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士毅 《花卉》2009,(6):46-46
五月江南又到名果枇杷成熟时节。“树繁碧玉叶,柯迭黄金丸”,风光旖旎。 杭州余杭区塘栖 为全国驰名的枇杷产地,仅塘栖一带就有枇杷园数万亩,品种达20来个,其中尤以‘软条白沙’品种最为著名。立夏一过,一株株如盖似伞的枇杷树,缀满一簇簇、  相似文献   

2.
淳安是浙江枇杷发展新区。2008年底全县枇杷面积达到560.8hnf,其中软条白沙栽培面积246hnf,占枇杷总面积的43.9%,软条白沙以肉质细嫩、汁多、味甜等优点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软条白沙枇杷着果率高,果实相对偏小,优质果率不高;若遇低温天气,花和幼果易受冻害:若果实成熟前高温或多雨,会出现果实日灼、萎蔫或裂果,造成枇杷商品性不高。为提高果品质量提高果园经济效益,2007-011年淳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相似文献   

3.
枇杷,冬开花、春结子、夏成熟,因而被人们誉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是江南特有的水果。枇杷四季常绿,树形美观,因其叶似琵琶而得名。我国的枇杷种类有百余种。按果肉颜色分为白沙和红沙两类,白沙味甜似蜜,香味浓郁优于红沙。按果型分有圆果种和长果种两大类,国果种有圆形、扁圆和短倒卵形等,长果种有椭圆、倒卵形、长梨形和长倒卵形等。常见的白沙品种有“照钟”、“青钟”、“白梨”、“早黄白沙”和“软条白沙”,其中后两种为白沙枇杷之上乘佳品。在红沙枇杷中,较有名的有洞庭山的鸡蛋红枇杷、浙江塘栖的大钟枇杷、湖南的…  相似文献   

4.
白沙枇杷是苏州特色水果,品质优良、市场畅销、生产栽培经济效益好,深受消费者和果农欢迎,近年来江苏省沿江张家港等地也开始生产栽培白沙枇杷.枇杷为亚热带常绿果树,在亚热带北缘地区栽培冬季低温是影响枇杷授粉受精和幼果发育的主要因素.为了摸清苏南沿江地区白沙枇杷低温冻害的发生规律,笔者于2011-2012年冬季调查了白沙枇杷不同品种、不同方位以及不同位置花果的冻害发生情况,为苏南沿江地区发展白沙枇杷生产栽培品种选择和防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浙江省淳安县主栽白沙枇杷品种"软条白沙"和"宁海白"为试材,调查白沙枇杷田间皱果因素,并试验套袋、覆盖遮阳网遮阳布、树冠喷水、树盘覆盖反光膜等措施的皱果预防效果.结果表明,白沙枇杷皱果与品种、果实位置、果园土壤肥力水平、果实负载量、果实成熟度等因素有关."宁海白"果实抗皱性强于"软条白沙";树冠南面的果实比东、西、北...  相似文献   

6.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是亚热带常绿果树,在年平均气温15℃以上,极端低温-5℃以上,年降水量1000 mm以上均适宜栽植培育.但对低温甚为敏感,当温度降至-6℃时,枇杷花将受冻,温度降至-3℃时幼果受冻.余杭塘栖枇杷久负盛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塘栖枇杷面积逐年萎缩,带来周边临近地区枇杷产业的发展,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花果常容易受冻,影响产量与品质.解决低温危害是海宁发展枇杷生产的首要难题.本文通过枇杷大棚栽培防冻害试验,总结枇杷大棚覆膜、肥料管理、温湿度管理和疏果与修剪等关键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王利芬 《西南园艺》2004,32(6):14-15
白沙枇杷自古作珍品栽培,其皮薄、肉嫩、汁多味甜、富含各种营养成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我国白沙枇杷主产区苏州洞庭山地区,现栽培面积达400余公顷,年产量达150余吨,产品供不应求,但其优质果比例仅为30%左右,2004年优质果价格每千克30元,而劣质果(相对优质果而言)只有每千克6元左右。因此改善白沙枇杷果实品质,成为白沙枇杷产业化发展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试从优化白沙枇杷栽培技术方面来谈提高白沙枇杷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8.
杭州塘栖枇杷栽培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唐书·地理志>中有"余杭郡岁贡枇杷"的记载,塘栖枇杷闻名遐迩.在塘栖镇及其周围形成了闻名的枇杷经济、独有的枇杷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枇杷文化.2004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召开的塘栖枇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上,裴晓颖处长指出"塘栖枇杷实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后,不仅要搞好原产地域产品枇杷的产销问题,更重要的还要解决深加工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浙江黄岩为我国四大枇杷名产区之一,枇杷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尤以余杭塘栖枇杷久负盛誉。也是丽水市传统名优特产果树之一,在省内多次获奖,但传统栽培多以实生栽种为主,品种变异较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虽从外地引进了嫁接品  相似文献   

