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8种木犀科(Oleaceae)植物花香成分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MP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相结合的方法对8种木犀科植物盛花期花朵进行花香成分测定,并以此为基础对8种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种植物均检测出萜烯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萜烯类物质是4种丁香属植物和女贞的主要挥发物质;金叶女贞的主要挥发物是酯类和萜烯类物质,小叶女贞的主要挥发物质是酯类物质,辽东水蜡的挥发成分则是酮类物质。聚类分析将8种木犀科植物分为2类:匈牙利丁香、小叶丁香、什锦丁香、北京丁香和女贞为一类;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和辽东水蜡为一类。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羽叶丁香分布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踏查及样地调查的结果表明,在贺兰山羽叶丁香分布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23种,隶属于144属50科。其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包括变型一共有18个类型,以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在植物的生活型谱中,地面芽植物远远多于其他类型,达108种,占48.43%。统计分析46个样地调查资料,表明羽叶丁香群落的垂直结构简单,分灌木及草本两层,其灌木层的植物种类较多,达32种,草本层很发达,有170种草本植物和7种半灌木。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表明,其植物群落的草本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不同海拔高度(段)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海拔高度2100~2200 m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按坡向,东北坡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3.
白丁香鲜花在不同开花期的香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吸附采集白丁香鲜花的挥发性成分。并用GC-MS及总离子流色谱法定量分析了白丁香鲜花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丁香醛A~D、丁香醇A~D、α-蒎烯、桧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桉树脑、顺式罗勒烯、苯甲醛、异松油烯、芳樟醇、苯乙醛、α-松油醇、对甲氧基茴香醚、茴香醛、(Z,E)-α-金合欢烯、(E,E)-α-金合欢烯等39种化合物。其中所含的4个丁香醇异构体和4个丁香醛异构体是白丁香鲜花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并考察了白丁香在不同开花期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SPME-GC-MS是一种可用于分析不同开花期的鲜花香气成分变化的简单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杜仲次生代谢物部位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对同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杜仲不同部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和分析表明 ,各次生代谢物个体间差异显著 ,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之间差异也显著。就某一种次生代谢物而言 ,各部位含量高低的顺序为 :绿原酸 :叶 >雄花 >皮 >果 ;桃叶珊瑚甙 :果 >叶 >皮 >雄花 ;总黄酮 :雄花 >叶 >皮 >果 ;杜仲胶 :果 >皮 >叶 >雄花。就某一部位而言 ,各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高低顺序为 :叶 :绿原酸 >总黄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总黄酮 ;雄花 :总黄酮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果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总黄酮 >绿原酸。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定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含量 ,均是叶部高于皮部 ,这为“以叶代皮”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果实中除富含亚麻酸油 (α 亚麻酸含量高达 5 1% )外 ,还富含杜仲胶和桃叶珊瑚甙 ,是亟待开发的新资源 ;杜仲雄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 ,绿原酸和桃叶珊瑚甙的含量也较高 ,是杜仲资源开发的又一个新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荷叶黄酮,是睡莲科植物莲叶中提取出的一种黄酮类物质,它是荷叶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在荷叶中主要以荷叶甙的形式存在,荷叶甙在新鲜荷叶中含量约为0.1%,其分子结构表明,荷叶甙是以槲皮黄素为甙元,通过3-C位置的羟基与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形成甙键。荷叶甙与槲皮甙、异槲皮甙不同,虽然它们的甙元都是槲皮黄素。  相似文献   

6.
五加异个木虱是短梗五加的专食性害虫,控制五加异个木虱的危害是保证短梗五加产量增长和品质提高的必要条件。文章综述了五加异个木虱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成虫寿命和产卵规律以及农业防治、粘虫板诱杀、化学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对五加异个木虱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五加异个木虱是危害短梗五加的专食性害虫,为掌握该害虫越冬代成虫的田间动态和防治技术,使用不同手段处理地面并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捕成虫。结果显示:与未悬挂粘虫板的地块相比,悬挂粘虫板的自然状态、清理地面、覆盖地膜3种处理地块五加异个木虱虫瘿数量分别降低82.23%、93.19%、98.50%;在悬挂粘虫板的3种处理中,以覆盖地膜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建议于越冬代成虫活动前,在田间清理地面枯枝落叶并覆盖地膜,以实现五加异个木虱的无公害防治。  相似文献   

