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豇豆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寻找豇豆抗枯萎病的抗病材料及其准确有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胚根接种法和剪根接种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广东省常种的28个豇豆品种(系)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苗期剪根接种法最适宜进行豇豆品种抗性鉴定,该法发病快,方法简单、有效;(2)从28份豇豆品种(系)中鉴定出抗病材料3份,中抗材料12份,感病材料8份,高感材料5份,其中“丰产二号”为优质最抗枯萎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供试苦瓜种质资源对枯萎病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的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抗源。【方法】用苗期接种法对143份苦瓜高代自交系材料进行枯萎病抗性评价。【结果】在143份苦瓜种质资源中,具有高抗枯萎病特性的材料1份、抗病材料两份、中抗材料5份,分别占总数的0.70%、1.40%和3.50%;感病材料17份、高感材料118份,分别占总数的11.89%和82.52%;抗病材料主要来自中国大陆,果实性状为短棒形、皮色浅绿、瓜瘤为条瘤和条粒瘤的苦瓜资源。【结论】鉴定的苦瓜高代自交系材料普遍感枯萎病,加强苦瓜枯萎病抗性资源的收集引进、创新、鉴定和评价工作仍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抗枯萎病性差异,确定海岛棉和陆地棉室内抗病性鉴定方法,分析海岛棉和陆地棉病程反应机制,为今后的棉花抗枯萎病性研究奠定基础.了解海岛棉枯萎病发生规律和抗病机理,揭示不同类型棉花品种抗病性的机制,为今后培育抗病新品种开展海岛棉抗病鉴定、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对海岛棉和陆地棉接种枯萎病菌,考察海岛棉和陆地棉的发病特性,利用方差分析,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以及不同品种间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抗性差异.[结果]不同品种在不同温度下的感病情况存在差异,棉花品种在25℃受到棉花枯萎病的感染最为严重,海岛棉品种比陆地棉品种感病程度重.[结论]不同温度条件下枯萎病对海岛棉和陆地棉影响不同,棉花感枯萎病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重,以25℃条件下感病程度最为严重;不同棉花种对枯萎病的抗、感病性不同,一般条件下陆地棉不宜感病,海岛棉较为感病,海岛棉品种比陆地棉品种感病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江苏省2000-2012年棉花新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分析表明,品种(系)黄萎病病指对所鉴定菌种呈下降趋势,抗性有所提高,但抗性总体水平仍较低,抗病类型仍以耐病和感病为主。2000-2012年381份棉花区试材料中,对黄萎病表现高抗的材料3份,占鉴定总数的0.79%;抗病的39份,占10.24%;耐病的178份,占46.72%;感病的161份,占42.26%。常规棉和杂交棉黄萎病抗性差异不显著。不同年份间品种的黄萎病抗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实验对95份青海省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和分子检测,筛选出其中的抗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抗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5份青海省小麦品种,利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CYR33、CYR34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同时利用已有的分子标记(Yr5、Yr9、Yr10、Yrl5、Yr17、Yr18和Yr26)进行分子检测,并结合系谱分析推测可能的抗条锈病基因。【结果】苗期抗病性鉴定:CYR32免疫材料为10份(11%),高抗性85份(89%);CYR33免疫材料44份(46%),高抗50份(53%),中抗1份(1%);小种CYR34免疫材料为3份(3%),抗病11份(12%),感病81份(85%)。在参试品种中有12份材料对CYR32、CYR33和CYR34同时表现抗病。成株期抗病性鉴定:2年抗性对比显示,12份小麦品种(13%)抗病性增强;8份(8%)材料仍保持抗性,但抗性在逐渐减弱;74份材料(78%)抗病性在减弱,从抗病逐渐演变为感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可能携带Yr系列基因的材料分别为Yr5(78%)、Yr9(17%)、Yr10(53%)、Yr15(76%)、Yr17(78%)、Yr18(73%)和Yr26(81%)。【结论】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5、Yr15和Yr26基因在青海小麦种植中过于频繁使用,特别是Yr26被过度依赖,随着新毒性小种的发展尤其是CYR34出现,造成很多已有品种对条锈病降低或者丧失了抗病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59份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种(系)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分析其抗病基因的存在情况,为培育中国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资源和依据。