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比对烤烟中有机酸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研究了芝麻饼肥和化肥不同配比对烤烟中有机酸含量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不同,表现为苹果酸含量下部叶(下桔二)>中部叶(中桔三)>上部叶(上桔二),柠檬酸含量也是下部叶含量最高,而草酸和丙二酸含量则为上部叶最高,中部叶和下部叶含量较为接近。5种有机酸总量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大豆叶片冠层不同部位氮含量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变化,以吉林省近几年推出的栽培大豆品种‘吉农40’、‘吉农41’、‘吉农43’和‘吉农48’为试验材料,在开花盛期(R2)、结荚盛期(R4)和鼓粒盛期(R6)测定叶片冠层上部、中部、下部干物质质量、全氮含量、净光合速率、氮素光合效率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结果表明:4个大豆品种叶片冠层上部、中部、下部的全氮含量在R2和R4期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在R6期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干物质质量在R2至R6期均表现出中部上部下部的变化规律;而净光合速率均呈现出上部中部下部的变化趋势;氮素光合效率和GS活性在R4期则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本研究可根据大豆品种的氮含量及氮素光和效率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产量的提高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生理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烤烟不同部位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与叶长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集我国南方烟区166份烤烟品种K326不同部位叶样品, 研究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叶片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烟碱、总氮、还原糖、钾、氯、氮碱比、糖碱比、钾氯比、叶长在样品间存在广泛的变异; 氯含量和钾氯比在部位间差异不显著, 叶长、烟碱含量、氮碱比和糖碱比在部位间差异显著; 总氮、还原糖含量在中部、下部叶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但二者均与上部叶差异显著; 上部、中部叶的钾含量差异不显著, 但二者均与下部叶差异显著; 在一定范围内, 烤烟上部叶烟碱、总氮和钾含量随叶长的增加而增加, 氮碱比随叶长的增加而降低; 中部叶烟碱、还原糖、钾含量和钾氯比随叶长的增加而增加, 氯含量和氮碱比随叶长的增加而降低; 下部叶还原糖含量、糖碱比和钾氯比随叶长的增加而增加, 烟碱、总氮和氯含量随叶长的增加而下降。叶长63.0 cm对上部叶的烟碱、总氮含量和糖碱比与下部叶的钾、氯含量均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长度。  相似文献   

4.
以创玉19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层位叶片对玉米穗粒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层位叶片对穗粒性状的效应是不同的,其作用大小顺序是中部叶片>上部叶片>下部叶片,不同层位叶对子粒产量效应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由各层位叶光合强度不同造成,而叶绿素含量决定各层位叶片的光合强度.  相似文献   

5.
稻穗不同部位籽粒的结实能力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1988-1991年,在群体水培,大田及盆栽条件下,采用籼、粳水稻品种,分年度设计水分、氮肥、磷肥、遮光等39种处理,以改变根量、根系活力、疑花数、抽穗前贮藏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量及籽粒受容活性等,研究稻穗上、中、下部一、二次枝粳籽粒的结实能力。结果表明:同穗不同部位一、二次枝梗籽粒饱粒率均有上部>中部>下部(Ⅰ),上部>下部>中部(Ⅱ),中部>上部>下(Ⅲ)中部>下部>(Ⅳ),下  相似文献   

6.
爆、甜、糯玉米生育后期叶片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爆裂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3种类型特用玉米为试材,系统比较研究了生育后期叶片光合特性在类型间和叶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存在类型间差异,糯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明显优于爆裂玉米和甜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3类玉米的光合特性存在叶位间差异,中部叶片光合速率表现为糯玉米>甜玉米和爆裂玉米,下部叶片光合速率的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上、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为甜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之,各类型玉米的上部和中部叶片光合特性都优于下部叶片,其中糯玉米上部和中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绿素含量和蒸腾速率都大于甜玉米和爆裂玉米,甜玉米和爆裂玉米下部叶片光合性能的衰减在时间上早于糯玉米。  相似文献   

7.
