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激素和变温处理对东方百合扦插鳞片中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方百合Sorbonne为材料,研究了GA3(100mg·L-1)、IBA(100mg·L-1)结合变温(5℃/25℃/15℃)培养过程中鳞片内淀粉、蔗糖及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整个培养过程中各处理母鳞片内淀粉及蔗糖含量下降,尤其鳞片下部在25℃培养初期(20d)下降幅度最大,为小鳞茎发生和膨大提供营养和能量;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较低,总体呈上升趋势。小鳞茎内淀粉不断积累,最大值为271.2mg·g-1Fw;蔗糖含量变化不大,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不断下降。IBA结合各温度处理母鳞片内淀粉、蔗糖以及还原糖含量均低于GA3各处理。GA3结合5℃预处理显著促进了母鳞片内淀粉的降解及小鳞茎内淀粉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为完善百合鳞片繁殖技术体系,研究了GA3、IBA以及锯木屑、草炭两种基质不同培养方式对东方百合‘Sorbonne'鳞片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锯木屑埋片为最佳培养方式.各处理因子的影响效力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处理时间.IBA处理极显著提高了鳞片繁殖系数、平均级数和小鳞茎生根数,其中200 mg/kg 的IBA浸泡鳞片2 h为增加小鳞茎数量的最佳处理, 20℃下培养比16℃下培养IBA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低温贮藏增大了小鳞茎直径.GA3处理有利于形成个体较大的小鳞茎,但在本试验条件下,若只考虑鳞茎大小这一种指标,无须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鳞片.  相似文献   

3.
李林栖  孙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96-5397,5399
研究了GA、NAAI、BA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百合鳞片扦插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GA 100 mg/L、NAA 150 mg/L和IBA 150 mg/L有利于亚洲百合品种精粹的鳞片产生小鳞茎,小鳞茎发生率高达100%。IBA对提高精粹小鳞茎级数有利,经IBA 200 mg/L处理后小鳞茎级数最高可达2.00。IBA 300 mg/L可提高兰州百合的鳞茎级数,达1.89。GA有利于亚洲百合精粹生成较大的小鳞茎,浓度以250 mg/L最适宜。经GA 100 mg/L、NAA 300 mg/L和IBA 300 mg/L处理后,兰州百合小鳞茎重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富含多糖的百合鳞茎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EC2.4.1.13,SuSy)活性检测体系,深入研究其蔗糖代谢机制,以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鳞茎外层鳞片为试材,分别研究了提取缓冲液种类及pH值、反应温度、底物浓度以及缓冲液pH值对SuSy合成和分解方向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uSy合成方向活性检测的最适提取缓冲液是pH值为7.8的TrisHCl,最适反应温度为50℃,底物果糖最适浓度为50 mmol· L-1,UDPG最适浓度为5 mmol·L-1,反应缓冲液Tris-HCl最适pH值为7.5;SuSy分解方向活性检测的最适提取缓冲液为pH值7.8的Hepes-NaOH,最适反应温度为40℃,底物蔗糖最适浓度为10mmol· L-1,UDP最适浓度为7 mmol·L-1,反应缓冲液Mes-NaOH最适pH值为4.5.  相似文献   

5.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东方百合‘索邦爷鳞茎源鄄库转换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蔗糖和淀粉合成相关 的主要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栽种期至花蕾发育中期(花蕾长度达到3 cm),外层、中层鳞片中淀粉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鳞茎此时作为源提供营养物质;此后至盛花期,外层鳞片中淀粉 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中层鳞片中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鳞茎在此时表现为源鄄库复合体时期;之后鳞茎作为库积累营 养物质。此外,外层鳞片和中层鳞片内蔗糖与蔗糖合酶(SS)、蔗糖磷酸合酶(SPS)之间表现为正相关,而SS 和SPS 与淀粉含量均表现为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除中层鳞片内可溶性淀粉合酶(SSS)与淀粉含量表现为相关系数很低 的负相关外,外层和中层鳞片中与淀粉合成相关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酶(SSS 和颗粒 结合型淀粉合酶GBSS)都与淀粉积累表现为正相关,尤其是外层鳞片中SSS 和GBSS 均与淀粉含量表现为极显著 的正相关,且这3 种酶均与蔗糖含量表现为负相关。