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感染WSSV在其垂直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雄性亲虾进行投喂感染。在确定其携带WSSV粒子后,将被WSSV感染的精荚人工移植到健康的雌虾纳精囊内。在无其他病源的情况下,促其产卵繁殖,统计各组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及无节幼体至溞状幼体的变态率贸?式PCR技术对亲虾及子代进行WSSV检测。结果表明,受WSSV感染的精荚能够把病毒传播给健康雌虾,雌虾能产出携带WSSV的卵子,培育出带毒幼体。各组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变态率的统计结果表明,感染组和对照组在受精率上没有明显区别,受WSSV感染的精卵细胞可以正常结合。对照组受精卵的孵化率明显高于感染组,差异显著(P=0.045<0.05)。对照组无节幼体的变态率也高于感染组。说明WSSV的入侵对受精卵及幼体的发育有影响,WSSV感染导致部分受精卵及幼体不能正常发育或死亡。  相似文献   

2.
1993年和1994年育苗期,在山东省十余家育苗场采集了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等样品共56份。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说明,所有样品均未检查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的病理变化;HPV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亲虾、糠虾幼体和仔虾中检出,蚤状幼体有HPV感染的可疑情况。1994年,5.5%的糠虾幼体和5.1%的仔虾检出有HPV的感染。在糠虾和仔虾阶段,海捕亲虾苗种的HPV带毒率为4.0%,越冬亲虾苗种的带毒率为6.2%。HPV和HHNBV的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方法表明有3个样品为可疑的HHNBV阳性;有12.5%~25%的糠虾期育苗池和70%的仔虾期育苗池存在有HPV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汝少国 《水产学报》1998,22(1):49-55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对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的对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亲虾的卵巢,卵细胞和无节幼体,溲状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卵巢和卵细胞中有似病毒粒子,无节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有杆状病毒感染,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英国斯特林大学水产养殖研究所对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两种幼体生长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两种沼虾幼体生长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现日本沼虾幼体存活率高于罗氏沼虾幼体存活率20%,其日本沼虾幼体变态速度比罗氏沼虾幼体快。但日本沼虾幼体孵化数大大低于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幼体平均孵化数为1500尾,而罗氏沼虾幼体平均孵化数为354100尾。仔虾孵化数的严重差异,直接影响了亲虾需要量。日本沼虾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了解光照对红条鞭腕虾(Lysmata vittata)亲虾抱卵情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正常光照组(12L∶12D)亲虾的抱卵率与全暗(黑)组进行对比,发现正常光照组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率为(95.8±3.6)%,而全暗(黑)组的抱卵率为0,正常光照组亲虾的抱卵率显著高于全暗(黑)组(P0.05),表明适宜的光照强度对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行为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还对比分析了投喂不同生物饵料对红条鞭腕虾溞状幼体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投喂丰年虫(Artemia nauplii)和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38.3±2.3)%,幼体经过25~29 d全部发育成仔虾;而单一投喂丰年虫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26.8±4.9)%,幼体经过37~41 d全部发育成仔虾;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显著高于单一组(P0.05),且其幼体的生长周期也明显短于单一组,表明投喂丰年虫和蒙古裸腹溞混合饵料比只投喂丰年虫饵料更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发育。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和详细描述了红条鞭腕幼体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特征,并将它分为溞状幼体1~9期等9个不同时期,幼苗经过9期溞状幼体期后通过蜕皮最终变态为红条鞭腕虾仔虾。本研究对丰富鞭腕虾属虾类的生殖生物学理论和开展其人工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人根据几年来的实践,对罗氏沼虾亲虾的选留及越冬培育管理技术总结如下:1.亲好的选留用于人工繁殖的亲虾,一般来源于成虾养殖池中,其选留标准为:(1)个体要大。雌虾要求10厘米以上,体重25~30克以上,雄虾的体长及体重均要大于雌虾。我们发现个体小的亲虾产卵量少,孵出幼体质量差,且易引起性状退化。为确保虾卵和幼体有较高的质量,在选留亲虾时原则上以个体越大越好。(2)健康无病。亲虾必须挑选身体肥壮、体色鲜艳、活动正常、健康无病的虾。(3)附肢完整。亲虾必须触角、附肢完整,特别是步足和腹足要完好。所以在选捕亲虾…  相似文献   

