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对经济平衡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对Landsat 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4期遥感数据进行目视解译,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重心迁移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研究区16 a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草地、林地和耕地呈波动变化,水域面积缓慢增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未利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重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移动,耕地先向南后向北移动,建设用地主要向西北方向扩张,未利用土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2)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5.70%,变化速率较快;锡林浩特市和各苏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为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即建设用地变化最快。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耕地和草地的互相转换以及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4)2030年预测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继续增加,速率有所下降,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林地延续之前变化趋势,稳中有升;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继续减少,且未利用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重心向锡林浩特市中心移动,速度减缓;水域有少量增加。CA-Markov模型与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迁移方向的预测,可以为研究区提高草地退化防治效果、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71-1475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以芜湖市为研究区,对2006,2010,2014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重心等方法,分析芜湖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芜湖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较大,耕地和建设用地是区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的减少主要转移为建设用地,水域、林地以及其他用地面积略有减少;建设用地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耕地的重心向南移动。芜湖市建设用地的推进与耕地的后退呈现出空间耦合。  相似文献   

3.
将沈巷镇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TM影像图进行解译,结合ArcGIS软件平台的空间分析能力,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对这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空间、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沈巷镇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5年,草地面积在5个时期没有发生变化,重心也没有偏移;水域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变化幅度不大,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且呈现出向建设用地和耕地转移的趋势;建设用地的面积一直在增加,在2010—2015年变化最大,其补充来源多为耕地,重心向东北沿江方向偏移;耕地的面积逐年减少,变化幅度较大,大部分转为建设用地。皖江承接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带动了沈巷镇经济发展,促使各土地利用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18年京津冀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依托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模型、土地利用功能的空间性转型模型和生态环境效应模型分析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受土地利用转型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用地增加明显,生产用地有所减少,生态用地总量变化不显著;土地利用功能空间格局稳定,变化不明显;北京市为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发展重心,生态用地向东南方向偏移,生产用地向西南方向偏移,生活用地发展重心位于河北省,向北部偏移;整体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低质量区面积增加,但是空间格局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5.
喀什绿洲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监测喀什绿洲土地利用动态扩张程度及其变化方向,以2000年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喀什地区各县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转移矩阵、空间趋势分析、核密度分析和CA-Markov模型等方法,探究喀什绿洲土地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模拟预测喀什市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未来其土地空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17年间喀什绿洲在空间趋势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其整体由西南往东北方向发生偏移,绿洲图斑的空间规模整体呈现出增大趋势.在数量转化上,喀什地区各县市各土地类型之间均存在相互转变,未利用地面积转变最多,分别转化为建筑用地、耕地、草地和林地;耕地和建筑用地增加面积相对最多,其净变化比率均在40%以上.县域尺度上,喀什绿洲各县市土地利用变化密度呈现出"中心式扩散趋势",整个地区变化密度值以喀什市为首,其相邻城市伽师县、疏勒县和岳普湖县紧随其后,土地变化最为活跃.在未来演变方面,喀什市城镇化的进程将以原有城市群为中心,向北继续扩张;建筑用地的图斑相较之前将更为紧密和连续,城镇化发展迅速;水域的面积将出现减少的趋势,需要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矿区地面塌陷的状况及多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总体特征,以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影像解译结果,采用动态度模型及转移矩阵,同时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转移距离及方向,以定量分析2000年—2017年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耕地在整个研究期呈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塌陷积水区2000年—2005年面积增幅最大;其他农用地与耕地之间的转入转出较频繁,其次为水域,水域的净增面积主要来自滩涂沼泽和其他农用地;耕地重心在研究期内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城乡建设用地的重心偏移距离最小,塌陷积水区重心总体向东南傅村街道等塌陷积水较严重的地区及湖区偏移,但偏移方向不大。研究结果可对未来土地利用趋势预测及塌陷地复垦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湘江流域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及同期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相关研究方法,分析湘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由1995年的234.26持续提高到2010年的235.74,且区域不均衡性明显;耕地、林地及建设用地是导致研究区变化最为显著的用地类型;耕地的重心在向东偏南方向迁移,林地的重心在向西偏北方向迁移,建设用地的重心在向东偏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均具有阶段性;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口增长、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王佳楠    张志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139-148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为研究区域,分析近30 a柴北缘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利用方式优化提出建议。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借助转移矩阵、重心模型对近30 a柴北缘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计算分析,利用Markov-PLUS复合模型对2040年柴北缘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1)未利用地、林地、水域是柴北缘的主要用地类型。近30 a耕地面积缓慢增加,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林地、草地、水域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重心都向西北方向移动,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下降。2)使用FLUS模型与Markov-PLUS模型分别预测柴北缘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对比分析,Markov-PLUS模型比FLUS模型的模拟准确性更高。3)2040年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柴北缘土地利用整体格局一致性较高,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下均会挤占林地、草地,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在区域生态安全建设中应加以重视。