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拜泉县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实施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农业县的决策与实践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它把我国农业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根据拜泉县十多年的实践,讨论了建设生态农业县的发展战略技术体系与实际操作,总结了阶段性成果和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设计中通过进行以经济价值为表征的自然资源持续性评价,有利于变自然资源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保持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能力。对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集中分析,并以资源折旧法对拜泉县试验小区数据进行了运算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应该觉醒了──简论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就、前景和启示石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北京,100020)1巨大成就黑龙江省拜泉县从1980年开展生态农业县建设以来,奋战八年,全县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开拓了一条新路,在我国农村竖起了一面崭新...  相似文献   

4.
漫岗丘陵黑土区的侵蚀沟防治工程韩继忠,吴霞,张春山,吴金华(黑龙江省拜泉县水保办,164700)韩军(黑龙江省拜泉县水利局勘测设计队)一、侵蚀沟的发展及危害拜泉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幅员面积3559.15km2,海拔200~300m...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为案例,探讨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资源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具体作法,并以此证明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为案例,探讨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资源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具体作法,并以此证明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可持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黑龙江省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指出该县有1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有1个好的带头人,他们把生态农业理论与拜泉县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为,保障该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拜泉县近半个世纪来,前期农业的发展从兴旺走向衰退。近八年来推行“生态农业”基本模式,农业又走向了兴旺,井显示出愈来愈大的活力。这一成就是在生态经济规律的指导下取得的,其核心是使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大力种树种草,2.组织生态系统“食物链”,3.重建农业生产结构。现在拜泉县已建成“生态农业县”,并正向“生态经济县”的新阶段前进。  相似文献   

9.
胡枝子林的营造管理技术及水保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枝子林的营造管理技术及水保效益分析顾振文,程润柏,黄金明,陈玲(黑龙江省拜泉县水保办,164700)一、试验区概况试验在黑龙江省拜泉县通双小流域内6800m2的试验场进行,这里属丘陵沟壑黑土侵蚀区,土层厚度在30~40cm之间,年土壤侵蚀模数为40...  相似文献   

10.
为识别黑土区拜泉县耕地破碎化类型和评估耕地破碎化程度,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耕地利用数据,利用移动窗口技术,在像元水平上定量反映耕地破碎化过程,揭示了耕地破碎化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格局,并在县级尺度和村级尺度上分析了耕地破碎化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拜泉县耕地破碎化程度整体呈现“缓慢—急剧—缓慢”的趋势,2005—2010年是耕地破碎化变化的快速时期;(2)拜泉县耕地破碎化空间上呈现“孔洞耕地为主导,核心耕地分布集中”的特点,2010年后斑块耕地一直处于增加的趋势,耕地破碎化问题日益突出;(3)乡镇级尺度上,2000—2005年西部和东部地区耕地破碎化程度较大,2010—2015年除中部地区外,其余地区斑块耕地比例均稳定增加,核心耕地比例减少,耕地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4)村级尺度上,拜泉县各个村的耕地破碎化程度有较大差异;(5)拜泉县耕地破碎化原因主要受自然、利用、设施和管理切割力的影响。综上,自然—人文双重因子作用导致研究区耕地破碎化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1.
笔者18年前对拜泉县土地资源考察所见与今日再次见到的巨变,深感拜泉业绩来之不易,他们将生态农业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但拜泉仍有不足之处,故提出了几个供讨论的问题:土地结构失调,需调整;生物种群单一,需多样化;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性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应视为半人工生态经济系统等。  相似文献   

12.
陈棣  景国臣  李英杰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6):195-199,203
[目的]对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为该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半干旱半湿润、水土流失严重的拜泉县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水量平衡分析的方法,对该区生态抗旱措施体系进行构建和效果评估。[结果](1)确定了区域内各项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措施的优化配置比例。(2)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缓解了旱情的发生,2005—2009年区域内基本无春旱发生;与相邻县份相比,10a间旱灾发生频率减少了28.5%。(3)水量平衡分析表明,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3.6%。[结论]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是半干旱半湿润水土流失区生态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拜泉县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的构建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构建适合本区域的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发展生态农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拜泉县建设生态农业实践的记述,说明我国的生态农业与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持续农业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发展生态农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东北漫岗丘陵黑土侵蚀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导致地力衰退、生态经济恶化。拜泉县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入手,实行生物与工程结合,治理与开发同步,在不同类型区创立了岗坡洼综合治理开发、农林牧协调发展、基塘农业、庭院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四种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漫岗丘陵黑土侵蚀区的治理开发,展现出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设计的自然资源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设计中通过进行以经济价值为表征的自然资源持续性评价,有利于变自然资源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保持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能力。对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集中分析,并以资源折旧法对拜泉县试验小区数据进行了运算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功能及特色,并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阐明生态农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