10.
以"软条白沙"与变异材料"永路软条白沙"为试材,分别在不同海拔、阴坡与阳坡条件下开展抗冻性种植试验,测定冻害发生后2个材料的电导率、蛋白和脯氨酸(Pro)、酶活性、脱落酸(ABA)和半致死温度等抗寒生理指标,并对叶片和幼果的冻害结果进行检测分析,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白沙枇杷的抗冻性差异。结果表明,"永路软条白沙"抗冻性显著强于"软条白沙"。叶片与果实的电导率、丙二醛(MDA)、ABA、Pro含量与抗冻结果呈负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正相关。"永路软条白沙"半致死温度显著低于"软条白沙","永路软条白沙"抗冻性显著强于"软条白沙"。  相似文献   

11.
十余年来,宁波地区从江苏、浙江余杭等地陆续引进种植"冠玉"等多个优良枇杷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宁海白"相比,"冠玉"果大,但风味稍差;"软条白沙"果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风味浓郁。"冠玉""白玉"品种树势强于"软条白沙"与"宁海白"。一般种植后第4年初果,"冠玉"盛产期产量达500kg/667m2以上。白肉枇杷优质绿色栽培技术包括生产基地的选择、环境改良和监测、合理施肥、疏果套袋、矮化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2.
白沙枇杷在浙江省的枇杷栽培品种中以皮薄、糖度高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4%~16%,分别高出解放钟、洛阳青的3%~4%、2%~3%。白沙枇杷也是浙江省最易受冻害的一个枇杷品种,由于生长势弱、花期早、皮薄易开裂,管理难度大,因此,栽培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但由于价格一直  相似文献   

13.
我国枇杷品种资源丰富,其中绝大部分为红沙品种。苏州太湖洞庭东山、西山栽培白沙枇杷历史悠久,是我国闻名的白沙枇杷产区。该地区白沙枇杷种质资源丰富,可为选种提供有利保证,但由于长期多代营养繁殖,其种性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亟待复壮更新和选育新品种。因此,挖掘、保护、利  相似文献   

14.
白沙枇杷花果管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白沙枇杷系苏州特色水果,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白沙枇杷产业发展受到各级管理部门及果农的重视,苏州白沙枇杷栽培面积已达666.7hm2以上,产业初具规模,生产优质安全的白  相似文献   

15.
塘栖风土适宜枇杷生长发育,故在唐朝武德年间,塘栖枇杷就成为贡品,是久负盛名的名优产品。但自70年代末开始,塘栖枇杷因患叶尖焦枯病,严重影响了树势、果实产量及品质。笔者对引发塘栖枇杷叶尖焦枯病的病因进行了近20年的探索,现将  相似文献   

16.
正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是丽水市白沙枇杷的重要产区。智能大棚是设施栽培的一种新的方法。全乡采用智能大棚种植面积约有100hm~2,占全区栽培面积的66.7%。经多年实践,智能大棚的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成熟,现将枇杷智能大棚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大棚管理技术要点1.1盖膜前准备为促使开花整齐,提高抗寒能力,应在10  相似文献   

17.
苏州太湖洞庭东山和西山是我国枇杷的主产区之一,枇杷栽培历史悠久,栽培品种主要为苏州地方白沙枇杷品种。为丰富苏州白沙枇杷栽培品种,我们于2005年引进日本白茂木枇杷在苏州太湖洞庭东山和西山试栽,经过7年观察,该品种生长结果良好,果肉白色,肉质细嫩、多汁、清甜、味浓,果大,且成熟期比当地晚熟品种冠玉晚10天左右,可明显延长枇杷鲜果的供应期,可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18.
枇杷是原产于我国的亚热带特色果树,其果实初夏成熟,果肉细腻味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江苏属于枇杷栽培的北缘地区,以白沙枇杷的优良品质闻名国内外。青种枇杷原产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具有果大、质优、丰产、耐寒等优点,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优良白沙枇杷之一。盐城是江苏枇杷栽培最北区域,东台市位于盐城南部,因东海水温调节作用,枇杷栽培历史较长。最近几年,随着果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时鲜果经济效益较高,特别是5月下旬成熟的枇杷发展前景广阔。为进一步优化东台市果树结构,增加果农收入,促进果树产业供给,于2012年从苏州市引进青种枇杷。经过3年的精心栽培,2015年开始结果,具有丰产、优质,抗寒性强的特点,较适应东台的环境条件,可以在东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枇杷的选育工作趋向于果大、质优的方向发展.生产上栽培的白沙枇杷品种品质虽佳,但果形偏小,仅25~35g左右,难与果形大的红沙枇杷品种相匹敌.自1983年开始,本中心章鹤寿高级农艺师在白沙枇杷自然实生变异中选育出了果形大、品质优、可食率高的白沙枇杷新品种--冠玉.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大棚设施栽培对"宁海白"白沙枇杷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设施栽培提高了白沙枇杷抗寒性和着果率;果实转色和成熟比露地栽培提早10天。果实CCI值随果实转色而增加,与枇杷成熟度呈正相关。大棚栽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3.55%,比露地栽培果实增加5.61%;可溶性糖和总有机酸含量分别达到164.90和655.66mg/100g.FW,分别比露地增加20.91%和减少0.70%;糖酸比增加了19.05%,果实风味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