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小麦,玉变多元多熟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富 《玉米科学》1997,5(1):59-61
小麦、玉米套作完成一年内种植收获三季多元多熟新型耕作制度。以小麦幅留行,套种地膜春玉米,麦子收获后种植夏玉米。春夏玉米共生期在10 ̄15天,达到优化麦,玉复合配置。安全收获,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2.
小麦、玉米多元多熟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富 《玉米科学》1997,5(1):059-061
小麦、玉玉套作完成一年内种植收获三季多元多熟新型耕作制度。以小麦幅留行,套种地膜春玉米,麦子收获后种植夏玉米。春夏玉米共生期在10-15天,达到优化麦、玉复合配置。安全收获,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是黄淮海地区夏大豆主要产区之一。建国初期,基本实行二年三熟制,以夏播为主,与小麦、高梁、谷子等作物轮作,全省播种面积3000万亩,1949年全省平均亩产37公斤。70年代,随着一年二熟制的发展和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豆面积急剧下降,大约在100...  相似文献   

4.
李相松 《中国棉花》2017,44(7):39-39
正莒南县地处鲁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7℃,无霜期198 d,年平均降水量860 mm左右,日照充足,生产条件良好。该地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为主,由于连年种植,造成小麦、玉米产量品质下降,再加上近几年玉米价格持续低迷,种植效益较低,国家号召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因  相似文献   

5.
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耕作技术于1999年引入西北,经过几年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效果①充分利用西北优越的自然资源,开发出新型种植模式.在北疆天山一带小麦一年一熟区,利用本技术增加≥10℃积温500℃·d,实现一年两熟,增收一季玉米,套种玉米产量6 468 kg/hm2,增益3 580元/hm2;南疆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改为小麦套种玉米,增产2250kg/hm2,增益3 2693元/hm2.②解决了棉花早春烂种、死苗问题.利用控制种子延迟发芽技术,将高分子材料包膜棉花种子,早播晚出,既保住了墒情,又解决了烂种和早霜死苗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科68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于2004年用自育玉米自交系R02做母本,新43做父本,培育而成的普通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属紧凑型中熟品种,2007~2008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和陕西省夏玉米生产试验,表现高产、优质、熟期中、抗性好等特点,适宜陕西关中及相似生态区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覆盖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同朝  卫丽  田原  杜园园  马超  王燕  谭阳 《玉米科学》2009,17(5):108-112
在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非灌溉雨养条件下,2005~2007年两年两点大田试验研究了垄作覆盖、垄作、平作覆盖及平作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年垄作覆盖显著提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对照平作相比,垄作覆盖冬小麦增产16.6%,夏玉米增产15.4%;平作覆盖与垄作覆盖处理明显提高了小麦子粒的淀粉含量,降低了冬小麦子粒的蛋白质含量,夏玉米子粒中含油量和淀粉含量提高9.03%和2.1%,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明显。秸秆覆盖或垄作覆盖处理下夏玉米子粒中15种氨基酸含量较对照较低,只有脯氨酸和蛋氨酸含量高于对照处理。因此,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旱农区在相对偏旱年型下,冬小麦种植仍采用平作或覆盖形式,不能采用周年一体化冬小麦-夏玉米垄作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下,常规施氮270 kg/hm2且氮磷肥配施比为3∶1时,夏玉米叶片衰老较缓慢,花后光合能力较强,穗粒数增加,获得夏玉米高产;减量施氮33%并调整氮磷比为2∶1,可延缓夏玉米花后叶片衰老,提升花后光合能力,获得夏玉米丰产高效。综上,施用磷肥90 kg/hm2且维持氮磷配比为2∶1至3∶1,利于夏玉米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现状,阐述了夏玉米产量与降水的关系及夏玉米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并提出了结合中长期天气预报、秸秆覆盖和"双行交错"种植技术等措施,为解决黄淮夏玉米高产过程中水分利用等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花生、小麦、玉米是山东省日照市的主要粮油作物,日照市是山东省花生主产区,种植方式以春花生-小麦-夏玉米两年三作为主。这种种植制度埘耕地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春花生播种前闲置,影响农民增收。为此,我们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需求,研究探索不同的种植模式,从中筛选出了早春覆膜马铃薯-覆膜花生-小麦-玉米两年四作种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1.
浅谈甘薯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杨立明  陈赐民 《杂粮作物》1995,(2):44-45,55
浅谈甘薯综合开发利用杨立明,陈赐民(福建省龙岩地区农科所364000)甘薯是高产稳产,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的作物。我国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6.6×10 ̄7ha以上,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占世界甘薯面积的80%以上。过去甘薯主要用作粮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12.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水氮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2009年在河北省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进行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3个种植模式,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春玉米一熟优化管理模式和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优化管理模式,探讨在华北地区通过调整种植模式的途径实现农业节水减氮的潜力。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对照)具有显著产量优势,但水分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均较低,水氮浪费较为严重,不利于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对照相比,春玉米一熟模式水氮消耗量最小,水氮利用率均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但其产量降低较多,不适宜在生产中单独推广;两年三熟模式两年总灌溉用水量降低了63%,氮肥用量降低了75%,产量降低了21%,节水减氮效果明显,水氮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该模式进一步完善后可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定位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经过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后,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双季免耕的处理(DNT)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PNT)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RNT)连续两年平均增产19.43%和7.35%。DNT处理增加了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小了秃尖度;DNT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生产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DNT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PNT和RNT处理,且没有出现下部叶片早衰现象,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值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  相似文献   

