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金国  郭志永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305-306,309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湖区湿地面积2698km2,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鄱阳湖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分析了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了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有关湿地生态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湿地现状,建立了1套包括指标体系与赋值标准在内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并对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关于南方稻田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方稻田连作模式单一,盲目使用农药,稻田周边湿地淤积、废弃和填埋,致使面源污染消纳系统衰退,破坏了稻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空间。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成为诱发稻田生物灾害的因素之一。目前,保护稻田周边湿地,构建稻田污染消纳系统;利用田埂荒地,构建生物群落;丰富连作模式,避免生物物种单一,对重建南方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汾河流域湿地退化特征及恢复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汾河流域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湿地类型有河口(内陆)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水库湿地和沼泽及草甸湿地等,总面积930.51km2。由于人为不合理利用和自然的原因,导致汾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严重。该流生态环境主要表现特征为:(1)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退化;(2)不合理的开发加速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湿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3)过度开垦破坏水禽的栖息地,滥捕盗猎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4)过度开采地下水和煤炭的无序开采使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及其利用保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北角,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2400hm2,栖息的鸟类有310种,数量多达数100000只。论述了鄱阳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其功能进行了综合概述和评价,针对其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山西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特征及恢复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张峰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151-153,188
山西湿地主要分布于各河流流域、湖泊和水库及周围地区,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征,主要类型有河口(内陆)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水库湿地和沼泽及草甸湿地等,总面积约2146km2。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自然的原因,导致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1)污染严重导致湿地生态环境功能丧失,特别是河流尤为突出;(2)河漫滩和湖泊的过度围垦,加速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湿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3)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捕猎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4)许多水库的修建使湿地丧失速度加剧;(5)连续多年的干旱导致许多河流成为名副其实的"季节性河流"。最后,提出了山西湿地生态环境恢复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湿地分类与分布特征及水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我国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提出实用性较强的中国湿地类型分类系统;论述各类湿地的分布特征;分析我国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水问题,如湿地生态需水严重短缺、水体污染加剧、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并以黑龙江扎龙湿地为例,对其主要水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破解湿地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湿地公园是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银川阅海湿地公园为例,通过阅海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利用,营造多样性的生物景观序列,构建丰富的景观类型与内容,初步探讨了银川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5个典型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湿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方法和资源经济学方法,从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价值2方面对河北省典型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探索河北省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洪泽湖西部湖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泽湖西部湖滨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湿地植被群丛多样,重点保护鸟类种类多,种群数量大。调查结果显示:洪泽湖湿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65种、水生高等植物81种、浮游动物91种、底栖动物69种、鱼类102种、鸟类194种。在对洪泽湖西部湖滨的范围、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环境质量进行简要介绍后,分析了影响洪泽湖西部湖滨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重点提出了洪泽湖西部湖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加强保护区建设、湖滨生态工程建设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对洪泽湖西部湖滨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对洪泽湖西部湖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来源进行了筹划。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湿地退化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其生态环境对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致使湿地严重退化。在分析洞庭湖区湿地退化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湿地系统之一,具有多方面功能和价值,主要由河流、湖泊、水田、沼泽、滩地、库塘等几种类型组成。本文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时段的Landsat MSS和TM影像及GIS技术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面积有所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其中湖泊面积减少最多。这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湿地的改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是湖泊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湿地景观的改变导致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相似文献   

13.
简析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特征及农业利用现状,对湖区湿地生态农业资源进行了功能评价,并根据湖区湿地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特征(即同心环带状--湖盆中心带、湖滨中环带、外环带),提出适应各环带湿地资源开发的若干生态农业模式,以期达到保护湖区湿地生态及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并诊断其障碍因子,为区域耕地合理利用和耕地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DPSIR模型构建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县域尺度,采用基于熵权的改进TOPSIS模型测度洞庭湖平原2007-2017年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诊断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5.
