6个纲:α-变形菌纲( 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 Bet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芽孢杆菌纲(Bacilli)、拟杆菌纲(B acteroidetes),其中α-、β-及γ-变形菌占据主要位置.α-proteobacteria为3个阶段的共有优势菌,第5天时特异菌包括食酸菌属(Acidovorax)、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第10天和15天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红球菌属(Rhodococcus).研究首次发现,生物絮团应用于淡水养殖系统时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都极其丰富,通过结合分析这些微生物的功能特点,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实际养殖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生物净水栅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采集传统养殖池塘和添加生物净水栅养殖池塘凡纳滨对虾肠道样品,比较分析两个池塘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凡纳滨对虾肠道测得的可操作分类单元分别为239和296。对照组和试验组对虾肠道样品菌群的物种丰度和优势菌种存在一定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样品细菌Shannon指数分别为2.04、1.80,前者细菌Shannon指数高于后者13.33%(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对虾肠道样品所鉴定出的细菌门类组成基本相似,组成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前三大优势细菌门类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软壁菌门,分别占试验组细菌总数和对照组细菌总数的97.56%和98.54%。在优势菌群方面,试验组对虾肠道的优势群为弧菌属、希瓦氏菌属、Cloacibacterium、黄质菌属、红杆菌属,分别占细菌总数的70.83%、18.29%、1.97%、1.38%和1.06%,对照组对虾肠道的优势群为弧菌属和希瓦氏菌属,分别占细菌总数的58.51%和37.67%。本研究分析了两种养殖池塘下对虾肠道菌群结构,试验组对虾菌群丰富度高于对照组,其多样性也高于对照组,这有助于生物净水栅更好地应用于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7.
孙振  王秀华  黄倢 《水产学报》2013,37(3):473-480
利用红糖与尿素为碳氮源在自然海水中培养微生物絮团,获得絮团产物,对该产物离心后进行初步的生化分析表明,絮团产物上清液中微生物胞外产物重均分子量为213281Da。絮团沉淀物中多糖含量占29.6%,氨基酸含量占12.6%。将絮团产物按0、0.02、0.1、0.5、2.5%的比例添加至低蛋白饲料中投喂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14d后分别测定实验对虾血清溶菌活力、抗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结果显示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2.5%的对虾血清中抗菌与溶菌活力最高(P<0.05),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0.5%与2.5%的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较低蛋白饵料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实验对虾后,结果显示饵料中添加0.1%微生物絮团产物组对虾的死亡率最低。综合分析认为对虾摄食微生物絮团后,能够显著提高对虾的非特异免疫力,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的生态化和健康化水平,本文在育苗生产中应用生物絮团技术,添加红糖为碳源以提高育苗水体的碳氮比(C/N)。在蔗糖添加量为投饵量的55%、实验池减少50%换水量的情况下,至P5发育期时实验池的总投饵量比对照池平均减少15. 9%,虾苗平均体长提高8. 1%、存活率提高28. 2%,而氨氮、总无机氮等水质指标分别升高32. 0%和24. 1%。表明利用生物絮团技术育苗时,对不同发育阶段换水量的减少要灵活掌控,并且后期要适当增加换水量。  相似文献   

9.
生物絮团的群落结构特征与其营养类型密切相关, 并与系统水质相互影响。本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系统中异养、自养型生物絮团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讨论了絮团微生物与养殖水环境的相互作用。群落结构分析表明, 异养、自养型生物絮团的优势门类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相对丰度占比 24.2%~70.45%)、拟杆菌门(Bacteroldota, 相对丰度占比 8.45%~28.09%); 属水平上, 对构建生物絮团骨架起重要作用的亮发菌属(Leucothrix)相对丰度在两种生物絮团间无显著差异(P>0.05); 此外, 注释为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ota)的 OTU 仅存在于自养絮团。功能基因预测分析表明, 自养型生物絮团 amoA、amoB 等硝化基因的丰度(0.17%, 0.20%)明显高于异养型生物絮团(0.10%, 0.09%)。絮团微生物组成的变化改变了水体氮循环路径, 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浓度的不同, 并受到水质差异的反作用。生物絮团的营养类型对对虾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认为: 与异养型生物絮团相比, 自养型生物絮团硝化细菌和硝化基因的丰度、多样性明显升高, 微生物组成与功能更加合理, 能有效控制养殖水质, 维持养殖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凡纳滨对虾试验性封闭养殖系统中,筛选生物絮团养殖所需的适宜碳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的适宜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150和3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饲料(蛋白含量42%)投喂量的77%添加蔗糖,生物絮团4d即可形成,在84d的养殖期内,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对虾成活率在80%以上,取得较好的养殖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