【方法】选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对大部分具有高温成株抗性的美国59份小麦品种(系)苗期及成株期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利用与当前有效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Yr10、Yr15、成株抗性基因Yr18、高温成株抗性基因Yr3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抗性鉴定表明,Expresso、02W50076、ACS52610、WA008012、WA008018等5份材料苗期与成株期对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混合菌均表现为抗病,属于全生育期抗病品种。33份材料苗期表现感病而成株期表现抗病,属于成株期抗病品种。分子检测发现59份材料均不含有Yr10;含有Yr15、Yr18和Yr39的材料分别为12、33和29份,占20%、56%和49%。【结论】Yr18、Yr39在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系)中的分布较普遍,并且大部分可以抵抗中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可应用这些抗性材料配制中国小麦抗条锈病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棉花种质抗枯、黄萎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0年对海岛棉253份陆地棉299份种质材料鉴定结果,海岛棉对枯萎病表现抗病的有4份材料,耐病的有13份;对黄萎病除5个表现耐病外,其余均为抗病或高抗。陆地棉对枯萎病除金塔草棉表现耐病外,其余均为感病;对黄萎病除塔什干1号表现耐病外,其余均为感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不同抗性海岛棉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1个棉花抗枯萎病相关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为海岛棉抗枯萎病育种及抗病机理提供候选基因资源。【方法】选择海岛棉抗枯萎病材料06-146、易感材料新海14号,及以其为父母本杂交的RIL系高代材料10893(超抗)、10895(高抗)、10897(感病)、10796(易感)为实验材料,进行接菌处理。分别取接菌0、4、10、18、28和40 h后的幼苗下胚轴,提取mRNA并反转录。根据已知陆地棉抗枯萎病相关的EST序列和海岛棉抗病转录组测序筛选到的抗病相关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 PCR反应。根据各基因在不同材料中的表达值,分析各基因与海岛棉抗枯萎病间的关系。【结果】CFW3、CFW10、comp62810、comp71372四个基因在海岛棉抗枯萎病过程中可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利用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转录组测序后得到的与抗病性有关的comp62810、comp71372基因。【结论】不同棉花品种对病菌侵染的灵敏程度,不同的品种的灵敏度不同,用以判断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抗病鉴定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棉花抗病鉴定是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抗病鉴定对象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病鉴定方法为人工病圃鉴定,要求病圃中的棉花适宜发病程度是感病对照品种的病情指数达到50%左右。以相对抗病指数为抗病鉴定指标,根据鉴定材料的相对病指将其抗性分为免疫(1)、高抗(HR)、抗病(R)、耐病(T)和感病(S)共5级。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品种资源萌发期耐盐性的隶属函数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萌发期盐胁迫条件下,不同陆地棉品种资源之间耐盐性状差异,分析盐胁迫对棉花萌发期相关性状的影响,筛选耐盐能力强品种,为陆地棉耐盐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188份国内外棉花品种资源为材料,150.0 mmol/L NaCl为胁迫浓度,测定在盐胁迫及对照条件下,188份品种资源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芽鲜重等4个指标,利用4个指标相对值分析棉花的耐盐性,采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88份棉花品种资源。【结果】在150.0 mmol/L(0.8%)NaCl盐浓度下,188份品种资源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芽鲜重的相对值存在显著差异。经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1份高耐盐材料(新陆中22号)、45份耐盐材料(新陆早1号、新陆早21号、苏棉12号等)、120份中耐材料(新陆中21号、新陆中54号、辽棉17号等)、22份敏感材料(春矮早、新陆中42号、云151075等)。【结论】188份陆地棉品种资源材料大部分耐盐性为中耐(占63.8%),筛选得到新陆中22号、新陆早1号、新陆早21号等45份耐盐较强材料为陆地棉耐盐遗传改良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与筛选18份国外棉花种质黄萎病抗性、农艺性状,为丰富新疆棉花资源库提供黄萎病抗性资源。