说明百合鳞茎中淀粉合成相关的酶可以作为百合鳞茎源或库 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鳞茎的库强与SSS 和GBSS 活性关系最密切,可以作为影响鳞茎库强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以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为试材,研究了GA3和IBA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锯木屑和草炭两种培养基质对鳞片扦插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锯木屑埋片处理的繁殖系数最高(2.4),锯木屑扦插处理可获得较大的小鳞茎(Φ=5.24mm),并有利于生根.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的影响效力高于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IBA显著提高了小鳞茎数量,GA3与IBA等体积混合溶液显著促进了小鳞茎生根,但使IBA促进小鳞茎增殖的效应减弱.对IBA的不同浓度而言,培养前期(30d,45d),低浓度(100 mg·L-1)处理的繁殖系数较高(3.85,4.06);而培养后期(60d,75d),高浓度(200 mg·L-1)处理的繁殖系数较高(3.81,3.76).GA3处理有利于获得个体较大的小鳞茎.各处理的小鳞茎萌发率均很低,小鳞茎休眠的生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拟探究外源NO对西伯利亚百合小鳞茎萌发的影响和对内源激素含量的调节。【方法】分别用0、1、5、10、20 mmol/L SNP 5种不同浓度的外源NO供体溶液及0.5 mmol/L NO清除剂处理百合鳞片生小鳞茎,种植30 d后统计测定。【结果】外源NO对百合小鳞茎萌发生长存在影响,10 mmol/L SNP溶液处理最为明显,百合小鳞茎发芽率、芽长、球重、根长普遍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高浓度外源NO(20 mmol/L)、低浓度外源NO(1 mmol/L)和抑制NO三种处理均对百合小鳞茎萌发生长存在抑制作用;百合小鳞茎萌发生长过程中鳞茎内ABA含量呈下降趋势,GA和IAA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趋势较对照明显。【结论】适宜浓度外源NO对百合小鳞茎萌发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梁凤娇  熊浩舰  李玥  王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117-15118
[目的]对西伯利亚百合的鳞片扦插繁殖体系进行研究.[方法]以西伯利亚百合的鳞片为材料,研究不同基质、不同酚类物质和植物激素对百合鳞片扦插再生小鳞茎的影响.[结果]用细沙为基质有利于百合鳞片生根及小鳞茎的膨大;酚类物质水杨酸(SA)能促进母鳞片产生小鳞茎,并增加繁殖系数和小鳞茎的直径,同时还可提高母鳞片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为小鳞茎的形成及膨大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植物激素中NAA能促进百合鳞片根的形成,但对小鳞茎的形成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该研究为百合鳞片的快速繁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激素对东方百合鳞片扦插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激素(6-BA、NAA、IBA、GA3)的不同浓度处理技术的应用,得出诱导东方百合鳞茎、促进叶芽生长健壮的方法。结果表明,东方百合鳞茎的最佳诱导及增殖激素组合为6-BA 1 mg/L+NAA 1 mg/L;扦插鳞片根的诱导最佳激素组合为6-BA 1 mg/L+IBA 0.5 mg/L;GA3促进东方百合幼芽及根生长的理想浓度为0.05 mg/L。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灌溉与旱作条件下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阐明不同灌溉制度下小麦淀粉积累的酶学机制。【方法】在灌溉和旱作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两个小麦品种蔗糖代谢、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旱作栽培有利于增加小麦灌浆前中期淀粉积累速率、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表明旱作栽培能提高小麦籽粒灌浆前期生理活性、促进籽粒淀粉的合成与积累。通过比较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合成酶(SS)、AGPase、SSS和GBSS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这些酶在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而源器官制造的光合产物的减少并不是抑制籽粒淀粉积累的因素。【结论】旱作栽培能提高小麦灌浆前、中期的淀粉积累速率和淀粉合成酶活性,在籽粒灌浆后期则显著降低淀粉积累速率及其酶活性,表明旱作栽培能使库活性增强,促进籽粒淀粉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生长调节剂对百合不同品种扦插繁殖的影响及适宜的埋片时间,通过正交设计研究鳞片位置、生长调节剂种类及质量浓度对5个百合品种鳞片扦插繁殖的影响,并在扦插后60 d统计籽球个数、围径、生根数和生根长度。结果显示:除OT系列的Saltarello外,其余4个亚洲百合品种外层鳞片扦插繁殖效果最好,中层鳞片次之,内层鳞片较差。不同品种扦插时,适宜的生长调节剂种类和质量浓度有所不同:Black Out为100 mg/L的NAA,Cheops为50 mg/L的IBA, Tresor和Vermeer为150 mg/L的6 BA,Saltarello为100 mg/L的IBA。为确定籽球移栽的时间,测定亚洲百合Vermeer扦插后60~120 d鳞片及籽球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以及平均繁殖系数和籽球围径大小的变化。可见:在扦插90 d后小籽球的可溶性糖含量有所上升,淀粉含量未见积累,且繁殖系数下降,故得出扦插繁殖90 d后适宜分球移栽。  相似文献   

12.