7.
本规范规定了罗氏沼虾人工繁殖的亲虾来源、质量要求、亲虾培育、产卵与孵化、幼体培育和幼虾培育以及罗氏沼虾池塘饲养所需要的条件和技术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高罗氏沼虾育菌技术,满足养殖需求,现就影响育苗的主要因素,结合生产实践中所采取的控制方法探讨如下。1影响育苗生产的主要因素1.1气候罗氏沼虾育苗一般在3、4月间开始,而这段时间气温极不稳定,雨水偏多,幼体长期缺乏光照,水中细菌大量滋生,使幼体体质严重下降。1.2水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废水排入江、湖,使水中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育苗场若使用这种水往往会造成幼体大批死亡。1.3亲虾目前育苗使用的亲虾都来自池塘养殖,若购回后未经消毒直接放入亲虾池,由于亲虾培育地面积不大,有时放养密度又过大,使亲虾…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幼体的能量代谢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周洪琪  顾功超 《水产学报》1992,16(2):167-170
近年来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工厂化育苗技术的进步,已能使海捕亲虾与养殖越冬亲虾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产卵,然而虾卵孵化之后能否健壮地生长以及如何提高变态存活率,幼体的饵料起着关键的作用。生物饵料虽然效果好,但受到培养技术及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因此,目前育苗生产中的饵料仍以豆浆、蛋黄为主,辅以少量的生物饲料与配合饵料,以致幼体的抗病力差,变态存活率低。所以研究适合于中国对虾幼体营养需求的配合饵料很重要。至今有关日本对虾幼体营养的研究屡见报导,而中国对虾幼体的营养研究还未有报导。对虾营养的研究方法有分析虾体成分、梯度或正交法设计饲料试验以及能量代谢试验等。周洪琪(1990)通过能量代谢研究中国对虾亲虾的营养。Harris(1959)、Conover  相似文献   

10.
在饱食投喂条件下,选用鲜活饵料沙蚕(Nereis succine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营养强化培育60 d,通过比较不同的投喂频率2次/d(F2组)、3次/d(F3组)、4次/d(F4组)对亲虾摄食、生长、繁殖性能、虾体组成和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旨在探究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最适投喂频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亲虾的日摄食量逐渐增大,F2组显著低于F4组(P0.05),但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亲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各组亲虾的单次产卵量、相对产卵量、无节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孵化率、蚤状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变态率、性腺指数、初产时间和产卵间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亲虾全虾主要体组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也不受投喂频率增加的影响(P0.05);F2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F3、F4组(P0.05),而不同实验组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在饱食投喂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1.
黑脊倒刺鲃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脊倒刺鲃的仔、稚、幼鱼发育的特点基本上和四大家鱼一致,仅卵黄囊消失得较迟。黑脊倒刺鲃从1日龄早期仔鱼发育到32日龄早期幼鱼期间,体长平均日增长0.4 mm,体重平均日增长5.65 mg。体长增长呈直线增长,体重和体长关系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三苯基锡(triphenyltin,TPT)和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在环境中经常同时存在.以淡水常见经济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稚鱼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水平TPT(10、100、1 000 ng/L)对其肌肉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TPT暴露16d后引起鲫稚鱼肌肉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肌纤维间隙变宽、肌丝断裂与紊乱以及糖原代谢变化;100 ng/L TPT暴露组中,鲫的肌肉损伤最为严重,肌纤维直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肌糖原出现显著累积现象;而1 000 ng/L TPT暴露组中,鲫的肌纤维直径较对照组则显著增加,糖原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导致的病害,底栖硅藻膜、鲍苗的种群密度、水环境中的理化条件、赤潮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外学者近几年对鲍苗死亡原因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仔鱼食性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人工孵化的黄颡鱼仔鱼为材料 ,对孵化 2 0d内的仔鱼的食性和生长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黄颡鱼仔鱼 2日龄开始开口摄食 ,5日龄全部开口摄食 ,混合营养期为 1~ 4d。仔鱼的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为主。体长 8~ 2 2mm的仔鱼由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为主转变为以寡毛类、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底栖生物为主 ,仔鱼昼夜摄食节率变化明显。仔鱼随着体长的增长肠胃饱满指数也逐渐增加。仔鱼的体长生长前期较快 ,后期减慢。体长与日龄的相关式为 :L=0 95 2 8d+4 97(r=0 992 0 )。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曲线为W =6 4× 10 -4L2 2 56(r=0 9797)。  相似文献   

