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丰富大豆抗旱种质资源,为大豆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对157份东北春大豆种质资源在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设置田间自然抗旱鉴定试验,利用加权抗旱系数法综合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株高、单株生物量和单株粒重,但不同基因型大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利用加权抗旱系数筛选出9份干旱敏感型材料,129份中间型材料,19份耐旱型材料。这些耐旱型大豆种质资源可为干旱、半干旱区大豆生产提供品种保障,为大豆抗旱育种提供重要遗传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大豆抗旱种质资源筛选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大豆抗旱种质资源,2016年对246份征集自不同省份的大豆种质资源在年降水量不足40mm的敦煌市设置田间自然抗旱鉴定试验,利用加权抗旱系数法综合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长发育,显著降低了农艺性状等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等6个性状指标与平均抗旱系数和加权抗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加权抗旱系数法综合评价筛选出69份强抗旱大豆种质资源,其中甘肃省的5份材料均属于抗旱类型。  相似文献   

3.
大豆抗旱的生理生态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豆抗旱的生理基础和生态基础 ,前人已做过研究。综述前人在大豆抗旱的形态特征、解剖组织特点及影响抗旱的各生态因子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大豆的高产优质低耗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豆一直以来是辽宁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辽宁地区水资源缺失和农业用水困难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通过采用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利用土壤保水剂以及化控抗旱制剂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将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应用进行完美结合,为大豆的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持。基于此,现对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在大豆栽培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大豆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子标记育种给作物抗旱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此,对大豆抗旱育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近年来分子标记在大豆抗旱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并对目前与大豆抗旱性状相关的QTL(QuantitativeTraitLoci)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行了初探,最后指出了分子标记在大豆抗旱育种中的广阔前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下大豆品种抗旱性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43个大豆品种,利用盆栽干旱胁迫的方法,对叶片萎蔫度、抗旱系数、抗旱指数和隶属函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筛选抗旱型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利用上述4种方法筛选出3个高抗旱型品种分别为PI47938、通州豆、中作92-51,8个中抗旱型大豆品种分别为中黄1号、中黄10号、中作96-2、早熟18、科丰6号、中作305、中作96-952和科丰14;上述品种可以作为抗旱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
从干旱对大豆不同时期造成的影响以及大豆抗旱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大豆抗旱原始材料的筛选以及大豆抗旱性遗传改良策略及进展进行概述,并且对大豆抗旱性调节措施进行总结。然后提出了黑龙江省进行大豆抗旱育种必要性及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干旱条件下大豆叶片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豆品种抗旱机制,筛选抗旱材料,以合丰42和合丰47为例,研究干旱对大豆叶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严重影响大豆的叶绿素含量、植株叶面积的大小等大豆叶片性状,进而影响大豆光合作用,导致大豆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从而产量降低。干旱对大豆的影响机理分析,对大豆抗旱机制有更全面的了解。说明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对抗旱性及后期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每个与抗旱性有关的农艺性状对大豆抗旱性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筛选大豆抗旱性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物资。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其中,干旱的气候条件对大豆的生产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豆抗旱性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与自然气候条件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基于此,概括了干旱胁迫对大豆生理的影响、面对干旱时大豆做出的响应及抗旱鉴定的生理指标等内容,以期通过对大豆抗旱生理方面的研究,为研究大豆抗旱高产栽培及大豆抗旱育种奠定基础,对提高大豆抗旱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伟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72-12574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春大豆苗期抗旱类型,筛选抗旱资源,为黑龙江省选育抗旱春大豆品种提供优异亲本。[方法]利用干旱反复法对黑龙江省78份春大豆材料进行干旱胁迫,采用盆栽试验,每盆(50em×30cm)保苗10株,每处理3次重复,对照土壤含水量为80%,在大豆3初复叶时进行胁迫,通过调查幼苗的存活率确定不同材料的抗旱类型。[结果]78份供试材料中,抗线号、龙字号、大豆品种和黑河号品种抗旱和不抗旱类型分布比例相差不大,而黑农号大豆品种全部属于抗旱型材料,合丰号和绥农号大豆品种抗旱类型居多,垦丰号和垦豆号品种全部属于非抗旱类型。[结论]耐旱品种有抗线5号、黑农51、黑农52、黑农60、黑农61、龙小粒豆2号、龙青大豆1号、龙黑大豆1号、合丰48、合丰50、合丰51、合农62、绥农28、绥农30、垦丰7;较耐旱品种有抗线4、抗线6、抗线7、黑河43、黑河50、黑河51、黑河53、黑农38、黑农44、黑农48、黑农62、黑农64、黑农65、龙小粒豆1号、合丰35、合丰56、新合丰25、绥农15、垦丰11。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灌浆期渗透调节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水分和肥料条件下,小麦灌浆期用P-V曲线测定渗透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品种的抗旱性与渗透调节能力呈正相关,渗透调节能力可作为评价小麦品种抗旱性的一个指标;施肥可明显增强冬小麦的渗透调节能力;可溶性糖、氨基酸是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  相似文献   

12.
选用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具有代表性的10个品种,在水、旱(胁迫)条件下进行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抗旱性研究。对生育期、株高等农艺性状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利用抗旱隶属函数值对大豆抗旱级别进行了划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对抗旱性及后期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每个与抗旱性有关的农艺性状对大豆抗旱性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筛选大豆抗旱性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对不同生育期大豆叶片质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法进行干旱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和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叶片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前期,大豆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都呈缓慢递增的趋势,但增幅较小,而后期增幅明显;在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幅不同,花荚期大于苗期。  相似文献   

14.
以抗旱性不同的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播种,分别在花荚期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测定了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分枝数等与品种抗旱性相关的生理生态指标,并用隶属函数法对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种综合抗旱性强弱为晋大73>晋大53>晋大52>晋大76>晋大75。  相似文献   

15.
晋大70大豆新品种是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于1992年以复61为母本、晋豆16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品种脂肪含量22.06%,蛋白质含量41.18%,高抗大豆花叶病毒、抗旱性一级、抗孢囊线虫病、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2003年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本文报导晋大70的选育与试验结果,并对关键育种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晋大53号大豆新品种是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于1987年以晋豆371为母本、晋豆17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高产、抗旱性强、抗SMV、综合性状优良,2001年由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17.
不同大豆品种品质性状的动态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大豆的品质性状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因此对大豆品质性状的研究对其育种和生产均有重要意义。实验利用高油品种东农47、高产品种黑农37、高蛋白品种东农42,通过生殖生长期的动态取样研究品质性状积累规律。研究表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在积累过程中高蛋白品种始终最高,高油品种基本处于最低水平,高产品种介于其间;大豆油分含量在积累过程中高油品种始终最高,高蛋白品种最低,高产品种仍介于其间。蛋白质含量占籽粒干物质的比重在籽粒形成初期就已确定,到籽粒成熟期比重变化很小。油分含量也具有同样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大豆新品种衢秋6号的选育过程和选育结果,通过2013—2014年浙江省秋大豆区域试验和2015年浙江省秋大豆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衢秋6号在蛋白质含量、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等方面表现突出,属于高蛋白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9.
以抗旱性不同的豫豆6号和周豆11号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下花荚期大豆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与大豆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渗透调节物质中可溶性糖(WSS)、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显著增加,质膜透性也不断增大,且抗旱性较强的豫豆6号WSS和游离Pro含量高于抗旱性较弱的周豆11号,而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则小于周豆1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