8.
五加异个木虱Heterotrioza acanthopanaicis是危害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的专食性害虫。为掌握药剂防治五加异个木虱并尽量减少对环境危害的方法,选择7种高效、低毒、无公害的植物源杀虫剂或者生物杀虫剂,对若虫开展室内毒力测试,对若虫和成虫开展林间防治试验。7种药剂对五加异个木虱若虫的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25%吡蚜酮+45%吡虫·异丙威20%氟苯虫酰胺70%吡虫啉21%噻虫嗪29%杀虫双80%烯啶虫胺·吡蚜酮25%噻虫嗪+60%吡蚜酮。25%吡蚜酮+45%吡虫·异丙威、20%氟苯虫酰胺、80%烯啶虫胺·吡蚜酮、29%杀虫双对五加异个木虱若虫短期内有一定杀灭效果,8 d之后完全失去防治效果。25%噻虫嗪+60%吡蚜酮、70%吡虫啉、21%噻虫嗪具有长期药效,在喷药后第13 d防治效果最佳,五加异个木虱若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3.33%、85.71%、100.00%。80%烯啶虫胺·吡蚜酮、25%噻虫嗪+60%吡蚜酮、70%吡虫啉、21%噻虫嗪可以作为林间防治五加异个木虱成虫的药剂。林间喷药最好选在若虫3龄或3龄之前进行,并保证产品食用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短柄五加蒸腾作用及其与生理生态因子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岳春雷  江洪  朱隐湄 《林业科学》2003,29(2):158-161
水分是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 ,因此对植物蒸腾作用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探讨一直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短柄五加 (Acanthopanaxbrachypus)是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濒危灌木树种 ,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目前 ,已有关于短柄五加无性系种群生长和生殖生物学特征的报道 (田国伟等 ,1 998;王仲礼等 ,1 997;1 998a ;1 998b ;1 999;岳春雷等 ,2 0 0 1 ) ,但对其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尚为空白。本文通过对短柄五加在林下和开阔地两种生境下的蒸腾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的比较研究 ,旨在从植物水分…  相似文献   

10.
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是具有3-苯基色酮结构的化合物群,其中三种主要成分是染料木甙、大豆黄酮和大豆黄素。纯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浅黄色粉末,不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乙醇、甲醇和稀碱溶液。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成分都有一乙酰及葡萄糖侧链,只有在体内经过分解,将侧链除去变成甙配基,才能在体内发生作用。它是一种植物化学素,是生物黄酮的一种,也是一种植物雌激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取6个杨树品系的酚酸类次生代谢产物及水杨甙,并分离提纯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单宁,结果表明,不同杨树品系间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有一定的差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丹宁含量在不同品系间差异不显著,而二者的单宁含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共提取6种酚酸类次生物质,分析结果显示,绿原酸新疆杨含量最高,银中杨最低;对羟基苯甲酸3930最低,其他几个品系含量比较接近;丁香酸、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6个品系间无明显差异;木质部水杨甙含量测定结果显示,3930含量最高,而其他5个品系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2.
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生态学研究初报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通过对不同产地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及其生态因素分析,对杜仲叶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遵义地区的京尼平甙、绿原酸、桃叶栅瑚甙、总黄酮含量最高,慈利地区的京尼平甙酸含量最高;洛阳地区的京尼平甙含量最低,宜昌地区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京尼平甙酸含量最低,但杜仲胶含量最高,从而说明了生态因素也是调控次生代谢物的重要因素。对各生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合成与积累的主要因素是微量元素;土壤中微量元素( 有效态) 与杜仲( 叶) 中微量元素( 植物吸收) 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以两者为主因素各进行的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不一致。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得出:贵州遵义、湖南慈利、陕西略阳、四川通江4 个地区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质杜仲叶中多酚和黄酮含量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不同种质杜仲叶中多酚及黄酮含量的差异性,合理评价与利用杜仲种质资源。[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105份杜仲种质叶中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及槲皮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质叶中槲皮素含量平均为0.33 mg·g-1,变异系数最大,为42.42%;总黄酮含量平均为15.92 mg·g-1,变异系数最小,为19.35%;异槲皮苷、多酚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37、42.74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34.42%、23.72%。杜仲雌株和雄株叶中的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及槲皮素含量差异不著性。多酚及黄酮类物质在不同来源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河北地区杜仲叶片中的总黄酮、异槲皮苷和槲皮素平均含量均最高。相关性分析发现: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含量彼此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槲皮素含量与多酚含量间无显著相关性。综合评价4种成分含量高低,可将杜仲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Ⅲ(包括13份材料)的多酚和黄酮类活性成分含量均高于其他类群。[结论]杜仲种质叶片中多酚和总黄酮含量较高,且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有很大的选择和改良潜力,可为叶用杜仲资源的选育提供基础原材料。  相似文献   

14.
刺五加的树皮、根、茎、叶、果实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而且均有医疗效果,主要药效成分含有多种糖甙、丁香甙、香豆精甙、多糖及果酸,是治疗体虚、咳嗽、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的良药;刺五加不但药用价值很高,还可以用于制作美味佳肴和清凉饮料,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野生刺五加与其他野生蔬菜一样存在产量低而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笔者通过实验将刺五  相似文献   

