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旱种条件下,不论水稻还是陆稻,全糖、全氮含量均高于水种条件,醇溶糖占全糖的比例较高,碳/氮比低;陆稻的醇溶糖占全糖的比例远远高于水稻,这一特性很少随种植条件的改变而产生很大的变化,这可能是其对旱地适应性较强的生理原因之一。同时发现:贮藏性物质的增加是水稻旱种条件下的重要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方式下磷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型陆稻中旱3号和粳型水稻扬辐粳8号为材料,设置裸地旱作和水作2种种植方式及3个磷素(P2O5  )水平:低磷(LP,45  kg/hm2)、常磷(NP,90  kg/hm2)和高磷(HP,135 kg/hm2),比较了陆稻和水稻米质的差异。旱作条件下,随着施P量的增加,陆稻和水稻产量均随之增加;  水作条件下,HP下陆稻的产量较NP增加,水稻的产量HP较NP减少,但差异均不显著。旱作条件下,中旱3号LP水平下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表现较好,扬辐粳8号(NP水平下外观品质表现较好)与中旱3号基本一致;水作条件下,中旱3号LP水平下整精米率较高,NP水平下蒸煮食味品质较好,扬辐粳8号与中旱3号基本一致,但外观品质表现不一。旱作使陆稻和水稻的整精米率提高,外观品质改善,水稻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与水稻相比,陆稻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较优。表明陆稻和水稻的米质对种植方式和磷素的互作响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种植方式对水稻和陆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武香粳99-8(水稻)和中旱3号(陆稻)为材料,研究了种植方式对水稻和陆稻生育后期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与水种稻(对照)相比,中旱3号覆膜旱种时产量显著低于对照,武香粳99-8覆膜旱种时和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裸地旱种产量均为最低。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抽穗期植株的含N率较低,抽穗至成熟期植株含N率下降速率为水种>裸地旱种>覆膜旱种。抽穗和成熟期植株吸N量大小为水种>覆膜旱种>裸地旱种。旱种稻成熟期茎鞘中的N素分配显著高于对照,籽粒显著低于对照,品种间叶片有所不同。抽穗期旱种稻的N素物质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覆膜旱种N素物质生产效率最低。旱种稻N素籽粒生产效率(中旱3号覆膜旱种除外)和N素收获指数较对照增加,大小为裸地旱种>覆膜旱种>水种。与武香粳99-8相比,中旱3号抽穗后植株含N率下降快,植株N素积累量较小,叶片和籽粒中N素分配比例高,茎鞘低;N素物质生产效率(成熟期)、N素籽粒生产效率和N素收获指数高,产量低。  相似文献   

4.
旱种水稻倒伏生理原因分析与对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以籼型杂交稻汕优63和粳稻9516为材料,研究了旱种水稻倒伏的原因。结果表明:旱种水稻的倒伏率明显高于常规水种水稻,使得产量较水种水稻明显下降。旱种水稻基部节间充实程度(秆壁厚度、单位长度节间重量)、茎秆厚壁组织细胞壁和表皮硅质层厚度、基部节间可用性糖含量及植株的生理活性[剑叶叶绿素含量、根系氧化力、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均不及常规水种水稻。施用硅、钾肥能提高旱种水稻植株的生理活性,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基部节间可用性糖的贮存,增加茎秆厚壁组织细胞壁及表皮硅质层的厚度,提高茎秆基部节间充实程度,增强抗倒伏能力,最终提高旱种水稻的产量。孕穗期去1/2叶,结果则相反。表明由于旱种水稻早衰(植株生理活性低),影响了水稻基部节间的充实,造成旱种水稻发生倒伏。还就旱种水稻倒伏机理及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覆膜旱管对水稻群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水稻栽培效益,1998-1999年在江苏省东海县进行了覆膜旱管水稻栽培试验与示范。覆膜旱管条件下水稻单株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重等都显著大于不覆膜旱管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更趋协调,从而缓解了水份对植株的胁迫程度,与露地栽培旱作物(如陆稻、玉米)相比,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4.3%-39.8%,产值半加24.5%-42.9%,可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水稻旱育秧抗性生理与结实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旱育秧苗电解质与可溶泄糖泄漏低于水育秧苗,束缚水、pro含量高于水育秧,因而旱秧比水秧抗性增强,旱秧每穗籽粒干重与结实率一般高于水秧,旱秧移栽后在控水灌溉条件下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差异   总被引:79,自引:6,他引:73  
