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在黑龙江黑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五大连池风景区分站(以下简称景区分站)采用连续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测定蒙古栎林内、林外气象因子动态变化分析其差异特征,旨在揭示森林内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及森林对小气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5月、8月和11月四个月份的观测数据,分别从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主要气象因子来探讨森林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结果:(1)林内、林外月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外温度月均值均高于林内,8月温度最高,1月温度最低;(2)林内外月均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内湿度月均值均高于林外,8月湿度最高,5月湿度最低;(3)林外太阳辐射强度月均值始终高于林内,5月太阳辐射最高,1月太阳辐射最低;(4)林外风速月均值远高于林内,5月风速最高,1月风速最低。森林可以通过调节小气候具有优化环境的多重功能。结论:由于森林树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可以显著降低林内温度。太阳辐射穿透树木冠层进入林内,冠层的枝条和叶片对太阳辐射都有一定程度的阻挡,使得林内太阳辐射明显低于林外。森林树冠对风能够起到显著的阻挡作用,从而使得林外风速明显高于林内。而森林林冠层对地面进行覆盖,使林内比林外保持了较高的湿度,因而林内湿度又显著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2.
依据辽宁冰砬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4—2016年天然次生林内2m层空气温湿度及林外1.5m层空气温湿度观测数据,分析冰砬山区林内外空气温湿度差异。结果表明:冬季林内气温高于林外,夏季林内低于林外;林内气温日较差低于林外;白天林内气温低于林外气温,夜间林内高于林外;林外月平均空气湿度高于林内;林内空气湿度日较差低于林外;白天林内空气湿度高于林外,夜间林内空气湿度低于林外。森林调节空气温湿度的作用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地能改善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对天津市水上公园林内、林外气象因子进行了连续同步测定,定量研究了林分调节城市小气候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量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外比林内高出近3倍。2)降雨量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内占林外降雨量的67%。3)冬季风速一般高于夏季,林内相比于林外可消减风速27%~73%,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北风。4)林内与林外相比,在夏季,林分起到降温保湿的作用;在秋冬季,林分起到保温降湿的作用。5)土壤温度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林分改善城市小气候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并以空旷地为对照揭示湿地松林四季对小气候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均低于林外,最低温则相反高于林外,林内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逆温现象;(2)林内空气相对湿度高于林外,白天空气相对湿度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冠层顶部和林内下部高、中部低;(3)林内土壤温度低于林外,而林内表层土壤湿度高于林外;(4)林内风速小于林外,且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减;(5)林内蒸发量和降水量小于林外,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6)林内CO2浓度白天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则是林内下部和冠层顶部高、林内中部低。  相似文献   

5.
以泰山森林生态站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同期林内外气象因子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对气温、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等因子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土壤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对林外明显偏低,但是,林内湿度相对林外偏高;(2)林内温差和湿度变化幅度明显较林外小。揭示了我区森林小气候的基本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龙门石寨施业区内森林环境空气质量观测场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同期林内外气象因子定位观测的方法,对该景区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4个林内外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林内外气象因子的差异,揭示各种类型小气候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林外普遍明显偏低,林内湿度相对林外偏高;(2)林内温差和湿度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林外。  相似文献   

7.
以大巴山东脉的针阔混交林为对象,通过对气候因子的测定与分析揭示北亚热带典型针阔混交林森林小气候特征。依托湖北大巴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对林内和林外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等气候因子监测数据,分析鄂西北大巴山针阔混交林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林外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一般高于林内,冬季除外;观测期林内降水总量839.8 mm,林外1 065.8 mm;林内按月度计算的平均风速为0.24 m·s-1,林外为1.02 m·s-1,林外月平均风速远大于林内;对于太阳总辐射以及光合有效辐射而言,林内和林外均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林内明显低于林外。试验证明湖北大巴山针阔混交林具有其森林小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8.
林内外气象要素的分析可以揭示林区内小气候动态变化规律,同时也是明晰枯落物在天然状态下生态水文效应的前提。选取广西的典型林地,采取林内外定位对照观测方法,对试验区内冬季(10—4月)的林内外气象要素及冠层截留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冠层截留效应与降水量相关;林内温度、湿度、风速均与林外有显著相关性;林内外潜在蒸散发变化趋势明显,冬季林外潜在蒸散发远大于林内。  相似文献   