15.
麦积山林区位于甘肃东南部,植物种类繁多,木本植物也不少。据1990~1998年对麦积山林区野生木本蔬菜进行调查,本区有木本蔬菜17种,隶属5科8属,以五加科最多。1五加类本区有6种,分别是蜀五加(Acanthopanaxsetchuensi)、五加(A.gracilisty-lus)、藤五加(A.leucorrhizus)、短柄五加(A.brachy-pus)、糙叶五加(A.henryi)、红毛五加(A.giraldii),它们都是五加科落叶灌木,生于林内、灌丛、林缘、路边。它们嫩叶、幼芽可作蔬菜食用,当地人称“五药碱、五作碱”。具体作法是把嫩叶、幼芽用沸水烫过,再用清水浸泡后即可…  相似文献   

16.
五加异个木虱Heterotrioza acanthopanaicis (Li)是危害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的专食性害虫。为掌握五加异个木虱的成虫寿命和繁殖规律,比较饲喂不同食物时雌、雄成虫的寿命差异,观测五加异个木虱成虫的寿命和产生子代数量。结果显示:室内饲喂白菜、生菜、短梗五加的雌虫寿命分别为5.14±0.20 d、4.67±0.28 d、3.26±0.18 d,饲喂白菜和生菜的雌虫寿命无显著差异,二者都显著大于饲喂短梗五加的雌成虫寿命。饲喂白菜、生菜、短梗五加的雄虫寿命分别为4.93±0.17 d、4.89±0.49 d、3.26±0.21 d,饲喂白菜和生菜的雄虫寿命无显著差异,二者都显著大于饲喂短梗五加的雄成虫寿命。饲喂白菜、生菜和短梗五加的雌成虫产卵量分别为0粒、0.02±0.02粒、5.83±1.01粒。五加异个木虱雌成虫在田间的平均寿命5.91±0.64 d,与室内饲喂白菜和生菜的雌虫寿命无显著差异,却显著大于室内饲喂短梗五加的雌成虫寿命。成虫平均产卵历期5.74±0.66 d,日龄2 d的成虫繁殖子代数最高,达到15.30±3.38头,之后子代数量逐渐降低,至13 d雌成虫全部死亡,雌成虫一生繁殖子代总量平均77.36±11.31头。五加异个木虱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控制虫口数量,几代之后虫害会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质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比较并评价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多样性,为雄花用杜仲优良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材料。【方法】以193份不同种质杜仲雄花为材料,采用AlCl_3比色法测定杜仲雄花中总黄酮含量,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HPLC法测定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6种活性成分含量,并对8种活性成分含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种质杜仲雄花8种活性成分含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以氨基酸最高,分别为206.23 mg·g~(-1)和2.05;变异系数以京尼平苷最高,达112.00%,氨基酸最低,仅为12.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及异槲皮苷5种活性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氨基酸除与总黄酮呈极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活性成分相关性不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7.040%,可以用于杜仲雄花资源前期的评价选择。基于8种活性成分,将193份杜仲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8种活性成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第Ⅰ类群种质8种活性成分含量均较低;第Ⅱ类群种质氨基酸含量最高;第Ⅲ类群种质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组分含量最高;第Ⅳ类群种质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组分含量最高;第Ⅴ类群种质绿原酸和京尼平苷酸含量最高。初步明确杜仲种质雄花的不同类型。【结论】杜仲种质雄花8种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开发利用价值大,而且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很有选择潜力和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8.
对白丁香、红丁香、小叶丁香3种丁香属植物花开放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丁香属植物花朵的开放和衰老,花朵相对含水量、花青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从现蕾至盛开期上升,盛开期后一直到衰败期含量下降;相对电导率持续增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19.
以芦丁和槲皮素、染料木素和山柰素为对照品,对响铃草药材4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00nm波长处测定芦丁的吸光度,以芦丁计得响铃草总黄酮的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响铃草中槲皮素、染料木素和山柰素的含量。生长旺季为3~8月份,4种成分含量均较低;而在当年10月至次年2月(休眠期),4种成分含量逐渐增高,2月份含量达最高。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大4种成分的含量升高,1~6年生的植株内3种黄酮苷元含量随着年限的增长而较快增长;6~9年生期间,3种黄酮苷元含量近似直线上升;9年以后增加缓慢;总黄酮含量与年限的增长呈曲线增加,1年生最低,为13.42mg/g;10年生最高,为25.10mg/g,平均每年增加总黄酮1.168mg/g。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响铃草中,总黄酮、槲皮素、染料木素和山柰素4类成分含量最高的生源地为四川邻水长安乡,云南昆明和云南宾江总黄酮和槲皮素差异不大,但都低于四川邻水长安乡,只是云南宾江的染料木素和山柰素含量略高于云南昆明;4种成分含量最低的为贵州雷山县。  相似文献   

20.
刺五加(Acanehopanax senticosus)、短梗五加(A.sessiliflorus)、五加(A.gracilistylus)皆为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前二个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五加产于我国南方。都是名贵中药材,不仅“扶正固本”,而且还被誉为“滋补上品”,如制成“五加酒”、“刺五加茶”等。极具开发价值。它们外部形态相似,但药用价值却不完全相同。为此,对它们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比较解剖,为生药显微鉴定提供解倍依据,以避免药物混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