荆江三口的水沙变化过程是影响洞庭湖发育的重要环节,对洞庭湖的稳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荆江三口五站1951—2014年的水沙观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着重研究长江荆江三口近60年水沙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探讨水沙变化对洞庭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荆江三口分泄长江径流量、输沙量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也导致三口五站中的四站出现功能性断流,且断流天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洞庭湖区降水量减少、水利枢纽工程等人类活动是影响三口水沙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荆江三口水沙变化对湖盆结构及洞庭湖形态起着重要的调控与制约作用,其分泄水沙能力的减小也导致了洞庭湖湖面面积萎缩、容积缩小,不过洞庭湖寿命随着水沙的衰减而增加。正确认识荆江三口水沙变化规律及其对洞庭湖的影响,可为三口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洞庭湖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强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98-100
依据多年监测和调查资料,分析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提出了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从1949年至今洞庭湖容积减少了约43%,湖泊萎缩严重,调蓄能力下降,湖区共发生洪涝灾害39次。20世纪90年代,湖泊水质污染加剧,总磷污染指数增加了7.04倍;1999年藻类数量最高达22万个/L,水体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湿生物种减少,一些湿地动植物已经很少见到;底栖动植物的密度虽然变化不大,但其组成从1982年以水生昆虫及幼虫为主,到1996年变化为以软体动物为主,正表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三峡水库运行后,水沙条件的变化,对洞庭湖水生态环境将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目前要加强洞庭湖综合整治,进行湖泊生态恢复与重建,以维持洞庭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干扰,鄱阳湖湿地的景观结构和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论述了鄱阳湖的湿地景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并在阐述湿地调蓄功能衰退、生物资源减少、水文和气候调节功能降低等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可持续利用的湿地农业景观结构、稳定湿地面积、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及时协调人--湖关系等鄱阳湖湿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
潘琼    潘峰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317-323
同等条件下开展了3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垂直流、潜流和表面流人工之地)对洞庭湖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1)洞庭湖水体中NH4+-N,TN,TP,高锰酸钾指数,BOD5和CODCr的进水浓度与3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出水浓度季节变化规律保持一致,冬季明显高于夏季,洞庭湖进水中NH4+-N,TN,TP,高锰酸钾指数,BOD5和CODCr浓度均高于3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出水浓度,相同时期,3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出水水质NH4+-N,TN,TP,高锰酸钾指数、BOD5和CODCr浓度基本表现为表面流 > 潜流 > 垂直流;(2)3种类型人工湿地对TN,TP,高锰酸钾指数、BOD5和CODCr的去除率依次表现为垂直流 > 潜流 > 表面流,而对NH4+-N的去除率依次表现为垂直流 > 表面流 > 潜流,其中以BOD5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最高),但3种类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差异均不显著(p > 0.05);(3)3种类型人工湿地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垂直流 > 潜流 > 表面流,差异均显著(p < 0.05),垂直流人工湿地植被N含量、P含量、N积累量和P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潜流和表面流(p < 0.05);(4)3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植物的N,P积累量分别与生物量、N含量、P含量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 < 0.01),人工湿地植物生物量对N,P积累量的影响大于植物体内N,P含量的影响,可以通过生物量来评价人工湿地植物对N,P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化的地形梯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量变化和垂直分布两个层面分析了洞庭湖区1990-2015年期间生态用地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化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由1990年的17 215.77 km2增加到2015年的17 258.28 km2。其中湿地数量增加,林地、草地数量减少。(2) 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由1990年的856.7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 393.28亿元,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明显。(3) 低地形梯度(1~10)为湿地的优势分布区;高地形梯度(30~50)是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分布区。生态用地的转入和转出在不同时期交替进行,转入主要集中在较低的地形梯度上,而转出覆盖的梯度更广。(4) 生态服务价值优势分布区逐渐向低梯度聚集,中高梯度贡献的生态服务价值比例明显下滑。在明晰生态用地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垂直分布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的生态管控和建设,实现洞庭湖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的形成、演变与洪涝灾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洞庭湖是由构造运动奠定基本格局,又叠加了江河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多因素的混成湖.以全新世开始为界,洞庭湖演变分为两个阶段:自然演变阶段;人类活动—自然复合作用演变阶段.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荆江北岸大堤堵口是导致洞庭湖洪涝灾害频繁的根源,人类围垦是洪灾加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