【方法】2018、2019年调查棉花农艺性状、黄萎病发病,检测吐絮期测产、取样考种、纤维品质。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各指标相关性、病情指数聚类分析。【结果】18份国外种质均为中早熟性类型;均为中等株高;果枝始节差异不显著,黄萎病高抗株系占5.55%,抗病占27.77%,耐病占44.44%,感病占22.22%;病情指数除了与有效果枝、马克隆值呈正相关,与其余指标呈负相关。病情指数聚类为抗、耐、感病三类,其中,4号为高抗材料。【结论】抗病材料6份分别为2、4、6、9、11、16号,耐病材料8份分别为1、3、5、7、8、12、14、15号,感病材料4份分别为10、13、17、18号;籽棉产量较高材料5份分别为3、4、9、11、15号,纤维品质较优材料3份分别为1、9、11号;筛选出2份抗病高产优质种质资源为9号和11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分子标记关联分析204份海岛棉种质资源的抗枯萎病性状,为抗枯萎病棉花育种材料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期实验室研究的抗病基因序列,设计出40对SSR分子标记,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筛选标记引物特异性,并鉴定204份海岛棉种质资源。【结果】(1)从40对引物中筛选出6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次重复后选用CHS-04和CHS-05两个分子标记,均来自类黄酮代谢途径;(2)引物CHS-04扩增条带与群体抗病性一致率介于41.67%~52.94%,平均值为46.67%;引物CHS-05扩增条带与群体材料一致率介于30.39%~54.68%,平均值为35.78%。【结论】引物CHS-04和CHS-05可以作为海岛棉枯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陆地棉种质黄萎病抗性及生理鉴定,为棉花黄萎病抗性品种选育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10份国外棉花种质(Gossypium hirsutum)为材料对室内盆栽棉花接种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液浓度为107 CFU/mL,接菌14 d后,观察并记录表型发病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叶片的菌含量;测定棉花叶片的木质素、过氧化氢(H2O2)、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等生理生化指标,结合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棉花的5个生理指标抗性。【结果】03804、A-6、04841和05189发病较轻;03804和A-6病菌DNA含量最少;在病菌侵染过程中,这些品种对PAL、PRO、木质素等的依赖程度不同,呈现出品种间差异;当棉花受到V.dahliae侵染后,MDA与H2O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AL和PRO呈极显著负相关;五项抗病指标通过简化得到2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4.95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生防细菌与化学杀菌剂复配效果,筛选出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的配方组合处理种子,为棉花病害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棉花枯萎病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平板对峙试验筛选拮抗细菌,含毒介质法对化学杀菌剂进行毒力测定,相容性测定筛选出与生防细菌协同使用的化学杀菌剂;评价盆栽试验防病效果。【结果】6种生防细菌对尖孢镰刀菌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56.69%~79.53%,其中枯草芽孢杆菌KXZ-33对其抑制率最好,为79.53%。化学药剂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福美双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15.840 1、18.018 0、12.794 0 mg/L。KXZ-33与20 mg/L的甲基硫菌灵的相容性最高为90.46%,活菌数为2.18×107 cfu/mL。KXZ-33与10 mg/L多菌灵在7 d防治效果最高为90.5%,28 d下降为27.0%;KXZ-33与10 mg/L甲基硫菌灵协同防治棉花枯萎病7 d防效为87.7%,28 d防病效果为43.7%。【结论】枯草芽孢杆菌KXZ-33种子处理与喷施50%甲基硫菌灵10 mg/L防治棉花枯萎病可以起到提高防效,弥补生防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防效不稳定的同时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5.
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的建立及抗性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番茄颈腐根腐病(Fusarium crown and root rot,FCRR)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并对番茄种质资源及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分析,挖掘和丰富可利用的抗性资源,为培育抗颈腐根腐病番茄品种打下基础.[方法]以尖镰孢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  相似文献   

16.
