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当前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之下,该文陈述了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背景和意义,并针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煤矿废弃地土地复垦的优化模式,即基于不同区域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和基于不同地块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及相应的废弃煤矿土地复垦保障机制。通过生态文明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影响分析,切实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之下,该文陈述了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背景和意义,并针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煤矿废弃地土地复垦的优化模式,即基于不同区域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和基于不同地块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及相应的废弃煤矿土地复垦保障机制。通过生态文明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影响分析,切实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自解放以来由于对煤矿资源无节制的开采以及在开采过程中采用了不适当开采方式,导致部分煤矿区资源枯竭、地面塌陷严重,矿区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毁坏,形成了大量废弃煤矿区。废弃煤矿区在未经整改的情况下很难再次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浪费。为促进煤矿废弃地再利用,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利用生态学等相关知识,对废弃煤矿区现状及景观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理念、方法、成果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提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地方煤矿和国家统配煤矿有关方面的比较,重点分析了山西省地方煤矿的数量、规模、分布、开采技术及权属性质的特点,进而论述了地方煤矿造成土地破坏日趋严重的原因、后果和被破坏土地的类型,最后相应地提出了一套防治地方煤矿土地破坏的管理、立法、政策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保定市西部采石场为例,对采石场废弃地的现状、问题及生态恢复的对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市西部采石场废弃地主要包括渣场、坑口迹地、岩壁、边坡形式,存在景观破坏、水土流失、占用(破坏)土地等问题;基于当地环境及恢复成本,应选择适合当地条件、具有经济效益(部分)的植被,采用穴植、筑巢、植生槽、植生袋、植被毯复绿等措施,以实现采石场废弃地生态恢复。该研究对于保定市西部采石场废弃地生态恢复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矿区土地的管理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生产使大量的土地遭到破坏,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笔者试图从煤矿开采合理的占地规模和已破坏土地的复垦利用两方面,提出了减少土地破坏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科学评价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而确定不同废弃地间植被恢复的优先顺序,根据土壤、地形、气候、废弃地现状各方面因素对植被恢复难易程度的影响,建立了各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将三标度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一灰色关联优势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对辽宁阜新市矿区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模型能够为确定矿区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以及优先顺序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地下煤炭资源的开采不仅严重地破坏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在调查晋城市北岩煤矿土地破坏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土地破坏数量、程度特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和薄壁并结合当地矿区土地复垦的实际,指出了矿区土地复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下煤炭资源的开采 ,不仅严重地破坏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而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在调查晋城市北岩煤矿土地破坏状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对土地破坏数量、程度、特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并结合当地矿区土地复垦的实际 ,指出了矿区土地复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山开采活动引起的生态失衡、景观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等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调查了广西全洲、荔浦、板苏和八一锰矿废弃地土壤肥力状况、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植被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广西当地的地理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和区域植被情况,提出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原则、恢复过程、恢复措施和对策,以期为正在进行的广西锰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城镇化发展迅猛,在城乡区域内出现了很多工业用地,昔日工业用地的盲目开采 给当地带来潜在地或明显地生态破坏问题。在近二十年来,我国矿山的场地环境急剧恶化,矿 山的开采也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新时代下,我们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 家更是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对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也刻不容缓。本文将从废弃矿山 的问题入手,以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实例对矿山环境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用于生态 修复的植物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形式旅游资源。为废弃矿山的环境治理和开发提供新思 路与方法。最终达到矿区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嵇兆坤  孙立才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5):213-216,234
基于江苏省某个具体的滨海盐碱地开发利用项目投资预算编制工作,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投资预算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滨海盐碱地开发利用投资预算具有盐碱地改良工程投资比重大、总投资计划进度期限长、单位面积投资高、单位投资新增耕地多的特点.同时提出江苏滨海盐碱地开发利用项目投资估算参考标准,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小才  龙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69-1470
通过对我国土地空间的相关法律滞后于当前土地空间的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土地空间的产权分离开发模式.结果表明,根据土地空间的"区位性"和土地空间的使用权可分离性进行开发,具有降低开发风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土地空间的利用率等特点,是缓解当前用地紧张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有助于考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理想的可持续利用状况的差距。从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结构与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潜力4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用信息熵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指标层和准则层的权重,引入各指标的合理值,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阶段,其中南宁市、北海市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钦州市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阶段,防城港市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5.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我国盐碱地面积巨大、分布广泛,盐渍化耕地超过20%。盐碱地的开发和治理,尤其“三北”地区对提高粮食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近60年“三北”地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盐碱地治理的策略和途径,为未来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核能产业的不断发展,铀矿山的开采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铀矿山重金属的分布和形成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综述了铀矿山重金属的形成、分布特征以及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当前,还缺少对铀矿山附近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的系统认识。对分布特征系统的认识将会对未来进行铀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提供必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以地力评价理论为基础,以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2000hm2土地开发项目为实例,选取了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16个地力影响因子,并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之上,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厚度是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的最大影响因子;其次是障碍层状况、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以石油开采导致短时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的典型区域大庆市为研究对象,应用GIS/RS技术分析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修正的相对生态价值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87-2005年大庆市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草地和水域呈减少态势,同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频繁,转移量占主导的是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从1987年的2增加到2005年的4,土地利用类型由农业主导转为以工业为主导;研究期内大庆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态势;1987-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同时存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并且改善程度小于恶化程度,导致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时间序列法、耕地动态度模型和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1997~2005年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导致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类型变化以旱地的变化最为明显,而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变化面积处于下降的趋势;其变化除了受人口和经济增长影响外,非农建设、生态退耕、自然灾毁、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也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其中,生态退耕因子是导致耕地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因子,而土地开发因子是耕地增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