15.
轮虫是海产鱼类苗种的适宜开口饵料和优质食物。本文综述了轮虫在海洋鱼类苗种培育中的应用,通过对轮虫的大小、轮虫的投喂技术、轮虫的保障程度、轮虫是否易于消化和吸收以及轮虫的营养质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开展轮虫不同个体大小品系轮虫的选育和作为营养因子传递“媒介”轮虫的研究是轮虫有效应用于鱼类苗种培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以来自福建省南部海域至广东、海南岛沿海,陆续发生九孔鲍人工培育种苗大量死亡现象一“脱板症”,造成九孔鲍苗的严重短缺。经研究初步认为“脱板症”是一种疑似病毒性疾病。本文针对九孔鲍人工培育种苗疑似病毒性疾病,利用紫外线发生装置消毒海水培育九孔鲍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较药物处理海水培育九孔鲍苗提高出苗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大口鲶仔鱼在0~15日龄内,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相关,L=4.5849+1.7892T(r=0.9942),体重与日龄呈幂函数相关W=3.2664e0.3221T(r2=0.9783)。个体之间的生长差异较为明显,变异系数由0日龄的5.59升至15日龄的9.95,目增量率随日龄的增长呈双峰抛物线下降曲线,8~13日龄仔全对鲤鱼水花和水丝蚓的援食系数分别为4.76和4.02,对鲤鱼的摄食强度较高。通过对南方大口鲶生物学习性观察,发现其仔鱼具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和昼夜摄食节律,对饵料生物的选择依消化器官和游泳器官的发育程度依次为轮虫、桡足类幼体──枝角类、桡足类──水丝蚓和家鱼水花。  相似文献   

18.
真鲷幼鱼狂游症病毒病原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真鲷幼鱼内脏组织超薄切片。发现真鲷幼鱼脾脏存在大量病毒颗粒。病毒颗粒直径约120nm,呈六角形,有一层蛋白质外壳。核心主要为核心酸。病毒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内。感染的细胞肿胀,比正常细胞增大5-6倍。在肠组织超薄切片中也发现少量形态相同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9.
匙吻鲟仔鱼(全长0.78~5.70cm)、稚鱼(全长5.71~16、40cm)生长阶段全长(L,cm)与日龄(T,d)具显著的线性关系,日均增长稚鱼(均值0.243cm/d)略大于仔鱼(均值0.205cm/d),回归方程为仔鱼L=0143+0.211T(n=6,3≤T≤25,r=0.998P<001)、稚鱼L=-0.754+0.245T(n=6,26≤T≤73,r=3.999。P<0.01),二回归方程差异显著(t=2.31P<0.05);体重(w,g)与日龄(T,d)保持幂函数关系,日均增长(g/d)稚鱼(均值0.215)明显大于仔鱼(均值0.037),回归方程为仔鱼w=0.052×10(-3)×T(2.1154)(n=6,3≤T≤25r=0998,P<001),稚鱼w=2.036×10(-4)×T(2.5280)(n=6,26≤T≤73,r=0.999,P<001),二方程差异显著(t=316P<0.05)。仔、稚鱼期全长(L、,cm)与体重(w,g)回归方程为仔鱼w=0.0128L(2.575)(n=6,r=0.995,<0.01),稚鱼w=0.0142L(2.412)(n=6,r-0997,P<0.01),二方程差异显著(t=2.38,P<0.05)。重庆地区夏季水温(26~30℃)显著高于适温(20-22℃)条件下匙吻鲟仔、稚鱼生长速度仍能接近原产地,表明匙吻更具较强的适温能力。  相似文献   

20.
稚鳖“白点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从患“白点病”的稚鳖心血、肝脏和体表脓灶分离到3种细菌,分别感染健康稚鳖,仅1种致病。根据该菌的形态、营养要求、生长特性和生理生化特点,作者认为:稚鳖“白点病”的病原为温和气单孢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痢特灵、氟哌酸、红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等7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土霉素等3种抗生素低度敏感;青霉素、麦迪霉素、杆菌肽、复方新诺明和大蒜、辣蓼、柏叶、鱼腥草和高锰酸钾对该菌无抑制或杀灭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