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渡口     
《新农村》1998,(7)
伫立在山野的渡口目光在波浪中停留思绪似颠簸的小舟忘不了在我外出求学的时候记不清多诊回父亲送我到渡〔I一根扁担颤悠悠一头挑着沉甸甸的父爱一头挑着乡亲的鼓励和期待踏上船头,父亲挥挥手船.儿离岸,一步一回头啊!渡口联接此岸和彼岸的我的人生之渡口渡口@张华能 ~~  相似文献   

2.
追求的代价     
我高考落榜后回到家乡,依然做着我的文学梦。终有一天,父亲卷着喇叭筒旱烟,蹲在我面前,对我说:“儿子,咱生就是跟坷垃打交道的命,写不成功,就丢手吧,省得城也耽误乡也耽误”父亲看我双眼盈泪,轻轻摇头,叹口气又道:“写的玩艺人家看不上眼,不中就拿着文章让人家当面点化点化,也好知道船弯在哪里”在那年月,出远门意味着路费,路费从何而来父亲似乎看破我的心事,习惯地用手捻着纸烟:“只要不是胡乱整的事,爹借钱也支持你。”我疑惑地望着父亲,父亲却给我一个一摇三晃离去的背影……时,那么庄重那么严肃那么满怀希冀,似乎…  相似文献   

3.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看这件事怎么样?”父亲一向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只有每月18元人民币的微薄工资,但在母亲心目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母亲病逝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在外工作,弟弟到外地读书,我在本镇读高中,家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个男人相伴。我家有一块宅基地,有人想买。-天晚上,我们两个男人吃着晚饭,父亲突然问我:“我想把那块地卖了,你看这件事怎么样?”…  相似文献   

4.
爱,如水     
<正>那是周末,结束了一周的疲惫工作,我习惯在休息天睡个懒觉,突然枕边的手机响了起来。我不耐烦地看了一眼,父亲打来的,"喂!什么事?"我问。"你起床了吗?吃早饭了吗?电饭煲里有热的饺子。"父亲说。"知道了,我还困着呢。"我有点嫌父亲烦了。"吃完了到市三院来,你妈生病了。"父亲继续说着。"什么?老妈怎么了?"我像是被雷打到一样吃惊,"来了就知道了,吃完饭再过来,你妈妈交代的。"父亲也变得冷淡起来。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家乡在东北。我家的"二月二",是从父亲的敲房梁声中开始的。二月二一大早,天还蒙蒙亮,我和哥哥就会被一阵"梆梆梆"的敲打声吵醒,不用问,一定是父亲在敲房梁。穿上衣服,出去一看,父亲果然正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棍在敲打房梁,一边敲一边还有板有眼地念叨着:"二月二,敲房梁,蝎子蜈蚣不下房……"母亲见我俩起来了,有时也会给我们一人一根小木棍,让我们去敲打墙壁和墙角。哥哥学着父亲的样子,边敲边念念有词:"二月二,敲墙壁,大虫小虫无处藏。"母亲听了,满意地  相似文献   

6.
<正>父亲要做肠镜检查,一整天,我心里都惴惴不安。接到妹妹电话的那一刻,我正在陪徽儿玩,妹妹说父亲可能是癌症,我一下子瘫在旁边的椅子上,没有任何感觉,甚至没有眼泪,只有深深的惶恐。妹妹接着说,医生交代要有能当家的家属在医院。徽儿一个人在玩滑梯,我看她爬上爬下,忽然她跑过来拉我陪她玩,此刻我才哽咽地对徽儿说,妈妈的爸爸生病了,妈妈很害怕。在返程的列车上,大家在安静地吃着早餐,我也掏出饼干,慢慢啃着,眼泪忽然就出来了,肆意流淌。接下来陪父亲做CT、彩超检查,等待术前的病理结果,等待手术以及术后护理。父亲病房的病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父亲的腹管中一直都有血水,父  相似文献   

7.
正木匠出身的父亲有一个陈旧的工具箱,那里面装着父亲的宝儿,它也是我和弟弟童年最爱的百宝箱。好脾气的父亲疼孩子是左邻右舍公认的,什么弹弓、木头枪、木陀螺这些稀罕玩意儿,父亲会像变戏法一样从工具箱里变出来,带给我们数不清的惊喜。那时候,我经常看到父亲下班后,套上磨得发白的工作服,一头扎进仓房开始忙碌。每到这时,我和弟弟就会凑过去,捡起丢弃在地上的木块,找来锤子、小木棒跟着敲敲打打忙得不亦乐乎。经过一番鼓捣,我们俩常常是刨花、木屑挂满身,围着  相似文献   

8.
替父亲圆梦     
<正>"等你们姐弟都成家立业了,我就到北京毛爷的纪念堂去看看。"父亲满怀期待地对当时还在上学的弟弟和我说。我俩也爽快地应允着。父亲出生在甘肃一个贫困山村,幼年丧母,是在爷爷的脊背上、听着二牛抬杠的吆喝声长大的,也见证了共和国成立前后农村人的生活变化。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把毛主席叫"毛爷",也从来不让我们说一句"毛爷"的不是。忙碌的生活冲淡了我对父亲的应诺。2008年  相似文献   