PLUS模型与Markov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土地利用斑块级的精准预测,可为未来提升柴北缘生态退化整治效果、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定与规划等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快速城市化下,江西省南昌市进入21世纪以来最初15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基于南昌市2000年、2009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图,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重心变化、景观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并定性分析1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土地利用程度加深,耕地构成比例由2000年的16.96%减少到2015年的1.46%,建设用地构成比例由2000年的16.18%增加到2015年的52.54%;(2)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公共绿地面积增加;(3)各类用地土地利用重心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移,其中偏移最大的是耕地;(4)从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密度(PD)、凝聚度(COHESION)、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 MN)建立景观斑块类型水平指标,从景观蔓延度(CONTAG)、聚合度(AI)、加权平均形状(SHAPE AM)、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建立景观水平指标,15年间各类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人口、经济和政策是江西省南昌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最直观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运用1 988年、2000年和2007年三期多源影像数据,在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对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并对用地类型变化最大的城乡居住建设用地进行了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和城市形态的分型特征模型分析.结果表明:①1988-2007年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年增长率为6.58%;③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主要是有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三者占转移总量的84.53%;③重庆市城市分区建设用地重心向东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方向偏移,受歌乐山和南山地形制约明显,并且城市空间形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黄威  李淑杰  刘兆顺  王楠  窦森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5006-15008,15011
根据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土地市场历史统计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土地出让价格与相关因素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筛选出土地市场价格影响因素为土地利用规模、城镇人口数量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以上述因素作为输入量,以土地价格作为输出量,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构建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土地出让价格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规划期内储备土地出让价格进行预测,并综合专家咨询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土地储备成本与出让收益核算结果表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土地储备收益率在规划近期、中期和远期分别为68.05%、70.09%、66.37%。  相似文献   

12.
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2000,2003和2007年三时相的昌平区土地利用信息,以高程150 m为界限划分为山地生态涵养区和平原经济发展区。分析表明,平原经济发展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向城矿居用地转化,而山地生态涵养区各组分变化并不明显。应用空间洛伦茨曲线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揭示三时相不同土地用途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水域和城矿居用地的空间分布在三时相最不均匀,集中于平原经济发展区,耕地和林地比较均匀,未利用地分布变化较大。7年之间耕地、林地和水域在向均匀方向发展,城矿居用地先趋于不均匀后转向均匀发展,未利用地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3.
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进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56-2858,2860
分析了1991~2002年南昌市耕地的转移方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关系,发现人均居住地的增长、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退田还湖)以及城镇发展是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分值达到84.89,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状况良好,管理绩效较好,但用地效益有待提高。提出了制定集约标准、设立开发区用地门槛等提高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和用地效益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调查和对2002—2011年10 a间的相关统计及国家商务部历年发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的信息进行分析,从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建设用地供给、科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GDP、税收收入、国内外资金利用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和用地效益。结果表明,该区独立运行10 a来成绩显著,整体效益逐步提高,在山西所有开发区中经济效益名列前茅,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每年的综合评价都名列第1;与国内中西部或中部的同类开发区相比,该区经济总量和单位面积产生的效益排名中后;与国内先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差距较大;该区内部分企业规模大、影响广泛,经济效益和用地效益均好,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但仍有部分企业规模小、投入水平低、建设周期长、产生效益低,影响了全区整体效益的发挥。建议开发区管委会引导入区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及早产生经济效益;尽快实施扩区计划,保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落实土地供给和退出政策,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梅州市五华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梅州市五华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综合运用趋势分析法、多因素评价法等方法定量评价梅州五华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梅州五华经济开发区总体水平不高,其中管理绩效对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贡献最显著,但土地利用状况和用地效益相对较低。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和研究区实际情况,对五华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银川市土地利用时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志玲  张晓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96-6799
根据2003~2007年银川市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数据,分别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和变化速度以及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对这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银川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每年下降的幅度最大;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水域用地迅速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每年的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和林地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0、2012、2014年4轮评价时点构建具有目标、子目标、指标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对已开展的4轮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的变化,并制作扩展潜力分布图。结果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4轮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分别为78.25、93.33、98.20、98.21分;工业用地建筑系数与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等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贡献率最大;扩展潜力整体下降,部分企业已逐渐退出开发区范围;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不能满足近期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危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79-10282
根据汉中市1978~1998年耕地数据,研究汉中市耕地面积变化,以及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结合汉中市20年来社会各经济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影响汉中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978~1998年,汉中市耕地面积共减少4.22万hm2,累计减少率为14.72%;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净减少0.019 7 hm2,累计减少率为22.34%。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均为负值,动态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南郑县和留坝县;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均大于0,留坝县耕地面积减少率为全市最大。耕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