不同石灰化程度板栗中淀粉代谢及蔗糖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石灰化程度板栗中淀粉代谢及蔗糖含量的变化,探讨板栗石灰化发生与上述指标变化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板栗石灰化发生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新鲜板栗为试材,进行常温贮藏,相对湿度60%—70%。贮藏一定时间后,将板栗石灰化程度分成5个等级0、30%、60%、90%、100%,测定不同石灰化程度板栗中水分含量、淀粉酶活性、淀粉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板栗石灰化程度的加深,板栗的水分含量和淀粉逐渐减少,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6和r=-0.950;而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均随着板栗石灰化程度的加深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蔗糖含量则逐渐增加。【结论】板栗石灰化发生与板栗失水诱导淀粉酶活性增强、导致淀粉不断分解致使含量减少、引起淀粉晶体结构及理化性能发生改变密切相关,与蔗糖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13.
崇明水仙试管球脱毒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操作简单且高效的方法脱除或减弱崇明水仙携带的病毒,为脱毒球生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DHT+热处理、DHT+病毒唑处理等化学药剂与物理手段结合的方法,对崇明水仙试管球进行离体脱毒研究,脱毒结果采用指示植物法和RT-PCR检测法验证。【结果】热处理影响崇明水仙试管球生长和存活;热处理+DHT处理后,病毒含量降低,DHT浓度小于15 mg•L-1,对试管球生长抑制作用较小。DHT30 mg•L-1+病毒唑30 mg•L-1处理,对崇明水仙NMAV病毒,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用RT-PCR技术只检测到了极其微弱的病毒残留;NDV和NCLV对两种药剂较敏感,在10 mg•L-1时,RT-PCR检测不到病毒的特异谱带。【结论】热处理对崇明水仙试管球生长和存活有不利影响;DHT+热处理能明显降低病毒含量;DHT30 mg•L-1+病毒唑30 mg•L-1处理能将NMaV含量降低到极微弱的水平,不影响试管球存活,可通过增加两种药剂的浓度或多次继代来彻底脱除;DHT10 mg•L-1+病毒唑10 mg•L-1处理可以显著降低NDV和NCLV病毒含量, RT-PCR检测,没有出现病毒的特异谱带。  相似文献   

14.
夜间低温对薄皮甜瓜果实糖积累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夜间低温胁迫下薄皮甜瓜果实糖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以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L.)‘玉美人’为试材,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设施生产中的夜间低温胁迫环境,研究夜间低温对薄皮甜瓜果实糖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的夜间低温胁迫对果实糖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夜间9℃处理3 d后显著降低了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在处理的中后期蔗糖、棉籽糖和水苏糖含量才显著降低而肌醇半乳糖苷无显著差异;同时,夜间9℃处理3 d后,果实中总糖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差异更大;夜间9℃处理3~12 d,果实中淀粉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夜间12℃处理对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明显增加了淀粉含量,且后期差异极显著。从不同的夜间低温对果实内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来看,夜间9℃处理增强了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碱性α-半乳糖苷酶活性,降低了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夜间12℃处理对各种酶活性影响不大,差异不显著。【结论】夜间9℃处理严重影响薄皮甜瓜果实糖积累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夜间12℃处理对果实糖积累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夜间12℃可能是薄皮甜瓜果实中糖代谢发生改变的临界低温。以上表明,夜间9℃胁迫条件下,薄皮甜瓜果实中蔗糖代谢、水苏糖代谢及淀粉代谢能力的下降共同影响果实的膨大生长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背景 ‘爱媛28’橘橙是杂交柑橘品种(Citrus nanko × C. amakusa),因其优良的果实品质,受到人们的青睐。疏果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提高果实品质的技术,不仅能使果实体积明显增大,而且还能够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是,疏果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楚。目的 本研究以枳(Poncirus trifoliata)为基砧、椪柑(Citrus reticulata)为中间砧的4年生‘爱媛28’橘橙作为试验材料,探索疏果影响果实糖酸含量变化的具体机制。 