探索不同施氮水平白肋烟游离氨基酸变化规律及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取新鲜烟叶冰浴研磨,经3次无离子水蒸干脱处理后,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游离氨基酸的组分及其含量;检出的16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含量较高,合计占总量的63.25%~63.97%,其它13种合计只占36.03%~36.75%;总游离氨基酸随施氮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其中下部叶的天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中部叶的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上部叶的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呈下降趋势,施氮水平对脯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大,而对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影响较小,对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上部叶〉下部叶〉中部叶。施氮水平300kg/hm^2更有利于白肋烟香气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以美棉33B为材料,于棉花中部果枝开花时进行干旱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由(75±5)%自然减少直至吐絮),研究花铃期干旱对棉铃对位叶糖代谢及铃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铃期干旱处理,棉铃对位叶净光合速率降低,且中部降幅上部下部;棉铃对位叶可溶性糖含量下部和上部果枝增加而中部降低,蔗糖含量增加而淀粉降低,表明干旱促进叶片光合产物向蔗糖分配;棉铃对位叶蔗糖磷酸合酶、蔗糖合酶活性降低、酸性转化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且对中部和上部的影响大于下部,表明蔗糖合成受抑制,而其降解先抑制后促进,降低可供外运的蔗糖水平。干旱条件下铃重降低,中部降幅上部下部。因此,棉铃对位叶蔗糖合成减少和外运受抑制是花铃期干旱条件下铃重降低的蔗糖代谢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4,自引:7,他引:74  
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开花期达最大值.紧凑型品种在适宜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易获高产,平展型品种在适宜低密度下,大喇叭口期上部叶>上部叶下部叶,平展型品种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高产群体光合最适叶面积指数紧凑型品种6-7,平展型品种4-5.玉米开花后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生物产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普洱景谷2011—2014 年有机烟为材料,分析景谷地区有机烟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旨在为当地有机烟叶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1)景谷地区有机烟叶糖含量普遍较高,但相对稳定;烟碱、总氮、钾离子、氯离子在不同年份间均存在较大的变异。(2)总糖、还原糖、氮碱比在年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钾离子和钾氯比在年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烟碱、氯离子、糖碱比、两糖差在年度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2012 年有机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CUI)在4 年中最高,其次是2013 年,2011 和2014 年烟叶可用性相对较差;不同部位有机烟叶CUI 表现为: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烟叶CUI 的变异程度以下部叶最大,其次是中部叶,上部叶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1.
氮水平和NO_3~--N比例对烤烟新品种YH05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促进烤烟新品种YH05的推广应用,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的施氮水平(5,7,9 g/株)和氮素形态比例对YH05不同部位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水平、NO3--N比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烟叶中的内在化学成分均有影响,但对不同部位叶片的影响程度有差异。氮水平对各部位叶片中的烟碱含量、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以及糖碱比的影响均达差异极显著水平,说明氮水平是影响YH05碳代谢和氮代谢的重要因素,并调控碳氮的平衡;NO3--N比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上部叶的氮代谢,也是中部叶和下部叶碳代谢的影响因素。由于各部位烟叶中的烟碱含量均较低,明确YH05在工业卷烟生产中,应该主要作为辅料烟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烤烟优质高产栽培的合理株型,以‘中川208’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组合大田试验,研究烤烟株型性状与烟叶产质量的关系,进行烤烟株型性状与烟叶产值、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Chemical Components Usability Index, CCUI)的回归关系分析,提出烤烟合理株型特征。结果表明,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烟草株型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烟叶经济性状、化学成分产生显著影响,适当增加施氮量,可以促进烟株主茎、叶片生长、干物质积累,增加烟叶产量、产值,提升化学成分协调性;增加密度使烤烟单株主茎变高变细,叶片变小,干物质积累减少,但群体烟叶产量、产值增加,化学成分协调性先升高后降低。中部叶是影响烟叶产值、质量的关键因素。构建烟草株型性状与烟叶产值、CCUI的回归方程,获得‘中川208’平顶期合理株型性状范围:株高124.77~128.70 cm,茎围9.61~9.84 cm,节距6.20~6.35 cm,下部叶长56.06~58.05 cm、叶宽28.15~30.57 cm,中部叶长63.74~69.05 cm、叶宽29.93~30.36 cm,上部叶长48.4...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野生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研究营养生长期,现蕾期,开花初期、中期和末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带型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甘草营养生长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蕾期达到高峰,开花后陆续下降,但总量不低于现蕾前的含量。