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豆浆、米糠、酵母3种饲料培养南京丰年虫(Chirocephalus nankinensisShen),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饲料对南京丰年虫生长和生殖力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体长和体重增长依次为豆浆>酵母>米糠,成活率高低顺序为米糠>豆浆>酵母;生殖力高低顺序为豆浆>米糠>酵母。故用豆浆为饲料培养南京丰年虫较适于其生长和种群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核转录因子 NF-κB 家族在无脊椎动物抵抗病原刺激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 RACE 技术克隆了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 NF-κB 家族基因, 分别命名为 FpRelish FpDorsal。FpRelish cDNA 全长为 5373 bp, 其中 5?UTR 88 bp, 3?UTR 1667 bp, 编码区 3618 bp, 编码 1205 个氨基酸; FpDorsal cDNA 全长为 4816 bp, 其中 5?UTR 611 bp, 3?UTR 2147 bp, 编码区 2058 bp, 编码 685 个氨基酸, 两者均具有 RHD 结构域。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FpRelishFpDorsal 都分别与甲壳动物首先聚为一支。qPCR 分析表明, 两基因在检测的血液、心脏、肝胰脏、鳃、肠道、性腺、肌肉、神经和胃组织中均有表达, 且均在肝胰脏中最低, 在血细胞中最高, 相差 8~ 10.7 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刺激后, FpRelish FpDorsal 基因在鳃和肝胰脏中均有先上升再下降的表达变化模式, 鳃中 FpRelish 基因 6 h 表达最高, 为对照组 2.7 倍, FpDorsal 基因 9 h 表达最高, 为对照组 2.1 倍; 肝胰脏中 FpRelish 基因在 9 h 高表达, 最高表达量在 48 h, 为对照组的 4.5 倍, FpDorsal 基因 9 h 表达最高, 为对照组 22 倍。溶藻弧菌(Vibrio aliginolyticus)刺激后, 鳃中 FpRelish 基因 24 h 表达最高, 为对照组 1.9 倍, FpDorsal 基因 24 h 表达最高, 为对照组 1.5 倍; 肝胰脏中 FpRelish 基因 3 h 达最高表达量, FpDorsal 基因 6 h 表达最高, 均为对照组的 1.5 倍。本研究表明 FpRelish FpDorsal 在长毛明对虾免疫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极磷虾拖网的性能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针对一顶中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拖网进行网具优化试验,设计了调整参数为浮沉比、上下手纲(等长)和叉纲的三因子L9(34)正交实验,并在3组L/S(水平扩张比)和5级拖速下完成了135次拖曳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拖速和L/S的增加,网具阻力增加,网口高度降低;(2)流速为3 kn情况下,L/S=0.45时,对阻力(Fs)和网具功率消耗(Ps)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沉力(A)>叉纲(C)>手纲(B),对网口高度(Hs)影响的主次顺序为A>B>C,对能耗系数(Ce)影响的主次顺序为C>A>B,水动力性能的最优组合为A3B3C1;L/S=0.5时,对Fs、Hs和Ps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C>A>B,对Ce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C>A,最优组合为A2B3C3;L/S=0.55时,对Fs和Ps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C>A>B,对Hs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A>C,对Ce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C>A,最优组合为A2B3C3;(3)当L/S极低为0.2时,网口的水平扩张约为23 m,虽然此时网口高度有一定的提高,但网具的综合性能却显著下降,能耗系数增加;(4)增加沉力,适当放长手纲和叉纲可以有效提高已定型网具的性能。为确保在低拖速下达到网具的高扩张性能,应考虑改进网板性能,建议采用低拖速高扩张性网板。  相似文献   

4.