9.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降水截留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景东县徐家坝生态工作站,位于北纬24°32′,东经101°01′,海拔2450米。在海拔2100—2600米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主要优势树种有木果石栎(Lithocarpusxylocapus)、景东石栎(Lithocarpuschintungensis)、腾冲栲(Castanopsiswattii),下层为箭竹(Sinarundinarianitida)等。乔木树高一般为20—25米,林冠浓郁整齐,外貌常绿,林冠树叶以单叶、椭圆形的中型叶为主体,树叶一般光滑无毛,排列与光源垂直。落叶树种不足15%。在常绿阔叶林内,设20厘米口径雨量计4个观测林内降水量。林内降水取4点平均;在林外旷地的生态站也设点观测相应雨量,代表实际大气降水量。林内与林外旷地两测点相距约500米。本文用1986年上  相似文献   

10.
应用杭州午潮山1988~199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阐述杭州午潮山常绿阔叶林林内、林外的小气候特征以及小气候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置观测场方法,研究了秦岭北麓针阔叶混交林水文效应,结果显示秦岭北麓针阔叶混交林截留雨水的特点是,平均降水量和月降水量,均是林内较林外小;截留率的季节变化以冬、春、秋、夏季依次递减;由于林冠的节流作用,林内径流量为12.38mm,是林外年径流量的50.7%,每公顷年泥沙流失量林内为7.68kg,较林外减少74.5%;林内产生径流的开始时间较林外迟8-15min,而结束时间迟60min左右,径流量为林外的17.1%~25.5%,最大流量为林外的7.9%~49.6%;平均流量为林外的14.8%~21.9%。  相似文献   

12.
对西天山地区春夏季森林内外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森林内外各气象因子的差异情况,分析森林对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4-9月林内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风速相比林外总体偏低,但土壤湿度相比林外明显偏高。(2)林内外气温和土壤湿度的差异性在6-8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海云杉为主体的祁连山水源林 ,处在“冰源水库”和河川水系之间 ,具有独特的小气候作用 :林冠遮蔽使青海云杉林林内总辐射比林外减少 71 .0 2 % ,林冠层净辐射占林冠层总辐射的 5 8.0 % ,林内净辐射仅占林冠层总辐射的 1 9.0 % ;覆盖率为 40 %的青海云杉林林内1 4时平均气温低于林外 0 .4℃ ,2时平均气温高于林外 0 .1℃ ,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低温度、缩小温差作用越明显 ;森林作用使林内蒸发仅为林外的 6 0 .71 % ,风速仅为林冠处的1 3.33% ,而林内年平均湿度比林外高 1 6 .6 7% ,特别是最低湿度要比林外高 5 3.5 7%。  相似文献   