在施氮和未施氮两种条件下,探讨了9个不同生态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水稻品种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量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施氮和未施氮两种处理下,水稻品种间氮素吸收总量、收获期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和氮素转移效率有着显著差异;在未施氮条件下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施氮的;在施氮和未施氮两种条件下,收获期生理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总量和氮素转移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且与稻谷产量、穗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孕穗期至黄熟期氮素吸收量在水稻不同基因型间有着显著差异,而在生育前期和中期氮素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干旱条件下水稻P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及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处理的方法,在分蘖期设置3种供氮形态(NH4+ N、NO3- N以及NO3- N和NH4+ N相同浓度下等体积混合)和两种水分条件(非水分胁迫及水分胁迫)的耦合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植株及各部位含P量均是全NH4+ N营养明显高于全NO3- N营养;同时,在分蘖期,全NO3- N营养水稻植株含P量明显低于非水分胁迫条件下的相应处理,但水分胁迫对全NH4+ N以及NO3- N和NH4+ N混合营养水稻含P量影响不大;2)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全NH4+ N以及NO3- N和NH4+ N混合营养均相对降低了水稻对吸收进入体内的P向叶片和根系的运输比例;而全NO3- N营养则只相对降低了水稻体内的P向叶片的运输比例。此外,由分蘖初期到中期,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全NH4+ N营养水稻积累的P素增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9.
增氧对水稻根系生长与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国稻6号(杂交籼稻)和秀水09(粳稻)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通气增氧对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氧处理水稻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根长、根体积、根系活力以及吸收面积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水稻根系硝态氮(NO3 N)含量、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谷氨酸合成酶(GS)、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均增强。在本试验条件下,增氧能显著提高粳稻秀水09苗期根系氮代谢相关酶生理活性;但增氧对杂交籼稻国稻6号根系氮代谢相关酶生理活性影响不显著,说明通气增氧对水稻根系氮代谢生理活性的影响可能与水稻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9,(6):62-67
以杂交水稻龙两优072和深优9576为试验材料,对各节位腋芽在母体与离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对母体条件下再生稻产量起决定性作用,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对离体条件下再生稻产量起决定性作用;离体条件下再生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均高于母体条件,但千粒重略低于母体条件;离体条件下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作物生长率均高于母体条件;再生稻全氮的转运主要发生在叶片,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主要发生在茎鞘,且碳水化合物的转运随节位的下降呈增加的趋势;离体条件下各节位各时期茎鞘和叶片的全氮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母体条件,淀粉含量低于母体条件。  相似文献   

11.