张艳  吴旭干  杨帆  刘智俊  成永旭 《水产学报》2011,35(8):1146-1157
采用凝胶过滤层析法纯化了三疣梭子蟹成熟卵巢的卵黄磷蛋白(vitellin,Vn),采用变性凝胶电泳(SDS-PAGE)确定了Vn亚基数量和分子量,以纯化的Vn为抗原,制备了三疣梭子蟹Vn多克隆抗血清,纯化后得到Vn抗体,在此基础上比较和优化了三疣梭子蟹Vn测定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参数,建立了稳定的三疣梭子蟹Vn含量测定的ELISA方法。结果表明:(1) SDS-PAGE 显示三疣梭子蟹成熟卵巢中的Vn含有分子量为100、75和66 ku的3个亚基,Western-blotting检测表明,这3个亚基均具有较强的免疫特异性;(2) 样品直接包被法比双抗体夹心法具有更高的线性相关性,Vn抗体最佳稀释倍数为1∶90 000,最佳包被时间为8 h,一抗和二抗反应时间分别为2 h和1 h,显色时间为20 min;(3) 该方法定性检测的灵敏度为14.9 ng/mL左右,标准曲线方程为y=0.000 9x+0.399 1(R2=0.986 1),其中xy分别代表Vn浓度和OD450值,工作范围为200~900 ng/mL;(4) 应用该方法测定三疣梭子蟹卵巢中Vn含量,结果表明,批次内和批次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59%和3.10%,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任采妮  麻秋云  戴小杰  叶深 《水产学报》2024,48(1):019306-019306
为了评估银姑鱼资源开发状态,实验根据2016年在浙江南部海域底拖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银姑鱼的生活史参数,并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状态进行评价,进而探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选择性对资源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银姑鱼渐近体长估计值为25.36 cm,生长速率为0.32/年,当前开捕体长(13.52 cm)远小于其初次性成熟体长(17.79 cm);自然死亡系数估计值为0.74,总死亡系数为2.62,当前捕捞死亡系数为1.88。基于以上参数,构建了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模型和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SSBR模型,随着F的增加,YPR先增大后减小,而SSBR则减少。银姑鱼生物学参考点F0.1为0.78,Fmax为3.43,F20%为0.66,F40%为0.33,可知当前捕捞强度远大于防止补充型过度捕捞警戒线F2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将明显影响单位补充量模型的研究结果和相关生物学参考点的估算值,而不同选择性系数,尤其是开捕体长,也直接影响单位补充量模型的结果。研究表明,当前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种群已处于补充型过度捕捞状态,为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适当减小开发力度,增大开捕体长;为提高资源状态评价的准确性,建议减小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可为银姑鱼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初步研究中国明对虾MKK4的生物学功能,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MKK4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明对虾MKK4基因全长为2 064 bp,开放阅读框长1 221 bp,5'非编码区长214 bp,3'非翻译区长629 bp。将该基因命名为FcMKK4。推测该基因编码40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5.94 ku,理论等电点为8.50。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FcMKK4与肩突硬蜱和印度跳蚁的同源性分别为80%和78%,与其他节肢动物MKK4聚为一支。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FcMKK4基因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肝胰腺。氨氮胁迫后该基因在中国明对虾肌肉、肝胰腺、血细胞、鳃、心脏、肠和胃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并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谱式,表明FcMKK4可能参与中国明对虾非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对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试验以酪蛋白、白鱼粉、豆粕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了15组试验饲料,分别测定了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和精氨酸(Arg)的需要量。养殖试验在室内玻璃纤维水族缸中进行,试验水温为(28±3.0)℃,pH为7.4左右,试验周期为56 d。试验组1~试验组5为Lys试验,试验组6~试验组10为Met试验,试验组11~试验组15为Arg试验,试验用蟹平均初重分别为:Lys试验(2.050±0.027)g,Met试验(2.027±0.033)g,Arg试验(2.05±0.032)g。每个试验设5个氨基酸梯度,其中Lys梯度为:1.58%、1.98%、2.38%、2.78%和3.18%;Met梯度为:0.50%、0.75%、1.00%、1.25%和1.50%;Arg梯度为:1.39、2.09、2.79、3.49和4.19%。每个梯度设3重复。试验结果表明,Lys试验中,试验组3(含2.38% Lys)获得最大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但与试验组2(1.98%Lys)和试验组4(2.78%Lys)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且试验组3的全蟹水分含量显著较低,而蛋白质含量显著较高(P<0.05)。Met试验中,试验组8(含1.00% Met)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较高(P<0.05),而其它试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10 全蟹水分含量显著较高,而粗蛋白含量显著较低(P<0.05)。Arg试验中,试验组14(日粮含3.49% Arg)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而各试验组间全蟹营养组成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根据试验的生长反应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了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最适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分别为2.34%,1.12% 和 3.62%。  相似文献   

8.