方法 在‘爱媛28’果实幼果期进行疏果,每隔半个月左右测定疏果果实与未疏果果实的横纵茎,采样并测量单果重与糖酸含量,选择糖酸含量差异明显的时期测定糖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及其对应编码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疏果显著增加‘爱媛28’果实在生长中后期的横纵茎和单果重,显著加快果实柠檬酸含量的降解速度,但并未影响果实成熟时最终的柠檬酸含量;显著增加了果实的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但对果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疏果显著增强蔗糖代谢过程中的蔗糖合成酶SSⅡ(合成方向)、蔗糖合成酶SSⅠ(分解方向)、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柠檬酸分解代谢过程中的胞质顺乌头酸酶(Cyt-ACO)、胞浆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疏果显著促进蔗糖代谢过程中CitSS3在早期的相对表达量和CitSPSs在所有时期的相对表达量,以及柠檬酸分解代谢过程中CitACO3CitNADP-IDH1CitACLα1/βCitGAD1CitGSs在早中期的相对表达量。结论 人工疏果主要通过增强蔗糖合成代谢过程中蔗糖磷酸合成酶的酶活来促进果实可溶性糖的积累,提高柠檬酸分解代谢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加快柠檬酸降解,从而在提升果实品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激素对番木瓜实生苗茎段分化的影响,为提高番木瓜繁育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番木瓜种子采用直接接种、无菌水处理18 h后接种等4种方式预处理获得最佳种子处理方式;再以获得的实生苗茎段为外植体进行芽诱导培养基、增殖壮苗培养基、生根培养基的优化筛选。【结果】经6-BA 1.0 mg/L与GA31.0 g/L等体积混合液浸泡18 h后接种的番木瓜种子发芽率高达93.3%,接种培养后污染率低至3.3%;适合番木瓜茎段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2 mg/L,增殖壮苗培养基为MS+6-BA 0.2 mg/L+NAA 0.1 mg/L+蔗糖40.0 g/L,增殖系数最高达4.3,生根诱导培养基为MS+IBA 1.0 mg/L+KT 0.05 mg/L+AC 2.0 g/L。【结论】MS+6-BA 0.5 mg/L+NAA 0.2 mg/L、MS+6-BA 0.2 mg/L+NAA 0.1 mg/L+蔗糖40.0 g/L和MS+IBA 1.0 mg/L+KT 0.05 mg/L+AC 2.0 g/L分别作为番木瓜实生苗茎段芽诱导、增殖壮苗和生根诱导培养基,可提高番木瓜实生苗茎段组培育苗效率。  相似文献   

17.
谢意通  张飞  石洁  冯莉  姜丽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8):1642-1656
【背景】紫背天葵采后生理代谢活跃,加上对低温敏感,采后往往贮藏于略低于室温的黑暗环境中,但紫背天葵长期黑暗贮藏,会出现采后糖饥饿,影响紫背天葵的品质。黑暗贮藏也会抑制光合过程,导致光合同化产物减少,加剧采后糖饥饿,而蔗糖是植物体内光合产物运输的主要形式。【目的】研究采后外源蔗糖处理对紫背天葵采后品质、蔗糖代谢及叶绿体的影响,探讨蔗糖处理延缓采后衰老的相关机制。【方法】在筛选出最佳蔗糖处理浓度的基础上,检测紫背天葵贮藏期间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研究蔗糖处理对紫背天葵采后品质的影响;检测贮藏期间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如淀粉酶(Amyl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酸性水解酶(AI)、蔗糖合成酶(SS-S)和蔗糖分解酶(SS-C),研究蔗糖处理对紫背天葵蔗糖代谢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叶绿体超微结构在贮藏期间的变化,检测贮藏期间叶绿体脂氧合酶(LOX)活性、丙二醛含量(MDA)、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QY),研究蔗糖处理对叶绿体生理和功能的影响。在生化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探究采后蔗糖处理对紫背天葵的影响。【结果】前期的蔗糖浓度筛选发现,12%的蔗糖保鲜效果最佳,尤其在贮藏后期,12%蔗糖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呼吸强度降低39%、失重率降低7.8%、腐烂率降低15.87%。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贮藏后期,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蔗糖含量比为1.82、淀粉含量比为1.10、可溶性糖含量比为1.11、可溶性蛋白含量比为2.20和叶绿素含量比为1.23,蔗糖处理显著延缓了糖类物质和含氮物质的降解。蔗糖处理显著抑制SPS、AI和Amylase活性的上升,说明蔗糖处理抑制了紫背天葵的蔗糖代谢,从而减少了蔗糖和淀粉的分解。后期对紫背天葵叶绿体生理功能研究发现,贮藏结束时,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维持了叶绿体结构完整性、叶绿体脂氧合酶活性降低53.13%、叶绿体丙二醛含量降低33.33%、最大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是对照组的1.35倍和1.97倍,说明蔗糖处理显著延缓叶绿体衰老。进一步分析发现,紫背天葵叶绿体功能与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糖饥饿引起的碳源匮乏会影响叶绿体功能。【结论】蔗糖处理通过降低紫背天葵采后呼吸强度、失重率和腐烂率、调控蔗糖代谢、降低叶绿体膜脂氧化程度和维持叶绿体结构完整,抑制了紫背天葵采后品质劣变,从而延缓了紫背天葵衰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环剥后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含量的变化与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改善枣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a生灰枣为对象,测定环剥后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含量的变化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1)灰枣环剥和对照的果实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其积累随着果实的发育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剥明显提高了灰枣果实果糖、葡萄糖和果实发育后期的蔗糖含量。