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冬季厚覆盖试验,使高节竹夏笋冬出,可产鲜笋17553.75kg/hm^2,产值214470.00元/hm^2,平均冬季笋产量17466.4kg/hm^2;并利用旧材料进行夏秋季薄覆盖试验0.2hm^2,产鞭笋5097.00kg/hm^2,产值47140.50元/hm^2。  相似文献   

2.
糙花少穗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茂彪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3):34-36,39
对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及幼竹高生长的研究表明 :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在 2月中旬至 5月上旬 ,发笋初期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7.6 % ,笋重占 14 .5 % ;发笋盛期在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72 .1% ,笋重占 78.1% ;发笋末期在 5月 ,发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0 .3% ,重量占 7.4 % ;发笋初期平均单株笋重0 .378kg,盛期平均单株重笋 0 .4 97kg,末期平均单株笋重 0 .32 9kg,表现为 :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 ;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 3~ 33d,高生长初期平均生长量 7.93cm· d-1,后期平均生长 4 .4 4cm· d-1,最大日生长量为 2 4 cm,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 15 .13cm。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早竹、雷竹、红竹、高节竹、角竹、五月季竹6个竹种在笋期的出笋始末期限,出笋数量和质量,以系统地揭示和掌握它们的生长规律及各自的经济性状,为发展和选择笋用竹种以及笋用竹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三种地被竹出笋成竹生长规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us)、鸡毛竹(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和南平倭竹(S.nanpingensis)3种地被竹的出笋、退笋和高生长3种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黄条金刚竹出笋期历时24 d,出笋后第6天至第16天进入出笋高峰期;鸡毛竹出笋期历时37 d,出笋后第6天至第25天进入出笋高峰期;南平倭竹出笋期历时33 d,出笋后第6天至第21天进入出笋高峰期;3竹种出笋数量和退笋数都呈"少—多—少"的趋势,出笋数:鸡毛竹(278株/m2)>南平倭竹(253株/m2)>黄条金刚竹(141株/m2);退笋数:南平倭竹(74株/m2)>鸡毛竹(63株/m2)>黄条金刚竹(33株/m2);3竹种的高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呈logistic增长;3竹种昼生长量总体上高于夜生长量,在昼夜24h黄条金刚竹出现2次生长高峰,鸡毛竹出现3次生长高峰,南平倭竹出现1次生长高峰。  相似文献   

5.
糙花少穗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茂彪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2):30-32,58
对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及幼竹高生长的研究表明 :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在 2月中旬至 5月上旬 ,发笋初期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 7.6 % ,笋重占 1 4 .5 % ;发笋盛期在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的总数 72 .1 % ,笋重占 78.1 % ;发笋末期在 5月 ,发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的总数 1 0 .3% ,重量占 7.4 % ;发笋初期平均单株笋重0 .378kg,盛期平均单株重笋 0 .4 97kg,末期平均单株笋重 0 .32 9kg,表现为 :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 ;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 3~ 33d,高生长初期平均生长量 7.93cm· d-1 ,后期平均生长 4 .4 4cm· d-1 ,最大日生长量为 2 4 cm,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 1 5 .1 3cm。  相似文献   

6.
<正>雷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出笋早、笋期长、产量高、笋质优,若采用早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可大大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勤县洞桥乡裴岙村,地处半山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种雷竹,至今已有雷竹园30hm2。1994年冬,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农户汪如苗在自己467m2雷竹园内,率先试用雷竹笋早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出笋季节提早了2个多月,折合每667m2产雷笋1069kg,产值达14319元(笋价平均每千克13.44元);1995年通过增养新竹,加强肥培管理,改进覆盖增温技术,使出笋旺期时间提早到春节前8d,不但雷笋产量明显提高,每667m2产雷笋  相似文献   