达氏鳇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达氏鳇(Kalugaa,Huso dauric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分类和计数。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卵圆形,大小为(11.22±0.56)μm×(7.92±1.01)μm;细胞质内可见到线粒体;单核细胞为圆形,大小为(10.55±1.61)μm×(9.38±2.04)μm;胞质内空泡较多,有的直接与细胞外相通;大淋巴细胞有指状胞凸,大小为(8.09±1.14)μm×(7.22±1.65)μm;小淋巴细胞有伪足样胞凸,大小为(7.22±1.35)μm×(6.31±1.24)μm;血栓细胞圆形,大小为(4.82±0.68)μm×(4.03±0.81)μm;核质比较大,未发现任何细胞器。嗜中性粒细胞的大小为(11.84±1.38)μm×(10.34±1.31)μm,含有多种形态的细胞核及着色和大小不同的颗粒。嗜酸性粒细胞的大小为(11.26±1.35)μm×(10.16±1.29)μm,嗜酸性颗粒数量较多、个体较大。红细胞密度为82.16×104/mm3~106.90×104/mm3,白细胞密度为1.91×104/mm3~4.55×104/mm3。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12%~8.78%、26.35%~107.43%、3.22%~29.42%、0.69%~23.99%;各类血细胞从大到小依次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长江干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和种群分化程度, 本研究在长江干流大尺度野外调查基础上,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 b 基因序列特征, 比较分析了 13 个调查断面鲢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关系和历史动态。结果显示, 193 尾样本检测到 26 种单倍型, 132 个多态信息位点。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h)为 0.589~0.887, 核苷酸多样性(π)为 0.001~0.028; 上游群体平均 h 为 0.81, 平均 π 为 0.014; 中游群体平均 h 为 0.72, 平均 π 为 0.012; 两群体之间的 h π 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种群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348~0.151, 种群间处于低至中度分化水平。长江干流中上游 2 群体的遗传分化小(Fst=0.001), 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96.4%)。对 13 个鲢种群个体归类的 Structure 分析显示, 所有个体聚类为 3 个基因型类群, 每个基因型类群由不同种群个体组成, 基因型类型与调查断面分布格局无相关性。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 3 个分支没有形成与调查断面一致的地理格局。中性检验分析鲢种群历史, 单倍型网络图 3 个谱系中, 谱系 I 的 Tajima’s D 值 (?2.16)和 Fu’s Fs 值(?13.73)呈现负值, 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且核苷酸错配歧点分布为单峰曲线, 表明谱系 I 发生历史扩张, 其他 2 个谱系和 13 个鲢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发生种群扩张。相对于长江中上游干流截然不同的生境, 鲢群体之间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可为长江干流鲢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丁香酚对斑马鱼(0.36±0.03 g)进行了麻醉效果和急性毒性研究。麻醉试验的结果显示:水温28±1 ℃下,丁香酚对斑马鱼的理想麻醉浓度为20 mg·L-1,麻醉时间为2.25±0.028 min,复苏时间为0.94±0.048 min;麻醉时间11 min内,复苏率均为100 %。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显示:水温28±1 ℃下,丁香酚对斑马鱼96 h的LC50为5.97 mg·L-1,95 %可信范围为5.36~6.66 mg·L-1,安全浓度(SC)为0.60 mg·L-1。试验结果表明,作为一种鱼用麻醉剂,丁香酚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生产试验使用中应进一步关注其有效性、安全性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0年7 ~ 12月,通过水培盆栽试验研究了桐花(Aegiceras corniculatum)、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设置了3个浓度梯度,即N1P1(TN 为3.96 mg• L-1,TP为 0.47 mg• L-1),N2P2(TN为 19.8 mg•L-1,TP 为2.35 mg•L-1)和N3P3(TN为 39.6 mg•L-1,TP为 4.7 mg•L-1)。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培时间的增加,水体盐度、总氮和总磷含量显著下降(P <0.001)。桐花、海莲和无瓣海桑对生活污水总氮去除率达74.5% ~ 97.4%,总磷去除率达72.3% ~ 95.7%。栽培有红树植物的系统对氮磷的去除率显著高于无植物系统,分别为无植物的1.28倍 ~ 3.2倍和1.24倍 ~ 2.71倍。红树植物氮磷质量分数分别为6.81 mg•g-1±0.85 mg•g-1 和 1.41 mg•g-1±0.46 mg•g-1。当污水浓度低时(N1P1),红树植物主要是通过累积作用去除水体氮磷,占总去除效应的42.2% ~ 63.3%和46.1% ~ 85.8%。当污水浓度高时(N3P3),红树植物氮磷累积量仅占4.5% ~ 10.4%和6.7% ~ 14.9%。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脆化饲料对罗非鱼(Tilapia)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实验分别以配合饲料(对照组)、脆化饲料(试验组)喂养体质量为(115.30±23.69)g的罗非鱼99 d。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和脆化饲料组罗非鱼的增重率分别为185.25%、94.96%;饲料系数为1.87、2.94;肥满度为15.23、12.50;肌肉粗蛋白含量为19.40%、18.26%;粗脂肪含量为0.75%、1.32%;胶原蛋白为2.03、2.91;肌原纤维耐折力为33.93μm、64.84μm;滴水损失为2.59%、1.82%。与对照组相比,在生长方面,脆化饲料组罗非鱼增重率、肥满度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显著增加(P<0.05);在肌肉品质方面,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而粗脂肪含量、胶原蛋白含量和肌原纤维耐折力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脆化饲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罗非鱼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3.
