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刈割对禾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刈割对禾草产量的影响因禾草种类、环境条件和刈割高度、时间、频率等不同而异;刈割后禾草再生消耗贮藏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使得刈割后禾草生长初期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迅速下降,但关于贮藏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禾草再生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刈割后禾草根部贮藏的碳水化合物用于再生,因此刈割对根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刈割能改善禾草的品质,并影响禾草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刈割对禾草病害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适宜的刈割能增强禾草的活力,抑制禾草虫害的发生;刈割改变了禾草和杂草之间的竞争关系,合理的刈割能有效的防治杂草.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刈割强度对新麦草不同部位物质分配的影响及对再生速度和再生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麦草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其刈割后的再生关系密切,不同强度刈割后植物体各部分碳水化合物含量迅速降低,尤其是分蘖节总糖变化剧烈。各刈割留茬处理分蘖节总糖降低幅度的次序是2cm>4cm>6cm>CK,同时分蘖节含氮量也有变化。不同刈割强度对新麦草地上部分粗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刈割处理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处理高,尤其以留茬2cm蛋白质含量最高,并且此处理随物候期的推移粗蛋白质降低幅度最小。刈割后的再生速度和再生草产量,留茬2cm和留茬4cm差异不显著,但牧草品质以留茬2cm为宜。  相似文献   

3.
牧草再生与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研究了6种牧草的再生性,以及再生与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6种牧草的再生能力不同。多数牧草在刈割后5天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减少,刈割后10天或15天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秋季刈割对紫花苜蓿根贮有机物质在越冬期间变化情况及对翌年越冬率、头茬产量的影响,本文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第二次刈割后900GDD,1000GDD,1100GDD,1200GDD刈割的紫花苜蓿在2013年秋末至2014年初春越冬期间主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种植翌年,第二次刈割后1000GDD刈割的紫花苜蓿越冬率及头茬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处理(P < 0.05),与未刈割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整个越冬期间,紫花苜蓿根贮藏性有机物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秋季刈割具有可行性,且在第二次刈割后1000GDD时刈割不会影响牧草翌年产量。  相似文献   

5.
刈割强度对羊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根茎构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区控制刈割试验,研究了不同刈割强度对羊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根茎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草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季节呈规律性“V”字型变化,不同处理出现谷值时间不同;羊草茎基部和根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测定期内逐渐增加,在生长季末达到最大值;刈割强度对羊草叶片、茎基部和根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根茎长度、根茎节数、根茎芽数及根茎生物量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牧草的再生性能是草地持续利用的基础,牧草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对牧草再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刈割强度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现存量、再生速度及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和无芒雀麦地上部现存量随留茬高度的降低呈降低趋势;第2次刈割后,羊草和无芒雀麦留茬4cm的再生速度均高于留茬8和12cm。刈割后无芒雀麦不同部位可溶性糖含量均在第2次刈割后16d上升,到秋季枯黄期降至最低值,且未恢复到刈割前水平。第2次刈割后16d,羊草茎基部还原糖含量可恢复到刈割前水平,而无芒雀麦茎基部还原糖含量降至刈割后最低值,到秋季枯黄期,留茬12cm羊草和无芒雀麦茎基部还原糖含量可达到刈割前水平。试验期间牧草主要生长季(6-8月)降水较少,严重抑制了羊草和无芒雀麦的再生和碳水化合物的贮藏。因此生长季降水少的干旱年份,羊草和无芒雀麦草地以留茬8~12cm、刈割1次为宜。  相似文献   

7.
多年生黑麦草刈后再生草碳水化合物及氮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多年生黑麦草刈后2 d 内,其再生草各器官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残茬,刈后3 d内,再生器官中的氮素也是主要来源于残茬。刈前根部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对再生的贡献小于残茬。刈割3 d 后,根中新吸收的氮素和残茬内新同化的碳水化合物迅速增加,再生器官中,以新同化的碳水化合物和新吸收的氮素占绝对优势。在植株再生中,叶片生长区内刈前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和氮素下降的程度大于残茬和根部,其中,贮藏的氮素下降持续的时间长于贮藏的碳水化合物。高频率的刈割强烈地干扰了多年生黑麦草的能量贮藏和氮素平衡。  相似文献   

8.
刈割期和留荐高度对新麦草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霍成君  武宝成 《草地学报》2000,8(4):319-327
1999年5月~9月在华北农牧交错带研究生育期和留荐高度对新麦草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抽穗期刈割头荐留荐4cm全年割三次的干草总产量最高,(2060.51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头荐留荐10cm(1951.84kgDM/hm^2),粗蛋白质总产量最高的处理是抽穗期刈割头荐留荐4cm(470.29kgDM/hm^20,其次是初花期头荐刈割,留荐4cm(424.26kgDM/hm^  相似文献   

