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2013年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对供试小麦纹枯病菌菌株的EC50值在0.009~0.07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5 ±0.012)μg/mL;98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0.025 ±0.012)μg/mL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LSD法)及SPSS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地市内的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在1.0~4.1之间,而不同地区菌株间对咯菌腈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咯菌腈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015~0.060 μg/mL之间,后者是前者的4倍;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与其对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丙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禾谷丝核菌对戊唑醇的抗性及抗药性菌系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含戊唑醇PDA平板培养基上,对禾谷丝核菌进行逐代处理,以诱导其抗药性菌系;比较抗性和敏感菌系的生物学特性,测定抗性菌系对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选育至35代,对戊唑醇抗性达33.4倍。抗戊唑醇菌系与敏感亲本菌系相比,其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菌核产生速率、菌核数及干重均存在差异。抗性菌系较敏感菌系对冬小麦幼苗的致病力减弱,但小麦返青后抗性菌系引起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均较敏感菌系增强。戊唑醇抗性菌系对三唑酮、丙环唑、井冈霉素、福美双、噁醚唑和咯菌腈6种药剂分别产生了31.2、22.8、16.9、15.8、15.5和1.6倍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种药剂对采自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5株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EC50值分别在0.014~1.609和0.002~0.064 μg/m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在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而对戊唑醇则不明显;可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平均EC50值(0.165±0.101)和(0.019±0.008)μg/mL分别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相对敏感基线。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50值是戊唑醇的26倍,表明该病原菌对戊唑醇更为敏感。不同地区病原菌群体间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小麦纹枯病菌对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着微弱的正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禾谷丝核菌对井冈霉素的抗性风险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个麦区的5个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株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在含井冈霉素的PDA平板培养基上对禾谷丝核菌进行继代培养,以诱导抗药性菌系;测定了抗性菌系对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并比较了抗性和敏感菌系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及药剂处理后两种菌系培养液内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田间禾谷丝核菌菌株对井冈霉素分别产生了7.26、7.75、10.46、14.92和23.31倍的抗性。室内继代培养36代,禾谷丝核菌对井冈霉素的抗性达49.24倍,形成了抗井冈霉素菌系。抗井冈霉素菌系对 口 恶 醚唑、福美双、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和咯菌腈分别产生了48.58、21.78、17.62、10.95、2.55和1.78倍的交互抗性。抗性菌系在较低和较高渗透压下其生长抑制率均大于敏感菌系,用井冈霉素处理抗性和敏感菌系后,其体内的电解质都严重外渗,且抗性菌系在10 h 内的外渗量明显大于敏感菌系。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草莓枯萎病菌对四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明确山东省草莓枯萎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从有代表性的草莓种植区采集、分离了12个草莓枯萎病菌菌株,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其对四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戊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对12个菌株的EC50值分别在0.1107~1.1670、0.1446~2.2586、0.1307~9.0317和1.1969~60.9270μg·mL-1之间.其中菌株LY002对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的敏感性较低;ZY002对苯醚甲环唑最敏感,其毒力倍数是LY002的69.10倍;TA005对腈菌唑最敏感,其毒力倍数是LY002的50.90倍;TA002对烯唑醇和TZ004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均较低,而LY001对这两种药剂最敏感.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江苏省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群体对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戊唑醇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和抗性水平,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江苏省7个地区的68株葡萄炭疽病菌对上述4种药剂的敏感性,建立敏感基线,并分析菌株抗性水平和抗性频率。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戊唑醇对供试68株葡萄炭疽病菌的EC50范围分别为0.03~1.20、0.05~3.48、0.14~1.20 mg/L和0.50~12.30 mg/L;对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53±0.032)(1.00±0.15) mg/L和(0.38±0.024) mg/L。68株菌株对戊唑醇的EC50平均值为3.61 mg/L,因敏感性频率分布不符合建立敏感性基线要求,故未建立敏感性基线。