9.
怀念父亲     
11年前,也是秋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一年,我32岁。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我们姐弟几个轮流在 病床前守护着他老人家,强作笑颜地劝他多吃 一勺饭,多喝一口水,多吃一片药。尽管背地里 流泪。 我总觉得父亲能好起来,因为那时他刚刚 60岁!在医院里,父亲常常笑着对来看望他的 人说:“没事儿,我这是老毛病,过几天就好 啦。”他还常常认真地对我和弟弟说:“等出了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木犁     
正家里仓房的墙上,悬挂着一件老旧的木犁。我舍不得丟弃它,木犁是父亲这一生最亲密的战友,最爱的伙伴,也是我心中父亲劳作的身影。木犁是父亲留给我的财富,在这个土地还不算平整的小村,阡陌的轮廓,土梯地的拼凑,父亲扶着木犁,耕种着维续我家几代人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把老得秃了犁头的木犁,蹚剥着地的僵体,让寂寥的土壤不再沉睡,父亲为了让一家人填饱肚子,起早贪黑扶犁奋力开垦,木犁在与土地切磋,铮铮地叩响地的荒芜,老马的前行,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微笑     
父亲驾驶着货车,在一条偏僻的土路上奔驰。突然,货车扭起了“秧歌”,几近失控。他狠狠地踩下刹车,避免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他对6岁的儿子说,坐在车上别动,我下去看一下。  相似文献   

12.
《农村百事通》2011,(11):66-66
一个牧人赶着牛群在树林里放牧.当他点数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头小公牛,到处寻找也找不到。于是牧人祷告说:“神啊!如果让我把偷牛的贼找到,我情愿贡献一只羊来祭奉您.保佑我吧!”接着他翻过了几座小山岗.忽然看见一头狮子正在津津有味地享用着他的小公牛。当时牧人吓得四肢发抖,语不成句。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月前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他迟疑地说:"你妈和我想到你们学校附近摆个卖饭的小摊,你看行不行?你有空瞧瞧……"我真不想让他们来,看着父母在自己眼前受苦,于心何忍!父亲的声音又在那头响起:"要是不行……你看,家里也实在是没个抓挠钱的  相似文献   

14.
我是灵川县旺塘公社的看牛员。我养的一头母牛,十四年来繁殖了十三头耕牛,今年又怀胎了,达到了每年一胎。“牛是农家宝,耕田种地少不了。”可是,在万恶的旧社会,我们贫农却没有牛;我累了牟辈子才养起一头牛,也被抢走了。解放后,分得了田地,依靠集体,生活一年  相似文献   

15.
<正>一天晚上,我去看广场舞表演,惊喜地看到了久违的朱阿姨。她在舞台上和一大帮老太太们惟妙惟肖地表演"俏夕阳"。那里面属朱阿姨的年龄最大、表情最丰富,一头银发伴随节拍欢快地跳跃着。几年前朱阿姨悲凄的神情,和如今这满面春风的脸,在我的脑海里来回切换着……朱阿姨和李叔叔是一对恩爱夫妻,结婚几十年从没红过脸。令人痛心的是65岁的李叔叔因病突然  相似文献   

16.
兴旺 《新农村》2012,(9):49
每天晚上下班之后,我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在父亲的冷饮店里帮忙。有一天,我偶然发现橱窗外有一双眼睛,那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肩上斜背着一个老式书包,正盯着店里其他买冰淇淋吃的孩子,一脸的羡慕!以后的几天,我总能发现那双眼睛……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看了看那个小男孩,没有作声。我对父亲说:"可怜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放驴     
<正>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同事经常开玩笑说我脾气倔得像头驴,没准就和我小时候放驴那段经历有关。七八岁时,我陪三姐放驴,其实是给三姐做伴。那时家中有两头驴,一头老草驴和一头驴崽。驴崽很活跃,喜欢在草滩上或庄稼地里撒欢。三姐总提醒我看好驴崽,别糟蹋庄稼,不然大人会揍我们。我贪玩,根本听不进三姐的叮嘱,不是在小河里摸鱼,就是到草滩上捉蜻蜓,活像那头驴崽子。三姐撵着打我,我哈哈大笑着一溜烟跑得老远。也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目光     
正母亲自幼失去父亲,家里又异常贫穷,从小受尽村里人的欺负,受此影响性格十分内向,也并不善言辞。有了我们后,母亲的话语仍然不多,很少参与我们和父亲的对话,只是经常用她深情的目光默默注视着我们。记忆中,与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由于家庭负担重,父亲在采购站谋到了一份苦力活,家里的地便主要由母亲来种,所以白天很少能看  相似文献   

19.
李鸿 《百姓》2007,(1):62-62
人活着,不可以没有理想,但理想,不一定要远大。理想,不一定要远大。这是小时候父亲对我说的。在记忆中,父亲是那种没有理想或者说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从我记事起,就从来没有看到父亲雄心勃勃计划一件事,似乎永远一成不变地上班下班,把每天该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做完。记得有段日子,他们单位所有人都像疯了似的攻英语,捞文凭,评职称。父亲却不慌不忙地背着他英语单词,一天十个,不多不少。父亲就这样按部就班生活着,波澜不惊,心无旁鹜。作为家长,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他从没有像大多数家长那样要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他对我们的要求只是珍…  相似文献   

20.
"老谭,我种的这些板蓝根,不知道为什么只长叶子不长根,是什么问题?来帮我看一下。"因为我平时喜欢看《湖南农业》等科普书籍,有时候也帮农民出点主意。打电话的是铜官镇的老邓。据铜官镇科教专干徐忠于介绍,2012年,老邓和别人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