7.
高节竹是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 竹鞭延伸生长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鞭笋生产潜力。为评价高节竹鞭笋品质和适口性, 以毛竹鞭笋为对照, 比较两者外观形态和营养物质、呈味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毛竹鞭笋相比, 高节竹鞭笋略长, 个体质量、基径和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单宁、草酸、总酸含量明显较低, 而可食率、糖酸比和脂肪、可溶性糖含量明显较高。高节竹、毛竹鞭笋除鲜味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明显外, 高节竹鞭笋的氨基酸总量及其它氨基酸组分的含量显著低于毛竹鞭笋, 但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芳香类氨基酸组分比例显著高于毛竹鞭笋, 苦味氨基酸组分比例明显低于毛竹鞭笋。研究表明, 高节竹鞭笋较为粗大、可食率高、粗糙度低、适口性好, 质量总体优于毛竹鞭笋。  相似文献   

8.
优质高产笋用竹种评选和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省10个主要的散生竹笋用良种集中成片种植在一起,按笋产量、笋期、笋价、笋个体大小、造林成本、投产年限、综合利用诸因子进行观察、评选,结果看出,最优类为早竹_1,优良类为早竹_2、白哺鸡、红竹、高节竹,角竹次之,石竹、刚竹、五月季、安吉金竹则不属优良范围。目前可以推广的笋用竹林,早熟的有早竹_1,中熟的有白哺鸡和红竹,晚熟的可选高节竹和角竹。考虑经营效益和市场需求,在城市附近及交通方便处,宜发展以鲜食为主的笋用林,竹种搭配以早竹_1为主,辅以中熟品种白哺鸡和红竹,晚熟品种面积不宜过大,在边远山区以生产加工笋罐头为目的笋用竹林,宜以晚熟高产的角竹、高节竹为主及中熟的红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吊丝单竹、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在相同抚育措施下出笋规律调查,结果表明:吊丝单竹出笋早,出笋量大,平均达37.05支/丛,但出笋总重量低,平均仅25.25kg/丛,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出笋迟,但云南甜竹的笋总产量最高,达42.2kg/丛,大头典竹出笋产量仅次,达40.1kg/丛。从方差分析上看,吊丝单竹与云南甜竹、大头典竹间存在1%极显著水平。从出笋的月规律变化上看,7月下旬和8月中旬均是3种竹子出笋高峰期,而7月中旬和8月上旬均出现出笋低谷期,8月中旬过后均出现出笋逐渐减少趋势,吊丝单竹、大头典竹9月下旬产笋仅零星出现,云南甜竹出笋则在9月下旬仍达到一个小高潮,而后出笋逐渐停止。  相似文献   

10.
1993年庐江县即引进哺鸡竹、高节竹培育笋用林,现已发展笋用林2000余亩,其栽培技术也日臻完善,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毛竹笋用林三笋高产高效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表明:毛竹笋用林三笋高产高效经营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经13户示范户1.64/hm^2样地1998-1999年的统计,平均产笋57 705kg/hm^2,产竹材14 954kg/hm^2,平均产值103 177.71元/hm^2。其中冬笋2192kg,产值18 697.76元;春笋50 095kg,产值63 620.65元;鞭笋5 418kg,产值20 859.3元。最高产量可达97 219kg/hm^2,最高产值1 705 559.03元/hm^2,冬笋最高产量达9 767kg/hm^2,产值达83 312.51元/hm^2,春笋最高产量达84 462kg/hm^2,产值达107 266.41元/hm^2,鞭笋最高产量达11 528kg/hm^2,产值达44 382.8元。其竹林结构立竹株数3150株/hm^2,以1-3届竹为主,平均胸径9cm左右,竹鞭分布均匀,以1-6年生鞭为主,经营技术措施调整产笋结构,着重提高冬笋鞭笋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选择当地野生的业平竹属(复轴混生)的四季竹竹种,进行人工造林繁育出笋,试验地3a平均年产笋1103kg/667m2,笋产值年平均达到2876.66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毛竹林施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毛竹林不同施肥种类和数量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种类和数量,竹林翌年出笋数、笋产量、新竹秆重等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区;各处理间新竹胸径没有显著差异.施肥能有效提高毛竹林的纯收入,其中以施用0.01 kg/株稀土+0.25 kg/株复合肥效果最佳,可增加纯收入339.7元/667 m2.  相似文献   