9.
刈割管理对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96年夏季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区对建植4年的草地早熟禾进行了刈割频率和刈割留茬高度对草坪质量及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每周一次和两次刈割,分别留茬8cm,6cm,4cm的范围内,高频率低留茬高度可减缓草地早熟禾的生长速率,增加草坪单位面积的分蘖数和分蘖枝条的粗壮度,提高草坪的整齐度,减少生殖时期的生殖枝数,从多方面改善草坪质量;低茬刈割使枯草层外露,降低了草坪颜色深度,也影响了草坪的质量;高频  相似文献   

10.
羊茅黑麦草和无芒雀麦刈割后叶片再生动态的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禾草刈割后,不同再生期的叶伸长率,萎蔫率、净生长率及叶片发生率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刈割强度影响不显著,留茬高度在5cm与10cm之间,上述各项参数相对稳定,叶片动态对草地管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建议以叶片动态作为刈割和放牧的判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1.
干草原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3年在内蒙古正蓝旗于草原对10种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植物生长期内,每15天采样一次,分析牧草茎基部和根部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牧草在返青时都要消耗贮藏碳水化合物,分蘖后开始积累贮藏碳水化合物,在拔节和抽穗时又要消耗贮藏碳水化合物,开花、结实后又积累贮藏碳水化合物。但有的牧草出现相反的情况。根据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规律,作者对合理利用草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期各器官间碳水化合物的再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高峰  贺晓  易津 《草业学报》2013,22(4):327-333
对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阶段的主要代谢“库”器官根、茎、果实进行了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酶的动态变化研究分析,确定其营养物质的流向及流量的大小,探索这一阶段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是否与种子低结实率有关。结果显示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期间,根和茎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根中淀粉由盛花期到成熟期下降达48%,茎中下降幅度较小;同时这2个器官中蔗糖酶的活性也逐渐降低。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逐渐递增的趋势,蔗糖酶活性也呈增大趋势。表明尽管根、茎通常是代谢的“库”器官,但在种子生长发育期间,根和茎转而成为 “源”器官,其大量同化物流向繁殖器官。但是从同化物的流量来看,多年生的华北驼绒藜根茎中同化物的输出比例远小于一年生的作物。  相似文献   

13.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牧草再生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试验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优势种、次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的再生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结果表明该草地供试草种的再生能力不同,再生性及其强弱主要取决于草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再生期间的环境条件以及留茬高度、灌水和施肥等栽培措施。年内连续多次刈割,使牧草贮藏养分(主要是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到初霜后降至最低点。  相似文献   

14.
为明晰不同留茬高度对油莎豆氮代谢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揭示氮代谢与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适宜刈割高度。本研究以油莎豆为研究对象,比较6个不同留茬高度:留茬50 cm(R50)、留茬40 cm(R40)、留茬30 cm(R30)、留茬20 cm(R20)、留茬10 cm(R10)和未刈割(CK)下油莎豆株高、叶绿素含量以及氮代谢相关指标和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重度刈割(R10和R20)对植物的物质积累等有抑制作用,中度刈割(R30和R40)则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刈割后R10和R20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受到严重干扰,但R40处理(7,14和21 d)则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R30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7,14,21和28 d)、谷氨酸合成酶活性(5个时期)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7,21和28 d)均高于其他处理;R40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21和28 d)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1和14 d)均高于其他处理。适宜的刈割高度不仅能利于地上部分再生,通过“源-库”关系的调节,同时还会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R30和R40处理的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2366.09和11506.62 kg·hm-2,R40处理的千粒重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597.53 g和27.85%,R30处理的总粒数、单穴粒数、粗蛋白和总糖含量分别为2699 万粒·hm-2、169粒·穴-1、8.01%和18.78%,均最高。相关性分析可知,刈割后5个时期油莎豆叶片中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与油莎豆地下块茎产量、块茎中粗蛋白和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刈割R30和R40处理较其他处理可以促进油莎豆叶片氮代谢,有利于地下块茎产量和品质改善,故留茬30~40 cm为相对适宜的留茬高度范围。  相似文献   

