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入侵物种福寿螺在武汉地区的繁殖情况,探索其生物防治的新途径.[方法]采用肉眼观察法和望远镜、数码单反相机等工具辅助观察法,调查武汉园博园福寿螺的繁殖时间和天敌捕食情况.[结果]福寿螺在武汉地区已实现全年繁殖.黑水鸡是捕食福寿螺的一种鸟类新天敌,平均每小时捕食1只福寿螺,但不捕食其卵块.[结论]黑水鸡繁殖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地区发生福寿螺灾害的根本原因。[方法]采用自繁自养的方法研究了福寿螺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繁殖与生长。[结果]福寿螺在水温40℃时开始死亡,高于42℃时12 d内全部死亡;当水温低于6℃时,开始出现大量死亡,当水温降至5℃以下时3 d内全部死亡。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福寿螺的繁殖能力极强,年繁殖时间为245 d,1年可繁殖3~4代。幼螺2~3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福寿螺生长速度呈现阶段性变化,孵出后30~60 d的幼螺生长速度最快。[结论]西双版纳地区福寿螺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繁殖期长,繁殖代数较多,性成熟时间稍早。  相似文献   

3.
正福寿螺繁殖能力强、扩散速度快、危害极大。在慈利县新安村、新建村等已有发生,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结合当地实际,为防止福寿螺继续扩散和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慈利县赵家岗乡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查明福寿螺的分布与发生危害的程度、发生趋势等情况,彻底摸清全乡福寿螺发生情况,选择福寿螺危害严重的典型地块,建立集物理、化学、农业措施为一体的综合治理示范区。  相似文献   

4.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寿螺是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危害水稻及其他水生植物的恶性水生动物,目前已在苏南地区迅速蔓延。为提高福寿螺的防治水平,介绍了福寿螺的形态特征及其发生规律,如福寿螺以成螺越冬、在苏南地区一年繁殖一代,福寿螺主要危害水稻、茭白、菱角、空心菜等水生植物以及水域附近的旱生植物等;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福寿螺的主要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福寿螺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已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局部地区泛滥成灾,对水稻危害时间长、危害重。通过观察分析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以期控制其数量,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福寿螺作为一种世界性入侵生物,侵入浙江已近40年,由于其繁殖快、易扩散、适应性强和危害大,给全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灾害。福寿螺在浙江省的入侵扩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迅速扩张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扩散渗透期;第三阶段为2010年至今多点爆发期。福寿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扩散,但扩散蔓延具有明显的局域性。福寿螺已由过去的点状分布发展成现今的片状分布,且入侵蔓延到全省11个地级市的所有县(市、区)。目前福寿螺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但尚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为应对福寿螺入侵危害的严峻形势,未来需加强福寿螺生态学、行为学、入侵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同时开展福寿螺危害的及时预测预警、应急防控、综合防控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全方位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宁波市福寿螺的发生为害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波市福寿螺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空间分布以及药剂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研究。为今后开展福寿螺的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福寿螺,学名为大瓶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具有适应性强、繁殖量高、危害性大等特点。上纪世八十年代初期,广东省有很多地区争先引入福寿螺加以养殖,供人们食用。然而,因为养殖户不了解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性,对其营养价值以及市场前景也没有正确预估,加之管理不科学,导致福寿螺迅速蔓延到广西、贵州等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县从广西调进鱼苗时"福寿螺"随之传入,后又随鱼苗销售扩散到稻田、沟渠、水库、河流等地,危害水稻等水  相似文献   

9.
何军 《吉林农业》2014,(8):15+14
福寿螺因其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优秀的繁殖能力已成为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有害生物,化学农药的毒副作用及其带来的污染问题迫使人们选择更加优良的替代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5公斤/亩、20公斤/亩、30公斤/亩茶麸的用量,对福寿螺均具有良好的毒杀作用,药后14天防效可达到80%以上,其中以30公斤/亩土壤处理的效果最好,在药后14天,对福寿螺的杀灭率达到98%。茶麸可作为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福寿螺的备选品种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现向读者介绍一种鳖螺混养解决动物饲料来源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养鳖新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大小50平方米面积的水池内放养40只鳖,同时放入成年福寿螺10公斤,这样每天只要向池内投适量的菜叶、青草就行了。据统计,10公斤福寿螺每年能产小螺60多万只,平均每天近2000只.鳖一般无法捕食体大、壳硬的成年福寿螺,因而保证了成年福寿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幼螺喜欢生活在水面,也不易被捕食,只有长到一定程  相似文献   