14.
西藏冷杉原始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任青山 《林业科学》2002,38(3):57-62
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采用定位和典型样地研究法,对该区森林的主要森林类型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林内和林外(采伐迹地)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内A层土壤容重小于林外A层土壤容重,分别为0.74和0.93,B、C两层,林内和林外分别为0.94,1.34和0.99,1.22。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相比较,林内A层均大于林外A层,B层则相差不明显,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表层(0-10cm)含水量最高,林内,林外分别为75%和63%,50cm以下土壤含水量趋于稳定,为30%-45%,并依此区分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年变化有明显的规律,在冬季1、2月达到最高,而在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不大,并依此界定出土壤水分消耗期,积累期,消退期,稳定期4个时期,林内A层,B层的渗透性能均好于林外A层,B层,达到稳渗速度所需时间林内A层比林外A层要少,分别为10min和45min,B层所需时间要长,分别为70min和45min,总体表明,林内土壤物理性状优于林外,说明森林受到干扰破坏后土壤物理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物理性能向不良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5.
浙西低山区森林小气候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atherHawk全自动气象站对浙西低山区不同林型(杉木林、侧柏林和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不同空间位置(林外空旷地、林缘、林窗和林内)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林内空间位置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日进程呈多峰曲线;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温度日均值在不同林型内大小顺序为林外空旷地〉杉木林〉马尾松林〉侧柏林,在杉木林不同空间位置的日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外空旷地〉林缘〉林窗〉林内,大气相对湿度顺序相反;林外空旷地的3个气象因子日进程晴天呈单峰曲线,阴天表现多峰曲线;林分内3个气象因子波动幅度比林外空旷地小,侧柏林的降温保湿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16.
千岛湖区马尾松林气候生态效应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公司界首林场,建立森林生态研究站,经三年的观测研究,取得了许多有关界首马尾松林气候、水文生态效应方面的科学数据和信息。清楚地表明了千岛湖区马尾松林能通过温热因子调控,以影响微域气候条件:通过降低林内蒸发(林内仅为林外的36.8%)和径流(林内仅为降水量的0.25%),以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通过截留大气中的营养化学元素(近650.0kg/ha·年)和积累森林枯落物(7.584t/ha·年),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功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17.
1春季跟雪烧除技术的科学依据所谓的春季跟雪烧除技术,就是在由春季融雪开始到林内和山阴坡地表积雪尚未融化之前这段时间内,在不打防火隔离线的条件下,以林内积雪为依托,对林外地表可燃物进行大面积计划烧除,以保证一旦发生火情后便于扑救。其依据是:由于树冠(树干)遮挡阳光,使地表植被中的水分蒸发速度比林外低40%-80%;同时由于林内风速小,相对湿度大,使得林内湿度比林外湿度高12%-18%,特别是在林内积雪完全消融之前,林内相对湿度更大。林外则相反,地表雪化尽后,充足的阳光便直接照射在地表植被上,加之风的吹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量平衡的方法,于2010-2011年、2013-2014年5-10月用自制的小型蒸渗仪对章古台林分密度为404株·hm-2的32年生樟子松固沙林林内和林外土壤0~30 cm土层进行了蒸发散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生长季期间林外0~30 cm土壤蒸发散达到284.8~428.4 mm,占同期降雨量的67.0%~101.2%,林内为226.28~369.6 mm,占同期林内降雨量的75.1%~105.2%,在特别干旱的年份才发生蒸发散高于降雨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不同滩面高程和光照条件下白骨壤幼苗的早期生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厦门杏林曾营海岸低、中、高3个高程(分别为厦零3.35 m、3.74 m和4.15 m)滩面上红树人工幼林林内、林外自然生长的白骨壤2月龄幼苗的生长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林外,中高程滩面上的白骨壤幼苗单叶面积、基径、茎高、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最大;低高程滩面上叶片较厚,肉质化程度高,叶片数最多;3个高程的根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在林内,不同高程间幼苗生长差异主要体现在叶片和茎高,低、中高程之间差异不大,但比高高程的叶片厚,肉质化程度高,叶片数多。除茎高外,林外3个高程的其它指标都明显高于林内。光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大于高程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白骨壤红树林生态恢复的适宜高程为厦零3.74 m(相当于本研究的中高程样地),且白骨壤为不耐阴植物,人工造林时,应为后代幼苗的自然更新预留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在江汉平原选择有代表性的5~6龄的杨树林林地11块,并以林外土壤为参照,研究林下土壤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和3大类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年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内与林外土壤酶及微生物的时间变化格局基本一致,林内土壤不同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反映了杨树凋落物数量变化的年节律性;在3个不同月份中,林下土壤大多数肥力特征指标均高于林外;从一年的观察数据来看,栽培杨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不会导致林下土壤肥力的恶化;在微碱性土壤上杨树对土壤肥力的正面作用比酸性土壤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