15.
王开丽  杨合龙  肖红  孙伟  戎郁萍 《草地学报》2018,26(5):1056-1063
贮藏碳水化合物对牧草生命代谢、再生、返青及逆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分析了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3种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牧草生长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特点,以期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3种禾草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季节变化显著(P<0.05),可溶性糖含量均在8月最高,羊草与无芒雀麦的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在6月最高,糙隐子草则在7月最高;糙隐子草的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显著小于羊草和无芒雀麦(P<0.05),并主要分配在地上部分,羊草茎基部与根部的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小于无芒雀麦(P<0.05);碳水化合物含量年际间差异较大,干旱年份草地植物根部碳水化合物贮藏水平偏低,该区域草地宜降低载畜率或提前休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刈割对冬小麦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在温室控制条件下,设置不同刈割留茬高度(6cm(RE-6)、3cm(RE-3),不刈割(CK)),以‘陇育4号’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材料,分析植株干物质(DM)积累,可溶性糖(WSS)、可溶性蛋白含量(WP),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逆指标活性。结果表明:刈割后20d内冬小麦干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刈割留茬高度增加而减少(P0.05),RE-3处理下叶可溶性蛋白与地上部SOD活性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18%~25%和10%~30%(P0.05),RE-6处理茎POD活性较对照显著增加30%(P0.05)。刈割降低植株地下部POD活性,但对地下部SOD活性无显著影响。刈割留茬3cm下‘陇育4号’通过增加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及地上部抗氧化酶活性,为其安全越冬及早春的恢复生长提供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3个光强,100%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NS)、37%NS和16%NS的遮阴条件下,研究了5个刈割强度处理(留茬高度为30、20、10、3cm和不刈割)对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幼苗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强光照和刈割均促进幼苗刈割后的补偿生长,刈割处理后幼苗的萌条数和萌条基径都在强光下最大,但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2)幼苗株高、基径、主根长和侧根数在所有刈割处理均表现为100%NS37%NS16%NS;刈割处理幼苗的株高和基径均小于不刈割对照,且随刈割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尽管轻度刈割促进幼苗主根生长和侧根数增加,但二者都随刈割强度的增大而受到抑制。3)强光照有利于幼苗刈割后的生物量积累,但幼苗总生物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随刈割程度的增大逐渐减小,即表现为欠补偿生长;幼苗生物量补偿指数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增大,在16%NS下不同强度刈割处理间变化不大,表明幼苗刈割后的生物量积累在强光下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新合成的光合产物,而在弱光下主要依赖于根系和残留树桩贮藏的营养物质。研究表明,柠条幼苗刈割后的补偿生长能力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且表现为欠补偿;强光照对柠条幼苗刈割后的补偿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柠条的幼苗培育、饲草生产和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抗旱性强的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本试验以1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设置了100 g·L-1和200 g·L-1两个胁迫梯度,分别测定叶片、茎、根颈、根系4个器官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植株根冠比,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植株各器官生理指标在抗旱性评价过程中所占权重,结合抗旱系数评价苜蓿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在100 g·L-1和200 g·L-1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株高、叶面积、根长均减小,根冠比增加;各器官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在所有的生理指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较敏感。不同器官生理调节物质的抗旱系数存在差异,叶片各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小于茎和根系,根颈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大于叶片、茎和根系。在评价品种抗旱性时,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根颈脯氨酸含量、根颈可溶性糖含量、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过氧化氢酶活性占权重较大。综合分析得出,100 g·L-1 PEG处理时,‘公农1号’、‘中苜1号’和‘前景’的抗旱性比较强;200 g·L-1PEG处理时,‘骑士2’、‘东苜1号’、‘巨能2’和‘斯贝德’的抗旱性较强,可作为苜蓿抗旱栽培的参考品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畜禽粪肥作基肥对饲用甜高粱农艺性状及糖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辽甜甜高粱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处理组:空白组、常规组、鸡粪组、猪粪组及羊粪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行距:45、50、55 cm;常规组施肥150 kg/hm2尿素,鸡粪组、猪粪组及羊粪组各施15 t/hm2作基肥,空白组不施肥。收获期每小区取样5株甜高粱,测定并比较不同种植密度以及不同畜禽粪肥作基肥条件下甜高粱的农艺性状指标以及糖分含量。[结果] 鸡粪作基肥时,不同种植密度的甜高粱农艺性状及糖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羊粪作基肥时,株距45 cm的株高、叶长、茎重、茎秆长及糖分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株距55 cm,叶面积和单株鲜重显著(P<0.05)高于株距55 cm;猪粪作基肥时,株距45 cm的叶长和叶绿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株距55 cm。甜高粱株距为45 cm时,羊粪组的株高、叶片数、茎秆长极显著(P<0.01)高于鸡粪组,羊粪组的叶面积显著(P<0.05)高于鸡粪组和猪粪组;甜高粱株距为50 cm时,羊粪组的枯叶数极显著(P<0.01)高于其余处理组;甜高粱株距为55 cm时,不同基肥处理组之间株高、叶长、叶片数、茎粗、茎重、茎秆长、节数、单株鲜重及糖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种植密度为株距45 cm时,对甜高粱的农艺性状及糖分含量影响最显著;羊粪作为基肥时,甜高粱的农艺性状最佳,糖分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