武汉南湖的浮游甲壳动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周年4次采样,在南湖5个采样站一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14种,年平均密度为119.7ind./L,平均生物量为1.67mg/L。其中枝角类8种,优势种为短尾秀体Diaphanosomabrachyurum和微型裸腹Moinamicrura;桡足类6种,优势种为近邻剑水蚤Cyclopsvicinusvicinus。浮游甲壳动物现存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生物量由高到低则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差异明显,密度由高到低为Ⅳ>Ⅲ>Ⅴ>Ⅰ>Ⅱ站;生物量由高到低为Ⅴ>Ⅳ>Ⅲ>Ⅱ>Ⅰ站。  相似文献   

14.
范元向 《齐鲁渔业》2011,(12):58-58
2011年11月28日,淄博市渔业技术服务顾问团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为渔业发展提供对策性建议和决策咨询;为渔业开发、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等重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为现代渔业品牌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渔业良种、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等提供服务;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病害防治等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相似文献   

15.
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6个凡纳滨对虾家系的亲本(G0)及其后代(G1)的基因型分离情况,同时对G0和G1的所有座位期望杂合度进行配对比较分析,并且通过对G1群体每个位点的F-statistics分析检验群体的遗传分化,以期对凡纳滨对虾育种进行遗传监测。结果表明:共检测到44个等位基因。G0和G1的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分别为6.14和6.2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86和0.733,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09和0.695。7个微卫星座位的累计排除概率为0.99,并且在有亲本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将6个家系分开。G0与G1的所有座位期望杂合度的配对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0平均期望杂合度要显著高于G1(P<0.01)。G1各座位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270 3~0.465 4,平均分化系数为0.358 4。说明亚群间属于高度遗传分化。最后,根据6个家系的遗传距离,利用UPGMA法对G1个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家系A和B以及C和D的相似系数很高分别各聚为一类,E和F分别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五大湖日本沼虾100个野生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经比对获得578bp核苷酸片段,发现49个变异位点,得到35个单倍型,包括7个共享单倍型,各群体都具有较好的单倍型多态性和核苷酸多态性,其中鄱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最高。AMOVA分析表明,五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0.31873 (P<0.05), 群体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MEGA3.1软件计算五群体的Kimura 2-paramter遗传距离,洞庭湖群体和巢湖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0191,巢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051。以同属胖掌沼虾(Macrobrachium inflatum)为外群分别构建了NJ和UPGMA系统树,结果显示洞庭湖和鄱阳湖为一族群,太湖、巢湖和洪泽湖为一族群。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 ℃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 d披透明圆形小鳞;12 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 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 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 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 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 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 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 R2 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 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 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 d,21~30 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 d为线性递增,13~22 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 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曾霖  雷霁霖  刘滨  洪万树  艾春香  朱建新 《水产学报》2013,37(10):1535-1541
将平均体质量为(7.16±0.07)g的大菱鲆幼鱼分别饲养在不同盐度(12、18、24、30和36)的水体中60 d,以探讨盐度对幼鱼特定生长率、生长激素、成活率、摄食率、饲料效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菱鲆幼鱼在盐度分别为18、24、30和36的水体中均生长良好,成活率为100%,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97、1.87、1.87和2.00 %/d;在盐度为12的水体中,幼鱼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盐度30组(对照组)(P<0.05),分别为80.77%和1.45 %/d。生长激素为0.41~1.66 ng/mL时,盐度18和36组均显著高于盐度30组(P<0.05),而盐度12组显著低于盐度30组(P<0.05)。饲料效率为1.12%~1.38%时,盐度18、24和36组均显著高于盐度30组(P<0.05),而盐度12组显著低于盐度30组(P<0.05)。摄食率为1.19~1.28 %/d时,盐度12和24组均显著低于盐度30组(P<0.05),其它盐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幼鱼特定生长率随血清生长激素和饲料效率的升高而增大,与盐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幼鱼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随水体盐度的升高而降低,除盐度12和18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盐度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12组幼鱼肌肉中的粗脂肪低于其它盐度组,灰分显著高于其它盐度组(P<0.05),其余各盐度组之间粗脂肪和灰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盐度组之间幼鱼肌肉中的水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适当降低盐度可改善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品质,其适宜盐度为18。  相似文献   

19.