11.
福寿螺学名为亚马逊萍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80年代由台湾引入广东、福建等地,拟发展为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后经过长时间的人工养殖发现,福寿螺肉质发生了变异,因食味欠佳,失去市场经济价值而被抛弃野外,任其衍生,繁殖于河、江、渠系杂草丛间,随着水流到处蔓延扩散,并由于繁殖快,逐渐泛滥成灾。目前,螺害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一大祸害,经调查,福寿螺不但危害水稻、莲藕、茭白,也能危害蔬菜及旱地作物。据统计,内坑镇全年受危害的作物面积达1万多亩,其中水田片区危害尤其严重。近年来,内坑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福寿螺防治工作,对福寿螺的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做了系统的观察,并组织了一系  相似文献   

12.
福寿螺又名苹果螺、大瓶螺,原产于美洲亚马孙流域,系大型水生螺类。福寿螺不仅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可迅速改变其栖息地生物环境面貌,造成其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福寿螺生长发育及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度对福寿螺生长、发育、繁殖和取食的影响,找出其种群繁衍的最适宜温度,为研究福寿螺成灾机理及灾害预警积累基础材料。【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不同发育阶段的福寿螺,考查其存活率、生长发育速度、产卵量及摄食量。【结果】幼螺及成螺在15~20℃中存活率最高,达90%以上;幼螺体重增加率、成螺产卵量、卵孵化率均以30℃饲养的最高;幼螺的平均最大摄食率在30℃时最高,成螺则在35℃时最高;福寿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19℃,有效积温为137.41℃·d。【结论】30℃为福寿螺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4.
1.福寿螺——一种从"宝贝"变成麻烦的入侵物种 福寿螺又名金苹果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因其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且食性杂、个大、繁殖速度快而被人们引为食用或用作养鱼和养鸭的蛋白来源.上世纪60~80年代,日本、美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相继引入人工养殖,但由于口味不受消费者欢迎,福寿螺迅速丧失商业价值,被大量遗弃,泛滥成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温度对福寿螺生长、发育、繁殖和取食的影响,找出其种群繁衍的最适宜温度,为研究福寿螺成灾机理及灾害预警积累基础材料。【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不同发育阶段的福寿螺,考查其存活率、生长发育速度、产卵量及摄食量。【结果】幼螺及成螺在15~20℃中存活率最高,达90%以上;幼螺体重增加率、成螺产卵量、卵孵化率均以30℃饲养的最高;幼螺的平均最大摄食率在30℃时最高,成螺则在35℃时最高;福寿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19℃,有效积温为137.41℃·d。【结论】30℃为福寿螺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6.
福寿螺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外来物种,由于其生长繁殖能力极强,极易失控逃逸而成为有害生物,所以养殖时一定要加强控制,以免得不偿失,危害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水稻秧田福寿螺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寿螺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变为野生后,对水生作物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尤其是因它喜食幼芽嫩苗,在个别发生危害严重的地带,给水稻育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下面介绍水稻秧田福寿螺防治技术措施,供参考。一、改变育秧方式:根据福寿螺适合在水中活动取食为害的习性,有福寿螺活动的地方应积极推广旱育秧和半旱育秧技术,以减少福寿螺在水中活动取食幼芽嫩苗的食源。二、科学合理灌溉:福寿螺主要以幼螺、半成螺在水田、山塘、水库、水渠等湿地越冬并生存繁殖,在水稻育秧期间,可随秧田灌水从进出水口处迁入秧田,造成对秧苗的为害。为此,可在…  相似文献   

18.
放养中华鳖防治茭白田福寿螺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寿螺是为害茭白的主要有害生物之一,田间放养中华鳖控制茭白田福寿螺为害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对福寿螺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日均取食福寿螺螺肉达自身体重的7%~15%,对福寿螺有极佳的田间控制作用,并且具有环保、生态、安全等特点.同时还因种养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茭农的经济收益,每667 m2收益可超过1万元.  相似文献   

19.
鳖爱吃动物性饲料,饲养成本高。以下介绍鳖螺混养低成本、高效益的养鳖新方法。 在50平方米的水池内放养40只鳖,同时放人成年福寿螺10千克,每天只要向池内投适量的菜叶、青草供福寿螺摄食即可。据测定,10千克福寿螺每年能繁殖小螺60多万只,平均每天近2000只。  相似文献   

20.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e)是全球性的入侵物种,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人居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危害,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影响福寿螺的生存、生长与繁殖。本文研究广州、上海、成都三地的福寿螺在不同温度、不同盐度、不同溶解氧环境胁迫下,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阐明环境胁迫对福寿螺生理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溶解氧、盐度单因子胁迫下,福寿螺肝胰脏的SOD活性、MDA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在24 h~48 h达到最大值,在72 h时恢复到初始水平。在温度-盐度复合胁迫下,福寿螺肝胰脏SOD活性及MDA含量高于单因素胁迫,温度和盐度表现出协同作用。单因素或复合胁迫下,福寿螺肝胰脏SOD活性及MDA含量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