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均表现为敏感,对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呈现一定的低抗水平,抗性频率分别为4.41%和3.03%;对戊唑醇呈低抗和中抗水平,抗性频率分别为16.18%和5.88%。该研究为防控江苏省葡萄炭疽病提...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山东泰安、临沂、潍坊、莱芜、日照及青岛6个地区的102株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0~0.194 μg/mL,平均EC50 值为 (0.086 ± 0.004) μg/mL,且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通过紫外诱导与药剂驯化的方法各获得5株耐药性菌株 (TA3-X2、TA17-X6、LY8-3、QD14-Y7和WF6-A2) 和1株抗性突变体 (QD2-Y4),其抗性水平在6.46~20.08倍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0.87%和0.52%。对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紫外诱导获得的5株耐药性菌株其耐药性不能稳定遗传,而经药剂驯化获得的1株抗性突变体QD2-Y4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耐药性菌株TA3-X2的菌丝生长速率高于亲本菌株,其余菌株与亲本菌株差异不明显;5株耐药性菌株和1株抗性突变体的菌丝干重和菌核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TA3-X2、WF6-A2及QD2-Y4的致病力低于亲本菌株,TA17-X6、LY8-3及QD14-Y7的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异。交互抗性测定表明,噻呋酰胺抗性突变体与戊唑醇、丙环唑、咯菌腈、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之间均无交互抗性,与啶酰菌胺和氟唑菌苯胺之间则存在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山东省6个地区的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比较敏感,推测噻呋酰胺可作为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理想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防治小麦全生育期土传病害,分别在小麦播种期、返青期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案开展了田间防治示范。结果表明,播种期用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1.9%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1%吡唑醚菌酯·灭菌唑悬浮种衣剂、23%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结合返青期喷施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125 g/L氟环唑悬浮剂,收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不仅可有效控制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降低白穗率,还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增产率达14.61%~21.43%。  相似文献   

9.
为预测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抗药性的发展趋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3年分离自河南省16个地市的98株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比较不同敏感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差异,并分析了其中22株菌株对其它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三唑酮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其中有90株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属于正态分布,以其EC_(50)均值1.91μg/mL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基线。敏感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可达8.50~12.86 mm/d,菌核产量较多,为35.80~42.90 mg/皿,生存适合度较高;敏感性下降及抗性菌株的致病性及菌核萌发等都未发生改变,但菌丝生长速率仅为5.36~10.02 mm/d,菌核产量为9.00~36.90 mg/皿,均下降明显,生存适合度降低;低抗菌株与敏感菌株在菌落形态上相同,但菌丝分枝数增多且分枝菌丝变短。三唑酮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毒力较小,EC_(50)大于其它10种杀菌剂;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咯菌腈和噻呋酰胺的毒力均较大,其EC_(50)≤0.10μg/mL;其余5种杀菌剂的EC_(50)在0.13~0.69μg/mL之间;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与其它10种杀菌剂间的决定系数为0.003~0.200,存在微弱的正相关性,表明在生产中这些杀菌剂可与三唑酮轮换或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抗咯菌腈禾谷镰刀菌的紫外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咯菌腈的室内抗药性风险,本研究通过室内紫外照射获得抗咯菌腈突变体,分析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的抗药性、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经紫外照射5min,获得17株抗咯菌腈突变体,其对咯菌腈的EC50为72.78~290.09μg/mL,是亲本菌株的4 000~17 000倍;抗性突变频率为1.7×10-6,可稳定遗传;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最适pH均为8,与亲本菌株相同;菌落生长速度低于亲本菌株;在含有0.9mmol/L NaCl的PDA培养基中培养的菌落形态与不含NaCl的PDA培养基中的相比,亲本菌株和4号抗性菌株色素沉积减少,而1号和16号抗性菌株色素沉积增加。推测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存在中等或高等的室内抗药性风险。室内抗药性测定表明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和苯醚甲环唑均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河北、山东和河南未使用过酰胺类药剂地区的166株小麦纹枯病菌Rhizotonia cerealis Van der Hoeven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并对小麦纹枯病菌抗噻呋酰胺突变体的诱导方法及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对166株小麦纹枯病菌的平均EC50值为(0.072±0.022)μg/mL,菌株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50值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导加菌落角变的方法获得了5株抗噻呋酰胺突变体,其抗药性水平介于5.5~18.9倍之间;药剂驯化未能获得抗药性突变体。