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长寿区黄桷乡抓住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发动群众种植蚕桑4000亩,养蚕3000张,农户增收70万元。黄桷乡在组织群众种植蚕桑过程中,狠抓责任制的落实。乡镇干部与各村支两委签订目标责任书。住村干部深入各村院坝,把退耕还林政策、任务、意义宣传到户,用算账对比方法动员农户种桑养蚕。李坪村主任阳登榜带头种桑4亩,养蚕12张,年收入7000元。带动该村412户利用坡耕地414亩种桑养蚕,全年人均收入1800元,比农业收入高5倍。在种桑育苗期间,乡干部,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组举办技术培训班。采用“肥球地膜育苗”,达到苗壮苗齐。移栽期间指导退耕户培土施肥、打窝定植,使桑苗移栽成活率高、长势良好,达到“一步成园”,当年栽桑,当年产茧。目前,全乡已有8个大户,承包耕地面积600亩种桑养蚕,并与供销社签订收购合同,全乡走上了贸工林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种桑养蚕奔小康@颜德辉 @瘳仕俸  相似文献   

2.
陆小鸿 《广西林业》2014,(12):23-24
桑树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历史学家认为,桑树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物种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栽培桑树的历史已有7000多年。5000年文明史中有着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文字记载,催生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桑蚕是世界认同华夏文明最早的物产,桑树哺育了古老的丝绸之路,搭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左宗棠倡导种桑养蚕□石敬仁清同治光绪年间,戍边将领左宗棠自1866至1880年镇守西北达14年之久。此间,他在忙于军务之余,大力倡导种植杨柳、栽桑养蚕,推动陕、甘地区发展桑蚕生产。1873年,左以正式文件下达陕、甘各州县试种桑树。在《札陕甘各州县试种...  相似文献   

4.
桑树在我国分布广泛,种桑养蚕是我国传统的农林项目。桑叶含有牛膝甾酮、β(希腊字母,音beta)-谷甾醇、芸香甙、桑甙、伞形花内酯、胡卢巴碱、天冬氨酸、谷氨酸及微量挥发油等。经初步研究,具有以下开发价值:1.食用。桑叶中含有糖类、脂肪、胆碱、有机酸、胡...  相似文献   

5.
果桑栽培技术○王青木桑是古老树种之一,栽培上多为摘叶养蚕。桑树果实通称为桑椹,初夏成熟,甘甜多汁,风味可口。桑椹含糖量一般为9-12%,新疆自桑可高达21%,桑干达69%,可与葡萄干相媲美。桑椹除鲜食外,可酿酒,制酱。桑椹性寒无毒,能补肝、养肾、补血...  相似文献   

6.
森林抗癌药用真菌资源开发及应用我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中国药用真菌图鉴”记载了272种,其中抗癌药用真菌达184种。据大量调查和资料报道,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有216种真菌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中可供食用的有60多种。为了对祖国药用抗癌真菌资源进一步开发和利...  相似文献   

7.
昆虫作为药用,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里都有充分的记载。我国的昆虫学家周尧教授也做过考证。利用昆虫和它的生产品作为生药、用来治疗人体的疾病,在我国极其普遍。昆虫是中药里必不可少的成份,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大麻基源、大麻花和叶在古代、现代名称及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全面考证。结果表明:大麻最早以“麻勃”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较多,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在古代本草中的功能主治等记载在现代医学应用中得到了证明。明确了其名称、药用功效及品种来源,这些考证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9.
致富规划变成了现实何德云,姜维瑞,杨文岗,商建红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田坂村是建新安江电站蓄水成湖而形成的库边村。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制定了“高山养林,低山种果,坡地种桑,田里产粮,库塘养鱼,家家养猪,户户养蚕”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致富规划,并...  相似文献   

10.
柳树的药用     
柳树的药用杨春和柳树是春天的象征。它那婀娜多姿、轻盈婆娑的身影,自古以来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咏颂。柳树可以保护堤坝,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有益于人体健康。然而它的药用价值知道的人却不多。柳树供药用在我国历史悠久,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树...  相似文献   

