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水稻分蘖及发生规律 分蘖是水稻固有的生理特性。稻茎上除穗颈节外,各节上均有一个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茎节部密集而不伸长的腋芽都能萌发成新茎,这就是分蘖。水稻分蘖实质就是稻茎秆的分枝。在通常条件下,水稻的分蘖主要在靠近地表面的茎节上发生,这些发生分蘖的茎节叫分蘖节。着生分蘖的稻茎叫做分蘖的母茎,同一母茎上,分蘖最早发生的节位,称为最低分蘖节,最上一个发生分蘖的节位称为最高分蘖节,分蘖是自下而上地依次发生的。茎节数多的,可能发生的分蘖就多,反之就少。以单茎而言,最低分蘖节位和最高分蘖节位相差大的,则单株分蘖数就多。  相似文献   

2.
通过小群体栽培和稀植水稻的试验比较,分析了两种栽培密度的分蘖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小群体栽培水稻由于密度比稀植少一半,虽然分蘖发生始期相同,但小群体栽培二次分蘖发生的早,高位分蘖利用的多,形成了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并重、有效分蘖期长、有效分蘖率高的分蘖利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水稻分蘖形成的生理特性及其基因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分蘖的发生和合理利用对改善水稻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其遗传基础对水稻分蘖的发生及有效分蘖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本文从水稻分蘖的形成规律和水稻分蘖形成的环境调控角度概述了水稻分蘖形成的生理特性,揭示了水稻分蘖发生的基因调控及重要功能,为水稻生产和育种合理利用分蘖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实践证明,水稻适当稀植可提高产量。 水稻是高分蘖作物,其分蘖数量因环境条件而差异很大。高密度栽培时,可能不产生分蘖;如果密度较小,每株水稻有足够的空间,再有相应的水肥条件,一般每株水稻可产生十几甚至几十个分蘖。因此,调控分蘖是水稻高产栽培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水稻大棚旱育苗、钵体育苗,超稀植栽培模式,就是利用水稻分蘖的生物学特性,争取有效分蘖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栽培技术。水稻分蘖的多少,强弱,与品种、秧苗素质,密度、温度、土壤肥力,水肥管理等,有密切关系。要提高水的有效分蘖,必须掌握水稻分蘖的规律,当水稻在长出4片完全叶时,从第一完全叶长出1个一次分蘖,接着第五个完全叶伸出时,从相对侧的第2完全叶长出一次分蘖,这样,随着叶的顺序出生,有规则的长出分蘖,而且一次分蘖长出4叶时,也同样有规则的发生分蘖(2次分蘖),所以水稻分蘖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低节位早发分蘖与叶片形态、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并筛选低节位分蘖多、早期分蘖发生速率快且符合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水稻品种(系),对31个籼亚种水稻品种(系)早期低节位的分蘖特性、叶片形态及碳氮代谢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系)第一叶位成蘖率存在广泛变异,而第二、第三叶位成蘖率达到100%;水稻低节位分蘖发生速率与秧苗前3片叶叶长呈正相关,分蘖数量与叶宽呈负相关,因此,在育种上,可以将水稻秧苗前3片叶较长且较窄作为筛选早发分蘖水稻品种的参考形态指标;水稻植株体内蔗糖含量只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但不影响分蘖数量;硝态氮含量既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也影响成蘖率,氮代谢酶谷氨酸合酶(NADH-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的活性能促进水稻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将31份水稻品种(系)进行聚类,可分为A、B、C 3类,其中C类材料是分蘖发生较早且分蘖发生速率快、叶片形态更接近于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优质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7.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类型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此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水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俗称僵苗,属水稻生理性病害,最近几年在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 一、症状识别 发病后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从水稻个体的角度,研究耕法、栽插深度对其发育的效应。结果表明,免耕水稻的早发现象,是浅栽与免耕的协同效应,其效应值达40%,深栽具有抑制免耕水稻的早发作用,抑制效应为26.7%,深栽抑制了水稻基部叶分蘖的发生和耕翻水稻的分蘖性,但深栽导致免耕水稻分蘖的稳定发展,并分配合理,成穗率提高,上层根增加。浅栽激发了耕翻田水稻的分蘖性,并使最高分蘖叶位降至第9叶,其总发生量比其它处理高7~9个,但浅栽降低了成穗率,后期的发根力明显不如深栽。深栽水稻个体产量显著高于浅栽,主要原因是深栽提高了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其中免耕分别高25.0粒和1.1g,耕翻分别高16.4粒和1.7g,产量以免耕深栽为最高。耕法对水稻个体产量的效应不显著,耕法与栽插深度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水稻赤枯病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俗称僵苗,属水稻生理性病害,在分蘖期容易发生,最近几年在佳木斯市发生比较普遍.发病后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耕法与栽插深度对水稻生育的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水稻个体的角度,研究耕法、栽插深度对其发育的效应。结果表明,免耕水稻的早发现象,是浅栽与免耕的协同效应,其效应值达40%,深栽具有抑制免耕水稻的早发作用,抑制效应为26.7%,深栽抑制水稻基部叶分蘖的发生和耕翻水稻的分蘖性,但深栽导致免耕水稻分蘖叶位降至第9叶,其总发生量比其它处理高7-9个,但浅栽降低了成穗率,后期的发展根力明显不如常体裁要。深栽水稻个体产量显著高于浅栽,主要原因是深栽提高了穗  相似文献   