不同部位叶片可溶蛋白质含量在现蕾期表现为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蕾期和花期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时期可溶性蛋白的特征性谱带出现了差异。甘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该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烤烟叶片性状与生物碱含量及感官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9年以烤烟主栽品种‘NC89’为试验材料,研究中上部叶片性状间的相关性、叶长、单叶重的感官评吸质量及其与生物碱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中部叶质重与叶长呈负相关外其他中上部叶片性状均与叶长呈正相关。中上部叶长适宜范围分别为56~68 cm、53~65 cm,且叶长每增加3 cm烟碱含量分别增加2.80 mg/g、1.67 mg/g;中部叶单叶重在8~16 g范围内平均每增加2 g烟碱含量增加2.2 mg/g;上部叶单叶重在9~21 g范围内平均每增加3 g烟碱含量增加1.60 mg/g。降烟碱、假木贼碱、新烟草碱与烟碱的变化趋势一致且中上部烟叶的生物碱含量随叶片长度、单叶重的变化趋势一致。中、上部叶片长度分别在53.01~68.99 cm、59.01~65.99 cm,单叶重分别在14.001~16.999 g、15.001~18.999 g范围内感官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测定烤烟成熟过程中叶片硝酸还原酶(NR)和转化酶(Inv)活性,研究了无机氮肥的追期和追量对烟叶成熟过程中叶片碳氮代谢强度及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上、下部叶片成熟过程中,NR和Inv活性下降;随追氮时期推迟或追氮量增加,下部叶NR和Inv活性提高,Inv/NR降低,Inv/NR曲线峰值延后;在移栽后30d内或追氮量低于总施氮量30%时,随追氮时期推迟或追氮量增加,上部叶NR活性、Inv活性、Inv/NR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于移栽后30d追肥,追氮量30%,最有利于上、下部叶成熟过程中碳氮代谢的协调和适时转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防雨旱棚,研究了水分胁迫下3个不同铃重基因型棉花不同部位内围果枝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两处理下,各品种不同部位棉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棉花不同部位对水分胁迫适应能力的差异.干旱使各部位3个品种各铃期内围果枝叶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其中,下部果枝叶中大铃品种和小铃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的幅度大于中铃品种,各品种的中部果枝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比下部平缓,表明此部位果枝叶生理状态在棉铃发育过程中相对稳定.在水分胁迫下,各时期不同品种各部位果枝叶中脯氨酸含量均比对照增加;大铃品种各部位果枝叶在干旱胁迫下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小于中、小铃品种.不同部位果枝叶相比,干旱时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总体表现为:下部果枝叶>中部果枝叶>上部果枝叶.棉花品种存在着对干旱胁迫反应敏感程度不同的脯氨酸代谢调节机制,脯氨酸可以作为棉花抗旱性的参考性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有机初烤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内标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技术,以常规烟叶作对照,研究了有机初烤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组分及其含量.结果表明:有机烟叶和常规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却有较大差异,且部位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在所测定的28种主要中性致香物质中,总量均表现为上部叶>下部叶>中部叶;有机烟叶除上部叶中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略低于常规烟叶外,类胡萝卜素类、类西柏烷类、棕色化产物类致香物质和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在3个部位均高于有机烟叶,其中,以中部叶提高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重庆烤烟品质特征的年际变化及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关系,对12个产区5年的245个烤后烟叶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以2010年和2011年最高;而总氮、烟碱和氯含量以2010年和2011年最低;中上部叶钾含量呈逐年递减趋势。糖碱比仅以上部叶较适宜,而氮碱比则以下部叶较适宜,3个部位的钾氯比均高于适宜范围。3个部位烟叶的感官质量均有逐年改善的趋势。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下部叶的刺激性与总氮含量呈正相关;甜度与总氮含量呈负相关;香气量与氯和糖碱比呈负相关,与氮碱比呈正相关。中部叶的刺激性与烟碱含量呈正相关,与钾含量呈负相关。香气质呈现随还原糖和钾的增加而改善、随总糖的提高而降低的趋势;柔细度与烟碱呈负相关,与钾、氮碱比和两糖差呈正相关;杂气随糖碱比呈正相关,与氮碱比呈负相关;甜度随糖碱比增加而增加。上部叶的刺激性随烟碱和糖碱比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玉米杂交制种工作中,推广了带叶去雄经验,即在母本雄穗生成末抽出前,带互~2个顶叶拔除,这一措施能够充分保证种籽的纯度。但叶片是光合器官,种籽产量的多少,决定于有多少有效叶面积在工作。玉米植株的上部叶片,叶龄最轻,生理机能最旺盛,而且通风、光照条件都比中、下部叶片好,试验证明带叶去雄比抠心去雄减产3%-5%。据黑龙江嫩江地区农科所刘百韬的研究:“玉米植株的顶部叶片光照为22500勒克斯;中部叶片为7.600勒克斯;下部叶片为2.800勒克斯。相应测得的大田光合生产率:上部叶片为65.4毫克/分米’/小时,中…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群瑛  胡昌浩 《作物学报》1986,12(4):273-278
用两个玉米品种,于春、夏两季播种,对玉米植株基部(第3叶)、下部(第7、9叶)、中部(果穗叶)和上部(倒二叶)四个叶位叶片,进行叶肉细胞的形态、气孔器的分布、维管束的数目、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强度的综合研究。趋势如下:叶肉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果穗叶最复杂,四环以上细胞的比例最高,自果穗叶向上向下各叶渐趋简单。不同叶位叶片气孔器的密度,有随叶位上升而增加的趋势。在维管束的数目、导管粗度、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强度诸方面,果穗叶均高于其它叶位。综上所述,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中部果穗叶片优于其它叶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