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0月27日—28日,第六届北京森林论坛在北京举办,围绕"森林疗养与健康中国"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作主旨报告,北京林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致辞,来自国内外森林疗养领域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18位专家就"森林疗养与健康、养老和行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森林疗养的基础研究进展,国际森林疗养基地运行案例,国内森林疗养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
森林疗养作为新兴的服务性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并得到广泛关注。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北京森林论坛上,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作了主旨报告,深入分析了森林疗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的森林疗养作出展望。本期杂志全文刊发此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2月15日至19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团赴德国学习交流森林体验教育和森林疗养。代表团在巴登-符腾堡州和巴伐利亚州实地调研了森林体验教育和森林疗养基地,并与相关机构专家进行了座谈。一、考察的目的本次出访的目的有三项:一是释疑解惑,当前有关德国森林疗养的一些说法亟待澄清解释和给出答案,如德国有没有森林疗养?森林疗养是否源于德国?德国森林疗养活动是否医保报销?二是学习借鉴,德国在森林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国内"森林疗养"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股热潮正是林业发展百年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对森林保护带来了很多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森林疗养"?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森林疗养"?怎么发展"森林疗养"?这是国内林业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难题。一、重新认识森林疗养(一)森林疗养的理念森林疗养是利用特定森林环境和林产品,在森林中开展森林静息、森林散步等活动,实现增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日本森林疗养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疗养作为"健康中国"的新实践,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森林疗养基地的认证和建设工作也随之展开.但我国森林疗养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实践基础薄弱,相应的服务水平和管理体系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而日本在森林疗养产业方面起步早,产业发展模式较为丰富,已建成了颇具规模和质量的森林疗养基地.文中梳理了日本森林疗养发展历程和建...  相似文献   

6.
北京森林疗养工作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疗养由森林浴发展而来,开展森林疗养需要经过认证的森林环境,被医学证实的疗养课程,以及专业人员的陪护。该文介绍了森林疗养概念、主要形式和森林疗养所包含的治疗、预防、康复和保健4个属性;森林疗养是首都园林绿化领域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森林疗养对增进公众健康和纾解老龄化引发的医疗赤字问题、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振兴地域经济和促进农民绿岗就业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概括了德国、日本和韩国各具特色的森林疗养模式、相关政策制度以及推广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北京森林疗养工作应该建立畅通的跨部门合作机制,通过机理研究、技术示范、形成标准、能力建设等举措,培育健康的森林疗养市场。  相似文献   

7.
正走进森林静息、散步,从而减轻、改善症状,这被称作森林疗养。2020年12月14日,北京延庆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疗养基地揭牌,这也是全国首个符合本土认证标准的森林疗养基地。开启森林疗养第一站冬日的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寒冷清冽,油松、侧柏林中残雪犹存。驱车进山约20分钟,一座木制小屋出现在眼前,这是2020年刚刚投用的森林之家,也是森林疗养基地的重要设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一、森林疗养概念的提出(一)森林疗养的概念森林疗养,日本和德国称之为森林疗法,韩国称之为森林休养,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森林调养。称谓虽有区别,但本质相同,其基本含义是"利用特定森林环境和林产品,在森林中开展森林安息、森林散步等活动,实现增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目标的替代治疗方法"。森林疗养是在森林浴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森林浴的进一步发展。森林疗养需要对森林环境进行认证,疗养课程需要得到医学证实,一般还需要森林理疗师现场指导。森林疗养的业态包括以森林浴为代表的运动疗法,以体验森林经营、木工制作和园艺制作为代表的作业疗法,利用森林中特有地形和自然条件的气候疗法,利用从森林中提取精油的芳香疗法,以科学搭配本地食材为代表的食  相似文献   

9.
正2月1日至2日,"森林疗养"园林绿化国际新理念培训会在北京市圆山大酒店成功举行。本次培训依托亚洲开发银行"京津冀城缘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开展,参会代表来自河北省林业厅及河北其他相关市县单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属相关单位及各区园林绿化局,目的是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官厅水库流域推广森林疗养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10.
森林疗养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疗养与森林游憩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人们利用休闲时间,在森林环境中进行的以消除身心疲劳、治疗疾病、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活动统称森林疗养。森林疗养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根据"绿视率"理论,绿色环境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使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感到舒适;森林能不断地释放出植物杀菌素,具有杀灭多种病菌、降血压、祛痰和镇静等功效;森林空气中有高浓度的负离子,可增强大脑皮层功能和脑力活动。该文综合概述了森林疗养的内涵和主要研究途径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森林疗养符合现代城市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宜人的森林小气候、洁净的空气、产生负氧离子、释放芬多精、宁静的声环境、绿色森林景观几方面阐述了森林的疗养因子及其功效,通过对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和韩国山阴疗养林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了日本的"全时疗养模式"和韩国的"生命周期疗养模式"或"全年龄疗养模式",以期对我国森林疗养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森林疗养是利用特定森林环境和林产品,在森林中开展森林安息、森林散步等活动,实现增进身心健康、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标的替代治疗方法。森林疗养理念兴起于德国,很快在发达国家间传播并被广泛认可,森林疗养基地遍布全世界,很多世界名人都与森林疗养结下过不解之缘。夏目漱石与英国Pitlochly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旧版壹仟日元的人物头像便是夏目漱石,漱石是  相似文献   

13.
森林疗养是指人们置身于森林环境内,利用森林进行休闲活动,以达到保持全身活力、大脑功能及心理综合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一种保健休闲方式。该研究中,梳理了森林疗养概念、理论基础和各国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门头沟发展森林疗养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区位和产业政策等优势。最后,针对门头沟的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条件,提出了门头沟发展森林疗养产业的建设要点和门头沟发展森林疗养产业的政策建议,为门头沟发展森林疗养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森林疗养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林业国际合作引进的当今国际上最先进、最前沿、最贴近民生的林业理念和模式。一方面,在我国健康服务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契机下,森林疗养是提高国民福祉、民族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另一方面,作为园林绿化领域的战略新兴产业,森林疗养也是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林业改革,实现多功能利用和跨领域融合的必然阶段和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的森林疗养正处于起步阶段,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功能经营理念的我国森林疗养林经营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来,随着森林疗养在国内蓬勃发展,如何经营并长期保持现有的具有疗养价值的优质森林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中概述了森林疗养的发展现状,以森林多功能经营为理念,围绕需要什么样的疗养林和如何经营疗养林等问题,探讨了以森林"五感"为多功能森林经营目标的疗养林经营技术措施,并提出疗养林经营对策,以期为我国疗养林的经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对日本森林疗养文献查询与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将日本森林疗养研究分为森林疗养效益实证研究、森林疗养基地研究及自然体验活动研究三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并将日本森林疗养的概念、研究内容与我国的森林康养进行比较,最后对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发展森林疗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疗养是新兴健康服务业,黑龙江省具有发展森林疗养的基础和条件。深入探究森林疗养符合国家和黑龙江省健康产业发展政策,必将成为拉动黑龙江省林业发展的又一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正"森林疗养"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中,从一次疗养体验之旅中感受自然魔力,细细探究森林疗养到底是什么?对人类来说,有好处还是坏处?还有森林疗养师的艰辛成长记,未来如何更好地体验森林疗养,与生态融媒记者一同来场重回自然的森林疗养,这些谜底即将揭晓。  相似文献   

19.
森林疗养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意识增强了。神奇的森林与一般医院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具有防病、疗养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森林疗养业已引起医药界、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学家和林业学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疗养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资源管理》2017,(6):37-40
介绍了森林疗养的概念及辅助治疗作用,总结了北京八达岭森林疗养实践经验与做法,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疗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