14.
四方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竹种之一,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和不同林分密度对四方竹发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提高四方竹的出笋量,以施有机肥并进行覆盖效果最好,笋产量较对照提高56%;最佳施肥方案为,以见效快的复合肥作为先导肥料保证当年的生产量,而以见效慢但持续性长、能改善土壤温度条件的有机肥作为长效肥保证持续生产。竹林密度是影响发笋的重要因子,试验结果显示,立竹量在2 500株/667 m2时,所发笋个体形态明显减小,笋产量明显降低,建议四方竹适宜的立竹量控制在1 500~2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年试验研究,掌握了刚竹鞭笋形成与生长规律,通过采用施肥灌溉,全面清园,适时挖笋,合理留竹,整枝钩梢等定向培育技术措施,使单产达762kg/667m2,投入产出比为1:3.61。  相似文献   

16.
海拔梯度对合江方竹发笋节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原产地对合江方竹不同海拔梯度发笋节律的观察和研究,得出其开始发笋期、停止发笋期及发笋数都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海拔越高,发笋越早,停止发笋期也越早,平均发笋量3 300株/667 m2.其发笋期可以划分为开始期、高峰期和停止期阶段.在海拔1200m以上开始发笋期出现在9月中旬,停止生长期出现在10月上旬;1000 m以下开始发笋期、停止生长期分别出现在9月下旬和10月底以后;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 m,开始发笋期推迟2~3d,停止发笋期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 m推迟3~4d.数学模型(以9月1 3日为第一天),发笋开始期为K=31.333~0.02383 H海拔,停止发笋期为T=64.867~0.03217 H海拔;合江方竹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发笋性状可以划分成900 m以下和900 m以上两类,其中900 m以下具有"笋期晚发笋多(晚多)"特性;900 m以上具有"笋期早发笋少(早少)"特性.  相似文献   

17.
从出笋、退笋、高生长规律3个方面对铺地竹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铺地竹从3月中旬开始陆续出土,一直到4月中旬,共持续37 d.前期和盛期所出的笋成竹率比较高,并且所成的竹比较强壮.退笋一般发生在10 cm以下的高度.竹秆的高生长遵循慢一快一慢的规律,历时39 d左右,后期出土的笋能较快完成高生长是由于其生长初期和末期时间短的缘故.铺地竹高生长和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白哺鸡竹(Phyllostachys dulcis)刚竹属。笋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其笋肉白嫩而鲜美,俗称“玉笋”,笋味明显优于毛竹笋、雷竹笋、高节竹笋等其它笋用竹。我省绩溪县瀛州乡、扬溪镇、伏岭镇等地有成片分布。适合于淮河以南丘陵岗地和四旁推广栽培。为了探求白哺鸡笋用竹林的丰产技术措施,笔者在绩溪县瀛州乡坑口村开展了白哺鸡笋用竹林低改培育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一次种植,多年利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一般竹子造林后5~10年就可以年年砍伐利用.生长好的竹林,每667m2年产竹材500~2 000kg,超过一般速生树种的年生长量;发展笋用林,采取集约经营,每667m2产值5 000~6 000元,是当前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被誉为穷人的木材,发展竹子前途远大.  相似文献   

20.
9个笋用竹种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9个笋用竹种叶片的光合速率测定,研究了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环境、生理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笋用竹种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有一定的差异,并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光合速率具明显的午休现象,上午8:00~9:30叶片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呈直线上升,在9:30出现全天第1个高峰值,在15:30出现第2个高峰值;9个笋用竹种中,慈竹的日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0.13μmol.m-2.s-1,依次为毛竹>梁山慈竹>红哺鸡竹>白哺鸡竹>桂竹>刚竹>高节竹>假毛竹;慈竹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最大为4.91μmol.m-2.s-1,依次为毛竹>梁山慈竹>红哺鸡竹>白哺鸡竹>高节竹>桂竹>刚竹>假毛竹;光合速率受生理因子的影响高于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对9个笋用竹种叶片光合速率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细胞间隙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对不同种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