14.
一、麦棉两熟的演进早在建国前,太行山前平原水肥条件较好,部分下湿盐碱地棉区,就有以小麦为主间作棉花的种植方式。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小麦亩产也不过100~150公斤;棉花亩产子棉仅100公斤左右,而且一半是霜后花。即使这样,棉花的收益也比种夏玉米、高梁为高。建国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70年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玉米子粒脱水特性与适宜收获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地区采用9个供试品种设置春播和夏播试验,分析不同品种的子粒脱水动态,构建各品种子粒脱水模型,进而预测各品种适宜收获期。结果发现,北京地区至10月1日小麦正常播种期,郑单958、先玉335等9个春播玉米品种子粒含水率均能下降至25%以下,实现田间机械直收子粒,且春玉米播种具备较宽的窗口期。夏玉米6月15日常规播期种植条件下,至10月1日仅有早熟、脱水快的品种丰垦139和迪卡517子粒含水率可以勉强降至25%,其余7个供试品种子粒含水率下降至25%的时间分布于10月11日至11月1日,夏播玉米实现机械粒收会影响冬小麦的播种。因此,在北京地区,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春小麦-夏玉米(晚收)或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晚收)两年三熟制,选择适合玉米粒收的品种,可以实现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间机械粒收,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不同茬口对小麦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不同茬口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测定玉米、大豆、花生、甘薯4种不同作物收获后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对不同茬口下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茬相比,大豆茬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花生茬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提高,甘薯茬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下降;大豆、花生和甘薯茬有利于小麦植株养分的积累,并能显著提高千粒重,但甘薯茬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玉米茬。因此,大豆和花生可作为冬小麦种植区两熟复种模式的适宜前茬作物。  相似文献   

17.
实现小麦夏玉米两熟双高产,须将一年上下两季作物作为统一生产系统,高度协调好前作与后作关系以及群体与个体关系。在高产途径上采取保证足穗、主攻大穗、稳定提高粒重,优化品种搭配组合,优化播期密度组合,提高播种质量,合理运筹肥料和后期促进根叶互养等5项配套栽培技术,保证小麦夏玉米两熟的生育进程与当地最佳季节同步,茎蘖动态与叶面积动态合理协调,搭好丰产架子与增加经济产量并重。  相似文献   

18.
两熟种植模式一直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种植模式,冬季作物以小麦为主,夏季则以玉米、大豆、棉花和薯类等作物为主。为研究不同夏播前茬作物对后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玉米(T1)、大豆(T2)、花生(T3)和甘薯(T4)四种夏播作物,在播种前和收获后检测田间土壤养分变化,以及后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大豆收获后,15~3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29.75%和43.93%,远高于其他前茬处理;花生收获后,15~3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与播前相比基本保持平衡;四种前茬处理下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玉米前茬和花生前茬处理下,小麦产量和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大豆前茬和甘薯前茬处理,小麦产量比甘薯前茬处理分别提高38.15%和31.13%。花生前茬能够有效提高后茬小麦籽粒干基蛋白、湿面筋含量和籽粒容重,大豆前茬能够提高后茬小麦籽粒的干基淀粉含量,甘薯前茬能够提高后茬小麦的出粉率。总的来看,选择花生做前茬,在保持后茬小麦产量较高的同时,能够提高小麦籽粒的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19.
程义华 《中国马铃薯》2004,18(3):172-173
浙南山区景宁畲族自治县近年来为了加快发展效益农业,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水田延伸到旱地,2000年以来,全县在海拔600米以下地区的澄照、鹤溪、外舍、渤海、陈村等地累计推广种植“春马铃薯-甘薯 玉米-蔬菜”三熟四收的高效栽培模式88.4hm^2,取得  相似文献   

20.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1):F0002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在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持下,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和23个县市等单位的300多名科技人员,通过三年来的协作攻关,在7项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在全省三大生态区形成了适合不同产量水平的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