突变体在PSA平板上的生长速率与亲本菌株无显著性差异,但其菌丝干重、菌核形成数量和菌核干重均明显低于亲本菌株;除突变体HD7-7U对石新828的致病力未发生明显变化外,其他突变体对石新828和良星99的致病力均明显减弱;5株突变体的抗药性均不能稳定遗传;噻呋酰胺与戊唑醇、井冈霉素、咯菌腈、三唑酮、丙环唑和多菌灵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几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温室大棚用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三唑酮等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 10%苯醚甲环唑WG、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40%氟硅唑EC、20%三唑酮EC、12.5%腈菌唑EC的田间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和三唑酮的持效期约为18 d,而腈菌唑的持效期较短,约为7 d。10%苯醚甲环唑WG在360~900 g/hm2用量时不影响草莓长势,而氟硅唑225 mL/hm2和三唑酮300~450 mL/hm2用量时则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草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杨树炭疽病菌对多菌灵及3种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可引起杨树炭疽病的59株胶孢炭疽菌和4株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59株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的EC50值范围分别在0.037 1~0.130 1、0.102 5~1.680、0.069 1~1.917及3.053~38.5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分别为(0.066 4±0.013 1)、(0.374 1±0.254 8)、(0.681 2±0.442 1)和(19.82±6.200)μg/mL。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尚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双峰,表明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4株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的最小EC50值和最大EC50值分别相差1.33、13.19、13.66和2.14倍,其中菌株Ca-4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EC50值均大于4 μg/mL。不同寄主来源的胶孢炭疽菌对同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s秩相关分析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ρ=0.665 5,Pρ=0.489 6,PP>0.05)。研究结果对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杨树炭疽病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甘肃省枸杞炭疽病菌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药剂 (DMIs) 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甘肃省靖远县3个地区及景泰县3个地区共102株枸杞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及氟硅唑的敏感性,分别就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间胶孢炭疽复合种和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 种 DMIs 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46 株枸杞胶孢炭疽复合种整体上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和氟硅唑仍表现为敏感,EC50值分别在0.28~1.20、0.11~2.98、0.32~2.84和0.35~3.85 μg/mL之间;而56株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则出现了不同程度分化,部分菌株疑似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现象,其中,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和氟硅唑敏感性最低的菌株EC50值分别为1.63、3.80、6.21和4.74 μg/mL。不同年份间采集的枸杞胶孢炭疽复合种和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存在显著差异,2017年采集的菌株敏感性相对更低,4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复合种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 (0.84 ± 0.03)、(1.23 ± 0.13)、(1.19 ± 0.09) 和 (1.69 ± 0.17) μg/mL,对尖孢炭疽复合种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 (1.06 ± 0.03)、(2.25 ± 0.15)、(2.43 ± 0.20) 和 (2.85 ± 0.19) μg/mL。不同地区枸杞炭疽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表现不同,其中靖远县五合镇的胶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敏感性最低,平均EC50值分别为 (0.79 ± 0.12)、(1.28 ± 0.87)、(1.39 ± 1.05) 和 (1.74 ± 1.04) μg/mL,景泰县草窝滩镇的胶孢炭疽复合种对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 (0.28 ± 0.10) 和 (0.46 ± 0.10) μg/mL,对戊唑醇和氟硅唑敏感性最高的胶孢炭疽复合种来自景泰县寺滩乡,平均EC50值为 (0.42 ± 0.16) 和 (0.65 ± 0.09) μg/mL;不同地区间采集的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则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枸杞炭疽病防治中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及延缓抗药性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2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2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噻呋酰胺24%悬浮剂339g/hm2、嘧菌酯25%悬浮剂500g/hm2、丙环唑25%乳油750g/hm2在2次药后15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5%、88.1%、86.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肟菌·戊唑醇75%水分散粒剂防效为77.0%,稍次于丙环唑25%乳油;其他8种杀菌剂的防效在54.1%~68.7%之间,防效不太理想;井冈霉素20%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仅为56.6%,故笔者认为在水稻纹枯病大发生年份,尽量选用其他高效的杀菌剂进行预防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