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刈割是紫花苜蓿收获、利用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刈割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当年收获苜蓿的产量和质量,间接影响到后来年份生产力的维持与提高。刈割通常包括刈割时间、茬次、次数和留茬等。文章全面综述了不同刈割形式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草品质的影响以及相应作用机理,表明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期是现蕾—初花期,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适宜刈割次数3~5次,留茬高度3~5 cm,最后1次刈割留茬8~9 cm。  相似文献   

2.
刈割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朱珏  张彬  谭支良  王敏 《草业科学》2009,26(2):80-85
刈割是一种常见的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它可以通过两方面途径来影响牧草产量及品质。首先,刈割可以利用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促进牧草生长并提高牧草产量。其次,刈割可以利用植物均衡性生长特性,改变牧草营养物质的沉积和分配方向,进而影响牧草品质。常见的刈割包括刈割频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方式。全面综述3种刈割对牧草产量及品质影响和相应作用机理,为适当利用刈割提高牧草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西藏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的刈割试验,构建了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刈割生长动态模型,并分析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干鲜草积累量、刈割高度、干鲜比、营养成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管理措施保障条件下,紫花苜蓿刈割1次的干草年积累量可达1645 g/m2,刈割2次达2128 g/...  相似文献   

4.
对羊草群落进行了不同强度、不同频度的刈割试验。结果表明,在羊草生长旺盛期间,轻度刈割的羊草具有较强的存活率、再生强度、再生速度以及再生产量。轻度刈割处理的再生能力与中度和重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和中度刈割处理对羊草的再生有明显地影响。因此,在刈割利用和放牧管理方面应注意羊草的再生特性,留茬高度应不低于14cm,而且不宜高强度利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混播人工草地,探讨了刈割强度与杂草入侵能力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入侵杂草的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与刈割强度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物种数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呈增—减—增的趋势,密度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生物量在轻度刈割、中度刈割时降低,重度刈割时增加。从刈割强度对杂草入侵能力变化的幅度来看,刈割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中杂草的入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探究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为大针茅草原制定合理科学的刈割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大针茅典型草原为对象,于2020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刈割实验平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和取样。该实验平台于2014年建立,以不刈割为对照(CK),设置轻度(LM)、中度(MM)及重度刈割(HM)3个处理。本研究通过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测定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增加了新物种,且中度刈割的物种数最多;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显著增加了群落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且轻度刈割显著增加了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表明轻度刈割最有利于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草原的生产力均无显著影响;2)土壤全碳、全氮和pH均在中度刈割时最高,且显著高于不刈割,表明中度刈割对土壤养分有积极影响;3)硝态氮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草地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本研究可为大针茅典型草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参...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最佳刈割利用时期,在有限的耕地中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刈割高度对苜蓿IS - 1085、Maximus、IS - 1075、07 01399 ALFALFA、CA - 0504 ALFALFA、WL903HQ等6个品种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高度对苜蓿鲜草产量和风干草产量有较大的影响.6个品种孕蕾期刈割的鲜草产量和风干草产量平均为7.41kg/m2和1.73 kg/m2,比30 cm高刈割平均产量5.75 kg/m2、1.28 kg/m2增产28.87%和35.17%;比45 cm高刈割平均产量5.93 kg/m2、1.35 kg/m2增产24.96%和28.15%,差异均极显著(P<0.01),30 cm与45 cm高刈割的产量和6个品种同一刈割高度产量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不同刈割时期与刈割高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刈割时期与刈割高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开展不同刈割时期和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影响的研究,以1:1比例种植的金皇后(Golden Empress)与三得利(Sanditi)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于不同生育时期与刈割高度进行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与初花期收获的苜蓿相比,苜蓿生长高度80 cm(现蕾期)左右时刈割,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比初花期分别高2510.4 kg·hm-2和807.3 kg·hm-2,粗蛋白(Crude Protein,CP)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值分别高2.45%、1.35,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得出,在赤峰地区,以生长高度为刈割标准,株高在80 cm左右时刈割可以得到质量兼优的苜蓿草。  相似文献   

9.
刈割次数对肇东苜蓿生产能力影响的综合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辉  刘荣  刘惠青  崔国文 《草业科学》2010,27(4):144-148
刈割是苜蓿的主要利用方式,刈割次数不仅影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当年草产量及营养价值,而且对其安全越冬和持久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肇东苜蓿是哈尔滨地区苜蓿主栽品种,确定合理的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的生产有重要意义。对肇东苜蓿进行了连续2年的不同刈割次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第2、3年的肇东苜蓿的最优刈割次数是2006年(种植第2年)刈割2次,2007年(种植第3年)刈割2次;肇东苜蓿2006年(种植第2年)刈割次数与2年间总生产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并且起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刈割次数对菊芋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以自选品种"青芋1号"、"青芋2号"菊芋为试验材料,采用两种不同刈割次数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的产量,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磷、无氮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总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地下部生物量减少;在苗高170 cm时刈割1次的菊芋秸秆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以及钙磷、总糖含量高于对照及刈割两次的秸秆。为达到生物量最大值,菊芋应该选择在苗高120 cm时留茬30 cm刈割1次,苗子长到120 cm再刈割1次;为了达到最佳营养价值时期刈割则可以选择在苗高170 cm时刈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国内外5个不同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以秋季刈割1次为对照组,刈割两次为试验组。通过人工控温试验和大田试验以人工冷冻胁迫后各再生长指标为衡量指标,比较两组抗寒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晚秋刈割明显削弱了各品种的抗寒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不同刈割频度下二色胡枝子根系及地上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我国华北野生二色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在不同刈割频度下的根系生长状况及最大地上生物量下的最佳刈割频度.结果表明,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根数、根质量、根瘤及可溶性糖等指标明显下降;1年之中刈割3次,每6周刈割1次,其地上生物量最大,由此证实适度的刈割频度有利于二色胡枝子的收获和生长.  相似文献   