11.
果桑是果叶兼用的桑树 ,桑果可鲜食和加工 ,叶子可养蚕。桑果又名桑椹 ,桑乌 ,汁浓似密 ,香甜可口 ,成熟后为红色或紫红色 ,主要成分有葡萄糖、果糖、丁二酸及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等 ,不仅是美味水果 ,也是一味性平之良药 ,具有补肝益肾、滋阴养血、止渴生津、驻颜抗老等疗效 ,利用桑果加工成桑椹酒、桑椹膏、桑椹果汁等各种营养保健食品 ,既可开发桑椹资源 ,也能为果品市场增添花色品种。桑椹已被列为国际上正在热衷开发的第三代水果资源之一。台州市临海蚕桑站高级农艺师叶正梅同志主持的“桑果开发利用研究”课题通过多年引种和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2.
尼雅,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南道上。因此,从中原地区传来的丝织品,很早就传到这里。由于丝织品受到当地人的普遍欢迎,后来这里又出现了种桑养蚕。在尼雅遗址中,不断地出土古代的丝织品。1959年新疆博物馆在清理一座东汉时代的合葬墓中,出土了许多织锦。死者身上穿的衣...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茶叶和蚕丝业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世界上有40多个产茶国,其茶籽、茶树和植茶技术,最初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进。目前世界茶园已发展到超过230万hm2,年产茶叶2500万t左右。茶叶咖啡、果汁、可乐和矿泉水作为国际五大非酒精饮料,世界约有一半人口喝茶,年人均茶叶消费量0.45kg。我国的养蚕技术和丝绸对外传播约有一千八百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发展养蚕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内容,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从那以后许多国家兴起了发展种桑养蚕制丝的新“丝绸热”。1茶桑业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先民认识爬行动物可以追溯到文字出现之前,其生产的动物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蛇蜕入药的记载,到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已载有蝮蛇、蕲蛇、石龙子、金蛇等药用爬行动物。近年来由于各地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人为的乱捉滥捕,许多珍贵的药用爬行动物已濒临灭绝,为了进一步发掘利用顺昌县药用爬行动物资源,加强对该县珍惜濒危的药用爬行动物资源的保护,现将该县药用爬行动物资源种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林业实用技术》2010,(6):72-72
龙江森工集团林口林业局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南桑北进”的机遇,在全局16个林场(所)推广种桑养蚕项目。为职工群众实现致富增收搭建平台,为搞好森林管护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果桑在水土保持林中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桑是果叶兼用的桑树,它不仅可以采摘桑果,还可利用桑叶养蚕。桑果,又名桑椹、桑枣,营养丰富,酸甜可口;既宜鲜食,又可人药,还能进行鲜果加工,是一种新兴的林业综合性产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桑椹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造血细胞的生长、防止人体动脉硬化、促进新陈代谢作用,长期食用桑椹可以延年益寿。桑椹自古以来就作为鲜果和中药材被应用,现已被卫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在水土保持工程中果桑的栽培技术如下: 1.适地适树及选用良种 国内蚕桑新优品种非常丰富,但果桑品种相对较少,具代表的优秀品种有:三倍体大10、塘10、北1、沙2、红果系列、陕桑  相似文献   

17.
去年以来,马山县将桑蚕生产列为富民兴县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加大工作力度,增加科技投入,蚕茧年产量达10461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科技兴蚕取得初步成效。但是,1996年以来,该县养蚕量一直在2500张左右,究其原因,除近几年毁桑较多、栽桑园较少的因素以外,桑树管理差,单株产叶量不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目前,该县发展桑树已达2000万株,年底将发展到5000万株,如何使桑叶高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最近进行了专题调查。桑树资源生产能力现状:马山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但由于人为破坏、建设性毁桑及干…  相似文献   

18.
“一亩桑园,三亩庄田”桑树除桑叶可养蚕外,还有很多用途。用桑皮造的桑皮纸,纸质好,宜作书画;桑籽含油量高,每百斤可榨油15公斤,供人食用;桑果(又叫桑椹)成熟后味甜如蜜,营养丰富,除生吃外,还可酿制具有特殊风味的“桑椹酒”(50公斤桑果汁,可酿成50度烧酒5~10公斤)、“桑椹膏”、“桑椹露”等。桑木坚实且富弹性,耐湿,耐腐又不易断裂反翘,木纹细密美观,是制作家具和农具的好材料。在药用上,桑树更是浑身宝,“桑菊感冒片”就是以桑叶和  相似文献   

19.
果桑是果、叶兼用的桑树。它不仅可采果,还可利用桑叶饲蚕。果桑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桑果又名桑乌、桑椹,是长椭圆形聚合果,紫黑色,成熟的桑椹富含果汁,香甜可口。桑椹的药用价值在很多医书中均有记载。据近代科学化验测定,桑椹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丁二酸、矢车菊素、无机盐、7种维生素和16种人工所需的氨基酸。有很好的滋补心、肝、肾及养血祛风的功效,对耳聋眼花,须发早白,内热消渴、神经衰弱,动脉硬化,血虚便秘、风湿关节痛等均有疗效。桑椹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桑椹酒、桑椹糖、桑椹蜜饯、桑椹蜜膏等保健食品。目前国际…  相似文献   

20.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特产树种。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我国第一部药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杜仲皮的药用功效,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并列为中药上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