12.
<正>赤枯病俗称铁锈病,是水稻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在水稻的分蘖期容易发生。此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功能受损,致使水稻后期早衰,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近几年赤枯病在北林区部分乡镇有不同程度发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及时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是关键。一、症状表现病害一般在水稻分蘖初期开始发生,分蘖盛期达到发  相似文献   

13.
水稻赤枯病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赤枯病是双流县水稻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又称"铁锈病"。此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严重时呈红褐色,新根少,不分蘖,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秧苗枯死。2013年水稻赤枯病在双流县金桥镇首次发现,随后发展迅速,逐年加重,2014年相继在三星、籍田等镇发现,由于此病之前未在我县发生,农户无法正确诊断,普遍将该病认为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水稻冷害 Ⅳ分蘖期低温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水稻低温处理条件下的分蘖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对分蘖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品种对低温的敏感度不同,3~6 d的低温处理严重影响水稻分蘖的发生,而低温处理时间低于3 d对水稻的最大分蘖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浅谈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赤枯病又名缺钾症,俗称红苗病、锈稻、坐棵等,是水稻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是黑龙江省水稻近年来逐渐流行的生理性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和机插稻面积的扩大有加重趋势,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流行年份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赤枯病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阻碍。了解水稻赤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与  相似文献   

16.
水稻坐蔸的发病时间长,从水稻分蘖前至分蘖后均可发生,早的甚至可发生在秧田里。其主要表现为:秧苗发根受阻,出叶分蘖迟缓,分蘖少而小,秧蔸萎缩,生长停滞。正常的秧苗叶色嫩绿,茎基宽大扁蒲,叶片披垂,而坐蔸秧苗仍直立朝天,紧束细小。坐蔸的秧苗如不能得到及时地治理,则早栽不早发,最终导致无效分蘖多,穗小粒少,干粒重小,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17.
水稻缺锌时,植株矮小,不分蘖或少分蘖,发育迟缓,长势不旺,容易“坐蔸”。成熟期延迟,使产量大幅度下降。水稻施锌有多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东海县水稻僵苗不发的原因及措施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东海县水稻栽插后30d内阴雨连绵.低温寡照.地下水位较高.部分田块出现僵苗不发.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水稻新生叶片越来越短,老叶生满“铁锈”老化不发,植株分蘖少或不分蘖:水稻植株分蘖偏多.叶色浓绿,株高偏矮;植株分蘖少,不断矮缩.根系表现锈根、团根。以上几种情况根系均表现黄根、无新生根系,、下面就出现这些表现症状分析发生原因及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稻僵苗,又叫翻秋、坐蔸、迟发等等,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障碍性生理病症。这种病症在水稻栽培中大量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以新株型(NPT)水稻为供试材料,特青和汕优63为对照,从分蘖动态与形态解剖特征对NPT水稻分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PT水稻具有分蘖力弱、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相对较长、低节位分蘖极少、平均有效穗少、成穗率高等特点。分蘖原基解剖观察表明,NPT水稻各分蘖节均有腑芽原基发生,但高节位与低节位的芽原基发育存在判别。低节位的芽原基绝大多数成为败育腋芽,有些低节位分蘖腋芽发育正常,但因其根原基发育不良或幼叶生长锥萎缩变形造成腋芽难以成蘖。高节位的腋芽则发育良好,都能成蘖。在试验中还观察到NPT水稻顶芽发育良好,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