嫁接对棉花抗黄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嫁接类型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影响,研究棉花黄萎病发病机理和抗病机制,为深入分析棉花抗病机理、培育抗黄萎病棉花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6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海岛棉和陆地棉品种,每个品种均设自身嫁接和相互嫁接2种嫁接方式和不嫁接的直播对照;田间试验鉴定比较直播材料与自身嫁接材料、相互嫁接材料的发病程度。【结果】自身嫁接材料与直播材料发病情况相同;以海岛棉抗病品种做接穗的嫁接组合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著低于陆地棉抗病品种为接穗的嫁接组合;以陆地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著低于海岛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组合。【结论】嫁接操作本身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没有显著影响。海岛棉和陆地棉的抗黄萎病机制不同,海岛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茎部;而陆地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根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棉花抗枯萎病分子育种的基因来源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前期转录组测序和抗病表达数据,从棉花EST数据库中筛选出抗枯萎病有关的基因(登录号为CD486053)序列,在NCBI搜索与该基因同源性为94%的海岛棉抗病相关PR10基因(登录号为AY588276)并设计引物,从枯萎病接菌的抗病海岛棉材料“06-146”克隆一个海岛棉同源基因,命名为GbPR10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在枯萎病菌、乙烯、水杨酸处理下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GbPR10基因有480 bp的ORF序列,编码159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中具有PR10蛋白特有的Bet-v1结构域和改变的甘氨酸环P-Loop(GXGGXG)。蛋白质序列同源比对表明该蛋白与其他生物PR10蛋白有较高的一致性。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GbPR10分布于细胞质。qRT-PCR表达分析表明,GbPR10基因在不同抗病海岛棉品种的不同组织上表达量不均匀而较高于感病海岛棉品种;在乙烯和水杨酸处理的1对抗/感海岛棉根系中,抗病品种出现先上调后下调趋势,感病材料后期诱导表达,抗病品种的表达量几乎高于感病品种。【结论】GbPR10基因在海岛棉抗枯萎病信号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外界因素对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影响特征,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意义。【方法】 利用选择性分离培养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自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内不同处理组土壤中的微菌核,并结合室内盆栽试验进行验证。【结果】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棉田土壤中呈聚集分布,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无明显差异。花铃期时'新陆中66号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显著高于新稻11号,至吐絮期时新稻11号根围微菌核数量显著增加,与新陆中66号根围相比已无显著差异。耐病品种中植棉2号以及中植棉2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感病品种军棉1号及军棉1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均无显著差异。水淹20~30 d时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显著上升,至60 d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略下降,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升至最高,是初期微菌核数量的5倍;种稻处理土壤中微菌核的消长动态与对照一致,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是初期的8倍。【结论】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土壤中聚集分布,其数量与棉花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大田种植旱稻前期能延缓微菌核的增长。盆栽水淹能够显著促进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种稻未能抑制甚至促进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获得病害的典型病害植被指数特征及其病害防治管理,为诊断和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有效工具,为病害监测模型和防治管理提供决策支撑。研究冠层图像RGB至HIS空间的变换与典型病害植被指数的关系,通过Relief-F算法获得棉花黄萎病症状变化敏感的特征,构建病害监测模型。【方法】采集与结构、叶绿素相关的植被指数与棉花黄萎病症状特征的数字图像,与病害植被指数和病害严重度等级的识别有较好的对数关系。获得病害症状特征变化的典型谱段,构建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建立病害病情监测模型。【结果】获得与棉花叶片结构、叶绿素相关的植被指数和棉花黄萎病症状特征的数字图像,与不同严重度病害植被指数和病害严重度等级的诊断具有对数关系。提取棉花黄萎病症状特征变化的典型谱段,构建病害监测模型,建立防控棉花黄萎病数据的安全架构。【结论】实现获取棉花黄萎病病害的发病情况的监测和病害防控管理,为棉花黄萎病大面积精准监测和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生防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新疆棉田中筛选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为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实验室保存的多株生防细菌的抑菌能力,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的效果。对生防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gyrA基因序列分别测序,通过BLAST在线比对,利用MEGA 7.0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生防细菌TWt34、HWt34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立枯病和红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6.74%和78.43%;在平板对峙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和拟轮枝镰孢霉(Fusarium verticilliodes)的抑菌宽度分别为8.29和6.60 mm,具有较强拮抗作用,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抑菌宽度分别为7.70 和13.15 mm,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16S rDNA与gyrA基因序列鉴定表明生防菌菌株TWt34、HWt34同属于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结论】筛选出的2株莫海威芽孢杆菌TWt34、HWt34对棉花4种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防治2种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立枯病和红腐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