13.
在黑龙江大庆地区研究刈割时期(分枝期、孕蕾期)和刈割留茬高度(5cm、10cm)对紫花苜蓿种子田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显著地影响了苜蓿的生育进程,各处理各生育期均推后,种子无法成熟。同一时期刈割,刈割高度不同也对各生育期产生不同影响。刈割高度越低,生育期延后越多。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在川西北高寒牧区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改良草地,研究不同刈割强度(轻度H1、中度H2和重度H3)和刈割时期(抽穗期P1、盛花期P2、乳熟期P3和蜡熟期P4)下,老芒麦产量、营养品质及其再生植株完成生殖物候比例和生殖分配的变化,以探索既可收获高产优质的牧草,又有利于延长改良草地利用年限的适宜刈割处理。结果表明:盛花期重度刈割(P2H3)下,老芒麦产量和其他植物种总产量均最高(P0.05),且盛花期老芒麦营养品质最好(P0.05);重度和中度刈割下,老芒麦再生植株完成生殖物候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且盛花期刈割对老芒麦再生植株的生殖分配无显著不利影响。在川西北高寒补播老芒麦改良的天然草地中,盛花期重度(P2H3)刈割1次是较优的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15.
猫尾草不同品种的最佳刈割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猫尾草不同品种在孕穗——初穗期、抽穗期、盛花期、乳熟期、完熟期的蛋白质产量,确定了备品种的最佳刈割时期。结果表明,不同猫尾草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刈割,草产量和营养价值不同;同一品种在不同时期刈割,草产量和营养价值亦不同。7个参试品种的最佳刈割时期分别为:岷山猫尾草和Climax为乳熟期;日本猫尾草,Baliza,Goliatl和Commonl为孕穗——初穗期;Richmand为完熟期。  相似文献   

16.
不同刈割时间、高度及频率对草地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合理的刈割技术,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试验表明:刈割表明:留茬高度、刈割时间不同,既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因刈割技术上的差异,2000年鲜草产量比1999年平均减产460.8kg/hm^2(16.94%),304.75kg/hm^2(13.87%)、69.4kg/hm^2(2.53%)。  相似文献   

17.
柱花草刈割次数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迪云  张庆智 《草业科学》1993,10(1):63-64,67
对格拉姆柱花草的刈割次数与生产性能关系进行了两年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度、不同次数刈割对生产性能影响很大,当年刈割一次比刈割两次产草量增长44%—68%,粗蛋白产量增长40%左右;第二年刈割两次比刈割一次产草量增长4.8%,粗蛋白产量增长52%,而比刈割三次产草量增长17%,粗蛋白产量增长9%。  相似文献   

18.
甜高粱是重要的饲草作物,刈割能有效提高其生产潜力。为探究刈割后甜高粱的再生及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分配规律,在人工控制气候室中以水培法培养甜高粱42 d后株高约100 cm,留茬8 cm刈割,分析刈割前、刈割后7、21和35 d甜高粱株高、鲜重、叶片数、生长速率、光合作用、根系形态、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研究表明,刈割破坏的甜高粱株高、叶片数、茎和叶鲜重会快速恢复,在刈割后35 d已恢复至刈割前水平,甚至根系鲜重和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显著高于刈割前水平。刈割后7 d生长速率显著提高,但刈割后21和35 d又降低至刈割前的生长速率。刈割对叶片净光合速率(A)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没有显著影响,但刈割后21 d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显著升高。甜高粱茎部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及叶片蔗糖含量在刈割7 d后显著降低,而刈割21 d后上升。相反,叶片淀粉含量在刈割7 d后显著升高,而刈割21 d后显著降低。刈割35 d后甜高粱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恢复至刈割前水平,甚至根部蔗糖和茎部淀粉含量更高。刈割没有显著改变甜高粱根、茎和叶中半...  相似文献   

19.
刈割对禾草产量的影响因禾草种类、环境条件和刈割高度、时间、频率等不同而异;刈割后禾草再生消耗贮藏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使得刈割后禾草生长初期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迅速下降,但关于贮藏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禾草再生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刈割后禾草根部贮藏的碳水化合物用于再生,因此刈割对根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刈割能改善禾草的品质,并影响禾草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刈割对禾草病害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适宜的刈割能增强禾草的活力,抑制禾草虫害的发生;刈割改变了禾草和杂草之间的竞争关系,合理的刈割能有效的防治杂草.  相似文献   

20.
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对冷地早熟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条件下,采用析因设计,对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变化下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生长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冷地早熟禾对环境干扰的适应对策。刈割频度分为刈割1次、刈割2次和刈割3次,刈割时间分为早期刈割和晚期刈割。结果表明,所有刈割处理下,冷地早熟禾均发生了超补偿反应,超补偿的发生与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无关。地上生物量与分蘖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冷地早熟禾是通过长出更多的分蘖来抵抗环境干扰的,新生分蘖产生所需的资源主要是由根部供应。冷地早熟禾对于不同时间的刈割处理,在生活史对策方面进行了权衡。早期刈割处理中,植物采取尽快产生种子,保证能够用种子繁殖后代的策略;晚期刈割处理中,植物采取了减少种子产生,保证植株个体来年存活和返青的策略。资源在植物体内进行重新分配和权衡是冷地早熟禾应对外界环境干扰的主要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