张纯  刘少军  李涛  刘筠 《水产学报》2011,35(9):1369-1373
红鲫属于鲤科、鲤亚科、鲫属,染色体数目为2n=100,核型为22m+34sm+22st+22t;鲤属于鲤科、鲤亚科、鲤属,染色体数目为2n=100,核型为22m+34sm+22st+22t。已有研究表明,红鲫(♀)×鲤()杂交第一代(F1)和第二代(F2)为二倍体,F2能产生染色体数不减数的配子,在第三代(F3)中形成四倍体鱼。通对F1和F3进行胚胎染色体制片,在染色体水平上探讨红鲫和鲤远缘杂交的多倍体发生途径及F2产生不减数配子的潜能。结果表明,F1混合胚胎都为二倍性胚胎,没有发现单倍性和多倍性胚胎,但F3混合胚胎中则有染色体数为100,150,200甚至300的染色体分裂相,推测F2生殖细胞发生了一次或多次染色体数加倍,产生了二倍性和更高倍性的配子,它们结合形成了不同倍性的F3胚胎。实验证明双亲基因组大小及核型相似的鲫鲤远缘杂交第一代不发生多倍化,但获得的二倍体杂交后代能产生不减数配子,在F3中产生多倍体鱼。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新疆地区河鲈(Perca fluviatilis)的遗传现状, 本研究分析了新疆乌伦古河水系和喀啦额尔齐斯河 4 个河鲈野生群体的线粒体 CO I、Cyt b 和 D-loop 3 个区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 并与欧洲群体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新疆 4 个群体的线粒体 CO I、Cyt b 基因和 D-loop 区序列分别有 3、10 和 10 个变异位点(分别占序列总长的 0.49%, 0.90%和 1.92%), 定义了 4、11 和 11 个单倍型, 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 0.065±0.022、0.276±0.049和 0.186± 0.046, 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 0.00011±0.00004、0.00033±0.00007 和 0.00084±0.00013, 呈现出低水平遗传多样性。中国新疆河鲈群体和欧洲群体不存在共享的单倍型, 单倍型聚类树和网络图也表现出明显分隔, 两者为不同的遗传系谱。 中国新疆乌伦古河水系的乌伦古湖(WL)、吉力湖(JH)和乌伦古河(WR) 3 个群体基于 Cyt b 基因和 D-loop 区序列估计群体间变异分别为?0.005%和 0.44%, 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045 和 0.00436, 处于低程度分化(Fst<0.05), 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st=?0.01158~0.01803), 遗传交流多, 为同一个遗传系谱, 尤其是两湖之间存在共享单倍型, Fst均为负值, 基因交流频繁, 无遗传分化; 喀啦额尔齐斯河(ER)与乌伦古河水系共 4 个群体基于 CO I 基因估计群体间变异为 1.57%, Fst 为 0.01568, 但 ER 群体与 WL 群体处于中度遗传分化(Fst=0.06614>0.05), ER 与 WR 群体处于高度遗传分化(Fst=0.24627>0.15), 可能由于水坝的阻断, 遗传资源得不到补充, 喀啦额尔齐斯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遗传系谱。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河鲈种群多样性保护以及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