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亚热带水果(龙眼、荔枝、枇杷、油奈、四季柚等作物)是福建省宁德市极具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但由于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管理技术、加工流通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南亚热带水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闽东南亚热带水果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加快发展南亚热带水果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云南热区地处北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环境优越,农业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果树。热带水果是云南热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云南热区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本文简要概述了云南热带水果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了其市场前景及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云南热带水果产业今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为深入推进海峡两岸热带水果产业交流合作,2019年6月11日~17日,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开发中心)组织农业农村部赴台湾开展热带水果产业交流团,赴台湾交流水果新品种、良种繁育、产期调节、采后处理及鲜果加工等技术,借鉴水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及休闲观光果园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攀西地区南亚热带水果布局和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攀西地区发展南亚热带水果基地为例,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论述了作物合理布局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从系统、物种、遗传基因三个水平层次的多样性进行考虑,并对攀西地区南亚热带水果基地的建设步骤和措施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何平 《广西热带农业》1999,(3):30-31,37
分析了攀西南亚热带水果品质与国内外的差距, 提出实施优质高效和精品战略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对策, 旨在为攀西南亚热带水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设想及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茂名市广垦名富果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02年,位于广东省化州市广东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园内。公司主要从事番石榴、红杨桃、番木瓜、荔枝、龙眼、火龙果等南亚热带优稀水果种苗繁育、无公害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与推广、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拥有土地面积5000多亩,其中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3000多亩,年生产无公害水果6000多吨;南亚热带名优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00亩,年生产南亚热带名优水果良种苗木80万株。  相似文献   

7.
广东拥有优越的南亚热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丰富且优质的品种资源和悠久的栽培历史,具有发展亚热带水果的独特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水果产业已经成为广东很多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支柱。总体来看,2014年广东省水果产业种植规模稳定,水果价格波动较大。从水果产量、价格、外贸影响等3方面对2014年广东水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广东水果产业存在主要问题,包括水果产业生产与流通组织化有待提升、水果新品种的选育有待加强、农业电子商务有待提升,保鲜加工仍待改善等。最后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包括:做好水果各产业专项规划,加强水果产业发展基础体系建设,完善水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促进水果科技创新,加快果品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推进水果保险扶持政策,加强水果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8.
广东拥有优越的南亚热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丰富且优质的品种资源和悠久的栽培历史,具有发展亚热带水果的独特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水果产业已经成为广东很多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支柱.总体来看,2014年广东省水果产业种植规模稳定,水果价格波动较大.从水果产量、价格、外贸影响等3方面对2014年广东水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广东水果产业存在主要问题,包括水果产业生产与流通组织化有待提升、水果新品种的选育有待加强、农业电子商务有待提升,保鲜加工仍待改善等.最后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包括:做好水果各产业专项规划,加强水果产业发展基础体系建设,完善水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促进水果科技创新,加快果品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推进水果保险扶持政策,加强水果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9.
广安市水果园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安市地处四川省东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近年来,广安市形成以广安龙安柚、邻水脐橙、广安蜜梨"三大拳头"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质水果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本文从当前广安水果园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出发,综合分析广安市水果园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宣传、示范引导、资金扶持、政策保障、利用科技、健全体系、人才培养、引领发展等建议,以期为广安市水果园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助推广安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北流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适宜栽培荔枝、龙眼、香蕉等南亚热带水果的良好自然条件。改革开放后,北流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以荔枝、龙眼为主的水果生产作为开发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到2004年底,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83万亩,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1月2日,新年伊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广东省优稀水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采后处理与保鲜岗位专家杜丽清研究员率队到湛江市双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地调研释迦产业发展情况,与公司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释迦等热带优稀水果发展之路。在释迦种植基地,杜丽清研究员就释迦种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于2000年开通,是由农业部农垦局(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主办、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承办的政府网站。"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政务公开、政策传达的门户网站,也是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形象展示、信息发布的重要阵地,因其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  相似文献   

13.
撅述湛江地区发展热带水果产业的优势、潜力及其与农业产业化、热作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指出当前热带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竞争性水果优劣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地区劳动力资源充足,果树品种资源丰富,自然气候及地理条件多样,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水果生产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与竞争性。中国素有“世界水果王国”的美称,几乎所有种类的水果都有出产,尤其是温带、亚热带干鲜水果。东盟各国则无愧于“热带水果之乡”,它们既是世界上大宗热带干鲜水果的重要产地,还出产许多本地特有的珍稀热带水果品种,例如榴莲、山竹果、红毛丹等。对我国与东盟各国生产相雷同的龙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萝五大宗水果品种进行优劣势分析,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南亚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于2000年开通,是由农业部农垦局(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主办、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承办的政府网站。"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政务公开、政策传达的门户网站,也是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形象展示、信息发布的重要阵地,因其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在热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广东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荔枝属于典型的热带南亚热带水果.2011年广东荔枝种植面积达27.31万hm2、产量达100.83万t.介绍了广东荔枝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广东荔枝的市场供需情况和科技情况,提出要做好荔枝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强荔枝业发展的基础体系、完善荔枝业的产业化服务体系、促进荔枝业的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7.
北流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适宜栽培荔枝、龙眼、香蕉等南亚热带水果的良好自然条件.改革开放后,北流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以荔枝、龙眼为主的水果生产作为开发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到2 004年底,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83万亩,其中荔枝56.5万亩,龙眼21.6万亩,香蕉1.64万亩,其它水果3.26万亩.但随着投产面积和总产量的逐年提高,经济效益并未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8.
5月14日-21日,应中华两岸科技交流协会邀请,我们赴台湾地区考察热带水果产业发展情况.通过考察,我们切实感受到,两岸热带水果产业交流合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同时也感受到,两岸热带水果产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资源和市场、技术和管理方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化两岸热带水果产业交流合作,把大陆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市场优势与台湾地区的先进技术、营销手段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两岸热带水果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热带水果产业现状及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对我国热带水果产业的有利与不利影响,提出了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热带水果生产大国,香蕉、荔枝、龙眼、菠萝和杧果产量居世界前列,但中国也是热带水果净进口国.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东盟热带水果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国产热带水果的价格优势被削弱.2004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启动以来,中国热带水果进口迅速增长,进口产品在中国消费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增加,而出口增长缓慢,个别品种出口甚至出现萎缩.热带水果是中国热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变化对该产业的影响,及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