果实成熟期蔗糖显著高于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灰枣果实以积累蔗糖为主。(2)环剥有助于提高环剥口愈合前(7月15日)果实内中性转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的活性。果实全红期至实成熟,环剥处理果实的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SS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是环剥处理果实蔗糖含量高与对照的主要原因。【结论】环剥有利于果实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积累,SSs活性对环剥处理果实的蔗糖代谢起主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光氮互作对番茄果实糖积累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明不同光照条件下番茄果实高糖积累的氮素适宜施用水平。【方法】以番茄品种东农708为试材,采用4个光照度和4个氮素施用水平的复因子试验,研究光照度与氮素互作对番茄果实糖积累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果实发育早期,光、氮及其互作对番茄果实淀粉含量影响极显著,对蔗糖含量影响不显著。在同一光照水平下增施氮肥及在同一施氮水平下的70%自然光处理可提高果实蔗糖合成酶(SS)活性,从而促进果实的蔗糖代谢。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光、氮及其互作对番茄果实果糖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发育后期,70%和100%自然光以8 kg/667 m2施氮量、小于70%自然光以0 kg/667 m2施氮量的果实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最高,在同一施氮水平下,70%自然光的AI、NI活性最高,使前期积累的淀粉和输入的蔗糖逐步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从而提高番茄果实品质。【结论】光、氮及其互作对番茄果实糖积累影响显著,充足光照下适当施氮(本试验8 kg/667 m2)可提高番茄果实果糖含量,弱光下增施氮素可降低番茄果实糖含量,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减弱光照可降低番茄果实糖含量。番茄果实糖含量的升高或降低与SS、AI和N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华南8号木薯及其四倍体块根淀粉含量与结构及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染色体加倍对木薯块根淀粉含量与结构的影响及其蛋白质调控机制。【方法】植后10个月收获木薯块根,采用空、水重测定块根鲜薯的淀粉含量,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淀粉中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的比例,采用Excel 2013和DPS v7.0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显著性标准采用新复极差法,通过扫描电镜对块根淀粉体的大小、形态及数量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对参与淀粉合成与降解的酶表达水平进行验证,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块根蛋白质,Delta 2D软件分析差异倍数在2.0以上的差异蛋白质点,并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TOF-MS/MS)鉴定差异蛋白质,结合KEGG数据库将其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结果】木薯染色体加倍后,块根干物率、淀粉含量及单株鲜薯重均显著下降,分别比二倍体降低了12.18%、11.41%和35.34%;而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比例无显著变化;淀粉体形态无明显差异,主要为球形,不规则球体、椭球体也有存在,大小较均一,淀粉体排列较为疏松,空间间隙较大,视野内淀粉体数量减少;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表达水平降低,β-淀粉酶表达水平升高,而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I(GBSSI)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经软件分析得到的20个表达差异显著的蛋白质点中上调表达的有2个,下调表达的有18个;经质谱技术成功鉴定到其中的19个,1个下调表达的蛋白质点16未得到匹配,17个下调表达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到碳代谢及能量代谢(4个)、结构蛋白(3个)、DNA和RNA代谢(2个)、分子伴侣(2个)、HCN代谢(2个)、抗氧化与解毒(1个)、蛋白质合成(1个)及未知功能(2个);2个上调表达蛋白质为茎特异性蛋白TSJT1。【结论】参与碳代谢及能量代谢、核酸代谢、分子伴侣等7个代谢途径相关蛋白质表达水平下调;淀粉体疏松排列,数量减少;参与淀粉代谢合成过程的SPS表达水平的下降,参与淀粉降解过程的β-淀粉酶表达水平的升高。表明四倍体块根淀粉合成能力降低,分解能力提高,从而降低了块根的淀粉含量,而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例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