张逸妍  青先国 《作物研究》2011,25(5):521-525
水稻生态适应性的研究对水稻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水稻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并根据超级杂交稻的生理生态特点,提出了超级杂交稻生态适应性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旱直播模式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光合生理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杂交稻旱优7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全生育期内旱管和水管两种水分管理模式,综合考查旱直播模式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水稻旱直播模式下进行旱作栽培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SPAD值和齐穗期净光合速率,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增加了茎秆和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和对籽粒贡献率,进而提高了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其中,黄华占和旱优73产量分别增加14.0%和11.9%。旱作处理对加工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蛋白质含量;同时降低籽粒中重金属砷的含量,增加了重金属镉的含量。【结论】水稻旱直播模式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水稻适应性栽培提供了可能,但稻米品质与产量协同提升因品种而异。因此,旱直播模式下高效优质栽培技术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不同施肥量下2个杂交水稻植株氮、磷、钾的吸收积累特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两个杂交稻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磷、钾吸收积累。结果表明,2个杂交水稻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鞘、叶、穗各器官内的氮、磷、钾的含量无显著差异;抽穗期,叶的氮含量最高,茎+叶鞘的磷、钾含量最高;成熟期,叶的氮含量、茎+叶鞘的磷含量、穗的钾含量均下降。抽穗期,氮、钾吸收量及干物质量红泰优996高于粤优589,磷吸收量粤优589高于红泰优996;成熟期,氮、钾吸收量及干物质量粤优589高于红泰优996,磷吸收量2品种差异不明显。2个杂交水稻品种地上部植株对氮、磷、钾积累量比例的变幅范围均在高产水稻积累变幅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不同类型的9个水稻品种,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在施氮和未施氮水平下对干物质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的干物质量和氮素利用生理效率,在两种氮素水平下亲本的加性效应均对F1起主导作用,而收获期氮素利用生理效率在施氮条件下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的加性效应,而未施氮条件下主要来自于非加性效应;产量的遗传变异在施氮条件下来自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而未施氮条件下主要来自基因加性效应。特殊配合力优良的组合,其亲本自身表现不一定优良,与一般配合力也没有明显的相互关系,表明氮高效育种中利用亲本值和一般配合力很难正确预测杂种优势;另外,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利用生理效率的遗传特性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天津市4个水稻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机插秧和旱直播两种模式进行种植,比较了两种栽培模式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旱直播条件下的水稻株高显著低于机插秧,两种模式下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穂长、千粒重、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实际产量因品种而异。从经济效益来看,旱直播高于机插秧。  相似文献   

16.
在大麦秸秆还田与水田旱整的基础上,为探讨氮肥用量对水稻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等的影响,进行了与旱整措施配套的氮肥用量与运筹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施纯氮21 kg/667 m2,且基肥、蘖肥与穗肥质量运筹比例分别为40%、20%与40%时,其群体茎蘖变化平稳,穗粒结构协调合理,小区产量达到最高,可为秸秆还田条件下指导水稻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在洞庭湖区采用4种不同施氮量水平并以不同基追肥比例进行了水稻减氮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基追肥比例4:6条件下,中等施氮量165kg/hm^2的产量最高为6650kg/hm^2,而以135kg/hm^2施氮量处理的产投比最高,达15.70。因此在水稻生产中氮素施用量以135~165kg/hm^2,基追肥比以4:6可以获得较高的产投比,达到减氮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水稻直接播种灌水管理是一种既古又新的栽培形式,既不同于一旱到底种植,也不同于育苗、插秧的栽培形式。它是在全旱条件下播种,秧苗期旱管不灌,至4片叶后灌水管理的一种种植形式。经过试验试种,旱播水管比一旱到底种植明显提高产量,比育苗移栽减少生产环节,能有效利用当地气候资源,而且产量也不低。这种栽培形式过去之所以没有在生产上广泛利用,一是被认为是古老的、落后的种植方式;二是由于机械落后,整地不细;井站设备差,缺少相应灌水条件;三是化学药剂除草未普及。因此,直接播种没能突破“三关”,即出苗率低、草荒为害严…  相似文献   

19.
设置头季稻+鱼(或泥鳅)+再生稻的栽培模式,水稻品种选用黄华占和Y两优800,分析两种模式下土壤中全量氮、磷、钾含量与速效氮、磷、钾含量表现,结果表明:(1)稻鱼模式和稻鳅模式可增加土壤中全效养分含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以稻鱼处理效果更明显,总体高于对照田.头季稻与再生季两个生育季内全氮、全磷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全钾含量则在再生季略有下降;(2)稻鱼模式和稻鳅模式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含量比分蘖期时有所提升,稻鱼模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整体表现要高于稻鳅模式.两个水稻品种再生季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但整体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问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及氮用量对水稻植株氮的吸收、转运,籽粒全氮、蛋白氮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配比及氮低量配比处理水稻植株N向籽粒转运的能力比对照要强,籽粒全氮、蛋白氮含量以及蛋白质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